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面俱到的馬勒第五號交響曲    2021-0828修     

Mahler Symphony No.5

       如果要在馬勒九首交響曲中選出一首最喜愛且能經常聽到的演出,一定選擇第五號交響曲,此曲是單純樂團演出並無人聲加入,五樂章風格各異又兼具特色,有送葬進行曲、有最美的慢板、有心靈呼喚及另人興奮的賦格,換句話說,馬勒音樂中最具特色的要素都兼具,當然是最佳選擇。 

  

       此曲共五個樂章,偏離前三首的創作風格,最大差異是少了人聲部分,繼第一號交響曲之後,又再次運用純器樂的古典交響曲形式來創作。樂曲創作時間於1901動筆,190410月首演。1902年三月結婚之前已創作三個樂章,婚後又寫了兩樂章。馬勒終生關心著「人是什麼?」這種懷疑論述,在許多藝術家的身上經常可見,例如「我們來自何處?我們又將被引向何處?生命的意義到底是甚麼?」,蘊藏死亡、恐懼以及不安情緒,孟克Edvard Munch 1863-1944 )對死亡的描述、保羅·高更(Eugène Henri Paul Gauguin 1848-19031897年畫作「我們從何處來?我們是誰?我們向何處去?」,德國基希納(Ernst Ludwig Kirchner 18801938)的時代恐慌心情,這些情緒也在馬勒身上徘徊流連。針對樂曲的精神而言,前一、二樂章描繪死亡的力量,隨時隨刻都威脅著生命本身,讓人挺身面對與抗爭,經過考驗之後,後三個樂章表達對生命的積極與肯定,進一步歡頌人生的美好與希望,這是第五號交響曲的思考意義。     

        

圖1.孟克(Edvard Munch 1863-1944 )  Munch- Anxiety《焦躁》 1894     (圖片取自網路)     

圖2.孟克(Edvard Munch 1863-1944 )  The dance of life (1899-1900)      (圖片取自網路)

圖3.德國基希納(Ernst Ludwig Kirchner 18801938)  the Berlin Street (1913-15)    (圖片取自網路)    

圖4.保羅·高更(Eugène Henri Paul Gauguin 1848-19031897年畫作「我們從何處來?我們是誰?我們向何處去?」 (圖片取自網路)     

 

       開頭一、二樂章可視為前後一體的關係,第一樂章含括ABAC與尾奏。以送葬為首的進行曲登場,瀰漫著死氣沉沉的哀傷氣氛,藉由Aa小號信號曲的引導與Ab輓歌旋律的流動(1:15+音檔1),展開進行曲行列,B段與A起了對比衝突,B(6:14+音檔2)試圖奮起、打破葬禮的沉悶,有著瘋狂叫喊的激動起伏,這些衝突到頭還是功虧一簣,以及自我的對抗和上下之間的拉扯,雖顯悲嘆卻也掩藏不住心中欲掙脫的渴望。AB強烈對比之外,C(11:18+音檔3)則吟詠出一段哀歌,是開頭樂章最吸睛的一段旋律,為著第二樂章鋪路做預示,本樂章較為低沉,代表死亡的鑼(Tam Tam)頻頻出現,於低沉中不陷入死寂,是其考驗重點。   

  音檔1   Ab輓歌旋律  

  音檔2  主題B 

  音檔3  哀歌     

         

 

       接續的第二樂章是很精彩的,兩個主題:一個激動狂亂,對複雜環境的反抗;一個猶疑、多愁善感的旋律(16:05+音檔4)。兩者相互鬥爭對抗。激動誇張的銅管聲響,暗示兇惡的夢懨;深情又善感的旋律先是遲疑、開展並突弱的戲劇化,細膩地歌詠出世紀末的頹廢美感。 

    發展部中,一段潰散之後,大提琴齊奏(19:01+音檔5),一呼一吸的長短句,藉著稍誇張的吸力,細膩用心地擠出法國號主題(20:19+音檔6),先是情緒不明、延續、轉折,最後以沉重的嘆息步步逼近,直到浮現多愁的主題,讓壓抑氣氛中展露曙光,大提琴聲部成功地扮演極佳的傳遞者,賦予樂曲活生生的湧動力量。多次出現的善感主題二,每每展現其不同樣貌,一次又一次的情緒轉換,猶如多重面貌的表演女郎。第三回推至高點(23:44+音檔7)聲情厚度既深情又多感,三次旋律三種面貌值得關注,結束前卻換來一股沉重感(25:40),讚美詩的出現(26:30+音檔8),接著聖詠,掃除晦暗燃起希望,真是令人動容的一刻,這是第二樂章極為精彩的重點,史上最富創作與藝術性的奏鳴曲樂章,也是很典型的馬勒旋律範例。    

  音檔4  多愁善感的旋律 (第一次)     

  音檔5  大提琴齊奏        

  音檔6  法國號主題(第二次)             

  音檔7   深情多感的第三次 ,可比較上方音檔4、6      

  音檔8   讚美詩      

      第三樂章是整首交響曲的中間段,形式自由,扮演轉換角色,由詼諧曲、舞曲組合而成,最出色的是法國號部分,前段在核心主題發展之後,開始與大提琴對話(35:33+音檔9),彷彿來自內在心靈,對著遙遠的遠方呼喊以及迴音飄盪。不僅如此,室內樂風(36:57+音檔10)由木管群的交替撐場,從熱鬧詼諧氣氛進入深不可測的內在心靈,那種藝術的深度令人驚嘆且引起共鳴,前後兩次的法國號獨奏,第二次(45:51+音檔11)以打斷方式呈現,馬勒細膩地處理兩次不同的對話,有呼有應、有呼沒應或是只剩長長的迴音,這是馬勒最令人激賞的創作手法之一,很自然地聯想到第三號交響曲的郵號。這種鄉愁或內心的呼喚,盡是深入心靈底層,觸動靈魂的敏感神經,美的難以用言語形容。

  音檔9  法國號與大提琴對話       

  音檔10  室內樂風    

  音檔11  法國號第二次獨奏

 

      另外,夜曲風的第四樂章(48:48+音檔12),放下銅管,豎琴與弦樂帶出唯一的慢板,宛如從現實矛盾中逃離,沉醉大自然的浪漫夢境和自我陶醉於愛情之中,一種內在感受兼帶些許神祕的渴望。作曲家要求此樂章需具靈氣,帶著深層情感和誠摯熱情,弦樂群鋪陳出的低迴聲部,綿延不絕、緩緩起伏的無止境感覺,偶是濃厚的心理糾結,或慵懶耽逸的無言。中間段(53:18+音檔13)起伏的重音與呼換氣的戲劇性層層疊高,每個音符至起至落都不容忽視,突強突弱的誇張衝突也疏忽不得。音樂外在平穩柔情,內部卻隱含著暗潮洶湧,傳述著無可言喻的情感。從高音到低音,似從心靈底層赤裸的現身,音色豐富,逐漸地由仙境落入凡間。

      結束的部分,增值後的音符,慢速(56:19)帶出一段難以言喻的深情,緩而不慢至永恆世界,每一段都是值得深刻咀嚼的意境,美的酖逸、不健康,這就是馬勒慢板樂章的魅力吧!      

  音檔12  A.豎琴與弦樂的慢板  

  音檔13  B.激動起伏大

 

      終樂章如同貝多芬的穿過黑暗迎向光明,馬勒採用全部大調的方式來延續讚美人生,對於人生的肯定表達了幾近瘋狂的歡呼。透過五個樂章感受到死亡的威脅,挺身奮鬥抗爭,到對生命的積極與讚頌。樂曲形式為輪旋奏鳴曲式段落之間採直接轉換方式進入,也就是無明顯的轉折鋪沉緩衝段落,樂曲醞釀著毫不間歇且充滿著前進的動力,有如蒙太奇式的情緒轉換。結束之前的聖詠,如詔告天下般,令人燃起一股救贖的感動,接著樂團火力全開,飽滿的張力迴盪,深刻且真實地體驗到馬勒的想法。

      終樂章有三段賦格的高潮與結束前的讚美詩,是超級精彩的片段,分別以不同的素材來完成,譬如發展部第一次賦格(1:05:06+音檔14)以階梯式低音為主要元素、第二次賦格(1:08:12+音檔15)著重上下兩音與繞圈音型、第三次(1:10:09+音檔16)則以上下上音型搭配著定音鼓。三段雖以不同元素組合,但內在部分卻是相近元素,只是強調的主角元素不同而已,就此造就出豐富的音樂層次,這也是馬勒於賦格形式創作上極為高明的手法,本樂章可做為賦格的代表樂章之一。      

   音檔14  發展部第一次賦格  

  音檔15  發展部第二次賦格           

  音檔16   再現部賦格段落     

    反觀整曲,開頭陰霾籠罩的死亡氣氛,雖陰暗,其中的悲歌至讚美詩,逐漸走出希望。經過第三樂章的多風格的轉折,有詼諧、舞曲與喚醒心靈的樂段,讓一切趨向美好。再經過深切且翻騰的情感洗滌,愛給人類生命,終樂章展現出愉悅、解放與希望的綜合體,加入複音風格美學的加溫,使音樂、技巧和氣勢上充滿奔放、瘋狂與激動的震撼力,刺激人潛意識的滿足感,令人無法不為之著迷與崇拜,面面俱到以及涵括馬勒至愛的諸多元素,這就是馬勒第五號交響曲受歡迎的鐵證。     文 羅文秀/ 2021-0828修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O0nytFsumo&t=900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OvXhyldUko&t=10s         

 

推薦文章   

 開啟天堂之匙-馬勒第四號交響曲 G大調   https://reurl.cc/4aE6kj  

悲劇的預言--馬勒第六號交響曲    https://reurl.cc/AkxMn8

一再被喚醒的靈魂馬勒第二號交響曲「復活」     https://reurl.cc/VEKYpA      

貝多芬 第三號交響曲 降E大調 Op.55 <英雄>   https://reurl.cc/mLaxdW 

貝多芬晚期絃樂四重奏() No.15 Op.132  a小調       https://reurl.cc/VEKY6A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Lola聊音樂    的頭像
    Lola聊音樂

    羅文秀音樂講堂

    Lola聊音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