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法國作曲家 (10)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法朗克 d小調交響曲

César Franck - Symphony in D minor

這是一首非傳統的三樂章交響曲,有著德國浪漫主義的精神,還有法國作曲家偏愛的循環形式,豐富的動機安排,連結樂章間的親密關係,曲風多元,主題、動機間的變奏轉調,層層掀起內斂式的熱枕,表現出一種內蘊的戲劇張力。《D小調交響曲》雖然不是音樂會上的流行曲目,卻是法朗克晚期作品中最重要的曲目,也是當時法國音樂界的重磅交響曲。不受歡迎的原因之一,是音樂採用德國作曲家和法國的風格融合,違背了當時普法戰爭之後的民族意識,被視為背叛的行為而遭到排擠 。另一首則是聖桑的《管風琴交響曲》,創作於1885至1886年間,《A大調小提琴奏鳴曲》及《升F小調鋼琴五重奏》,是同時期的重要曲目。

文章標籤

Lola聊音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德布西為鋼琴和管弦樂團的幻想曲 

Debussy: Fantaisie for Piano and Orchestra L73

德布西(Claude Debussy, 1862-1918)   

文章標籤

Lola聊音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白遼士幻想交響曲    

Berlioz Symphonie fantastique, Op.14    

    幻想交響曲是作曲家白遼士(Hector Berlioz, 1803 --1869)於親身經歷追求心中偶像的過程裡,使他有感而發寫下的創作作品,是個人的想像刺激創作靈感,他曾說:

文章標籤

Lola聊音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拉威爾《小丑的晨歌Ravel Alborada del gracioso     

       1901年的《水之戲》(Jeux d’eau)、1905年的《小奏鳴曲》Sonatine以及《鏡子》(Miroirs) 是拉威爾(Ravel,1875-1937)這時期的作品,有傳統有前衛的風格,也算是對其一向優雅高貴風格的新穎嘗試。

        拉威爾的音樂特色有仿古精神―善用古代調式風格及樂曲形式,這在《小奏鳴曲》中,做了完美的古典風格展現。另外,拉威爾偏好西班牙風舞曲,和尋求音響的實驗測試,樂曲《水之戲》及《鏡子》則屬後者―追求聲響上的突破,以《鏡子》為例,形式、和聲較自由,在鋼琴上試驗聲響的探索,有著許多精巧美妙的設計,雖是前衛、新穎,但這風格於鋼琴上並沒有獲得太大的影響。其中兩首改編成管弦樂版,特別是《小丑的晨歌》為西班牙舞曲節奏設計的魔幻聲音色彩,例如鈴鼓( Tambourine de Basque )、響板(Castagnettes)等,皆是西班牙舞蹈中不可或缺的樂器,運用於此曲,更為浮現此精心設計的華麗之處。   

文章標籤

Lola聊音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聖桑斯第3號交響曲《管風琴》OP.78    

Saint-Saëns Symphony No.3 "Organ" OP.78       

【若需分享請標註出處,感謝您對作者的尊重,謝謝!

文章標籤

Lola聊音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聖桑斯《骷髏之舞》 Op.40        

Saint-Saëns Danse Macabre Op.40       

 若需分享請標註出處,感謝您對作者的尊重,謝謝!】 

文章標籤

Lola聊音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拉威爾G大調鋼琴協奏曲 

Ravel Piano Concerto in G major  

若需分享請標註出處,感謝您對作者的尊重,謝謝!

文章標籤

Lola聊音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拉威爾a小調鋼琴三重奏     

Ravel piano trio in a minor m. 67

        莫里斯拉威爾(Maurice Ravel)出生於1875年法國聖讓德呂茲附近的一個村莊,父親是瑞士人,母親是巴斯克人。逝世於1937年,一生未婚,與父母家人感情良好,14歲進入巴黎音樂學院就讀。拉威爾本人具有仕紳般的外表、衣著崇尚流行、經常進出藝術沙龍以及咖啡廳裡的常客。個性上顯得冷漠高貴、陰鬱內斂且追求完美,與人之間帶有些防衛性非親暱型,不輕易表露情感,這和他母親流著巴斯克人的血液有關。

文章標籤

Lola聊音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德布西 交響素描《海》La Mer     

Claude Debussy:La Mer  

    1902年的歌劇佩利亞斯與梅麗桑德(Pelléas and Mélisande)可說是德布西音樂風格確立的分界點,遠離大、小調及和聲的概念,帶領法國音樂走向新的道路。1905年的作品《海》就是屬於這時期的創作,多使用半音、調性不明、形式減弱,音樂的表現語法更自由。   

文章標籤

Lola聊音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法朗克A大調小提琴奏鳴曲   

Franck Violin Sonata in A major     

  出生於比利時列日的法朗克(Cesar Franck 1822 – 1890),1835年舉家遷居巴黎,進巴黎音樂學院學習鋼琴與作曲,1858年起擔任聖克勞蒂爾德教堂(St. Clotilde)的管風琴師約30年之久,李斯特曾評價其管風琴演奏為「巴赫再世」。另外,他於巴黎音樂學院從事作曲及管風琴的教學工作,個性木訥不擅社交,專注於教學與樂曲創作,於教育方面有著名的「法朗克黨(La bande a Franck)」,成員皆是其學生,如蕭頌(Ernest Chausson, 1855~1899)、丹第(Vincent D‘Indy, 1851~1931)、杜卡斯(Paul Dukas, 1865~1935)、拉羅(Edouard Lalo, 1823~1892)、杜帕克(Henri Duparc, 1848~1933)等人。      

文章標籤

Lola聊音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