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可夫斯基 G大調第二號鋼琴協奏曲Op.44   

Tchaikovsky Piano Concerto No.2 in G Major, Op. 44     

        大多數人都記得那壯闊氣勢開始的降b小調《第一號鋼琴協奏曲》,那是柴可夫斯基 (Pyotr Ilyich Tchaikovsky 1840-1893) 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也是使他揚名國際的重要曲目,1875年完成呈獻給尊敬的前輩尼可萊·魯賓斯坦(Nikolai Rubinstein 1835-1881),遭到尼可萊的嚴厲批評,心靈受到傷害,曾被稱為「無法演奏的協奏曲」,最後由德國鋼琴大師漢斯·馮·畢羅(Hans von Bülow 1830-1894)公開首演,獲得極高的評價。日後尼可萊在1876年曾公開獨奏過,之後極力地推廣此曲。   

Tchaikovsky1874.gif  

1874年的柴可夫斯基 (取自網路)   

 

    G大調《第二號鋼琴協奏曲》於1879-80年創作,1882年首演,一樣呈獻給尊敬的前輩尼可萊.魯賓斯坦,可惜他因病虛弱無法演出,改由其學生謝爾蓋·塔涅耶夫(Sergei Ivanovich Taneyev 1856-1915)鋼琴獨奏,安東·魯賓斯坦(Anton & Nikolai Rubinstein 1829-1894)擔任指揮。

Taneyev.jpg

謝爾蓋.塔涅耶夫(Sergei Ivanovich Taneyev 1856-1915)  (取自網路) 

     寫作期間,適逢離婚後的自我放逐,周遊各國之外,選擇於鄉間過著離群索居的創作日子,只有舉行作品發表的時候才會在大城市露臉。《第二號鋼琴協奏曲》仍採用德奧古典形式寫作―快慢快三樂章,前面兩個樂章較長,特別是第一樂章,鋼琴的插入樂段很多且長,協奏曲特有的器樂競奏性較弱,特別是慢板的第二樂章,加入小提琴和大提琴的重奏,分別使三樣樂器呈現多元的重奏組合。  

   

    樂曲初版是1881年,改訂版在1897年發行,依照鋼琴家亞歷山大·西洛悌(Alexander Il yich Siloti 1863-1945) 提出的大幅更改以及省略的片段來發行,其中柴可夫斯基雖有妥協,但因驟然過世,已經來不及親自修改,最後全部依照鋼琴家西洛悌的意見來完成,第二樂章小提琴和大提琴的重奏部分,大部分被刪除,從原來的35頁的總譜,刪改之後只剩13頁,原曲的三分之一強。事實上,柴可夫斯基的原先構想是充滿邏輯性,如果對它不夠深入理解的話,真的很容易產生誤解,此樂曲說明將以1881年版本為主,這也是多數音樂會採用的版本。      

Siloti tchaikovsky.jpg     

西洛悌與柴可夫斯基   (取自網路)    

附註1:

謝爾蓋·塔涅耶夫(Sergei Taneyev)是尼可萊·魯賓斯坦最得意的鋼琴門生,跟隨柴可夫斯基學作曲,擅長對位,有”俄羅斯的巴哈”之稱,亞歷山大·西洛悌(Alexander Siloti 1863-1945)莫斯科音樂學院的鋼琴教授,也是俄國作曲家拉赫曼尼諾夫(Rachmaninoff 1873-1943)的表哥,兩人相差10歲。

 

附註2:

安東和尼可萊·魯賓斯坦兩兄弟是俄羅斯學院派的創立者,秉持西歐音樂理論的訓練學習。哥哥安東·魯賓斯坦于1862年創立了俄羅斯第一所音樂專科學院:聖彼得堡音樂學院。弟弟尼可萊·魯賓斯坦在莫斯科創辦了莫斯科音樂學院(1866年),尼可萊.魯賓斯坦聘請到柴可夫斯基來莫斯科音樂學院教作曲,兩人亦師亦友的關係非常密切,柴可夫斯基的兩首鋼琴協奏曲皆題獻給恩師尼可萊,他的過世,柴氏完成A小調《鋼琴三重奏》op.50,上面還題註"紀念一位偉大的藝術家“來紀念逝世將滿一年的尼可萊。

Rubinstein_N_%26;_A_Postcard-1910.jpg   

左為尼可萊魯賓斯坦,右為安東·魯賓斯坦  (取自維基)    

編制:

鋼琴獨奏,長笛 2,雙簧管 2,單簧管 2,低音管 2,法國號 4,小號 2,定音鼓,5 部弦樂。 

 

Tchaikovsky Piano Concerto No. 2 in G Major, Op. 44   

I mvt   華麗的快板Allegro brillante e molto vivace   

II mvt  從容的行板Andante non troppo

III mvt 熱情如火的快板Allegro con fuoco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F_N-vqY98U  

Tschaikowsky: 2. Klavierkonzert ∙ hr-Sinfonieorchester ∙ Yefim Bronfman ∙ Paavo Järvi           

 

第一樂章 華麗的快板Allegro brillante e molto vivace  G大調 4/4 奏鳴曲式

        第一樂章的主要架構呈現於兩者間的呼應、對話的形式上,主題明顯地出現之後,會加入兩者的對應,兩者的對象可以有多種組合發生,例如樂團Vs鋼琴、樂團Vs樂器、樂器Vs鋼琴,其中的樂器就有很多選項,可以安排長笛、單簧管或法國號等等,不同的樂器各自有其獨特的魅力所在,因此,於短短的呈示部當中已經表現出豐富的組合效果。首先,第一主題樂團強力的演出主題(音檔1-1),鋼琴隨後彈奏,接著樂團樂句延伸擴張,強音的樂團面對弱音的長笛回應,強弱對比也營造美好的聲響,再繼續下去時,旋律已被簡化,依舊維持對話,換成法國號的三音,鋼琴做回應,三個階段的對話,三種不同組合,給人清新明朗的個性。進入第二主題之前,安排一段不算短的鋼琴獨奏,約有29小節之長。        

 音檔1-1  第一主題    

 

        第二主題的出現特別精心設計一段導奏前引(音檔1-2),弦樂的震音如舖上顏色的背景,陸續加入單簧管和法國號的呼喚作為前引,效果令人印象深刻。鋼琴穩健地唱出主題(音檔1-3),以左、右手做自我的對話,稍具心機,下一段以鋼琴和長笛搭配,唱著唱著逐漸縮短樂句,接著來一段驚喜,弦樂部分的小提琴、大提琴,一前一後地唱和,好有層次感,不僅如此,原來是兩小節樂句,縮短為一小節,越縮越短讓音樂越趨緊湊,如同戲劇的鋪陳,亦步亦趨地推向高潮,在此,縮短和漸強的目的意即推出鋼琴―13小節的鋼琴獨奏。  

  音檔1-2 前引  

 音檔1-3 第二主題

 

        由上述兩個主題可看出奇特之處,就是鋼琴的獨奏部分(插入段)特別多(非樂團的伴奏方式,而是全部停下),明顯地私心獨奏者,呈示部的每個主題之後都給予鋼琴一段獨奏,換句話說,第一主題進入第二主題之前有一段29小節的鋼琴獨奏。主題二也出現一小段節的擴張,這種獨奏宛如裝飾奏一般,此呈示部都只當作是熱身而已,後面的發展部,將會出現更長更壯觀的裝飾奏,長約133小節。  

 

        發展部也很精彩,樂團的強大氣勢與法國號唱出C大調的導入句(第二主題的前引),第一次的出現很不顯眼,在此被強力包裝成精品(音檔1-4),不能被忽略。還記得弦樂的震音效果也很好,於發展部改以利用長笛的顫音來引出鋼琴(音檔1-5),有異曲同工之效。第三段是主題一的變奏(音檔1-6),取其節奏音型做模進,準備推出本樂章的獨奏者聚焦時刻,先是25小節的獨奏(音檔1-7),才進入85小節的裝飾奏(Cadenza)(譜上標示),幾段的速度變化,還加上23小節,總共長度133小節。    

 音檔1-4 法國號唱出C大調的導入句

 音檔1-5 長笛的顫音引出鋼琴

 音檔1-6 主題一的變奏   

 音檔1-7 獨奏   

 

 

    再現部的表現不容小覷,發展部結尾的鋼琴顫音持續著,樂團以強大堅定的氣勢展現更加華麗的聲響(音檔1-8),突顯男性陽剛個性,主題二則表現女性陰柔特質,兩個主題在柴可夫斯基的筆下活出自我的特質。    

 音檔1-8 鋼琴顫音持續+主題一   

 

第二樂章,不太快的快板Andante non troppo D大調 3/4 ABA三段體     

   慢板樂章安排小提琴和大提琴加入獨奏部分,和鋼琴處於相同的地位,形成一個三重奏的小團體,以及管弦樂團部分。這樣的組合誠屬少見,到底是模仿巴洛克大協奏曲(Concerto Grosso)呢?還是學習貝多芬的三重協奏曲、或布拉姆斯的大小提琴雙重協奏曲?其實都不然,這些都沒有明確的依據,還是深入理解樂曲才能得知柴可夫斯基的真正想法。

    三段體的ABA,重點是出現兩次的主題A,其中每次的主題會歌頌多次,由三樂器的排列組合帶來不同的語言呈現,有獨奏、二重奏、鋼琴的八度加和弦,聲音厚度逐層增加,尋求多元風格的變化,在悠悠慢板中,一切都在悄然中不斷地被置換,於平和的聲音裡,溫順且細緻地歌唱,不絢麗卻非常的優雅。       

    第一次的主題A,前引樂段加上主題旋律(分成a、b兩部分),先是小提琴的前引開始(音檔2-1),接著主題的a、b一併完整出現(音檔2-2)。接著是二重奏,小提琴拉著b,大提琴以自由的形式搭配,形成大小提琴的二重奏(音檔2-3)。最後換鋼琴登場(音檔2-4),樂團暫停只以鋼琴獨奏進行,避免聲響的單薄,主題旋律a、b使用八度音來加強,左手伴奏有豐富的和絃支撐著,話說「鋼琴之王」的鋼琴依然撐得起一片聲響,以上是主題A的精心設計。

 音檔2-1 小提琴的前引   

 音檔2-2 主題A的a、b   

 音檔2-3 二重奏  

 音檔2-4  鋼琴   

 

    中間B段是b小調(音檔2-5),鋼琴和木管群的對話,有對答、應和、模進,關係依然密切,藉著音型模進延伸音樂,同時也準備回到起初的主題A。 

 音檔2-5 中間B段   

 

    第二度出現的A,總要粉飾一下做些變奏,這回先是大小提琴的二重奏開始(音檔2-6),經過前面的熟捻之後,兩者的樂句顯得自由且親密,如宣敘調語氣。再來小提琴獨奏前引樂段誘發鋼琴的登場,此刻大小提琴以主題旋律做出對位的抒情歌唱線條,鋼琴用炫技的音符增添光彩(音檔2-7),使平靜的樂聲掀起陣陣的情深波瀾。單純的三樣樂器,於柴可夫斯基的構思中,展現一種新型態,聯想起布拉姆斯的第二號鋼琴協奏曲的慢板樂章,大提琴的一段客串角色,亦使樂曲的唯美深情更添詩意。

 音檔2-6 宣敘調語氣  

 音檔2-7 對位的抒情線條+鋼琴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s2ClCiw9qY 

Piano Concerto No. 2 in G Major, Op. 44: II. Andante non troppo      

Elisabeth Leonskaja · Kurt Masur              

 

 

第三樂章,熱烈的快板Allegro con fuoco  G大調 2/4 自由迴旋曲式  

A-B-C-A-B'-C'-結尾  

終樂章採用明朗愉悅的迴旋曲式做結尾,A-B-C-A-B'-C'-結尾。三個主題以三種姿態露臉,差異個性的塑造是本樂章的強烈焦點,主題A以雄壯明朗的強大氣勢登場,主題B則以快速節奏為特性,C主題是抒情風格,三個主題各自有其風貌。三個主題除了展現其獨特的神采之外,為了樂曲的延伸,還刻意設計多元的發展元素,使樂曲的擴張更有內涵,主題A是本重要主題,直接以強大的氣勢奏出(音檔3-1),具深刻鮮明的印象,主題B如跑馬歌似的快速節奏(音檔3-2)鋼琴用2個八度齊奏,平易親切的主題,獨奏和樂團、木管、法國號多方的合作,展現樂器色彩,特別是法國號的增值樂句和鋼琴高音裝飾著主題,樂器間的交織對話是值得留意。抒情的主題C除了歌唱優美旋律之外(音檔3-3),音樂的進行逐漸走向聲部複雜的狂亂場面,炫技與聲響的結合為樂曲帶來一段高潮。 

 音檔3-1 主題A 

 音檔3-2 主題B   

 音檔3-3 主題C      

 

    再現的A、B、C依舊會做些變化,最後的結束是一段燦爛的結尾,G大調的主題A出現,鋼琴換上華麗的衣袍,增添定音鼓的連續擊奏(音檔3-4),最後以華麗風光的氣勢收場。  

 音檔3-4  結束前         

 

 

推薦文章   

柴可夫斯基第四號交響曲 Op.36  https://reurl.cc/g2zEnp      

柴可夫斯基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 op.35  https://reurl.cc/ErZabA            

柴可夫斯基 e小調第五號交響曲 op.64  https://reurl.cc/9G5QWX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Lola聊音樂    的頭像
    Lola聊音樂

    羅文秀音樂講堂

    Lola聊音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