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伯歌劇《魔彈射手》—善與惡的對決
Weber Der Freischütz
卡爾·馬利亞·韋伯(Carl Maria Weber,1786-1826) 出生於德國北部的奧伊廷(Eutin),父親曾是宮廷的樂師,後來組團到各地巡迴演出,孩提時光跟著父親四處奔波,受到各地民間音樂的感染,為他日後的創作注入無形養分。年輕時期,也與多位大師學習,例如1798 年跟隨著名的約瑟夫·海頓的弟弟邁克爾·海頓(Johann Michael Haydn 1737-1806)學習,1803年跟隨維也納的沃格勒(Georg Joseph Vogler,或是Abbé Vogler,1749-1814)—擅長管風琴演奏與作曲理論,韋伯就是他指導之下的著名學生。
Lola聊音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董尼采第歌劇《愛情靈藥》
Donizetti L'elisir d'amore
羅西尼、貝利尼和董尼采第人稱美聲歌劇三人組。 羅西尼(Gioachino Antonio Rossini,1792-1868)成名較早,離開義大利前往巴黎發展,名利雙收,1829年《威廉.泰爾》之後,封筆早早退休享樂去。創作《諾瑪》的貝利尼(Vincenzo Salvatore Carmelo Francesco Bellini,1801-1835)只活了短短34年。董尼采第(Domenico Gaetano Maria Donizetti,1797-1848)於1832年首演成名作《愛情靈藥》是齣喜歌劇,1835年的《拉美莫爾的露琪亞》獲得大成功,1838年離開義大利前往巴黎發展,《拉美莫爾的露琪亞》1839年的法語版更是受歡迎,之後《聯隊之花》、《寵姬》都是1840年的大作,此時美聲歌劇三人組只剩他,正是他的人生巔峰時期,1842年的《村女琳達》,及歌劇史上的喜劇佳作《唐帕斯夸萊》都為他帶來響亮名聲,但不久染病無法工作(1844),四年後即離開人世。
Lola聊音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威爾第歌劇《唐卡洛》
Verdi Don Carlo
威爾第(Giuseppe Verdi,1813-1901)的創作可分為三個時期:一是從奧貝托Oberto(1839)到史第費里奧Stiffelio(1850),第二個時期從弄臣Rigoletto(1851)到《命運之力》La Forza del Destino(1862),最後一個時期是從Don Carlo (1867) 到Quattro pezzi sacri (1898合唱作品)。因此,此齣歌劇是威爾第成熟時期作品。《唐·卡洛》(西班牙語Don Carlos,義大利語Don Carlo)並不像《茶花女》、《弄臣》般受歡迎,後者擁有動聽的詠嘆調易於流傳,時至今日,《唐·卡洛》已被認為是威爾第最好的作品之一。談及《唐·卡洛》就不能避免其真實歷史人物、戲劇劇本、和歌劇本身的話題,本文將針對上述劇本話題,歌劇內容及其音樂特色來描述。
Lola聊音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普契尼歌劇《蝴蝶夫人》Puccini:Madama Butterfly
出生於義大利中北部盧卡(Lucca)的作曲家賈科莫·普契尼(Giacomo Puccini,1858-1924),是繼朱塞佩·威爾第(Giuseppe Verdi,1813-1901)之後的義大利偉大歌劇作曲家。最著名的經典歌劇代表是《波希米亞人》、《托斯卡》、《蝴蝶夫人》、《杜蘭朵》,也是各大劇院經常上演的劇碼,普契尼曾堅信地說:《蝴蝶夫人》「這是我寫過的最美好歌劇。」傳神的寫出「蝴蝶夫人充滿著生命和真理的人生」,終將使她永垂不朽,流傳萬世。
Lola聊音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貝里尼歌劇《諾瑪》—愛恨煎熬下的女神
Bellini Norma
談起《諾瑪》(Norma)可能以「聖潔的女神」(Casta diva)最受歡迎吧!相信聽過「聖潔的女神」比聽過歌劇「諾瑪」的人多很多。電影配樂、舞蹈音樂方面它都是一首受人喜愛的詠嘆調,雲門舞集《稻禾》中的一段就安排卡拉絲(Maria Callas)演唱的「聖潔的女神」,林懷民老師特別偏好此樂曲,已經不只一次運用它與舞蹈的結合,卡拉絲那濃厚戲劇性的歌聲,也早已征服大部分人的心。
Lola聊音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羅西尼歌劇《塞維亞理髮師》―喜歌劇的好典範
Rossini Il Barbiere di Siviglia
1790-1800的十年裡,義大利誕生三位歌劇作曲家,只要一談起其中某位作曲家,其他兩位自然融入話題當中,此三人行就是羅西尼(Gioachino Antonio Rossini 1792 – 1868)、董尼采第(Domenico Gaetano Maria Donizetti 1797 – 1848)、貝里尼(Vincenzo Bellini 1801 – 1835),人稱為「美聲三傑」。「美聲Bel canto」的簡單說明:經常以一字多音也就是連串的音符,強調技巧的方式來表現聲音,不太重視劇情和音樂間的巧思配合,為了突顯聲腔部分,伴奏通常以較輕方式搭配著歌聲,旋律線條的優美炫耀是其特點,歌者的呼吸和咬文吐詞是技巧的竅門。
Lola聊音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董尼采第歌劇《聯隊之花》La Fille du Regiment
一提到董尼采第 (Donizetti, 1797-1848)就很容易聯想到其他兩人,羅西尼(Rossini, 1792-1868、貝里尼(Vincenzo Bellini, 1801-1835),此三位十九世紀的傑出義大利歌劇作曲家,正是美聲歌劇( Bel Canto)的代表,創作相當膾炙人口的劇碼,如羅西尼的《塞維亞理髮師》(Il Barbiere di Siviglia 1816)、董尼采第的《愛情靈藥》(L'elisir d'amore 1832)、《拉美墨的露奇亞》(Lucia di Lammermoor 1835)、《聯隊之花》(La Fille du Regiment 1840)以及貝里尼的《諾瑪》(Norma 1831)、《清教徒》(I Puritani 1835)都是很受歡迎的歌劇,女主角輕亮高音如黃鶯出谷、悠揚婉轉的旋律縈繞,加上輕聲的和絃伴奏,展現美聲風格的特色,或是詼諧的Parlando Style―它不表露音樂之美,而是一種逗人發笑的炫技伎倆。
Lola聊音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華格納三幕劇《崔斯坦與伊索德》之〈前奏曲〉與〈愛之死〉
Wagner Tristan und Isolde – Vorspiel und Liebestod
1859年開始作曲,直到1865年才首演,華格納於首演之前,曾經單獨演奏第一幕的前奏曲以及第三幕的終曲部分,這也是為何常常看見演奏會上會單獨出現的管弦樂曲之故。
Lola聊音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威爾第歌劇《茶花女》
Verdi La Traviata
耳熟能詳的《茶花女》(La Traviata)可說是上演最頻繁的歌劇劇碼之一,通俗的故事情節,優美曲調,豐富的戲劇性皆是吸引眾人的要點,難怪是很受歡迎的歌劇之一。
Lola聊音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布雷根茨湖畔的善變弄臣
布雷根茨(Bregenz)位於奧地利西部與德國交界之處,被瑞德奧三國包圍的波登湖的東岸,每年于夏季時光舉辦很有特色的湖畔音樂節,歌劇舞台就設置在湖面上,特殊的演出場地,成了獨具特色的裝置藝術,多年前初次看到此裝置舞台,即燃起濃濃的好奇心,盼望有一天能親眼目睹這一切。八月與馬勒愛樂協會一起出遊追音樂會,剛巧趕上8月18日的最後一場演出,滿滿的人頭,將近7000人的觀看。一齣歌劇劇碼演出兩至三年,音樂節期間整個城市相當熱鬧,原本美麗的湖畔多了許多人潮,市區店家處處可見以歌劇主題來做為裝飾,糕品店、服飾店都不落人之後,簡單而言,整個就是Rigoletto(弄臣)的概念。
Lola聊音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