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多芬降E大調第三號交響曲Op.55《英雄》

Beethoven Symphony No.3 Op.55 in E “Eroica”      

        第三號交響曲於1803-1804年間完成,隔年1805年4月7日在維也納劇院由貝多芬親自指揮首演。首演之後觀眾的反應,多數人認為難以接受此樂曲;從樂曲長度、風格創新、聲響強弱、樂器的安排,都難以令人理解。甚至當時樂評家初次的不佳評論,再經過重新評估之後,才下結語稱此曲是最富原創、宏偉、且生動的作品。貝多芬對此反應,不受動搖,反而展現自己對藝術創作的自信心與前瞻性。

貝多芬降E大調第三號交響曲Op.55《英雄》  

圖. 貝多芬思索著新風格,強調樂曲內在精神的深刻度與震撼性  (圖片取自網路)

 

        此曲的音樂風格在當時以The “New Path”或”New Road”來看待,這種新方向不只是在技法上的突破,最重要是強調樂曲內在精神的深刻度與震撼性。它打破海頓、莫札特時代追求貴族喜好的優雅特質與克制的情感,音樂中缺乏作曲家個人情感的表達,即使有也是以隱喻手法做掩飾。風格上的創新與先進,”新”的部分如聲響強度、樂曲長度、節奏特性、樂器的演奏如突強或是獨立性、增加3把法國號,皆非一般人可以接受的部分,首演結果樂評家質疑聽眾的無法理解,但是貝多芬展現對自我藝術創作的信心,堅持到底。從歷史觀點回顧,浪漫時期的作曲家舒曼、布拉姆斯,甚至在馬勒的音樂中皆深深受到其影響,尤其是一、二樂章。日後也證明此曲200多年來仍然屹立不搖,確屬極佳的經典之作,所以,藝術的創新變革,往往非一時之間可以得到大眾的認同。

貝多芬降E大調第三號交響曲Op.55《英雄》  

圖. 這是貝多芬寫給朋友信件中所提到的想法,出自於羅曼羅蘭的貝多芬傳。

 

個人思想   

    貝多芬在1801年寫給友人的信中提到:「音樂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學更高的啟示....誰能參透我音樂的意義,便能超脫尋常人無以自拔的苦難。」(羅曼羅蘭)

 

    貝多芬的音樂中,含有作曲家個人對哲學思想的深入體驗,強烈的表達其心中意志。也就是一種「力」的表現,包括心理與生理的雙重關係。在貝多芬的時代,他已是以獨立作曲家姿態面對大眾,不再單純的為貴族們的娛樂來考量創作,轉而將音樂與個人的情感心智做了更大的融合。當他面對自我危機時的搏鬥抗爭精神、如何揮別苦難的過去、把克服困境的歷程帶入音樂,將自己的危機藉由假想形象來訴說其心境變化,經過苦難之後達到的歡樂勝利,直接以音符傳達開來。貝多芬個人強烈的信念,是經過苦難、搏鬥,最後到達歡樂喜悅。海頓、莫札特時期的樂章間彼此沒有關聯,貝多芬開始思考從架構中建立起連貫的思想脈絡,這對交響曲音樂帶來很大的變化,自第三號交響曲起,貝多芬一直在思考樂章間的相聯性,後面的五號、六號至九號交響曲都受到影響。 

貝多芬降E大調第三號交響曲Op.55《英雄》    

圖 . 被貝多芬塗改過的標題封面。 

 

樂曲內容  

   「英雄」交響曲中的標題與內容為何?到底是題獻拿破崙或是闡述心中神格化的英雄-普羅米修斯(Prometheus),或是自我生命的表現,一直都是這首交響曲被談論的話題。     

貝多芬降E大調第三號交響曲Op.55《英雄》   貝多芬降E大調第三號交響曲Op.55《英雄》

圖  (左)西班牙畫家哥雅Goya.1817年所畫。(右) 畫家 牟侯 Moreau 1868年 作品

 

    題獻拿破崙的情形是依據貝多芬的學生里斯(Ferdinand Ries)描述,1804年的6月,貝多芬指揮拉萊布科維茲親王(Prince Lobkowitz)的管絃樂團進行初次演練,當時在交響曲的封面題上標題為「伯納帕特」(Bonaparte)(註Napoleon Bonaparte(1769-1821)),下方一行為貝多芬名字,希望藉由此曲的獻贈,有機會造訪巴黎或發展,但後來貝多芬聽到拿破崙稱帝的消息,憤而將它撕掉。最後,此曲在1806年出版時封面題字為「英雄交響曲」(Sinfonia Eroica)-「為紀念一位英雄」。

 

    從音樂內容的解讀,在1800年創作的芭蕾舞劇「普羅米修斯的創造物」中,貝多芬對普羅米修斯的描述包含四個象徵要素-奮鬥(Struggle)、死亡(Death)、重生(Rebirth)、神化(Apotheosis),這四要素可以在第三號交響曲樂章的安排上得到認同感。樂曲中,第一樂章表現的積極奮鬥過程、第二樂章送葬進行曲的哀悼輓歌、第三樂章詼諧曲的重生、到達最後樂章表現經過苦難磨練後的勝利歡樂,唱出喜悅歡呼的凱歌。內容上,可說藉著普羅米修斯的角色敘述貝多芬自我對生命的描述,尤其在第一樂章的奮鬥精神,與他自我的經歷與個性極為相近。 

 

    貝多芬的一位詩人朋友庫弗納Christian Kuffner曾問過貝多芬最喜歡哪一首交響曲?他回答說:「Sinfonia Eroica」,可看出此曲受作曲家本人的重視,也是他的最愛,英雄交響曲至今仍是音樂會上被演奏非常頻繁的曲目之一。  

 

    當時試演時親王的樂團人數是只有20幾人,首演時再增加絃樂的人數。現代樂團的演出在人數上已經做了加倍擴充,因為演奏地點的條件已經不同於那個時代,聲響樂器也有差異。英國BBC電台曾拍製一部影片「Eroica」,描述貝多芬的英雄交響曲在萊布科維茲親王的二樓演奏廳的試演的情形。

3編制.jpg   

圖. 樂團編制,法國號多一把,大提琴與低音提琴擁有各自的聲部,樂器分成兩聲部或八度演奏壯大聲響效果。

 

創新風格    

    從最簡單的角度來談創新風格-長度,樂曲長度,比起莫札特的交響曲,將近有兩倍的時間,令當時的聽眾無法忍受。第一樂章發展部與尾奏的長度也是之前少有的現象。

 

    第一樂章的音樂織度複雜,同時間存在著多重聲響,各個樂器間獨立並存,且利用漸強效果,製造抗爭過程中的層層浪潮,更能將聲響層次傳達出作者內心的複雜情緒。發展部要進入再現部之前,法國號先出現預告句,與絃樂和絃搭配的不諧和,會令人誤認樂句的提早出現與突兀。和絃、切分節奏、音型反覆扮演樂曲推進的動力,沉重且艱難的前進步伐表達其奮鬥歷程。使用3把法國號與2把小號增強銅管樂器的嘹亮聲響,使樂曲更符合雄偉與戰鬥意志的表現。     

貝多芬降E大調第三號交響曲Op.55《英雄》   

圖 貝多芬前三首交響曲的比較,明顯地第三號於發展部和尾奏部分擴大許多,50分鐘的演奏長度,對當時的聽眾而言,非常不適應。

 

    第二樂章是「送葬進行曲」,在1801年完成的降A大調第12號鋼琴奏鳴曲Op.26曾嘗試過此曲式,而英雄交響曲是三年之後才完成的。「送葬進行曲」一直都是引起討論的話題,作曲家的心意到底為何?有一說是哀悼英雄為人類犧牲,譜出送葬進行曲哀悼英雄的逝去;另外說法解釋人歷經苦難,送葬表示揮別苦難時刻的一種儀式。事實上從音樂的形式來解讀,第一樂章代表生命搏鬥歷經苦難的過程,藉由送葬進行曲的出現,揮別過去迎向未來,可做為曲式上的一種制衡作用。例如貝多芬的鋼琴奏鳴曲「月光」三個樂章的安排,以第二樂章來制衡一三樂章間的強烈差異。從這個角度可以理解全部四樂章間的關聯性,接續而來的三四樂章表現出歡呼勝利的生命情懷。

 

    第三樂章的詼諧曲可視為情緒轉換的過程,主要以聲響為主,旋律並不清晰,中間Trio部分,有法國號吹出獵歌般風格的樂句。

 

    第四樂章變奏曲主題,來自1799年到1801年芭蕾舞劇「普羅米修斯的造物」的終曲主題,此主題也出現在其他樂曲中,如1801年的「12首方舞舞曲」中的第七首,1802年的「十五段變奏曲與賦格」作品35,也稱「英雄變奏曲」,可看出這是貝多芬偏好的主題之一。變奏主題一開始就出現四次,以配器手法做出變化,後面有六段的變奏,但主要以後面的四次變奏,各自展現其獨特性,如帶著進行曲風的變奏,雙主題的賦格變奏,慢板變奏的雙簧管獨奏,最後帶出壯觀的號角聲響,好像為生命注入一股力量,以歡呼勝利的氣氛做為全曲的結尾。             

 

    每次聆聽此樂曲仍然可感受到極大的感動,回想當年首演時,觀眾初次接觸此樂曲的驚訝與震撼是如此的巨大。貝多芬在創作中激發出如此的爆發力,真的就如他所思考的,在創作上走出新方向、新路徑。       

 

上方影片如無法播放時,請點播Abbado+琉森樂團的演出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Ge92EfkZGA   

影片時間  主題一0:00-0:58, -主題二 1:44 -2:20 歡呼特性   -結束句 2:49     反覆部分主題一3:19,主題二  4:58-5:35 ,結束句6:04。 

 

樂曲賞析       

第一樂章  燦爛的快板(Allegro con brio) 降E大調、3/4拍、奏鳴曲式          

呈示部              

    此曲在第一樂章主題部分做了充份的發展,第一主題分成前後兩半來說,前半以兩個重和絃當做開場白,由低音弦樂唱出主旋律a (音檔1.) ,換成木管再唱一遍,背後弦樂群持續著沙沙聲響;主旋律a是一上一下,往上之後又回到原點的樂句(譜例1),此樂句將是整個樂章的重要核心靈魂,每個段落都一再的出現。b穿插一段切分音的節奏,製造緊湊度,至整體上昇帶出全體的主旋律a合奏,使主題深深刻印在聽眾的腦海裡。第一主題後半部主要是以附點節奏音型為主 (音檔2.) ,並由不同樂器輪流演奏,接著是強音附點下行樂句,多次反覆的下行音型,再壓縮製造緊湊感覺,一鼓作氣的直接進入第二主題。相對於第一主題的鮮明,第二主題 (音檔3.) 就顯得優柔許多,由木管與弦樂演奏同音的樂句,藉著弱句到弦樂群合奏推高氣氛,引出帶有歡呼意味的英勇形象旋律。  

  音檔1. 主題一前半a -0:27 b  -0:43 a      

  音檔2.主題一後半 附點音型  -0:24 下行    

     音檔3.主題二   -0:35 歡呼形象  

 

    最後結束句帶著搖擺律動感(音檔4.)出現,使開朗英武的音樂緩和下來,不久,又再出現強音階梯下行動機,音樂才真正地平靜下來。第三號交響曲的第一樂章在創作上跨出一大步,在樂曲配器的豐富性、音樂織度上的細膩安排、主題的結構發展都是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

 音檔4.結束句   

3-1 主一.jpg   

譜例1. 此核心主題是第一樂章的靈魂也是鬼魅,有時扮演主角,有時隱身背後,忽強忽弱,永遠甩不掉。

 

 

發展部  

    發展部是此樂章中最精彩的部分,是貝多芬交響曲首度在發展段落中發揮高度衝突的片段,它蘊含著哲學意念轉化成音符的試驗,提升音樂欣賞的層次。第一、二主題各有一段發展,再加上一段感傷新旋律與第一主題相互打斷對方,暗喻其心中的思維。樂器音色、節奏、製造高潮及各種技法的運用,充分表達人於困境中的種種境遇與奮鬥勇氣。其中,每段音樂的樂句語法的切割,都會影響整個思考邏輯的進行,是一段需要耐心聆聽的重要情節。

 

    發展部分成三部份第一部份(音檔5.)木管吹奏節奏音型相互輪替著,以低音絃的核心樂句為主,低音代表著人或意志,節奏起伏比喻外在環境的壓迫。低音主題在多重聲部的環伺之下,如同人面對多變的環境一起共存,經過沉寂,大提琴的核心主題越唱越大聲,凌駕其他聲部之上,三次低音核心句的節節上升,宛如於環境之中越挫越勇,就像貝多芬的理念―人生而面對各種苦難。   

  

音檔5.   發展一)木管 -0:14主一低音弦/背後 -0:25 主一/強化   -0:40 主一提升    

 

 

    第二部份(音檔6.)利用第一主題後半的附點音符,絃樂與管樂器交織成多聲部,來要進行一段賦格形式的對位,但只有三句就轉變成切分音效果往前行,最終帶出一段很戲劇化的戰鬥性格,強又重的聲響似步履艱辛般的辛苦,如同生命搏鬥中的高昂鬥志,但是最終又退了下來,清楚闡述作曲家的生命奮鬥理念。   

  

音檔6. 發展二)  賦格  -0:15戰鬥/艱困腳步  -0:57退下     

 

 

    第三部份則返回人內在的一面、再奮起、嘗試、突破、質疑,加入略帶感傷的新旋律(音檔7.),不久就被插入的第一主題打斷衝擊,簡短的上行音做推進與試探語氣,接著感傷主題又回來。換低音管再吹(音檔8.),再次被第一主題打斷,另外低音弦樂群以節奏引領全體,逐漸地提升,猶疑語氣的過度段落,並加入休止符,直到法國號的預告才結束整個發展部。第三部份感傷主題(人的軟弱面)與第一主題(意志)間的衝突、困惑、羈絆與質疑口氣,是可以讓聽者仔細思索的一段,整個長大的發展部為樂曲增添豐富的精神內涵。     

音檔7.感傷新旋律 -0:19第一主題插入 -0:24上行推進試探語氣  

  

音檔8.低音管主題一引領全體推升 -0:35猶疑語氣 -0:53木管-休止*三次 -1:12法國號預告     

貝多芬降E大調第三號交響曲Op.55《英雄》  

圖  發展部簡略圖解。

 

 

再現部   

    第一主題前半的再現以豐富的配器為特色,主題一唱再唱達五次之多(音檔9.),分別由大提琴、法國號、木管群與弦樂群,到最後全體合奏,音色採逐層升高現象;陰暗到明亮,如似苦難到歡樂;主要聲部之外,背後持續有弦樂群的撥奏與沙沙聲響,是一段非常漂亮的音樂織度表現(多重聲部的組合)。第一主題後半改變不多,第二主題變化也不大。  

   音檔9. 再現主題一唱五次    

 

    最後的結束句與再次擴充的尾奏,但此處發展的衝突性降低許多。第一主題的再發展木管的主題動機搭上弦樂的輕巧伴奏展現出一種清新面貌,再度出現感傷旋律,低音絃以音型做反覆(音檔10.),推升壓縮製造緊湊的感覺,整體一鼓作氣,加入法國號的音型做不完整預告。法國號吹出完整第一主題、還加入低音弦樂、小號、小提琴背景聲響,製造出複雜的聲音堆疊效果,此時銅管已經預先做了準備,直到銅管大聲地吹奏出第一主題,且熱鬧地推向終點。主題音色由低音絃樂的陰暗轉為法國號,至最終長號的燦爛色彩,隱喻化暗為明的苦難過程,是尾奏極為精彩之處,不容錯過。  

  

音檔10.  低音絃反覆  -0:15預告   -0:36法國號主題一  -0:55銅管預備  -1:05銅管吹第一主題    

 

 

 

第二樂章  送葬進行曲Marcia Funebre-甚慢板Adagio assai,C小調,2/4拍   

影片時間  A 18:35  B前半 23 :35  B後半25:58   A 30 :30   -尾奏31 :59   

    第二樂章是送葬進行曲,經由輓歌風格揮別苦難的時刻,迎向光明歡樂的未來。三段式的進行曲,在中間段落出現短暫美好的回憶,不久又陷入困難奮鬥,當再度回到送葬進行曲時,漸弱的聲響如同遠去的行進隊伍般,抹去苦難哀傷迎接光明未來。            

 

    送葬進行曲是ABA三段體,但是在此的三段體是較為複雜的,A是ababa組成,ab是對比,多次重複加上細膩的變化,需要以更專注、仔細的心情來體驗。開頭 a小提琴奏主旋律(音檔11.),背後低音提琴模仿大鼓的語法搭配,更添陰暗色彩,接著雙簧管再述說一遍。b轉為大調,圓滑音型的小提琴,絃樂群分別自四方包圍過來。a絃樂小調,陰暗又起b雙簧管大調唱出,低音管-長笛分別吹出下行句,高低音色交互對位前進著,著重木管群間的音色變化。a雙簧管再唱一遍,弦樂群做一小段發展,A段結束前,往下沉的悲嘆音型,使整段音樂瀰漫濃濃的悲傷氣氛,低音提琴以3個音銜接B段,當作語氣轉換之用。

 音檔11. Aa 送葬主題  -Ab   1:07 

 

 

   B段可分成前後兩半,前段是與A段成對比—美好溫暖的片段。後段以送葬的主題做為發展擴充,出現一段賦格形式的複音音樂,其中有一段銅管齊鳴加上滾奏的絃樂群,有如安魂曲中神奇號角聲響的作用。

 

   B段前半部由cd組成,c在大調上進行(音檔12.),擺脫前面的陰霾氛圍,雙簧-長笛-低音管輪流展現,絃樂群在底下支撐,突然號角定音鼓齊鳴,展現豐富聲響。d馬上轉弱由絃樂群唱出,木管群伴奏,逐漸加強擴增,號角定音鼓的齊鳴再現,結束前半部。   

    音檔12.  三個音引入Bc   -號角  -d   0:42             

   

    B段後半部類似主題的發展,主題出現大多不完整,送葬主旋律再現,進入一段複音音樂(音檔13.),多重聲部交織ㄧ起顯得沉重詭異,其中大提琴、低音提琴、 銅管都很顯著,高中低聲部於進行曲速度下展現出生命的重量,長約兩分多鐘。    

 

    送葬主題不完整地出現(音檔14.),重點引出銅管齊鳴,此景象有如安魂曲中的神奇號角Tuba Mirum的表現。     

  音檔13.  複音音樂     

  音檔14.不完整主題 -0:17銅管齊鳴     

 

貝多芬降E大調第三號交響曲Op.55《英雄》   

圖 第二樂章B段音樂解析。

    A段再現已簡化了,雙簧管再現的主題(音檔15.),不似先前的沉重,弦樂群帶頭演奏。 

    音檔15.  Aa  -Ab  0:23  

 

     尾奏表現有如抹去外在哀傷隱藏心底,或是另一想法,行進的隊伍由遠而近,經過跟前,然後又遠離而去。進入尾奏時雙簧管吹奏主題a,變形的主題,低音絃樂與木管繼續唱,隨後衍生一段銜接卻隱藏著許多細節。結束前主題(音檔16.)最後清楚地再唱一遍,唯獨樂句與演唱方式稍做改變。 

  音檔16. 結束前再現主題

 

 

第三樂章       詼諧曲Scherzo -活潑的快板Allegro vivace,降E大調,3/4拍  

 影片時間 詼諧曲36:30  -Trio 39:19  -詼諧曲41:11   

    此詼諧曲的旋律性不強,以弦樂快速反復音為基礎之下,搭配上方木管的旋律,藉由底層聲部的運作,尋求聲響層次的變化。

 

    中間段的Trio以獵歌風的法國號為主,經過第二樂章的沉重,以非常活潑的快板讓整個樂章往歡樂希望的目標前進,成為銜接終樂章的轉戾點。  

 

貝多芬降E大調第三號交響曲Op.55《英雄》        

圖  第四樂章變奏主題四次變化。  

 

 

第四樂章      甚快板Allegro molto,降E大調,2/4拍,變奏曲  

     開頭以急轉直下做前導,變奏主題採自芭蕾舞劇「普羅米修斯的造物」Op.43終曲的主題,主題將做四次的演奏,第一次(音檔17.)以撥奏唱出,穿插木管、定音鼓,第二次是第二小提琴主,第三次是第一小提琴為主,中提琴演奏快速音群,第四次為全體合奏,最完整的一次,清楚、深刻地呈現變奏主題;主題重複四次的變化手法,加深主題的印象非常深刻,這樣的手法於後面第七、第九號交響曲都將再次出現。主題之後,穿插一段複音音樂的發展,以弦樂為主,最後變單音來做收尾。    

  音檔17.  第一次   -第二次 0:35   

 

    變奏一只有前句,由小提琴與長笛唱主題,變奏二也只有前句,長笛與雙簧管為主,然後是長笛為主的插入句,兩段變奏只出現前半段主題,刻意地簡化前面的變奏,來突顯第三變奏的土耳其風進行曲(音檔18.),兼具活力且令人印象鮮明。  

 音檔18. 第三變奏   

 

    變奏四木管的舞曲律動,接著安排一段賦格的進行,樂器分別是雙簧管、法國號、長笛,特別是提琴將木管旋律以倒影方式唱出,接著可聽到長笛、銅管的樂句,銅管群以強音唱開頭樂句,並將音樂推向高潮,然後剎車、緊縮,準備進入下段行板的變奏。

 

    音樂轉慢是變奏五,雙簧管的悲愴聲,增添了一份神秘感,接著在弦樂群之下,單簧、雙簧管皆有很美的獨奏,管樂群與弦樂群交織著豐富的聲響層次。

 

最後一段變奏出現壯觀的號角聲響(音檔19.),其聲音底下有豐富的聲響支撐著,主題過後逐漸轉弱進入尾奏,在全體弱音底下,有股力量在醞釀,低音提琴有個固定音型持續支撐著,逐層地聲音逐漸變強,又再度轉弱,結束前 轉為快板,像為自由的勝利而歡呼,樂團與號角齊鳴。在最後勝利歡呼的聲響中,有如見到心中的英雄人物,為生命注入了新血、新希望,傳達出貝多芬的中心思想—「經過苦難,必達歡樂」。    

 音檔19. 最後變奏     

         聽過精彩的第三號英雄,接著後面的交響曲,曲曲風格非凡,創作獨一無二,每首皆有話題,展現多元個性,有瘋狂、有苦難有鬥志也有柔情等等。不僅豐富心靈,也充滿激勵的熱情能量,讓生命燃起永恆的頌歌。  (撰文  羅文秀)      

 

 

推薦文章 

貝多芬第二號交響曲 D大調  Op.36   https://reurl.cc/pxX0V8    

貝多芬第四號交響曲 B大調  Op.60     https://reurl.cc/jgpZOn     

貝多芬的d小調第九號交響曲「合唱」      https://reurl.cc/bnx8AE     

悲劇的預言--馬勒第六號交響曲       https://reurl.cc/mvX5AA   

貝多芬第七號交響曲 A大調  Op.92        https://reurl.cc/jgpZ2q       

  

 

 

 

 

arrow
arrow

    Lola聊音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