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海外音樂會感想 (5)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當芭蕾伶娜碰上狂野卡門—談尼爾森斯的馬勒第五

尼爾森斯Andris Nelsons 1978年出生於拉脫維亞首都里加,先是樂團中一名小號手,後來再轉往指揮之路。指揮時豐富的表情與肢體語言獨具個人特質。
期盼很久的2015年4/25 Nelsons與柏林愛樂演出的馬勒第五號交響曲,終於在數位廳欣賞全曲,心中充滿想法一吐為快。

文章標籤

Lola聊音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半年前就計劃著海外追逐馬勒(Gustav Mahler.1860-1911),當開放購票時,才發現這是拉圖(Sir Simon Rattle.1955-)與柏林愛樂(Berliner Philharmoniker)合作的最後一場演出馬勒第六號交響曲,異常熱門,購票率低於百分之二十,當然有些失之交臂之憾。行程首場音樂會是海汀克(Bernard Haitink.1929-)的馬勒第九號交響曲,於音樂會前一晚,老人家不慎摔了一跤,無法親臨指揮,原先僅存的希望受到打擊,因此更堅定一定要聽到拉圖的馬勒六,堅持是完成夢想的動力,多次到票口詢問退票無功折返,演出當天終於門口求票成功,興奮不已。馬勒六的初體驗,座位位於舞台的左側,全場凝視指揮的表情全貌,以及近距離地觀察樂團活動,擁有聽、視覺兼具的優勢,心中既滿足又期待。         

    以下是音樂會之後的一些想法,包括樂曲本身的認知,演奏現場的觀察和筆者的感想:

文章標籤

Lola聊音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當復活遇上水藍與鄭明勳  --馬勒第二號交響曲

        2017年九月中旬與一群馬勒迷參與日本三得利廳(Suntory Hall)的重開幕音樂會,曲目安排是馬勒第二號交響曲復活,由韓國指揮家鄭明勳與東京愛樂合作,這是我第二次聆聽復活的現場演出,首次聆賞經驗是201511月由水藍帶領國台交於台南的演出,現場演出的馬勒樂曲確實震撼,那記憶一直盤旋腦海,所以想以這兩位指揮的詮釋來做一比較,雖然距離音樂會已有段時日,但多了時間思考、查證與推敲,晚來的感想多了一份慎重與學習,不彷來聽聽我的感想回憶錄吧!    

文章標籤

Lola聊音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當初聽到連聽九首交響曲的音樂會,可是滿臉疑惑樣,第一平時聽CD都不曾有過連聽九首的經驗,第二同一人的作品會不會太無聊沒耐性,再來連續11小時的進行是否會感到疲累而見周公。在此之前曾參與過表演工作坊十小時的如夢之夢,台南人劇團的K24,都是以長時間演出做為挑戰目標,真正地進入劇場之後,舞台上的吸引力立馬破除所有的疑慮。心想唯有真正的親身體驗才能寫下定論,拋除偏見直接走入音樂廳試一試,立見分明。   

         首次聽小林研一郎的指揮演出,就這樣開始了初相見,第一號開頭的第一音出現雖不滿足,但後面的一切絕對掩蓋如此的偏見。以無比活力與喜悅之情展開的第二號,道出貝多芬對生命重生的喜悅與自信。     

文章標籤

Lola聊音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6月初與一群馬勒樂迷一起在東京參與山田和樹指揮的馬勒第八號千人交響曲,想聽千人當然就是想感受一下如此龐大陣仗的演出,山田和樹以三年九場的馬勒計劃分別演出九首交響曲,2017已是即將完成的終點時刻,也因聆聽這場音樂會才認識這位指揮家與此計畫。

    馬八 是馬勒在19066月剛到湖濱創作小屋不久,忽然有股靈感湧上古老拉丁文讚美詩降臨吧!造物者的聖靈,就在這一刻詞與樂絕佳的融合聲響就此充盈腦海,馬勒本人表示音樂早於他腦海中縈繞多日,只是需要用筆將之寫下而已,短短的八週就完成此作品的架構。此曲大大別於其他八首交響曲的形式,整首樂曲以合唱來連結,可謂是一首真真正正的合唱交響曲。當年由850人的合唱團組成,分成兩組混聲合唱和一隊的童聲合唱,以及超過百人的樂隊,另加八位獨唱者,演出人數超過千人故而稱之千人交響曲  

文章標籤

Lola聊音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