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羅高菲夫 第一號小提琴協奏曲D大調 Op.19

Prokofiev Violin concerto No.1 Op.19. in D major 

普羅高菲夫(Sergei Sergeyevich Prokofiev, 1891-1953)是蘇聯時期作曲家,他與史特拉汶斯基(Igor Fyodorovich Stravinsky, 1882-1971)、蕭士塔高維契(Dmitri Dmitriyevich Shostakovich, 1906-1975)並稱為「蘇聯三傑」。

文章標籤

Lola聊音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貝爾格小提琴協奏曲《紀念一位天使》

Alban Berg Violin Concerto  "To the Memory of an Angel"

人稱二十世紀的「維也納三傑」指的是勛伯格(Arnold Schönberg,1874-1951)、魏本(Anton Webern ,1883-1945)、阿班·貝爾格(Alban Berg,1885-1935)。貝爾格生於維也納,他的音樂之路是在家人的鼓勵下開啟,並未進入正式學院學習,1904年遇見勛伯格發生影響其一生的重大轉機,勛伯格賞識貝爾格的天賦,主動免費教他作曲約6年光景,其中如無調性12音列的觀念給予極大的幫助,1925年的歌劇《伍采克》是其重要代表作品。去世之後,被大眾認為是一位打破傳統、擁有激進技巧、融合新舊元素的作曲家,與勛伯格和魏本一起創造了“20世紀”的重要作曲家。

文章標籤

Lola聊音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西貝流士D大調第二號交響曲

Sibelius symphony No.2 D-major Op.43   

西貝流士( Jean Sibelius,1865-1957)是著名的芬蘭國寶級作曲家,為國民樂派和浪漫主義晚期的代表,最為人熟知的曲目是著名的《芬蘭頌》(1899),被稱為芬蘭的第二國歌。西貝流士曾描述其第二號交響曲為“靈魂的告白”,終樂章也有一段史詩般的宏偉曲調,此第2號交響曲D大調Op.43是在他七首交響曲中,屬於最有名、且熟知的作品。

文章標籤

Lola聊音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西貝流士d小調小提琴協奏曲

Sibelius Violin Concerto d-moll Op. 47

西貝流士(Jean Sibelius,1865-1957年)唯一的一首小提琴協奏曲創作於1904年,修訂於1905年,也就是現在使用的版本,寫作此曲的時間,正是第二號交響曲初演(1902)之後,著手進行第三號交響曲的寫作年代(1904年,1907首演),小提琴協奏曲原題獻者是威利·伯梅斯特(Willy Burmester,1869-1933)因無法出席,轉而獻給匈牙利籍的天才小提琴家弗朗茲·馮·韋西(Ferenc von Vecsey ,1893-1935)。

文章標籤

Lola聊音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李斯特 鋼琴協奏曲No.1「降E大調」

Liszt Piano Concerto No.1 S.124.

李斯特(Liszt,1810-1886)為人熟知的協奏曲有鋼琴協奏曲No.1「降E大調」、鋼琴協奏曲No.2 「A大調」以及「死之舞蹈』和「匈牙利幻想曲」(改編e小調匈牙利狂想曲No.14),這些是被廣泛流傳的曲目,真實的協奏曲創作數目就難以考究了。

文章標籤

Lola聊音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韋伯歌劇魔彈射手》—善與惡的對決  

Weber Der Freischütz  

卡爾·馬利亞·韋伯(Carl Maria  Weber,1786-1826) 出生於德國北部的奧伊廷(Eutin),父親曾是宮廷的樂師,後來組團到各地巡迴演出,孩提時光跟著父親四處奔波,受到各地民間音樂的感染,為他日後的創作注入無形養分。年輕時期,也與多位大師學習,例如1798 年跟隨著名的約瑟夫·海頓的弟弟邁克爾·海頓(Johann Michael Haydn  1737-1806)學習,1803年跟隨維也納的沃格勒(Georg Joseph Vogler,或是Abbé Vogler,1749-1814)—擅長管風琴演奏與作曲理論,韋伯就是他指導之下的著名學生。

文章標籤

Lola聊音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法朗克 d小調交響曲

César Franck - Symphony in D minor

這是一首非傳統的三樂章交響曲,有著德國浪漫主義的精神,還有法國作曲家偏愛的循環形式,豐富的動機安排,連結樂章間的親密關係,曲風多元,主題、動機間的變奏轉調,層層掀起內斂式的熱枕,表現出一種內蘊的戲劇張力。《D小調交響曲》雖然不是音樂會上的流行曲目,卻是法朗克晚期作品中最重要的曲目,也是當時法國音樂界的重磅交響曲。不受歡迎的原因之一,是音樂採用德國作曲家和法國的風格融合,違背了當時普法戰爭之後的民族意識,被視為背叛的行為而遭到排擠 。另一首則是聖桑的《管風琴交響曲》,創作於1885至1886年間,《A大調小提琴奏鳴曲》及《升F小調鋼琴五重奏》,是同時期的重要曲目。

文章標籤

Lola聊音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孟德爾頌第一號鋼琴協奏曲Op.25 g小調

Mendelssohn Piano Concerto No. 1 Op.25 g-minor

   孟德爾頌於1826年17歲時創作的仲夏夜之夢序曲得到眾人的讚賞,算是早年自信的表現,1831年的g小調第一號鋼琴協奏曲也是帶給他信心滿滿的作品,此曲三樂章一氣呵成,樂章間皆以號角節奏做連結,樂章主題風格明顯,並且注重樂章的關聯性。除此之外,第一樂章呈示部導奏之後,獨奏鋼琴直接挑起大樑,樂曲長度不長,也少了鋼琴的裝飾奏,卻以平易典雅深得人心。   

文章標籤

Lola聊音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巴爾托克第二號《小提琴協奏曲》Sz.112

Bartók Violin Concerto No. 2 Sz.112    

二十世紀初期,後期浪漫主義的個人化和情感發展已經呈現浮誇、不切實際的狀態,促使一些作曲家思索新的路線,與浪漫主義做切割,算是一種革新。大量採集編撰農民音樂的巴爾托克,得其簡單原始的特性,反而於創作中自由地發展出多元風格的音樂形式。處於現代音樂史的轉淚點上,讓巴爾托克在新元素與民間音樂當中找到一盞明燈,建立自我的音樂風格。巴爾托克第2號《小提琴協奏曲》創作於1938年,為匈牙利小提琴家徹克利(Zoltán Székely, 1903-2001)譜寫的,正是展現他成熟時期作品(傳統和創新)的時刻,此曲於音樂史上比擬貝多芬、布拉姆斯的經典地位,首演之後即很受歡迎。同時期的創作還有為絃樂器、打擊樂器和鋼片琴的音樂、為小提琴、豎笛和鋼琴的《對比》(Contrasts),還有最後兩首弦樂四重奏。       

文章標籤

Lola聊音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布拉姆斯第一號交響曲 c小調 Op.68.  

Brahms: Symphony No. 1 in C minor, Op. 68  

 

文章標籤

Lola聊音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巴爾托克管弦樂協奏曲

Bartok Concerto for Orchestra Sz 116.(BB123)      

生平與受教育 

文章標籤

Lola聊音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柴可夫斯基第六號交響曲悲愴b小調 Op.74.  

Tchaikovsky : Sym No. 6  h-moll  Op.74

" PATGETIQUE "   

文章標籤

Lola聊音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