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德爾頌 第三號交響曲《蘇格蘭》a小調 作品56

  Mendelssohn Symphony No. 3, “Scottish”op.56     

    德國浪漫時期代表作曲家孟德爾頌(Felix Mendelssohn Bartholdy,1809-1847)一生創作五首交響曲,此曲是最受歡迎、演出頻率最高的一首,創作時間1829-1842年跨距最長,四個樂章皆為奏鳴曲式,傳達思考邏輯的前後連貫,從頭到尾一氣呵成。同時期,舒曼的第四號交響曲也以樂章連貫方式完成,為交響曲的歷史掀開新頁     

文章標籤

Lola聊音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布魯赫《蘇格蘭幻想曲》作品46

Bruch Scottish Fantasie op.46   

        布魯赫(Max Bruch,1838-1920)出生德國科隆,母親是他的音樂啟蒙老師,身為一名教師,作曲和指揮也是他職業生涯的一部分,他所處的時期正是浪漫派名家雲集,比他稍長的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1830-1897)幾乎遮掩他的光芒,還有孟德爾頌(Felix Mendelssohn,1809-1847)、舒曼(Robert Schumann,1810-1856)的音樂對其影響不小,其著名的《G小調第一號小提琴協奏曲》作品.26(1866年) 最受歡迎(受孟德爾頌影響),另外,作曲家本人也認為D 小調第2號(1878年)和D小調第3號(1891年)一樣是好作品,《蘇格蘭幻想曲》(Scottish Fantasie op.46)(1880年)是協奏曲之外最常被提及的。其中利用蘇格蘭民謠於樂曲中,是他的音樂特色之一,布魯赫本身熱愛民謠,並善用各地民謠來創作,例如1863年的《十二首蘇格蘭歌曲》(12 Schottische Volkslieder) 是受其導師文森茨·拉赫納(Vinzenz Lachner,1811-1893,德國作曲家、指揮家)的影響,還有以猶太希伯來曲調完成的為大提琴和管弦樂團《晚禱》(Kol Nidrei, Op.47)也是很受歡迎的作品。事實上,人聲方面,如清唱劇合唱,室內樂、協奏曲方面、大型管弦樂有三首交響曲和其他組曲,民謠涉及的範圍很廣,如北歐瑞典、俄羅斯、西班牙、義大利..歐洲地區國家 。身為教師的他也有傑出的學生代表,如義大利作曲家雷史畢基(Ottorino Respighi1879 -1936) 和英國佛漢·威廉斯 (Ralph Vaughan Williams1872-1958)-熱愛收集民歌作曲家,多多接觸他的作品之後,會發現布魯赫是一位被忽略的作曲家,應該更積極地挖掘其他未發光的作品。

文章標籤

Lola聊音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德布西為鋼琴和管弦樂團的幻想曲 

Debussy: Fantaisie for Piano and Orchestra L73

德布西(Claude Debussy, 1862-1918)   

文章標籤

Lola聊音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普契尼歌劇《蝴蝶夫人》PucciniMadama Butterfly    

    出生於義大利中北部盧卡(Lucca)的作曲家賈科莫·普契尼(Giacomo Puccini,1858-1924),是繼朱塞佩·威爾第(Giuseppe Verdi,1813-1901)之後的義大利偉大歌劇作曲家。最著名的經典歌劇代表是《波希米亞人》、《托斯卡》、《蝴蝶夫人》、《杜蘭朵》,也是各大劇院經常上演的劇碼,普契尼曾堅信地說:《蝴蝶夫人》「這是我寫過的最美好歌劇。」傳神的寫出「蝴蝶夫人充滿著生命和真理的人生」,終將使她永垂不朽,流傳萬世。   

 

文章標籤

Lola聊音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白遼士幻想交響曲    

Berlioz Symphonie fantastique, Op.14    

    幻想交響曲是作曲家白遼士(Hector Berlioz, 1803 --1869)於親身經歷追求心中偶像的過程裡,使他有感而發寫下的創作作品,是個人的想像刺激創作靈感,他曾說:

文章標籤

Lola聊音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柴可夫斯基 G大調第二號鋼琴協奏曲Op.44   

Tchaikovsky Piano Concerto No.2 in G Major, Op. 44     

        大多數人都記得那壯闊氣勢開始的降b小調《第一號鋼琴協奏曲》,那是柴可夫斯基 (Pyotr Ilyich Tchaikovsky 1840-1893) 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也是使他揚名國際的重要曲目,1875年完成呈獻給尊敬的前輩尼可萊·魯賓斯坦(Nikolai Rubinstein 1835-1881),遭到尼可萊的嚴厲批評,心靈受到傷害,曾被稱為「無法演奏的協奏曲」,最後由德國鋼琴大師漢斯·馮·畢羅(Hans von Bülow 1830-1894)公開首演,獲得極高的評價。日後尼可萊在1876年曾公開獨奏過,之後極力地推廣此曲。   

文章標籤

Lola聊音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莫札特第20號d小調鋼琴協奏曲K.466        

Mozart Piano Concerto No.20 K.466 D minor

          莫札特(Mozart,1756-1791)的鋼琴協奏曲可說是為古典樂派的協奏曲奠定良好的典範,樂章結構的確立,探索獨奏者和樂團間的合作競爭效果,樂器編制、音色運用以及追求兩者的平衡思維,「古典時期協奏曲」以「快─慢─快」三樂章結構來安排,首樂章奏鳴曲式的呈示部,由樂團先演出兩個主題,再交給獨奏樂器演奏一次,作曲家於內容上會做些變化加以擴大,或是引來一連串華麗的技巧性樂句,豐富樂曲層次感。協奏曲的前後兩樂章都會安插裝飾奏樂段,樂曲的演出通常是作曲家本人,裝飾奏給予獨奏者即興與展現的好機會,莫札特有留下幾首的裝飾奏,其餘的則為後人為樂曲寫下裝飾奏而流傳,此曲裝飾奏大多採貝多芬版本。

文章標籤

Lola聊音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林姆斯基-高沙可夫交響組曲《天方夜譚》Op.35 " Scheherazade"    

         林姆斯基-高沙可夫(Rimsky-Korsakov,1844-1908)是俄國五人小組成員之一,其他成員有鮑羅定(Alexander Borodin, 1833-1887)、穆索斯基(Modest Mussorgsky,1839-1881)、巴拉基列夫(Mily Balakirev, 1837-1910)和庫宜(César Antonovich Cui , 1835-1918)。鮑羅定以化學為專長,是位「週日作曲家」,作品如歌劇《伊果王子》。穆索斯基作曲技巧全憑自學而成,出身軍人,沒受過正統的音樂訓練,中年染上酗酒的惡習,最終導致健康惡化,重要作品如《荒山之夜》及《展覽會之畫》  

林姆.jpg

文章標籤

Lola聊音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舒曼 序奏與熱情的快板G大調op.92

Schumann Introduction and Allegro Appassionato in G Major, Op. 92

        關於舒曼(Robert Schumann,1810-1856)寫作鋼琴協奏曲的經歷,應該源於1830年以前,海德堡的學生時代,曾構想「F大調」鋼琴協奏曲,因管絃樂部分心有餘力不足而作罷。1830年之後,在腓德列.威克(Friedrich Wieck,1785-1873)的學習時期也有過創作念頭,直到1839年才積極為克拉拉(Clara Schumann,1819-1896)寫作「a小調」,終於在1841年完成單樂章的「深情的快板」(Allegro Affettuoso)幻想曲並初演。出版並不順利,一直到四年後1845年,受到孟德爾頌(Felix Mendelssohn,1809-1847)的鋼琴協奏曲的刺激,再度提筆補寫兩個樂章,才是現在大眾所認識的「a小調」鋼琴協奏曲。由此可見,舒曼對於鋼琴和管絃樂合奏的創作,習慣以單樂章形式來思考;另一個原因,他對鋼琴協奏曲的想法,有著自我追求的目標。因為,當時流行巨匠式的風格,意即突顯獨奏者華麗炫技的外在,弱化內容的質感,促使舒曼重新思考鋼琴的地位,不強調鋼琴本位的角色,反而如何調節主奏與管弦樂團間,拉近距離和模糊抗衡的勢力。因此,在「a小調」之後,此種單樂章的鋼琴協奏曲還是再出現,1849年《序奏與熱情的快板》G大調op.92(Introduction and Allegro Appassionato Op.92 in G major for Piano and Orchestra)、1853年為《鋼琴與管弦樂的序奏與快板 d小調 Op.134(Concert-Allegro with Introduction D Minor Op. 134)

文章標籤

Lola聊音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拉威爾《小丑的晨歌Ravel Alborada del gracioso     

       1901年的《水之戲》(Jeux d’eau)、1905年的《小奏鳴曲》Sonatine以及《鏡子》(Miroirs) 是拉威爾(Ravel,1875-1937)這時期的作品,有傳統有前衛的風格,也算是對其一向優雅高貴風格的新穎嘗試。

        拉威爾的音樂特色有仿古精神―善用古代調式風格及樂曲形式,這在《小奏鳴曲》中,做了完美的古典風格展現。另外,拉威爾偏好西班牙風舞曲,和尋求音響的實驗測試,樂曲《水之戲》及《鏡子》則屬後者―追求聲響上的突破,以《鏡子》為例,形式、和聲較自由,在鋼琴上試驗聲響的探索,有著許多精巧美妙的設計,雖是前衛、新穎,但這風格於鋼琴上並沒有獲得太大的影響。其中兩首改編成管弦樂版,特別是《小丑的晨歌》為西班牙舞曲節奏設計的魔幻聲音色彩,例如鈴鼓( Tambourine de Basque )、響板(Castagnettes)等,皆是西班牙舞蹈中不可或缺的樂器,運用於此曲,更為浮現此精心設計的華麗之處。   

文章標籤

Lola聊音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史麥塔納《莫爾道河》Smetana The Moldau        

    浪漫時期掀起的國民樂派風氣,德、奧地區之外的音樂家,開始思索自我民族意識,從民族傳說、風俗舞曲,加入歷史或地理名稱的相關素材,創造充滿民族特色的樂曲,捷克的領頭羊―史麥塔納(Smetana,1824-1884),繼他之後還有德弗札克(Dvorak, 1841-1904)、楊納捷克(Janacek,1854-1928) 。人稱「捷克音樂之父」的史麥塔納,最受歡迎的作品就是交響詩《我的祖國》 Má vlast  ,由六個獨立樂章組合而成,可分別單獨演奏,包括:《巍峨高堡Vyšehrad》 (Castle on the heights)、《莫爾道河Vltava》(The Moldau)、《薩爾卡Šárka》、《從波西米亞的草原與森林Z českých luhů a hájů》 (From Bohemian Meadows and Forests)、《塔波爾Tábor》以及《布拉尼克山Blaník》,其中以《莫爾道河》最為著名,經常出現於音樂會演奏曲目中 ,《我的祖國》也是每年布拉格音樂節中的必演曲目。                    

祖國.png    

文章標籤

Lola聊音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帕海貝爾D大調卡農Pachelbel Canon in D Major   

 約翰.帕海貝爾(Johann Pachelbel,1653-1706)是在巴赫、韓德爾(屬巴洛克晚期)皆於1685年出生之前的德國音樂家,從時代來看,屬於巴洛克中期的音樂創作者,管風琴音樂是他的作品代表,記得巴赫曾經跋涉千里去求教於北德的管風琴權威布克斯胡德(Dieterich Buxtehude,1637-1707),南德地區的管風琴大師則推崇帕海貝爾,一生歷任多所教堂或宮廷的風琴師,如埃森納赫(Eisenach)(巴赫的出生地)、艾爾福特(Erfurt),符騰堡(Wurttemberg)都曾是他待過的城市,紐倫堡(Nürnberg)是最後的工作地點也是他的出生地,重要作品有宗教音樂、管風琴曲。

Johann-Pachelbel.jpg     約翰.帕海貝爾    

文章標籤

Lola聊音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