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札特第四號小提琴協奏曲D大調
Mozart : Violin Concerto No.4 K218.
莫札特創作樂曲一向很快,像此小提琴協奏曲是他於1775年的最後三個月期間完成的三首協奏曲之一,第二首也是同年的六月完成的。這五首古典時期的小提琴協奏曲,已確立雙重呈示部的奏鳴曲式,意即樂團先演奏一次呈示部,獨奏接著再演奏一次呈示部的兩個主題,後三首協奏曲在此方面已表現出美好且出色的形式,獨奏小提琴多處歌唱著主題旋律,樂團和獨奏間的對話也是促進兩者的互動,唯獨協奏曲中強調的抗衡效果,就是樂團和獨奏的對立抗爭方面不足,這些將會在其鋼琴協奏曲的作品當中得到滿足.
Lola聊音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莫札特第25號g小調交響曲
Mozart : Sym No.25 g-moll K.183
莫札特(Wolfgang Amadeus Mozat,1756-1791) 1773年17歲時在薩爾斯堡完成,音樂中熱情澎湃,又帶著不安的感傷,著名電影「阿瑪迪斯」Amadeus以此作為開場音樂,因此驚艷不少聽眾,這首g小調的創作大異於前面的24首,非常突出,屬早期的傑出作品。
Lola聊音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莫札特 第41號交響曲《朱彼特》K.551
Mozart Sym No.41 “Jupiter” C-dur K.551
Lola聊音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柴可夫斯基 義大利奇想曲 Op.45.
Tchaikovsky Capriccio italien op. 45 in A
柴可夫斯基於1877年七月結婚,不到一個月的期間即逃離婚姻,精神方面也留下創傷,極需一段療養過程,透過與知心好友梅克夫人的通信與修養,逐漸撥開婚姻帶來的陰霾。另一方面,1876年開始在梅克夫人的贊助下,經濟穩定,可以專心寫作音樂,離婚後,隔年(1878)辭去音樂院的教職,多了旅行的機會,離開俄國轉往其他國家,異域風情為生命灌溉滋潤,多元的文化藝術刺激,舉凡羅馬(永恒之都)的古蹟、繪畫、建築皆開啟豐富的生命視野,亦帶來不少創作的靈感,因此在創作形式上也趨向自由發揮,顯現出多元風格的作品。
Lola聊音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布拉姆斯海頓主題變奏曲 Op.56a.
Brahms Variations on a Theme by Haydn, Op.56a
布拉姆斯的創作裡寫了不少變奏曲,大部分是以鋼琴獨奏為主,其中《韓德爾主題變奏與賦格曲》Op.24,是最傑出的變奏曲作品,《帕格尼尼主題變奏曲》Op.35則以炫技為重點,這些變奏曲的寫作已達布拉姆斯心中的滿意境界,自1862年之後不再寫這類的鋼琴曲,卻因為這些變奏曲的創作,累積下巨大的能量,才有後來管弦樂的海頓主題變奏曲Op.56a.。
Lola聊音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海頓降B大調交響協奏曲
Haydn Sinfonia Concertante Hob. I 105 Op.84
約瑟夫·海頓 (1732-1809)第一次倫敦之旅時(1791)寫下此降 B 大調《交響協奏曲》,為四位獨奏者--小提琴、大提琴、雙簧管及低音管及樂團而寫。海頓當時受德國小提琴家兼音樂會策劃人沙羅蒙(J.P.Salomon,1745-1815)的激勵,於其系列音樂會中互拼人氣,對手是他以前的門生普利耶爾(Ignaz Pleyel,1751-1831),為音樂會帶來不少新作發表,其中一首六樣獨奏樂器的《交響協奏曲》大受讚賞,因而海頓不甘示弱,於短時間之內完成此《交響協奏曲》手稿證據表明該作品是匆忙寫成的,創作是1792 年 2 月至 3 月期間,首場演出於 1792 年 3 月 9 日舉行,沙羅蒙(Johann Peter Salomon,1745-1815)擔任獨奏組的首席小提琴手。首演相當成功,一週之後又重演,1794年第二次訪問倫敦時再度演出,是一首深受大眾喜愛的樂曲。
Lola聊音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莫札特 第38號交響曲《布拉格》K.504 D大調
Mozart Symphony No.38 “Prague” K.504 D-dur
布拉格是讓莫札特備感禮遇的城市,1786年底的《費加洛婚禮》演出大受歡迎,接著1787年一月邀約創作第38號《布拉格》交響曲,歌劇《唐喬望尼》都在此城市舉行首演,同年父親罹重病去世,對莫札特影響頗深,本身的身體健康也亮起紅燈,因此作品皆帶著陰鬱、惶恐、躁動的個性,正反映出其內心深處的難言之隱。全曲三個樂章,省略小步舞曲部分,皆採用奏鳴曲式,樂曲充滿古典時期的對比、平衡,如斷音與圓滑、弦樂木管的音色差別,強弱音量顯現情感的衝擊,不穩定的切分音節奏暗喻著內心的焦慮不安,受到曼海姆樂派影響―使用流行的音型樂句,也延續巴洛克流行的複音風格―聲部的多層次表現,豐富精采的元素,於莫札特的巧手筆下發展出源源不絕的順暢和張力,豐富的藝術內涵,屬於莫札特後期交響曲中最突出、成熟的作品之一。
Lola聊音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威爾第歌劇《唐卡洛》
Verdi Don Carlo
威爾第(Giuseppe Verdi,1813-1901)的創作可分為三個時期:一是從奧貝托Oberto(1839)到史第費里奧Stiffelio(1850),第二個時期從弄臣Rigoletto(1851)到《命運之力》La Forza del Destino(1862),最後一個時期是從Don Carlo (1867) 到Quattro pezzi sacri (1898合唱作品)。因此,此齣歌劇是威爾第成熟時期作品。《唐·卡洛》(西班牙語Don Carlos,義大利語Don Carlo)並不像《茶花女》、《弄臣》般受歡迎,後者擁有動聽的詠嘆調易於流傳,時至今日,《唐·卡洛》已被認為是威爾第最好的作品之一。談及《唐·卡洛》就不能避免其真實歷史人物、戲劇劇本、和歌劇本身的話題,本文將針對上述劇本話題,歌劇內容及其音樂特色來描述。
Lola聊音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德弗札克《第5號交響曲》F大調 Op.76
Dvořák Symphony No.5 in F Major, Op.76
德弗札克(Antonín Dvořák, 1841-1904)最早寫作的交響曲是在1865年(第一、二號),八年之後,陸續完成第三、四、五號,第五號《F大調交響曲》在1875年的夏季創作完成,特色偏向田園風。這個創作時期,德弗札克於家庭和工作上都很順利穩定, 1875年是他最多產的一年,創作許多 “找到了自己聲音”的作品。 同時期(1875年)的作品包括:《B大調夜曲》Op.40、《E大調小夜曲》Op.22、《D大調鋼琴四重奏》Op.23、《降B大調鋼琴三重奏》Op.21、《G大調五重奏》Op.77。德弗札克一生創作頗為豐富,各類型曲式都曾嘗試,歌劇、聲樂或管絃樂曲皆有,室內樂和交響曲的份量佔大部分,以下針對其交響曲的創作年份與風格做個簡介:
Lola聊音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布魯赫 g小調 第一號小提琴協奏曲 作品26
Bruch Violin Concerto No.1, Op.26
德國作曲家布魯赫(Max Bruch,1838-1920)生平寫下三首小提琴協奏曲,分別是g小調作品26、d小調作品44(1877年首演)和作品58(1891年首演),作品26、58都是題獻給當時最有份量的小提琴家姚阿幸(Joseph Joachim,1831-1907),第二號作品44則是題獻給西班牙小提琴家帕布羅·德·薩拉沙泰(Pablo de Sarasate,1844-1908),另外,布魯赫完成自由形式的《蘇格蘭幻想曲》(1880年),也是題獻給薩拉沙泰,以上是有關布魯赫的四首小提琴協奏曲。
Lola聊音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孟德爾頌第四號交響曲《義大利》A大調 Op.90
Mendelssohn Symphony No.4 “Italiano “ A major Op.90
孟德爾頌曾如此描述《義大利交響曲》:
Lola聊音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維尼奧夫斯基《小提琴協奏曲》No.2 d小調
Wieniawski Violin Concerto No. 2 D minor, Op.22
波蘭裔的維尼奧夫斯基(Henryk Wieniawski,1835-1880)是小提琴家和作曲家,出生於猶太家庭,母親是位職業鋼琴家,自小受其教導,五歲學小提琴,八歲(1843年)進巴黎音樂學院,因母親在巴黎音樂圈中的人脈關係,得以和來自同一國度的音樂家蕭邦(Fryderyk Chopin,1810-1849)和詩人亞當·密茨凱維奇(Adam Mickiewicz,1798-1855)認識與受賞識,並推薦維尼奧夫斯基進入聖彼得堡音樂院。以優異成績畢業於巴黎音樂學院,申請俄羅斯獎學金,同時收到沙皇贈送一把1742年的瓜奈里( Giuseppe Guaneri del Gesu ) 克雷莫納(Cremona)小提琴(名為維尼奧夫斯基) 。
Lola聊音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