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雷根茨湖畔的善變弄臣
布雷根茨(Bregenz)位於奧地利西部與德國交界之處,被瑞德奧三國包圍的波登湖的東岸,每年于夏季時光舉辦很有特色的湖畔音樂節,歌劇舞台就設置在湖面上,特殊的演出場地,成了獨具特色的裝置藝術,多年前初次看到此裝置舞台,即燃起濃濃的好奇心,盼望有一天能親眼目睹這一切。八月與馬勒愛樂協會一起出遊追音樂會,剛巧趕上8月18日的最後一場演出,滿滿的人頭,將近7000人的觀看。一齣歌劇劇碼演出兩至三年,音樂節期間整個城市相當熱鬧,原本美麗的湖畔多了許多人潮,市區店家處處可見以歌劇主題來做為裝飾,糕品店、服飾店都不落人之後,簡單而言,整個就是Rigoletto(弄臣)的概念。
Lola聊音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年青指揮家拉哈夫‧沙尼Lahav Shani (1989-),曾於2013年德國班伯格榮獲馬勒的國際指揮大賽首獎,今天帶領鹿特丹愛樂(Rotterdam Philharmonic Orchestra)演奏馬勒第三號,清晰明瞭地傳達出艱深的第一樂章構思,舉凡多次的宣敘調樂句、主題加上對位聲部的詠唱,長號獨白與大提琴的銜接等等,都仔細的被處理。二、三樂章除對比性強烈,也凸顯出樂器技巧性的語法與個性,營造出花朵於大自然中的嬌媚與存活歷程。

由觀眾席外傳來遠方的郵號聲,效果不錯。終樂章的愛,沉穩鋪陳,一段段的高潮迭起,雖不是極美的歌唱性,仍具吸引力,最終天門開啟,得到救贖的撫慰。整體而言,樂曲述說分明活像個分析教材,且譜上重點很少被遺漏,樂團的技術也搭配良好,心中雖無滿滿的感動,例如小提琴與法國號對位的稍稍失衡,子午時刻的深夜,不夠深也不夠沉,長號的獨白悠揚,少了茫然哀戚的心情…..這些都是30歲年紀裡難以體驗到的歲月滄桑美學。
Lola聊音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當芭蕾伶娜碰上狂野卡門—談尼爾森斯的馬勒第五
尼爾森斯Andris Nelsons 1978年出生於拉脫維亞首都里加,先是樂團中一名小號手,後來再轉往指揮之路。指揮時豐富的表情與肢體語言獨具個人特質。
期盼很久的2015年4/25 Nelsons與柏林愛樂演出的馬勒第五號交響曲,終於在數位廳欣賞全曲,心中充滿想法一吐為快。
Lola聊音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半年前就計劃著海外追逐馬勒(Gustav Mahler.1860-1911),當開放購票時,才發現這是拉圖(Sir Simon Rattle.1955-)與柏林愛樂(Berliner Philharmoniker)合作的最後一場演出─馬勒第六號交響曲,異常熱門,購票率低於百分之二十,當然有些失之交臂之憾。行程首場音樂會是海汀克(Bernard Haitink.1929-)的馬勒第九號交響曲,於音樂會前一晚,老人家不慎摔了一跤,無法親臨指揮,原先僅存的希望受到打擊,因此更堅定一定要聽到拉圖的馬勒六,堅持是完成夢想的動力,多次到票口詢問退票無功折返,演出當天終於門口求票成功,興奮不已。馬勒六的初體驗,座位位於舞台的左側,全場凝視指揮的表情全貌,以及近距離地觀察樂團活動,擁有聽、視覺兼具的優勢,心中既滿足又期待。

以下是音樂會之後的一些想法,包括樂曲本身的認知,演奏現場的觀察和筆者的感想:
Lola聊音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當復活遇上水藍與鄭明勳 --馬勒第二號交響曲
2017年九月中旬與一群馬勒迷參與日本三得利廳(Suntory Hall)的重開幕音樂會,曲目安排是馬勒第二號交響曲”復活”,由韓國指揮家鄭明勳與東京愛樂合作,這是我第二次聆聽復活的現場演出,首次聆賞經驗是2015年11月由水藍帶領國台交於台南的演出,現場演出的馬勒樂曲確實震撼,那記憶一直盤旋腦海,所以想以這兩位指揮的詮釋來做一比較,雖然距離音樂會已有段時日,但多了時間思考、查證與推敲,晚來的感想多了一份慎重與學習,不彷來聽聽我的感想回憶錄吧!

Lola聊音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當初聽到連聽九首交響曲的音樂會,可是滿臉疑惑樣,第一平時聽CD都不曾有過連聽九首的經驗,第二同一人的作品會不會太無聊沒耐性,再來連續11小時的進行是否會感到疲累而見周公。在此之前曾參與過表演工作坊十小時的如夢之夢,台南人劇團的K24,都是以長時間演出做為挑戰目標,真正地進入劇場之後,舞台上的吸引力立馬破除所有的疑慮。心想唯有真正的親身體驗才能寫下定論,拋除偏見直接走入音樂廳試一試,立見分明。
首次聽小林研一郎的指揮演出,就這樣開始了初相見,第一號開頭的第一音出現雖不滿足,但後面的一切絕對掩蓋如此的偏見。以無比活力與喜悅之情展開的第二號,道出貝多芬對生命重生的喜悅與自信。

Lola聊音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6月初與一群馬勒樂迷一起在東京參與山田和樹指揮的馬勒第八號千人交響曲,想聽千人當然就是想感受一下如此龐大陣仗的演出,山田和樹以三年九場的馬勒計劃分別演出九首交響曲,2017已是即將完成的終點時刻,也因聆聽這場音樂會才認識這位指揮家與此計畫。

馬八 是馬勒在1906年6月剛到湖濱創作小屋不久,忽然有股靈感湧上古老拉丁文讚美詩”降臨吧!造物者的聖靈”,就在這一刻詞與樂絕佳的融合聲響就此充盈腦海,馬勒本人表示音樂早於他腦海中縈繞多日,只是需要用筆將之寫下而已,短短的八週就完成此作品的架構。此曲大大別於其他八首交響曲的形式,整首樂曲以合唱來連結,可謂是一首真真正正的合唱交響曲。當年由850人的合唱團組成,分成兩組混聲合唱和一隊的童聲合唱,以及超過百人的樂隊,另加八位獨唱者,演出人數超過千人故而稱之”千人交響曲”。
Lola聊音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悲劇的預言--馬勒第六號交響曲 2020-1116 修
Mahler Symphony No.6 in A minor
跟隨馬勒身邊學習並當助理指揮的布魯諾·華爾特 (Bruno Walter,1876年―1962年),曾寫過《古斯塔夫‧馬勒》一書,明白道出馬勒格言:”生存是個負擔,死亡值得嚮往,生活則是可惡”。而第六號交響曲是作曲家本人對生活過程中的苦澀想法,提出質疑,生性悲觀的意識,隱匿了諸多的恐懼與不安,此曲正是他內在潛意識裡對死亡的露白,因此有非正式的「悲劇」之稱。樂曲創作于1903年的夏天;是他歲月中的美好時刻,1906年首演,全曲卻充滿死亡況味、生活受到壓迫以及命運的無情打擊,始終無解的痛苦煎熬。原先是作曲家的擔憂,不久之後,竟成現實中的悲劇上演:首先是罹患白喉的大女兒死亡,接著是工作上遭遇小人攻擊,辭去維也納歌劇院的院長兼指揮的工作,最後,診斷出有嚴重的心臟病。不知不覺地,應驗心中的疑慮,如預言似地出現在真實生活之中,就如同終樂章的三槌重擊,如大樹被砍斷一般地倒下,就如此成為命運的重挫。
Lola聊音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一再被喚醒的靈魂―馬勒第二號交響曲 《 復活 》 2021-0313修
MAHLER SYMPHONY NO.2 "Resurrection"
當樂團安靜下來,無伴奏人聲唱出「復活」(Aufersteh´n)的瞬間,不受其感動的聽者都難。此曲創作期間較其他交響曲更長,始於1888年七月,約達七年之久,完成於1894年。創作其間曾於萊比錫、布達佩斯和漢堡任職,其間經歷父親、母親與大妹蕾波汀娜的離世,1889年夏天因痔瘡動了手術。樂曲透過死亡質疑生命存在的意義,追求永恆和救贖一直都是馬勒樂曲終結的最高境界,創造出最撫慰人心的時刻。其編制僅次於馬勒第八號「千人」交響曲,第五樂章長約34分鐘,除了第八號交響曲之外,屬於最長的樂章。可謂經典中的經典,無可取代的地位讓此曲一直很受歡迎,是馬勒交響曲之中必聽的曲目之一。
Lola聊音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氣勢磅薄的馬勒第八號交響曲 2019-0803
Mahler Symphony No.8 in E♭ major
第八號交響曲是馬勒在1906年6月剛到湖濱創作小屋不久,忽然有股靈感湧上━古老拉丁文讚美詩”降臨吧!造物者的聖靈”,就在這一刻,詞與樂絕佳的交融聲響就此充盈腦海,馬勒本人表示樂音早已於腦海中縈繞多日,只是需要用筆將之寫下而已,短短八週就完成此作品的架構。此曲大大別於其他八首交響曲的形式,而是以兩個部分組成,整首樂曲以獨唱、合唱為主,可謂是首真真正正的合唱交響曲。當年由157人的樂團編製和8位獨唱者,再加上約850人的合唱團組成,分成兩組混聲合唱和一隊童聲合唱,以及超過百人的樂隊,另加八位獨唱者,演出人數超過千人故而稱之”千人交響曲”。1910年于慕尼黑新節日音樂廳(Neue Musik-Festhalle)首演,由馬勒親自指揮演出。
Lola聊音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面面俱到的馬勒第五號交響曲 2021-0828修
Mahler Symphony No.5
如果要在馬勒九首交響曲中選出一首最喜愛且能經常聽到的演出,一定選擇第五號交響曲,此曲是單純樂團演出並無人聲加入,五樂章風格各異又兼具特色,有送葬進行曲、有最美的慢板、有心靈呼喚及另人興奮的賦格,換句話說,馬勒音樂中最具特色的要素都兼具,當然是最佳選擇。
Lola聊音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