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遼士幻想交響曲
Berlioz Symphonie fantastique, Op.14
幻想交響曲是作曲家白遼士(Hector Berlioz, 1803 --1869)於親身經歷追求心中偶像的過程裡,使他有感而發寫下的創作作品,是個人的想像刺激創作靈感,他曾說:
「我的生活是一部讓我很感興趣的小說。」--白遼士
意指他1829-30年間的經歷情節,「小說」內容則呈現在《幻想交響曲》裡,真實和虛幻之間,讓《幻想交響曲》成為浪漫時期的佳作,追求聲響色彩的風格也為管弦樂法開啟新頁。
圖. 白遼士 1832年 (取自網路)
愛人哈麗艾特·史密森
固定樂想(Idee Fixe)是一種動機的概念,簡短的旋律代表著某一特定事物或人物,通常貫穿全曲。白遼士在此以固定樂想代表心中想像的愛人哈麗艾特·史密森(Harriet Smithson,1800-1854),她1818年於倫敦亮相,1827年在巴黎獲得成功,同時也是白遼士單戀的萌芽,開始魂不守舍的日子。
話說這場戀情是從莎士比亞的戲劇開始,來自英國的莎士比亞劇團於巴黎奧德翁劇院(Odéon)公開演出莎劇,受到當時的文學作家的大力推薦,如維克多雨果、亞歷山大杜馬(大仲馬)等等,比起死沉沉的紙本彆腳翻譯,于活生生的戲劇演出裡,引起激動的迴響,獲得大眾的喜愛。特別是飾演《哈姆雷特》、《羅密歐與茱麗葉》的女演員大受矚目,優雅的舉手投足及甜美的聲腔都增添迷人的舞台效應,堪稱當時難得一見的戲劇演員,如此地受到群眾的感動和追捧。當時的《倫敦新聞畫報》上曾刊登一位英國評論家查爾斯.古奈森(Charles Gruneisen,1806-1979)的一段話:「看過史密森小姐所飾演的茱麗葉之後,驚呼”這位女子”,我要娶她為妻且要為她的戲譜寫出偉大的交響曲”。」此話並非出於白遼士之口(記載於其《回憶錄》),因為令人震撼的史密森小姐,是他睡夢中都不敢奢望的對象,不料,日後白遼士卻是成就此想法的執行者。
圖. 愛人哈麗艾特·史密森 (取自網路)
1827-1832年的際遇
白遼士於1826年進入巴黎音樂學院就讀,1827年9月驚見使全巴黎瘋狂的”完美奧菲莉婭”、”茱麗葉”的演員史密森小姐,那時他還是一位前途未卜的年輕人,內心激起一個瘋狂想法,讓自己出名,來引起對方的注意―1828年5/26決定為愛人開一場音樂會(自己的首場管弦樂音樂會),引起對方注意。事實上,在音樂院舉辦的音樂會,過程雖不順利,但是得到一些讚揚的報導,可惜沉浸於成功光環的史密森小姐,怎麼會留意到他是誰?更何況是音樂會呢?
1827年之後,白遼士多次參與「羅馬大獎」的甄選,1830年8/21五度參與終獲首獎,是年的12/5《幻想交響曲》首演,李斯特也親臨現場聆聽。
其中,於1830年遇見卡蜜兒摩克(Camille Moke, 1811-1875)(註),曾燃起白遼士的熱情之火,卡蜜兒摩克後來成為著名的鋼琴家,1830年12月兩人已論及婚嫁,不幸地,最後於1831年4月遭卡蜜兒摩克單方面退婚,遠在羅馬的白遼士,差點返回巴黎演變成瘋狂殺人事件(幸好路途遙遠,澆熄心中怒火),後者嫁給鋼琴製造商卡密爾.普萊埃爾(Camille Pleyel,1788-1855)。
圖.卡蜜兒摩克Camille Moke, 演出海報(右) (取自網路)
獲羅馬大獎後,1831年年初前往羅馬,1832年11月返回巴黎,12/9邀請史密森小姐來他的音樂會。此時白遼士的音樂地位扶搖直上仍貧窮,相反地,史密森小姐遇到事業低潮,演出不順利,負債累累,繁華落盡。1833年3/1年史密森腳受傷,舞台魅力不再,幾個月後,1833/10/3與白遼士結婚,1833年與白遼士在巴黎英國大使館的小教堂結婚,居住在新聖馬可路1 號,1836年完全退出舞台。
註. 較常見的名字 Camille Moke (1811-1875),也有用瑪莉摩克Marie-Félicité-Denise Moke, 結婚後是Marie Pleyel .
圖 https://www.lemoinebouchard.com/galerie/fontallard--la-fiancee-de-berlioz-p103.html
命運交織
儘管對史密森毫無認識,白遼士仍寫情書給她,從未收到隻字片語的回覆,一次偶然的機會,他搬到黎士留街96號,正好是史密森居處的對面。劇團離開巴黎之後,繼續在歐洲各地巡迴演出,直到1832年史密森再度回到巴黎。不久,白遼士從羅馬返回巴黎,找到舊居所附近的房子―新聖馬可路1 號(1832年11月7日),聽房東的述說,史密森昨天才剛從這房間搬出,冥冥之中的巧合,使白遼士又燃起希望的火苗。
想想當年,他們同時出現在劇院演出的節目裡,但因史密森在後台上妝忙於準備,自己的節目結束後,提早離開劇場,並未留意到其他的節目演出,又是一次錯身而過。白遼士自從迷戀上史密森小姐之後,心意一直很專一,雖然寄出的情書杳無音訊,但其堅強的信念不曾使其放棄,終將這份情感轉化成創作的動力,成就自己藝術上的價值。
(取自網路)
愛和怨―《幻想交響曲》
工作和對藝術的熱愛是治癒一切心靈痛苦的良藥。
德國詩人海因利希.海涅(Heinrich Heine,1797-1856)曾描述當時音樂會(1832)演出情景;白遼士擔任樂團的定音鼓手,不時盯著坐在包廂裡的史密森,當兩人目光接觸時,他就會像瘋子般擊著鼓;還有,感謝白遼士有這苦戀3年的癡情,大家才有機會聽到如此狂放的交響曲….。
白遼士對女人的心態,是非理性的崇敬態度,寧可保留所有美好的想法,屏除會被破壞的言論,為何會將自己心儀的對象,於樂曲中安排淪為女巫的下場呢?
自從迷戀上史密森小姐之後,一直寄出情書卻杳無音訊,劇團開始到處巡演,很長時間沒消息,忍受孤獨和思念,追求被拒絕,使他激烈的熱情參雜憎恨之意,所以「妖魔晚宴之夢」的醜化能讓他內心得到些許的平衡。
1829年構想要在她的面前演出作品,希望引來史密森的注意,1830年1-4月動筆寫作創作《幻想交響曲》,原計畫5月初演,因七月革命而延至1830年12/5演出,前一天與李斯特初次見面並聆聽演出。首演當中「舞會」、「走向斷頭台」、「妖魔晚宴之夢」 最受歡迎,「田園風光」覺得不甚滿意有重新修改過。1831年動筆寫《萊利奧回生記》(Lélio)的獨白,這是白遼士遭到悔婚後起草的,《萊利奧回生記》是加上音樂的抒情獨白劇,形式獨特,被視為《幻想交響曲》的續集。
1832年從羅馬返回的白遼士決定重新上演《幻想交響曲》,這次真正邀請到樂曲中的悲劇女主角親臨現場,大廳觀眾投以奇異的眼光,私下的交頭接耳,讓史密森小姐感到不自在,接著在節目單上看到她心中認知的”可憐年輕人”的名字―白遼士。音樂中的魔幻效應、愛的呼喚旋律、激動澎湃地引起觀眾的瘋狂,史密森懷疑道:「不可能吧!難道他還愛著我?」(見附註1)
下半場加上續集《萊利奧回生記》獨白劇一起演出,萊利奧就是作曲家本人,獨白劇開始就唸起一段台詞:「喔!茱麗葉,我心渴望的奧菲莉婭,要是我能找到她就好了!若是能深啜一口悲喜參半的愛情,在秋日暮色中,北風烈烈吹襲,在她懷裡沉沉而感傷地睡去!」
聽到這段台詞的史密森更感驚訝道:「我不是在作夢吧!難道,他說的就是我….」,音樂會之後,兩人開始正式交往。
附註1:音樂會之前史密森小姐對白遼士一無所知,對於他的追求,認為是眾多粉絲中的一員,不曾留下印象,針對自己是音樂會的女主人翁一事,毫不知悉,直到看見節目單的內容與台詞朗誦,才明白有這樣的痴心男,
(取自網路)
“作曲對白遼士來說是一種天性和本能,適足以發揮其潛能,充滿幸福快樂的感覺”。
關於幻想交響曲
幻想交響曲全曲共有五個樂章,在此之前已有貝多芬的第六號交響曲,兩者相同的是:有五個樂章,且各樂章帶有自我標題,不同的是兩者的內涵與聲響結構上有很大的差異性。幻想交響曲唯有第一樂章是採奏鳴曲式,第二樂章首次將華爾滋舞曲導入交響曲樂章裡,其他樂章皆採兩、三個主題交替進行的三段體或是迴旋曲的架構進行。全部五個樂章的開頭都安排了一段導奏,每個樂章前面,作曲家都寫下一段文字表達自己的想法,想法和音樂的進行不見得要對號入座的依循想像,假如從音樂的進行來理解整體的來龍去脈,想像力更自由且不受限。白遼士的音樂語言要素有固定樂想(Idee Fixe)、聲響效果、情境設計以及精采的配器等等,藉此概念來解讀其作品,就能輕易地掌握樂曲的精髓與想念。
固定樂想(Idee Fixe)(譜例1+音檔1-3),此旋律取自1828年的清唱劇《艾爾密尼Herminie》的主題之一。第一樂章和終樂章的Idee Fixe是重點,其他的三個樂章則以點綴或短暫出現為主。
《幻想交響曲》於1830年12月於巴黎音樂院首演,譜上有作曲家的詳細註解,內容如下:
一位多愁善感且富想像力的年輕音樂家,因為追求沒有希望的愛情而失意,喝下鴉片尋求自殺,無奈劑量不足,呈現昏睡,產生詭譎奇幻的夢境。他的思緒、情感和記憶,在高燒的腦海裡出現音樂意象和意念,他的愛人變成一段固定樂想,在心裡縈繞徘迴。 (見附註2)
(取自網路)
附註2: 托馬斯·彭森·德·昆西(Thomas Penson De Quincey 1785-1859)將他為了緩解病痛,長期服用鴉片,最後重度成癮的經歷寫成《一位英國鴉片吸食者的告白》(Confessions of an English Opium-Eater),於1821年9月刊載於《倫敦雜誌》,掀起毒品文學的浪潮,在文藝圈中造成轟動。當時白遼士因閱讀此書受其影響,確立《幻想交響曲》的樂思構想。
「倘若服用鴉片是一種官能上的快感與享受,我也曾經沈溺其中……
這是有罪的嗎?即便有罪,我的告白也許能為鴉片吸食者帶來一些助益。」
──德昆西
五個樂章
I. Rêveries – Passions. Largo – Allegro agitato e appassionato assai – Religiosamente
II. Un bal. Valse. Allegro non troppo
III. Scène aux champs. Adagio
IV. Marche au supplice. Allegretto non troppo
V. Songe d’une nuit de sabbat. Larghetto – Allegro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JI7g_zy7JY
Symphonie fantastique, Op. 14, H 48: I. Rêveries – Passions
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 · Sir Colin Davis
I mvt 「夢與熱情」 Reveries – Passions
他先想起心靈的疲憊,無可名狀的渴望,鬱鬱的愁思,以及在見到心上人之前莫名的喜悅。然後,那猛烈的愛驚醒他,椎心刺骨的苦楚,他內心的平復和對宗教的慰藉。
第一樂章的導奏最長,約五分鐘左右,先是弦樂的弱音旋律(音檔1-1),有嘆息、大跳、撥奏…,令人印象不深刻的旋律,彷彿是種孤獨、空虛的倦態,苦悶如何掙脫這份迷茫,盼啊盼,終於有了出口―三音上揚(音檔1-2),不斷地唱著,加上低音長音的支撐,一股力量正醞釀中,準備進入呈示部。
音檔1-1 導奏開始
音檔1-2 三音上揚
本樂章採用傳統的奏鳴曲式,包括呈示部、發展部與再現部+尾奏,呈示部依然佈局了兩個主題,第一主題就是此首樂曲的重要旋律―固定樂想(Idee Fixe),主角Idee Fixe第一次登場(譜例1+音檔1-3),以最完整的旋律面貌亮相,它將扮演主人翁的心上人角色,想著、愛著或見著了都會出現Idee Fixe,不斷變形不停轉換,宛若頻頻換裝打扮成不同造型的女人(容貌依舊),第一樂章就足足出現五次之多。
譜例1+音檔1-3 完整的固定樂想(Idee Fixe)
五次的Idee Fixe,有呈示部的主題一、發展部出現變形的Idee Fixe,以低音弦樂奏出短樂句(譜例2+音檔1-4),再現部的主題一(Idee Fixe) (譜例3+音檔1-5),木管吹奏旋律,搭配弦樂群的短音符,充滿歡欣鼓舞的氣氛。尾奏也不短,約四分鐘長度,Idee Fixe仍以不同面貌出現,先是在快速進行中,突然慢下來讓音符浮上檯面(音檔1-6),最後結束前,以慢速度的Idee Fixe與結語的終止式融合為一(音檔1-7),回看作曲家的註解「他內心的平復和對宗教的慰藉」,最後結語就是教會終止(I-IV-I),正暗喻著他心中慰藉之意。
譜例2+音檔1-4 發展部變形的Idee Fixe
譜例3+音檔1-5 再現部的Idee Fixe ,紅框是旋律,藍框是聲效音群
音檔1-6
音檔1-7 Idee Fixe與終止式融合
(取自網路)
II mvt 「舞會」 A Ball (Un bal)
在熱鬧喧囂的舞會裡,他發現他的情人。
此樂章是首例採用華爾滋舞曲(Waltz)當作樂章內容:導奏-- A–B–A–尾奏,從不太明確的導奏(弦樂顫音+豎琴)到舞曲節奏出現,彷彿舞台的帷幕掀起,舞者躍上舞台舞動著,A是明確的華爾滋節奏(譜例4+音檔2-1),熱鬧的舞池聚集了快樂的人群,主題B的Idee Fixe出現(音檔2-2),偶遇在場的愛人,如同鏡頭定焦在前景愛人的身上,背後的人群一片模糊,不久華爾滋節奏又起,猶如被拉回的鏡頭―舞池裡的歡愉場景,結束前,單簧管再度吹起Idee Fixe(音檔2-3),就像臨走前的回眸一盼,慢慢地消失在遠處。
譜例4+音檔2-1 主題A華爾滋舞曲
音檔2-2
音檔2-3 臨走前的回眸一盼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Fhgyqu0504
Symphonie fantastique, Op. 14, H. 48: II. Un bal
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 · Sir Colin Davi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qVojmQB_4s III. Scene aux champs. Adagio. 00:20:33 (第三樂章)
Berlioz: Symphonie fantastique | Esa-Pekka Salonen | NDR Elbphilharmonie Orchester 指揮沙隆年
I mvt -II mvt 14:10 -III mvt 20:33 -IV mvt 38:11 -V mvt 43:00
(取自網路)
III mvt 「田園風光」 In the Country(Scène aux champs)
在鄉間的下日傍晚,他聽到兩位牧羊人借歌聲互喚,在這種氛圍中的田園二重唱,樹梢在風中沙沙做響,他才剛燃起希望 ━ 這些都結合在一起,讓他的心充滿寧靜,讓他的旂思染上明亮色彩。但是他的心上人又出現,他的心再度墜落深淵,被黑暗的惡兆所籠罩。萬一她對我不忠呢 ? 只有一個牧羊人響起牧歌,夕陽隱沒,遠處有雷聲低鳴 ━ 孤獨 ━ 沉寂。
整首樂曲中最長的一個樂章,前後皆安排呼與喚的關係,也暗喻前後間的呼應關係,中間C段也加入導奏中的詭異聲效,是一段有著豐富內容的慢板。
導奏部分 英國管和雙簧管隔空彼此呼喚著(音檔3-1),孤獨寧靜卻不孤單,宛如兩位牧童的笛聲於荒野中召喚慰藉,交替循環多次。其中穿插弦樂的神秘詭異聲響(音檔3-2),似乎暗示著悲劇前兆,導奏就在木管與聲效這兩者之間佈下線索,展開田園風的第三樂章。
音檔3-1
音檔3-2
導奏之後是ABA'CA"-尾奏-導奏,主題A出現三次,三次A的變化是本樂章的重點,第一次是小提琴拉旋律偶而加上撥奏(音檔3-3),第二次A由大提琴充當旋律主角(音檔3-4),搭配弦樂的跳躍撥奏和木管的裝飾。第三次A出現之前是C段音樂的進行,通常在樂曲中間的段落,都是一段特別的設計,或是有別於前後的音樂風格,它是唯一、發展作用、也可能是焦點,因此作曲家都會絞盡腦汁做出別出心裁的設計,C段音樂在此也不例外,弦樂的震音宛如塗上陰暗底色的畫布(音檔3-5),大提琴用自由的宣敘調語氣奏出,陰暗氛圍加上低音旋律製造出詭譎氣氛,木管吹奏Idee Fixe穿插,彼此交替進行,大提琴樂句一次次地被Idee Fixe切斷,逐漸縮短並增加戲劇張力。
音檔3-3 第一次A小提琴拉旋律
音檔3-4 第二次A大提琴
音檔3-5 C段 弦樂的震音
進入第三次A之前,以撥奏掃去先前的陰霾(短暫) ,單簧管、長笛、大提琴交替著。第三次A的登場,換上一種新鮮感,小提琴於弦樂群的伴奏下歌唱(譜例5+音檔3-6),不留白的背景聲響效果,是白遼士的音樂特色之一,這種追求聲效的管弦樂配器觀念也為新德意志樂派開啟新頁。樂章最後英國管再度呼喚(音檔3-7),已讀不回空無一點訊息,接手的是轟隆隆的雷聲,無言的雷聲或許預測著即將發生的慘劇,準備進入第四樂章的「步向斷頭台」。
譜例5+音檔3-6 第三次A 主旋律在第二小提琴+弦樂群的伴奏
音檔3-7 英國管最後呼喚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98i8b3HGrw
Berlioz Symphonie fantastique (4 March to the Scaffold) // LSO & Sir Simon Rattle
(取自網路)
IV mvt 「步向斷頭台」 March to the Scaffold (La marche au supplice)
他夢見自己殺死心上人,被判死刑,正要赴刑場,一段陰沉猙獰,時而肅穆又光輝的進行曲伴隨著行列前進,嘈雜聲夾雜著沉重的腳步聲。最後,彷彿最後一瞥所愛,固定樂思再現,然後被落下的斧頭所切斷。
第三樂章的雷聲轉換成為第四樂章的鼓聲,帶出進行曲(ABAB+尾奏),殺死愛人正被押解至刑場的途中,下行的進行曲旋律A(音檔4-1)不斷地被演奏,利用不同的樂器覆誦,如大提琴、低音管、小提琴、撥奏….等等,多個聲部以及樂器色彩交織著,使得沉重的進行曲節奏化身為豐富層次的色調,展現多元的樣貌。主題B利用銅管製造特殊的音效(音檔4-2),聲音不再只是旋律的歌唱,單純的聲響效果也能為樂曲添加許多效益。Idee Fixe依然不能缺席,這回由雙簧管Oboe吹出來(音檔4-3),像似鍘刀落下前,愛人身影的閃光一瞥,可惜只唱一半,就被鼓聲給打斷,人頭就直接滾下斷頭台,很生動的描述。
音檔4-1 A下行進行曲旋律
音檔4-2 主題B銅管音效
音檔4-3 Idee Fixe
(取自網路)
第五樂章 「妖魔晚宴之夢」(Songe d’une nuit de Sabbat)。
他看到自己出現在女巫的子夜集會,側身一群可怕的鬼魅、巫師和怪物之間,為了參加他的葬禮而齊聚一堂,遠處的呻吟與尖聲怪笑,似乎不屬於這世界的聲響。他聽到心上人的旋律響起,但已經失去其高貴與矜持的特質,成了鄙俗古怪的舞曲旋律,正是她來參加安息日的儀式 ! 一陣歡呼迎接她的來臨,之後也加入妖魔的縱歌狂舞,鐘聲響起,模仿《末日經》Dies Irae。女巫之舞與《末日經》結合在一起。
導奏先營造一股詭異氣氛,長笛和法國號模仿雞鳴聲(音檔5-1),主角被砍頭之後,他的鬼魂看見要來收拾屍體的女巫,帶頭的女巫竟然是愛人Idee Fixe,此時的Idee Fixe不像先前( I mvt )的美好,變成披頭散髮面部猙獰的主題A( Idee Fixe)(譜例6+音檔5-2),單簧管聲響誇張的表達醜化原來的淑女形象,它是變形Idee Fixe。低音弦樂出現進入深夜並響起鐘聲(音檔5-3),鐘聲引出宗教元素―末日經(Dies Irae)。
音檔5-1 模仿雞鳴聲
譜例6+音檔5-2 猙獰主題A( Idee Fixe)
音檔5-3 低音弦樂+鐘聲
主題B是《末日經》(Dies Irae )的旋律(譜例7+音檔5-4),《末日經》也稱《震怒之日》,經常用於天主教的安魂曲中,源自於葛麗果聖歌曲調,加上中世紀的拉丁經文,原意是人死後面對的大審判,驚天轟雷令人戰慄,代表死亡、惡魔或是地獄。白遼士將此宗教元素(Dies Irae )運用來對抗妖魔鬼怪的勢力,低音號和低音管的深沉音色頗有震攝的意味,強有力的樂段,深刻地印證腦海裡。
譜例7+音檔5-4 主題B《末日經》(Dies Irae )的旋律
妖魔之舞是主題C(譜例8+音檔5-5),利用賦格的複音手法,製造聲部間的追逐、混亂之感,宛如一場狂歡夜的群魔亂舞,慌亂又帶點神經質。
譜例8+音檔5-5 主題C妖魔之舞
既然兩大勢力(惡魔與宗教)的對決(音檔5-6),兩個旋律同時存在,唯有聲音可以同時並列,利用強弱音量來決定你死我活,或是完整、零散的旋律對比來定勝負,樂曲的最後的結局是《末日經》佔上風,作曲家在此製造一段音效,來自於弓背木頭敲著絃(術語Col legno),發出少見的聲響,白遼士採用《末日經》的作法,影響浪漫派之後的音樂家,如李斯特、布拉姆斯、聖桑、馬勒,拉赫曼尼諾夫…(請參閱聖桑斯骷髏之舞一文)。
音檔5-6 惡魔與宗教對決
生於法國的白遼士,於學習階段受貝多芬影響不小,但是1830年完成的《幻想交響曲》有些新想法,例如為每個樂章寫下文字的「標題」,設定固定樂想的代表某事、物的概念,影響後來華格納的主導動機、法國的循環曲式,另外,樂曲的聲響追求強過形式的組織發展,利用音色和巧妙的配器,帶出刺激、華麗的誇張聲響效果,引領音樂家走向新途徑―新德意志樂派,如李斯特、華格納…等人,為浪漫時期開啟不同美學觀點的追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CfEahj-fZ4
Berlioz Symphonie Fantastique Mariss Jansons 楊頌斯+柏林愛樂BPO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9zYHX9DLXeA Blomstedt Gewandhaus Leipzig Symphonie fantastiqu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2_eTAW3e6k
BERLIOZ | GARDINER · SYMPHONIE FANTASTIQUE V 古樂版,留意樂團的木管、銅管樂器
末日經解釋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9C%87%E6%80%92%E4%B9%8B%E6%97%A5
聖桑斯骷髏之舞 https://reurl.cc/Wr1jKk
文章內容參考、摘錄自《白遼士回憶錄》、《白遼士》傳記(作曲家群像)
推薦文章
白遼士 聲樂曲集《夏夜》 https://reurl.cc/OAvqK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