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威爾G大調鋼琴協奏曲 

Ravel Piano Concerto in G major  

若需分享請標註出處,感謝您對作者的尊重,謝謝!

    G大調鋼琴協奏曲是拉威爾(Maurice Ravel 1875-1937)晚年作品之一,1929-1931年間寫作,同時還為奧地利鋼琴家保羅·維根斯坦(Paul Wittgenstein,1887-1961)的委託創作了一首《左手鋼琴協奏曲》((Piano Concerto for the Left Hand in D major),這兩首鋼琴協奏曲皆是拉威爾晚年重要作品的代表。G大調於1932年1月於巴黎的普雷耶爾音樂廳(Salle Pleyel)首演,由鋼琴家瑪格麗特.隆(Marguerite Long 1874-1966)擔任主奏,拉威爾親自指揮,瑪格麗特.隆也是此協奏曲的最佳詮釋者與推廣。   

Affiche_de_la_première_audition_du_Concerto_en_sol_de_Maurice_Ravel.jpg   

1932年1月14日於巴黎首演的節目單   

 

音樂特色   

    拉威爾的音樂向來以理性、清晰透明見長,樂曲的跌宕起伏是經過設計鋪陳而來,不喜歡太過誇張熱情的詮釋,換句話說,主張強調音樂本身、以及其中心本質和架構的問題,堅持遵照作曲家的精確提示來演奏。例如著名的《波烈露》爭執事件,拉威爾堅持從頭到尾維持一樣的中庸速度,還留下錄音版本來維護他的要求。當指揮家托斯卡尼尼(Arturo Toscanini,1867-1957)演出本曲不僅加快速度,且在結束前做了漸快處理,拉威爾當場不滿地表示:「那不是我的節拍。」托斯卡尼尼則表示:「我要是演奏你的節拍,這樂曲就沉悶無效果。」作曲家回應:「那就不要演奏它!」自此之後,托斯卡尼尼真的少碰此曲為妙。從此事件來看,是以音樂來論音樂,演奏它而不「詮釋」的概念,如同拉威爾曾說:「我並不要求我的音樂得到詮釋,而只是希望得到演奏。」當然,這是拉威爾個人的想法,有時候,經過演奏家的詮釋(二度創作)之後,還能表現得比作曲家親自的演奏更為理想化。  (參閱「拉威爾」智庫出版)

600x337_concerto-ravel-marguerite-long.jpg

由鋼琴家瑪格麗特·隆於 19324月為哥倫比亞錄製的拉威爾 G 大調協奏曲,與巴黎Salle Pleyel首演僅差三個月時間。 (取自francemusique.fr)       

 

樂曲觀點  

    G大調本身是首陽光活力、雅致輕鬆的作品,有著莫札特式的慢板風格(No.21 K.467慢板樂章),歌唱線條極佳,另外也受到拉威爾景仰的前輩音樂家聖桑斯(Saint-Saëns,1835-1921)的影響―清晰度和透明感,這些特色皆反映在樂曲當中。   

首先來談談此協奏曲的重要語法以便於進入樂曲的精髓,主題表明清晰,變化不大卻帶點隱密,無法輕易辨得,仍需多些接觸才能入手。重要主題的歌唱會給予多次的表現,賦予不同的器樂音色來尋求變化,或是旋律末尾安排其他樂器的穿插,明白地切割出段落的關係,這也是前面提到的主題清晰的緣故,曲風多元,有西班牙的巴斯克民俗風、或是受到「爵士年代」的影響,大部分提到爵士藍調的影響,是因為拉威爾曾表示非常欣賞美國作曲家蓋希文的《藍色狂想曲》之故,這觀點應該是忽略當時的潮流所致。

    在此補充說明一下,蓋西文(George Gershwin,1898-1937)在美國獲得成功之際,心中亟欲填補古典形式的學習,來到巴黎想求教於拉威爾學習作曲,但是拉威爾卻以「你為何要當拉威爾第二,應該強調你本身的自然創作力,做到蓋西文第一。」同時,爵士樂元素對拉威爾而言,只是作曲的素材,他仍會細心謹慎地處理,秉持作品的藝術價值,將它完全融入其中。1920年代,爵士藍調已經滲透進入戰後的歐洲城市,即所謂的「爵士年代」,此素材的運用已經是時代趨勢與流行,例如米堯(Darius Milhaud, 1892-1992)、史特拉汶斯基(Igor Stravinsky, 1882-1971)、亨德密特(Paul Hindemith,1895-1963)等人作品中都已出現,拉威爾的小提琴奏鳴曲第二樂章也是爵士風,但它已在每位作曲家的巧手裡,各自塑造成自我獨特的風格。   

1024px-Ravel_Gershwin_Leide-Tedesco002.jpg    

192838日在紐約市舉行辦莫里斯·拉威爾的生日派對,由女高音伊娃·高蒂爾發起,留下歷史畫面。左起:奧斯卡·弗裡德、伊娃·高蒂爾、拉威爾彈奏鋼琴;馬諾亞·萊德-特德斯科;和喬治·蓋西文。(取自維基)       

下載.png     

拉威爾照片,收藏於倫敦國家肖像畫廊

另外,3/4拍以及6/8拍的並置也發揮極大效能,鋼琴的彈奏也加入許多現代音樂的語法,往昔的不協和成了現代的衝突美感,聲響有尖銳,咆哮或多元融合的新組合,豎琴也擔任更重要的份量,其中還有一段以泛音演奏的精采旋律,整體而言,于古典形式中展現出現代氣質,新穎卻帶著高貴,熱情又不氾濫,旋律迷人又雅致,是一位很有特色的音樂家。 

 

    鋼琴和樂團的關係,並不強調一般協奏曲中的競奏關係,而是屬於樂團當中的一個樂器群,例如弦樂群,因為鋼琴的左右兩手有時被分開(成為兩個聲部的伴奏)或同時合作為一個聲部(意即一個聲部由兩手交替完成),鋼琴也能同時並置多重聲部,諸如許多片段的安排,都是給予鋼琴演奏者的考驗。   

 

    編制方面,加入不少打擊樂器,如大鼓Cassa、小鼓Tamburo、鈸piatti、鑼Tam-Tam、三角鐵Trg. 木魚W.B.、鞭子Frusta (英文whip)。開頭的Frusta製造突出的聲響,令人印象深刻,依樂曲需求的樂器,如短笛、英國管、降E調豎笛(小豎笛) 都有突出的表現。旋律之外,適時地添加打擊樂器,如木魚W.B.、拍板Frusta,帶來錦上添花的燦爛效果。這也是現代音樂的元素,聽眾追隨音樂家的帶領下,走向新穎探索的聲響世界,    

 

Ravel: Piano Concerto in G Major, M. 83 - I. Allegrament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XR3Tul3AMY      

樂曲說明:  

第一樂章  輕快活潑地Allegramente  G大調 2/2拍  奏鳴曲式      

   本樂章在呈示部安排三個主題,先來認識三個主題的特色,第一主題(音檔1.)開頭的拍板聲,令人耳目一新,鋼琴以不協和聲響彈奏琶音,飾演伴奏角色,短笛以其亮麗音色吹出第一主題旋律,旋律約長15小節,接著鋼琴的滑音在琴鍵上滑上滑下,小號會再重述一次主題,最後以英國管的短句搭起橋樑,直接進入第二主題。鋼琴負責第二主題(爵士藍調風)(0:45/音檔2.) (稍慢Meno vivo),前半c是右手8小節旋律,左手彈著固定的伴奏,再來一段管樂很有表情的穿插,這是第二主題的特色。後半d旋律(1:05/音檔2)一樣連結穿插樂句,至此還未結束,d旋律移高四度再彈。馬上轉入E大調唱起一段迷人的旋律,切分音風格,冷靜平和是最美的第三主題(1:43/音檔3.),先是鋼琴演奏,低音管(2:16)接棒再唱,低沉磁性的嗓音加上木魚和銅鈸的突兀聲響,使前後的兩次置入深刻的印象。

   音檔1. 主題一 短笛-0:25小號    

  音檔2. 主題二 前半c --0:18後半d     

   音檔3. 主題三  鋼琴 -0:33低音管     

 

    發展部剛開始以規律的律動進行著(2:34/音檔4.),之後進入炫技部分,在雙手八度的彈奏下進入再現。再現部的主題一(3:41)明顯地比呈示部熱鬧,主題二重點是d旋律(4:29/音檔5.),豎琴以泛音來演奏,請多加留意,泛音之後換上法國號吹奏d旋律,再現部各主題的音色比呈示部(鋼琴)豐富多彩。再現的主題三(5:47/音檔6.),鋼琴有吃重的表現,左手琶音群中清晰地點亮主題旋律,加上右手持續的顫音推進,是本樂章最精彩的片段,鋼琴演奏份量加重,將之視為裝飾奏也是可行。尾奏先是一段炫技,其他樂器陸續加入合奏,全體熱烈激動地衝向終點。    

  音檔4. 發展部開始的規律進行       

  音檔5. 再現主題二--0:25豎琴演奏    

  音檔6. 再現主題三 本樂章最精彩的片段  

 

 

  

Ravel: Piano Concerto in G Major, M. 83 - II. Adagio assai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KoiRuujWNE      

第二樂章  很慢的慢板Adagio assai  E大調  3/4拍  

    很慢的慢板,33小節長約近三分鐘的鋼琴獨奏,本樂章的核心也是在此主題A。首先,3/4拍的旋律配上6/8拍的伴奏,這樣造成兩手的重音位置不同,3/4拍是1+1+1(強弱弱),6/8拍是3+3(二分法),兩手宛如3對2的情況(譜例1),另外左手的伴奏音型維持於整個第二樂章,這些都是作曲家精心設計的。ABA三段體,第一次的A(音檔7.)幾乎是鋼琴的獨奏,主題B之前有段木管的穿插,如同第一樂章的主題二。主題A強調旋律性,主題B(3:43/音檔8.)特色不強,設計一段音樂的起伏,漸強(音檔9.)推向高潮後,再度回到A,第二次是英國管吹奏主題A(5:53/音檔10.),鋼琴做出兩個聲部為英國管伴奏,性格全然不一樣,可比較前後兩次A的感覺。 

II 3對2 色.jpg   譜例1. 藍色/3/4拍, 紅色/6/8拍   

  音檔7.主題A     

   音檔8.主題B 

  音檔9. 主題B漸強推向高潮   

  音檔10. 英國管吹奏主題A      

 

 

 

   

Ravel: Piano Concerto in G Major, M. 83 - III. Presto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FPMOS760C4   

第三樂章  急板Presto  G大調 2/4拍    

    終樂章是既短且快又有活力的樂章,憑藉各種樂器的音色,發揮出多采多姿的色彩,樂句方面有尖叫、咆哮、低吟,感覺各種異類元素湊合一起,卻創造出新穎的格局。樂曲形式簡單,先是導奏,加上各具特色的A、B、C和D四主題,經過一段發展融合、混搭效果之後,再快速回顧主題的方式下做收尾,簡潔有力,非常符合拉威爾的「簡單、深奧,但不複雜」的特色。

   導奏在鋼琴的快速音群中,出現單簧管、小號和短笛尖銳的短句點綴著,短短地就進入A,主題A是三音下行(0:26/音檔11.),鋼琴主唱後弦樂再述,B以音型為重點(0:40/音檔12.),木管負責。C是6/8拍的短句,拍板提示進入C段(0:56/音檔13.),上上下下的短句,較具旋律性的主題。D是鋼琴下行的飛奔句(1:25/音檔14.),一個接著一個毫不停歇,建議還是先緩下來熟悉導奏與四個主題。發展部是採對位的組合,B+A或是A+C,快速熱鬧的進行,主題B占上風最易被聽見。馬上尾奏(音檔15.)快速地做主題回顧,每一個主題身影稍縱即逝,由鋼琴負責主導,其他樂器適時搭配演出,有巧思且又邏輯清晰,慢慢地多聽聽,會越來越喜歡拉威爾的音樂。

   音檔11.主題A是三音下行

   音檔12.主題B音型

   音檔13.主題C是短句  

  音檔14.主題D鋼琴的飛奔句       

  音檔15.尾奏 導奏-0:10主題A -0:23主題C -0:31主題D    

 

Martha Argerich: Ravel - Piano Concerto in G Major | Nobel Prize Concert 2009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JOW5mlhH_Y       

 

文章推薦    

拉威爾a小調鋼琴三重奏  https://reurl.cc/n5R74e     

蕭邦f小調第二號鋼琴協奏曲Op.21  https://reurl.cc/jgOlom      

拉赫曼尼諾夫第二號鋼琴協奏曲 c小調  https://reurl.cc/MkGRgv 

 

 

arrow
arrow

    Lola聊音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