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經典曲目 (14)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貝爾格小提琴協奏曲《紀念一位天使》

Alban Berg Violin Concerto  "To the Memory of an Angel"

人稱二十世紀的「維也納三傑」指的是勛伯格(Arnold Schönberg,1874-1951)、魏本(Anton Webern ,1883-1945)、阿班·貝爾格(Alban Berg,1885-1935)。貝爾格生於維也納,他的音樂之路是在家人的鼓勵下開啟,並未進入正式學院學習,1904年遇見勛伯格發生影響其一生的重大轉機,勛伯格賞識貝爾格的天賦,主動免費教他作曲約6年光景,其中如無調性12音列的觀念給予極大的幫助,1925年的歌劇《伍采克》是其重要代表作品。去世之後,被大眾認為是一位打破傳統、擁有激進技巧、融合新舊元素的作曲家,與勛伯格和魏本一起創造了“20世紀”的重要作曲家。

文章標籤

Lola聊音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李斯特 鋼琴協奏曲No.1「降E大調」

Liszt Piano Concerto No.1 S.124.

李斯特(Liszt,1810-1886)為人熟知的協奏曲有鋼琴協奏曲No.1「降E大調」、鋼琴協奏曲No.2 「A大調」以及「死之舞蹈』和「匈牙利幻想曲」(改編e小調匈牙利狂想曲No.14),這些是被廣泛流傳的曲目,真實的協奏曲創作數目就難以考究了。

文章標籤

Lola聊音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巴爾托克第二號《小提琴協奏曲》Sz.112

Bartók Violin Concerto No. 2 Sz.112    

二十世紀初期,後期浪漫主義的個人化和情感發展已經呈現浮誇、不切實際的狀態,促使一些作曲家思索新的路線,與浪漫主義做切割,算是一種革新。大量採集編撰農民音樂的巴爾托克,得其簡單原始的特性,反而於創作中自由地發展出多元風格的音樂形式。處於現代音樂史的轉淚點上,讓巴爾托克在新元素與民間音樂當中找到一盞明燈,建立自我的音樂風格。巴爾托克第2號《小提琴協奏曲》創作於1938年,為匈牙利小提琴家徹克利(Zoltán Székely, 1903-2001)譜寫的,正是展現他成熟時期作品(傳統和創新)的時刻,此曲於音樂史上比擬貝多芬、布拉姆斯的經典地位,首演之後即很受歡迎。同時期的創作還有為絃樂器、打擊樂器和鋼片琴的音樂、為小提琴、豎笛和鋼琴的《對比》(Contrasts),還有最後兩首弦樂四重奏。       

文章標籤

Lola聊音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巴爾托克管弦樂協奏曲

Bartok Concerto for Orchestra Sz 116.(BB123)      

生平與受教育 

文章標籤

Lola聊音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海頓降B大調交響協奏曲

Haydn Sinfonia Concertante Hob. I 105 Op.84

約瑟夫·海頓 (1732-1809)第一次倫敦之旅時(1791)寫下此降 B 大調《交響協奏曲》,為四位獨奏者--小提琴、大提琴、雙簧管及低音管及樂團而寫。海頓當時受德國小提琴家兼音樂會策劃人沙羅蒙(J.P.Salomon,1745-1815)的激勵,於其系列音樂會中互拼人氣,對手是他以前的門生普利耶爾(Ignaz Pleyel,1751-1831),為音樂會帶來不少新作發表,其中一首六樣獨奏樂器的《交響協奏曲》大受讚賞,因而海頓不甘示弱,於短時間之內完成此《交響協奏曲》手稿證據表明該作品是匆忙寫成的,創作是1792 年 2 月至 3 月期間,首場演出於 1792 年 3 月 9 日舉行,沙羅蒙(Johann Peter Salomon,1745-1815)擔任獨奏組的首席小提琴手。首演相當成功,一週之後又重演,1794年第二次訪問倫敦時再度演出,是一首深受大眾喜愛的樂曲。

文章標籤

Lola聊音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布魯赫 g小調 第一號小提琴協奏曲 作品26

Bruch Violin Concerto No.1, Op.26  

       德國作曲家布魯赫(Max Bruch,1838-1920)生平寫下三首小提琴協奏曲,分別是g小調作品26、d小調作品44(1877年首演)和作品58(1891年首演),作品26、58都是題獻給當時最有份量的小提琴家姚阿幸(Joseph Joachim,1831-1907),第二號作品44則是題獻給西班牙小提琴家帕布羅·德·薩拉沙泰(Pablo de Sarasate,1844-1908),另外,布魯赫完成自由形式的《蘇格蘭幻想曲》(1880年),也是題獻給薩拉沙泰,以上是有關布魯赫的四首小提琴協奏曲。  

文章標籤

Lola聊音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維尼奧夫斯基《小提琴協奏曲》No.2 d小調

Wieniawski Violin Concerto No. 2 D minor, Op.22   

波蘭裔的維尼奧夫斯基(Henryk Wieniawski,1835-1880)是小提琴家和作曲家,出生於猶太家庭,母親是位職業鋼琴家,自小受其教導,五歲學小提琴,八歲(1843年)進巴黎音樂學院,因母親在巴黎音樂圈中的人脈關係,得以和來自同一國度的音樂家蕭邦(Fryderyk Chopin,1810-1849)和詩人亞當·密茨凱維奇(Adam Mickiewicz,1798-1855)認識與受賞識,並推薦維尼奧夫斯基進入聖彼得堡音樂院。以優異成績畢業於巴黎音樂學院,申請俄羅斯獎學金,同時收到沙皇贈送一把1742年的瓜奈里( Giuseppe Guaneri del Gesu ) 克雷莫納(Cremona)小提琴(名為維尼奧夫斯基) 。

文章標籤

Lola聊音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布魯赫《蘇格蘭幻想曲》作品46

Bruch Scottish Fantasie op.46   

        布魯赫(Max Bruch,1838-1920)出生德國科隆,母親是他的音樂啟蒙老師,身為一名教師,作曲和指揮也是他職業生涯的一部分,他所處的時期正是浪漫派名家雲集,比他稍長的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1830-1897)幾乎遮掩他的光芒,還有孟德爾頌(Felix Mendelssohn,1809-1847)、舒曼(Robert Schumann,1810-1856)的音樂對其影響不小,其著名的《G小調第一號小提琴協奏曲》作品.26(1866年) 最受歡迎(受孟德爾頌影響),另外,作曲家本人也認為D 小調第2號(1878年)和D小調第3號(1891年)一樣是好作品,《蘇格蘭幻想曲》(Scottish Fantasie op.46)(1880年)是協奏曲之外最常被提及的。其中利用蘇格蘭民謠於樂曲中,是他的音樂特色之一,布魯赫本身熱愛民謠,並善用各地民謠來創作,例如1863年的《十二首蘇格蘭歌曲》(12 Schottische Volkslieder) 是受其導師文森茨·拉赫納(Vinzenz Lachner,1811-1893,德國作曲家、指揮家)的影響,還有以猶太希伯來曲調完成的為大提琴和管弦樂團《晚禱》(Kol Nidrei, Op.47)也是很受歡迎的作品。事實上,人聲方面,如清唱劇合唱,室內樂、協奏曲方面、大型管弦樂有三首交響曲和其他組曲,民謠涉及的範圍很廣,如北歐瑞典、俄羅斯、西班牙、義大利..歐洲地區國家 。身為教師的他也有傑出的學生代表,如義大利作曲家雷史畢基(Ottorino Respighi1879 -1936) 和英國佛漢·威廉斯 (Ralph Vaughan Williams1872-1958)-熱愛收集民歌作曲家,多多接觸他的作品之後,會發現布魯赫是一位被忽略的作曲家,應該更積極地挖掘其他未發光的作品。

文章標籤

Lola聊音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舒曼 序奏與熱情的快板G大調op.92

Schumann Introduction and Allegro Appassionato in G Major, Op. 92

        關於舒曼(Robert Schumann,1810-1856)寫作鋼琴協奏曲的經歷,應該源於1830年以前,海德堡的學生時代,曾構想「F大調」鋼琴協奏曲,因管絃樂部分心有餘力不足而作罷。1830年之後,在腓德列.威克(Friedrich Wieck,1785-1873)的學習時期也有過創作念頭,直到1839年才積極為克拉拉(Clara Schumann,1819-1896)寫作「a小調」,終於在1841年完成單樂章的「深情的快板」(Allegro Affettuoso)幻想曲並初演。出版並不順利,一直到四年後1845年,受到孟德爾頌(Felix Mendelssohn,1809-1847)的鋼琴協奏曲的刺激,再度提筆補寫兩個樂章,才是現在大眾所認識的「a小調」鋼琴協奏曲。由此可見,舒曼對於鋼琴和管絃樂合奏的創作,習慣以單樂章形式來思考;另一個原因,他對鋼琴協奏曲的想法,有著自我追求的目標。因為,當時流行巨匠式的風格,意即突顯獨奏者華麗炫技的外在,弱化內容的質感,促使舒曼重新思考鋼琴的地位,不強調鋼琴本位的角色,反而如何調節主奏與管弦樂團間,拉近距離和模糊抗衡的勢力。因此,在「a小調」之後,此種單樂章的鋼琴協奏曲還是再出現,1849年《序奏與熱情的快板》G大調op.92(Introduction and Allegro Appassionato Op.92 in G major for Piano and Orchestra)、1853年為《鋼琴與管弦樂的序奏與快板 d小調 Op.134(Concert-Allegro with Introduction D Minor Op. 134)

文章標籤

Lola聊音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帕海貝爾D大調卡農Pachelbel Canon in D Major   

 約翰.帕海貝爾(Johann Pachelbel,1653-1706)是在巴赫、韓德爾(屬巴洛克晚期)皆於1685年出生之前的德國音樂家,從時代來看,屬於巴洛克中期的音樂創作者,管風琴音樂是他的作品代表,記得巴赫曾經跋涉千里去求教於北德的管風琴權威布克斯胡德(Dieterich Buxtehude,1637-1707),南德地區的管風琴大師則推崇帕海貝爾,一生歷任多所教堂或宮廷的風琴師,如埃森納赫(Eisenach)(巴赫的出生地)、艾爾福特(Erfurt),符騰堡(Wurttemberg)都曾是他待過的城市,紐倫堡(Nürnberg)是最後的工作地點也是他的出生地,重要作品有宗教音樂、管風琴曲。

Johann-Pachelbel.jpg     約翰.帕海貝爾    

文章標籤

Lola聊音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蕭邦f小調第二號鋼琴協奏曲Op.21     

Chopin Piano concerto No.2 f-moll Op.21  

       蕭邦(Fryderyk Franciszek Chopin,1810-1849)一生創作兩首鋼琴協奏曲,分別為第一號e小調Op.11(1830)、以及f小調第二號鋼琴協奏曲Op.21(1829),仔細看看前述兩首樂曲的創作年份,再來查明樂曲交付出版的年份:作品11是1833年出版、作品21則為1836年出版,先完成的樂曲因為較晚出版,因此造成兩首樂曲呈現顛倒的現象,簡單說第二首作品21是較早完成的曲目。創作時間正值20歲青年時期,洋溢青春年少的自由奔放、抒情纏綿的維特式煩惱,迷人的憂鬱、華麗的燦爛是很受演奏家青睞的曲目之一。   

文章標籤

Lola聊音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巴赫《郭德堡變奏曲》BWV988  

J.S.Bach Goldberg variations BWV988

創作動機   

文章標籤

Lola聊音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巴赫小提琴協奏曲a小調 BWV1041、E大調BWV1042   

J.S.Bach Violin Concerto No.1 a minor BWV1041 & No.2 E Major BWV 1042  

巴洛克器樂曲的概況      

文章標籤

Lola聊音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舒伯特 降E大調第二號鋼琴三重奏 Op.100, D.929     2019-1219

Schubert Piano Trio No.2 Op.100 D.929

當舒伯特(Schubert 1797-1828)的名字被提起時,直接聯想到的是他的藝術歌曲,最佳代表是18歲完成的歌德詩作「魔王」,一人分飾四個角色,每位人物有其情緒、音色與旋律,搭配鋼琴的場景襯托,讓詩作活靈活現地成為真實的音畫。很可惜的是如此戲劇張力十足的作品,原詩作作者歌德並不懂得欣賞,無法感受樂曲的魅力,最後讓舒伯特抱憾終身。在其一生當中共有600多首的歌曲產生,只因內向的舒伯特並非是位大力推薦自己的人,以至於被當代的群眾所忽略。舒伯特的成長年代,已經有位受人景仰的偉大作曲家貝多芬,擁有豐富的作品、多形式的藝術體裁,在這位巨人的陰影底下,舒伯特找到自己獨特的創作風格─結合詩作的藝術歌曲。它有著抒情優美的旋律,搭配活潑生動的鋼琴伴奏,有如民謠般的親民,也可以如敘事地說著精采故事的發生,結合詩作、音樂與戲劇的方向,開啟19世紀浪漫藝術上的新頁。

文章標籤

Lola聊音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