德布西 交響素描《海》(La Mer)
Claude Debussy:La Mer
1902年的歌劇佩利亞斯與梅麗桑德(Pelléas and Mélisande)可說是德布西音樂風格確立的分界點,遠離大、小調及和聲的概念,帶領法國音樂走向新的道路。1905年的作品《海》就是屬於這時期的創作,多使用半音、調性不明、形式減弱,音樂的表現語法更自由。
德布西 交響素描《海》(La Mer)
Claude Debussy:La Mer
1902年的歌劇佩利亞斯與梅麗桑德(Pelléas and Mélisande)可說是德布西音樂風格確立的分界點,遠離大、小調及和聲的概念,帶領法國音樂走向新的道路。1905年的作品《海》就是屬於這時期的創作,多使用半音、調性不明、形式減弱,音樂的表現語法更自由。
華格納三幕劇《崔斯坦與伊索德》之〈前奏曲〉與〈愛之死〉
Wagner Tristan und Isolde – Vorspiel und Liebestod
1859年開始作曲,直到1865年才首演,華格納於首演之前,曾經單獨演奏第一幕的前奏曲以及第三幕的終曲部分,這也是為何常常看見演奏會上會單獨出現的管弦樂曲之故。
布拉姆斯第四號交響曲e小調 Op.98
Brahms: Symphony No.4 E Minor, Op.98
布拉姆斯一生共創作四首交響曲,年輕氣盛的第一號,奔放自在的第二、宏偉感傷的第三,以及走回復古路線的第四號,是一部深、重且高雅的顛峰之作。延續巴赫的宏偉構思、貝多芬的強烈情感,以及擅於利用民間素材發揮其歌唱性,承襲前人的豐富資產,成熟創意滿點、浪漫奔放的熱情,既古典又浪漫。
威爾第歌劇《茶花女》
Verdi La Traviata
耳熟能詳的《茶花女》(La Traviata)可說是上演最頻繁的歌劇劇碼之一,通俗的故事情節,優美曲調,豐富的戲劇性皆是吸引眾人的要點,難怪是很受歡迎的歌劇之一。
馬勒年輕旅人之歌
Mahler Lieder eines fahrenden Gesellen
《年輕旅人之歌》或《旅人之歌》(原文/德文Lieder eines fahrenden Gesellen),也有人翻譯成《青年流浪之歌》,英文是Songs of a Wayfarer皆是此曲常出現的名稱。
馬勒第一號交響曲 D大調
Mahler Symphony No. 1 “Titan” D-dur
馬勒的交響曲總共創作九首,加上一首《大地之歌》,還有一首未完成的,時間長度是對聽眾最大的考驗之一,第一號約58分鐘,最短的第四號約52分鐘,最長的第三號已達100分鐘左右,這對不常接觸古典樂者而言,是很大的試驗。樂器編制也是前所未有,弦樂聲部人數增加,銅管已經不再只是四管,像第一號的號角安排七聲部,顯得相當壯觀。音樂風格多元,也有很貼近19世紀末的美學元素━頹廢酖逸、市井俗樂,或是表現主義的扭曲、陰沉,馬勒將生活體驗的種種元素融入創作裡,本人曾說道:「交響曲就像這個世界一樣,無所不包」,舉凡形式、構思、演奏諸多方面都推至即高境界,要進入他的世界,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學習,不再只是音樂本身,反而需要更多層面上的聯結和溝通,例如哲學、歷史、藝術與美學,甚至心理學方面都有助於走入他的世界,促使交響曲音樂提高至前所未有的高度。
拉赫曼尼諾夫第二號鋼琴協奏曲 c小調、作品18
Rachmaninoff Piano Concerto No.2 c-moll Op.18
拉赫曼尼諾夫(Rachmaninoff 1873-1943)是20世紀初俄國重要的鋼琴家兼作曲家,創作類型有管弦樂曲、鋼琴曲及聲樂曲,《第二號鋼琴協奏曲》c小調、作品18,是其最受歡迎的曲目之一。
拉赫曼尼諾夫 《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 a小調Op.43
Rachmaninoff Rhapsody On A Theme Of Paganini, Op.43
拉赫曼尼諾夫(Sergei Vasilievich Rachmaninoff 1873-1943)的協奏曲共有五闋,皆以鋼琴為主奏樂器,前有四首鋼琴協奏曲和此首狂想曲,於1934年7月3日至8月24日約一個半月的時間內完成。當時的拉赫曼尼諾夫受聘於美國的樂團,以鋼琴家身分忙於演奏,夏季時光,則大都待在瑞士琉森湖畔的別墅裏創作,歲末季節活耀於歐洲的樂壇及到處旅行。
布拉姆斯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 Op.77
Brahms violin concerto D-dur Op.77
布拉姆斯(Brahms.1830-1897)、貝多芬(Beethoven.1770-1827)與柴可夫斯基(Tchaikovsky.1840-1893)三人的小提琴協奏曲都是採用D大調,雙B在風格上比較接近,既古典又浪漫,獨奏的吟唱性、線條美感的表現都非常高雅,柴可夫斯基在音樂中就帶有很強烈的斯拉夫精神,既華麗又狂野。布拉姆斯於貝多芬的形式之下,擴大樂團和獨奏間的關係,主客地位的頻繁變化,遊刃有餘,在框架之下尋得極大的空間發揮,古典與浪漫精神同時兼顧,主題風格也很多元,形式增添創意,可說站在完美的形式上,開創出新格局,這也是他的新古典精神的展現佳作。 .
法朗克A大調小提琴奏鳴曲
Franck Violin Sonata in A major
出生於比利時列日的法朗克(Cesar Franck 1822 – 1890),1835年舉家遷居巴黎,進巴黎音樂學院學習鋼琴與作曲,1858年起擔任聖克勞蒂爾德教堂(St. Clotilde)的管風琴師約30年之久,李斯特曾評價其管風琴演奏為「巴赫再世」。另外,他於巴黎音樂學院從事作曲及管風琴的教學工作,個性木訥不擅社交,專注於教學與樂曲創作,於教育方面有著名的「法朗克黨(La bande a Franck)」,成員皆是其學生,如蕭頌(Ernest Chausson, 1855~1899)、丹第(Vincent D‘Indy, 1851~1931)、杜卡斯(Paul Dukas, 1865~1935)、拉羅(Edouard Lalo, 1823~1892)、杜帕克(Henri Duparc, 1848~1933)等人。
柴可夫斯基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 op.35 2020-11/22
Tchaikovsky violin concerto Op.35 D-dur
此曲于廣告、配樂、演奏版本、演出頻率的受歡迎程度,可說是四大小提琴之首,論及外表―華麗高貴,技術而言―超絕塵寰,觀者喜歡,演奏者更愛。曲調上―優雅昂揚兼具,曲風的激情四溢、和熱情奔放更是其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