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羅高菲夫 第一號小提琴協奏曲D大調 Op.19

Prokofiev Violin concerto No.1 Op.19. in D major 

普羅高菲夫(Sergei Sergeyevich Prokofiev, 1891-1953)是蘇聯時期作曲家,他與史特拉汶斯基(Igor Fyodorovich Stravinsky, 1882-1971)、蕭士塔高維契(Dmitri Dmitriyevich Shostakovich, 1906-1975)並稱為「蘇聯三傑」。

普羅高菲夫第一號小提琴協奏曲D大調 Op.19

 

生平簡介   

早年時期1891-1918年.

普羅高菲夫的音樂素養來自於母親熱愛音樂,與經常彈奏貝多芬、蕭邦的鋼琴作品熏陶下成長,五歲開始創作,十三歲進聖彼得堡音樂學院,因個性尖銳、叛逆,就讀音樂院時,被老師視為離經叛道的學生,1914年畢業時,以第一名成績榮獲鋼琴、作曲、指揮的文憑。1917年俄國發生十月革命,社會不穩定,但是他於創作上倒有頗多的收穫,如《第三、四號鋼琴奏鳴曲》、《第一號交響曲》和《第一號小提琴協奏曲》。

 

 

海外擴展時期1918-1922-1936年         

    初期先到美國發展,探索新大陸的環境,其中1919年於芝加哥發表的歌劇《三個橘子》,頗受歡迎,後來亦曾改編成管絃樂組曲版本,也在美國期間認識第一任妻子柯迪娜(Codina 1897-1989),她是位女高音。1921年於巴黎演出芭蕾舞劇作品《小丑》、《第三號鋼琴協奏曲》於芝加哥首演,後來轉往歐洲發展,定居巴黎(1922),發表被擱置的《第一號小提琴協奏曲》(1923年)、前衛和聲與絢麗的技巧表現,大受歡迎。之後相繼完成芭蕾舞劇《浪子》,《第二、三、四號交響曲》,以及《第二號小提琴協奏曲》還有戲劇作品的配樂《基傑中尉》。1927年之後,開始與蘇聯祖國有頻繁的接觸,最後在政府的優惠待遇下,決定倦鳥歸巢。

 

 

普羅高菲夫第一號小提琴協奏曲D大調 Op.19

 

蘇聯時光 1936之後

1936年的《彼得與狼》、舞劇《羅密歐與茱麗葉》,還有為大提琴而寫的協奏曲,以及歌劇《情定修道院》、《戰爭與和平》,也與當時蘇聯重要的電影導演兼理論學者謝爾蓋·艾森斯坦(S.Eisenstein,1898-1948),一起合作電影配樂,如1938年《亞歷山大·涅夫斯基》、1944年《恐怖的伊凡》,1940之後有《第五、六、七號交響曲》、芭蕾舞劇《灰姑娘》都是這時期寫作的作品。  

 

 

風格特色        

普羅高菲夫身處於一個交替的年代—古典調性與現代無調性,機械年代(1910年代)、優雅與野蠻的美學衝擊,再加上技巧突破的無限想像,使這首新古典主義風格的協奏曲,足以引起人們強烈好奇心的探索。樂曲寫作於1915-17年,獻給波蘭籍小提琴家寇赫尼斯基(1887-1934),屬新古典風的代表作,預計1917年演出,因政局不穩定延宕至1923年才於巴黎首演。  
 

協奏曲三個樂章分別是D大調、E小調、G小調,不同於一般協奏曲的快-慢-快形式,而是以慢-快-慢展開,樂章間也有緊密的關聯性,如終樂章的結束就是取自開場第一樂章的結尾樂段,第三樂章結束前出現一三樂章主題雙拼的結合,為樂曲帶向昇華的境地。樂曲主題鮮明又具抒情性,除了傳統主題旋律之外,與之搭配的伴奏部分也被賦予顯著的提升地位,將曲調妝點出多元的風貌。

 

  技巧部分有五花八門的炫技,精湛的演奏畫面與前衛刺耳的聲響,都是令聽眾耳目一新的經驗。樂團的枯燥伴奏、同音的單調聲響是受到機械年代的美學觀念影響,但是作曲家仍然可以在同音單調聲中取得層次上的變化。不和諧的聲響已經是作曲家的慣常習性,尖銳、粗獷甚至撕裂的野蠻聲也能融入樂曲當中,盡情地肆意張揚,緊湊不停歇的常動曲風,也促使聽者熱血沸騰的亢奮。

  相反地,抒情旋律的歌唱,可以發展出無可言喻的獨特性格,不僅曲調有特色,還能運用別出心裁的配器音色,使其超群絕倫,這些都是本曲的與眾不同之處,後面樂曲解說部分將有詳盡的說明。

  

 

編制:   

小提琴獨奏  包括2長笛(短笛)、2雙簧管、2單簧管、2低音管、2法國號、2小號、低音號、定音鼓、小鼓、鈴鼓、豎琴和弦樂。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3OFoMvqjtc  

Prokofiev: Violin Concerto No. 1 in D major, Op. 19 • Hilary Hahn      

 

 

普羅高菲夫第一號小提琴協奏曲D大調 Op.19

 

第一樂章  小行板Andantino    奏鳴曲式   

    主題一  由中提琴的顫音引導,獨奏小提琴拉著田園風的樂句(譜例+音檔),慢慢地展開寬闊的音域,加入木管的陪伴,有些節制又有其開闊性,獨具普羅高菲夫的個人色彩。

Pro I-主一

主題一  

 

 

主題二 4/4拍  特別音型+獨奏較為堅毅有力的語氣(譜例+音檔),在大提琴特殊音型的持續伴奏下,顯得稟然獨立的個性,這是前段,後段木管弦樂的伴奏一起加入,穩固的音型伴奏,讓小提琴更加自由地翱翔。主題旋律旁陪伴的固定音型,既踏實又溫暖,很有獨特氣質。    

Pro I-主二 大提音型 大提琴音型  

Pro I-主二

主題二  

大提琴音型  -0:08 主題二。  

 

 

俄國重要的小提琴家大衛·奧伊斯特拉赫回憶說,普羅高菲夫曾說過「演奏時就好像你試圖說服某人相信某件事一樣」。

 

 

發展部有一連串精彩的炫技,如室內樂般的重奏(音檔)、音型擴張(譜例+音檔),和弦的急速撥奏,同音、半音的快速音群來回,急速流暢進行中,又潛藏著一些規律性,可以好好地體驗普羅高菲夫的語法。 

室內樂般的重奏。 

 

普羅高菲夫第一號小提琴協奏曲D大調 Op.19

音檔   音型 -0:10和弦撥奏如上方譜例  -0:16同音                       

 

 

再現部以神秘氣氛展現,最大不同處,再現部是由長笛取代原來的獨奏早提琴來重述主題一(音檔),並由獨奏者和豎琴精心伴奏,木管會分工配合吹奏主題。

長笛吹奏主題一  

 

 

最後的結尾將於終樂章結束前再度現身(音檔),緊密連結樂章間的關係。

最後的結尾,第三樂章最後會再出現

 

 

 

 

第二樂章 詼諧曲:最急板 Scherzo: Vivacissimo

採用ABACA迴旋曲式的詼諧曲。美國音樂評論家邁克爾·斯坦伯格(Michael Steinberg,1928-2009)寫道,該樂章“代表了協奏曲的“野蠻savage”元素,與行板抒情的一、三樂章形成強烈對比。音樂時而有趣,詼諧,時而惡毒又充滿常動風,然而小提琴的演奏是超技而絢爛的動感無限,是本曲最受歡迎的樂章。

 

充滿動感的第二樂章,音樂持續不間斷,小提琴毫不歇息的運動,樂曲激動一波又一波的湧現。音樂一如既往,仍以簡單同音的伴奏支撐,小提琴於每一段主題間展現各種可能性,主題A以旋律為主(譜例+音檔),添加左手又拉又撥、八度雙音、泛音的技巧,主題B是一段觸技曲(譜例+音檔),觸技曲是以形式自由、快速進行兼炫技的內容為主。

 

普羅高菲夫第一號小提琴協奏曲D大調 Op.19

 

 

普羅高菲夫第一號小提琴協奏曲D大調 Op.19

 

 

普羅高菲夫第一號小提琴協奏曲D大調 Op.19

 

 

第二次出現的主題A,多了更多超技炫耀,雙音、大跳,加上邊拉邊撥,還有滑音的表現,視覺上充滿過癮叫好的激動。   

 

 

接著主題C直接來個尖銳粗獷的野蠻刺耳音色(譜例+音檔),將弓拉弦的位置靠近琴橋,因此音色粗糙銳利,豎琴也加入滑音煽風點火,把樂曲推至高點。  

 

普羅高菲夫第一號小提琴協奏曲D大調 Op.19

 

 

最後主題A,暫時以長笛優先唱出(譜例+音檔),小提琴馬上接棒,這次換成雙音的泛音,更長的泛音樂段進行,整個樂章一氣呵成,可說看的精彩,聽得酣暢淋漓。

 

 

 

普羅高菲夫第一號小提琴協奏曲D大調 Op.19

 

第三樂章  中板–中庸的快板Moderato – Allegro moderato.    

本樂章強調主奏和伴奏角色的互換,獨奏小提琴時而擔任主角,時而為樂團伴奏,兩者間的輕重是其表現的重點。   

術語標記中板,管弦樂在半拍音符的枯燥式伴奏下進行,低音管吹著四小節的詼諧主題開始(譜例+音檔)。之後,小提琴開始第三樂章的主題Aa,小提琴先唱一次(譜例+音檔),然後雙簧管接棒再唱,單簧管殿後,最後由小提琴收尾,所以這個主題在樂器的交替中演唱了兩次,繽紛的色彩為旋律增添了美感。

普羅高菲夫第一號小提琴協奏曲D大調 Op.19

低音管四小節的詼諧主題   

  

 

 

 

普羅高菲夫第一號小提琴協奏曲D大調 Op.19

 

 

 

當來到標示「中庸的快板Allegro moderato」的部分時,有了新主題Ab,溫文儒雅的旋律由中提琴溫醇的音色引領(譜例+音檔),逐漸接棒給第二小提琴,兩者再合奏推向強音的齊奏,這是此中庸快板的主角,獨奏小提琴退居伴奏的角色,總共出現兩次,第二次於小提琴的伴奏上添加了一些節奏變化,顯得更為活潑,最後在弦樂震音下,豎琴滑音和小提琴的音階轉圜中,進入下一段落主題Aa’。 

 

普羅高菲夫第一號小提琴協奏曲D大調 Op.19

 

 

    主題Aa’是主題Aa的變化(譜例+音檔),原先的主題被膨脹增值,意即一拍變成兩拍的效應,聽起來是原始旋律的慢速度化(如同影音播放減慢速度),單音旋律的慢速度,再加上單旋律換以雙弦兩聲部,添加了聲響厚度,將原來的優美旋律化身為情感濃厚的曲調,這是主題變奏的一段喚醒心靈的巧妙樂段。  

 

普羅高菲夫第一號小提琴協奏曲D大調 Op.19

 

 

樂章開頭最先出現的低音管詼諧主題,成為主題B,改以低音號來擔任主角(譜例+音檔),接著小號進入,一前一後地吹奏著主題B,為原來單一的旋律多了一些裝飾色彩,小提琴又回到伴奏角色。主題B一樣會演奏兩次,第一次是低音號,第二次則是法國號領軍,特別的低音聲響,絕對會引起側耳聆聽,這是使低音號表現的獨特片段。    

普羅高菲夫第一號小提琴協奏曲D大調 Op.19

 

 

最後的主題C,作曲家仍然為樂曲昇起終點的高潮,第三樂章主題A第一樂章的主題一的結合(譜例+音檔),讓樂章間的聯繫注入深入的內涵,木管負責第三樂章的主題,獨奏小提琴與第一小提琴拉奏第一樂章的主題,將此主題以膨脹增值的方式呈現,尾奏以兩部旋律的對位出場,木管的三樂章主題A,穩固的旋律加上活潑的音型,源源不絕地持續重複,彷如最後的迴聲。    

 

普羅高菲夫第一號小提琴協奏曲D大調 Op.19

主題C    

 

 

    尾奏是一段半音的推進樂段,結束前引用了第一樂章的結尾,於節奏和力度上逐漸消失而結束,整首樂曲,從內涵、技巧,主題特性以及寫作手法都有一種新鮮感,雖然是普羅高菲夫的早期作品,仍有其可探討挖掘的大空間。  

 

推薦文章 

林姆斯基-高沙可夫交響組曲《天方夜譚》Op.35  

https://reurl.cc/a4yR97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Lola聊音樂    的頭像
    Lola聊音樂

    羅文秀音樂講堂

    Lola聊音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