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復活遇上水藍與鄭明勳 --馬勒第二號交響曲
2017年九月中旬與一群馬勒迷參與日本三得利廳(Suntory Hall)的重開幕音樂會,曲目安排是馬勒第二號交響曲”復活”,由韓國指揮家鄭明勳與東京愛樂合作,這是我第二次聆聽復活的現場演出,首次聆賞經驗是2015年11月由水藍帶領國台交於台南的演出,現場演出的馬勒樂曲確實震撼,那記憶一直盤旋腦海,所以想以這兩位指揮的詮釋來做一比較,雖然距離音樂會已有段時日,但多了時間思考、查證與推敲,晚來的感想多了一份慎重與學習,不彷來聽聽我的感想回憶錄吧!
內容上只想挑一些重點來描述個人簡單的想法,開頭第一樂章的大提琴如同送葬腳步聲,持續並佈滿整個樂章,馬勒以它做為象徵死神的隱喻,死亡時時刻刻就在你身邊。音樂如同變形蟲一般,可現身(ff)可隱形(pp),也能巨大亦可縮小於縫隙之中,無孔不入隨伺身旁,宛如揮之不去的陰霾。水藍對此低音聲部處理非常細膩,大提琴以強音現身,有時幕前有時幕後穿梭其中,或是隱約從遠處傳來的腳步聲,頗能朔造出靈活的魅影效果。鄭明勳的死神彷彿披著甲殼的死神,堅硬身軀缺乏柔軟度,那種無孔不入隨伺身旁的恐嚇力量匱乏,套句現代語言,可謂闇黑勢力薄弱。
主題方面,馬勒本身喜歡將其鮮明化,如第一主題的死神與悲歌,第二主題刺激感官誇張滑音的弦樂群,加上另一個如聖詠般兼救贖意味的第三主題,三主題間各有強烈的個性特徵。水藍對於主題的處理小心翼翼,第一、三的掌握剛剛好,但其中第二主題滑音又帶些尖銳的頹廢風是馬勒時代的美學觀,屬於他個人獨特的表現主義語法,賣力的絃樂盡其所能,雖不及理想境界但已屬不錯。再看鄭明勳於主題的處理,只能用中規中矩脈絡不夠鮮明來形容,樂團缺乏溫度的加持,反觀國台交技術上未超越但因熱情而勝出。
接下來談談第二樂章,主題安排蘭德勒舞曲風,出現三次三種樣貌,是美好的一面,這是做曲家的刻意安排,第一次是原始面貌,最後以滑音顯現其語法,第二次是小提琴與大提琴的對位,前者讓大小提琴的對話顯現清晰線條的交織,雖沒有高貴的絲絨音,而是呈現質樸的自然風。後者的對話缺少親膩感,幾乎快成為平行線。第三次的撥奏剛好與前面的圓滑線成對比,是特點也是翻轉,兩者皆依照樂譜演奏,與一般演奏類似,只保留音符結構本身的美,欠缺提味加乘的效果。
跳過詼諧的第三樂章,直接進入女中音帶來溫暖的第四樂章,兩者的歌聲皆表現很好,莊嚴之中帶著單純的感覺,經過前面三樂章的激動聲響,忽地飄進一股清流,走進原始之初。
全曲最激動長度頗長的第五樂章,引人注目的應該是開頭的三次呼喚,對現場觀眾而言,不只聽覺的感受,還會加上視覺的搜尋,那個躲在幕後的遠方號角,總是引來好奇之心,舞台上的傳遞聲響已能滿足在場的所有聽眾,所以無需多言。以聲響聞名的三得利廳,呼喚回音的效果,飄盪整座廳堂,使葡萄園與鞋盒式融合的音樂廳,確實創造出大地空曠的景象。
呼喚之後的末日經進行曲是一大亮點,印象中阿巴多帶領琉森音樂節樂團演奏的一幕,各個精神抖擻,面露激動之情,樂曲在他們的熱情之下燃出火焰,加上末日、救贖及永恆三個動機的交織衝擊,製造一段令人難忘的畫面,最能感動人心的就是這種音符之外的提味效果。話說回來,譜上的音符已經很熱鬧,而且也是樂曲的高潮重點,任何一位指揮家都不會錯過這片段,所以也很欣喜地享受兩位指揮的末日經進行曲。
樂曲中末日失序的段落,如第三樂章末段、終樂章開頭與再現之前,樂團製造的聲響效果確實驚人,水藍的聲響濃度非常飽滿,讓音樂廳幾乎達到極限,這是少有的。鄭明勳的聲響仍有一些空間,似乎還可摧足馬力再加碼,但大部分演出以此現象較多。這種聲響真的很震撼,整個人都被聲音裹住,因此留下深刻印象。有人問我都相隔近兩年為何還記得如此清楚,因為震撼卻有些不足,留下的疑惑,一直在尋求適當的解答,想忘都不容易忘的了。
最後的合唱上場,樂曲進行至此都沒讓聽眾失望,經過前面激烈狂亂的歷程,引進聖潔的宗教音樂,一縷人聲就此飄起復活(Aufersteh´n)的聖詠,應該是本曲最受期待的感動,做曲家在此處的音樂本身結構很完美,再透過指揮之手的傳譯,救贖、痛苦消逝到最後的永恆之門大開,兩者皆創造出加乘的心靈感動。
印象中的鄭明勳,喜愛他指揮的柴可夫斯基交響曲,舉凡四、五、六號,樂句清晰,音色突出,情感處理都屬佳作。聽過幾場水藍的馬勒交響曲,深深覺得他是對馬勒樂曲深下功夫的指揮,針對樂曲風格、聲部交織、情感轉換都拿捏得宜,樂團也在他的指揮下,盡力達到目標,雖技術上稍有不足,但努力成長的精神可佳。
往往在欣賞音樂時,樂曲該有的重點都出現了,卻還是覺得缺少一些說不出的感覺,試著想想樂句的美感、鋪陳的要點、氣勢營造及語氣轉換等等都是隱形的關鍵因素,這些差異可歸類於指揮家的詮釋,樂曲也因人而異。聆聽不同指揮的詮釋方式,正好訓練自我的思考運行,況且每位演奏家有其優缺點,也有擅長或較弱的曲目,找出問題癥結解決問題關鍵,讓追星不再只是拍照打卡,亦增添一層有趣的話題。
完美音樂會可遇不可求,有些缺陷的演出是常態,尤其現在音樂會過度的行銷包裝,已經無法對這些宣傳投以信任的眼光,相信音樂,是不是巨星並非選擇關鍵,沒聽過的演奏者可能是自己認識不足,參與它是開闊視野,也可能因此錯過一場良好音樂會,拋除名牌迷思,擁抱美好的機會,眼見為憑耳聞為鑑,相信自己,美好的聲音絕對能喚醒你的心靈。最後謝謝大家讀完這篇諸多假設與天馬行空的論述,歡迎大家提出意見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