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尼奧夫斯基《小提琴協奏曲》No.2 d小調
Wieniawski Violin Concerto No. 2 D minor, Op.22
波蘭裔的維尼奧夫斯基(Henryk Wieniawski,1835-1880)是小提琴家和作曲家,出生於猶太家庭,母親是位職業鋼琴家,自小受其教導,五歲學小提琴,八歲(1843年)進巴黎音樂學院,因母親在巴黎音樂圈中的人脈關係,得以和來自同一國度的音樂家蕭邦(Fryderyk Chopin,1810-1849)和詩人亞當·密茨凱維奇(Adam Mickiewicz,1798-1855)認識與受賞識,並推薦維尼奧夫斯基進入聖彼得堡音樂院。以優異成績畢業於巴黎音樂學院,申請俄羅斯獎學金,同時收到沙皇贈送一把1742年的瓜奈里( Giuseppe Guaneri del Gesu ) 克雷莫納(Cremona)小提琴(名為維尼奧夫斯基) 。
小男孩維尼奧夫斯基
生平簡述
熱愛演奏的維尼奧夫斯基,1848年先是與彈奏鋼琴的弟弟合作巡迴,1851至1853年間,巡迴俄羅斯演出約200場音樂會。1860-1872年待在俄國聖彼得堡,致力教學與演奏,也受到俄國皇族的歡迎,因此一再留任,前後在俄國待了十二年之久。在聖彼得堡音樂院期間,指揮樂團以及組成弦樂四重奏,法比學派的維尼奧夫斯基為俄羅斯小提琴學派的建立帶來影響。並和創立俄羅斯音樂院的安東魯賓斯坦(Anton Rubinstein,1829-1894)合作,1872-74年於美國演出近300場的音樂會,長期的忙碌演奏行程,也為日後的健康問題埋下隱憂。1875年接任布魯塞爾音樂院教授一職,依然活躍於舞台,最後於1880年在前往俄國舉行音樂會的途中過世。享年四十五歲。
1848 年與他的兄弟鋼琴家Józef Wieniawski 巡迴演出
維尼奧夫斯基的作品多數是為演奏而寫的,三首協奏曲、沙龍室內樂,還有為一些小提琴協奏曲寫的裝飾奏,如貝多芬、孟德爾頌等,其中Op.22 D小調第二號協奏曲最出名,1870年首演,獻給巴勃羅·德·薩拉沙替(Pablo de Sarasate,1844-1908)。1859年創作抒情小提琴曲《傳奇》Op.17獻給她心愛的伊莎貝拉·貝西·漢普頓 (1838-1924),隔年1860兩人結婚。
維尼奧夫斯基與妻子伊莎貝拉·貝西·漢普頓
音樂價值
維尼奧夫斯基是19世紀的天才小提琴家,富有表現力、驚人的技巧與豐富的曲調,其終身理念:「認為技巧是情感和演奏的重要手段」,意即唯有技巧可以克服一切,來改善音樂的最佳表現力,因此握弓、手臂的鬆緊控制…等,都是他致力研究的思考重點。曾經有評論家如此評價:「維尼奧夫斯基是位崇高藝術大師。不僅飽滿、優美豐潤的音色,精湛的炫技和獨樹一格的技巧,非凡的熟練度和不可思議的掌控能力,都是他優異演奏效果的原因」。與他同時代的小提琴有匈牙利籍約瑟夫·姚阿幸(Joseph Joachim,1831-1907)、捷克籍的海因里希·恩斯特(Heinrich Wilhelm Ernst;1814-1865)齊名。
姚阿幸、恩斯特和維尼亞夫斯基 - 19 世紀最偉大的 3 位小提琴家
在1952年和1957年,波蘭郵政曾兩次發行這位大師的郵票。1979年,鑄造一枚帶有小提琴手形象的百茲羅提硬幣。1935年華沙舉辦第一屆維尼奧夫斯基小提琴大賽,1952年起,每5年舉辦大賽,台灣音樂家林品任(1991-)曾獲得2016年第15屆的第5名,是首位打入該賽決賽的台灣新秀。
演奏家創作的樂曲與作曲家寫作樂曲的差別
此曲小提琴的演奏充滿各式各樣的技巧運用,不愧是出自於一位小提琴的演奏高手,創作的曲調一定非常符合該樂器的語法,指法轉換也符合邏輯,把位移動自如,音域的發展也能得到適當的發揮,曲式架構一般較為自由不會太嚴謹,反觀作曲家高手如貝多芬、布拉姆斯,他們的創作手法靈活、動機運用出陳推新,但是樂器的語法與技巧適切性,可能不及演奏家的熟捻程度,例如布拉姆斯經常與姚阿幸討教小提琴,柴可夫斯基也寫出不可能演奏的協奏曲。慶幸地,兩者之間彼此各有所長亦能相輔相成,不管作曲家或是演奏家寫的曲子,只要是好的作品,都能在音樂史上佔有一席之地,為聽眾留下更豐富的選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YzYVsvD5as&t=7s
Shlomo Mintz - Wieniawski: Violin Concerto No.2 in D minor, Op.22
第一樂章 中庸的快板(Allegro moderato)d小調,4/4拍子
維尼奧夫斯基的寫作方式,樂團與獨奏者並重,樂團方面也重視聲部分布的效果,獨奏樂器的獨自演奏之外,經常加入陪襯的聲部,例如用卡農方式,一前一後的歌唱,或是安排另一樂器和獨奏做對位,這些都是第一樂章當中常聽的樂段,此樂章的形式非一般協奏曲的傳統奏鳴曲架構,古典時期協奏曲通常都會樂團先演奏一次呈示部,獨奏接著再唱,維尼奧夫斯基選用自己的想法來進行,樂團先帶出一段音樂,素材來自獨奏的主題一,不只展示還多次發展配器的改變,使音樂的擴展性增加。再來獨奏小提琴登場,小提琴負責兩個主題部分,主題一再的覆誦演奏並做出各種改變,也就是主題出場之後,可做配器、可與樂團對話、也來一段炫技的發展(雖無獨立裝飾奏樂段,但小提琴有很多炫技發揮的空間),因此主題兼發展的形式就成了本樂章的特色,最後,樂團再度合奏做結尾,直接進入第二樂章慢板的抒情浪漫曲。
獨奏主題一 +發展
(一) 於小提琴之外(譜例1+音檔1),其他樂器偶而覆誦它的樂句,雖獨奏,但添加一些小裝飾,使單旋律顯得婀娜多姿,如長笛與小提琴的對位。
(二) 弦樂再唱 -小提琴(音檔2)
(三) 小提琴加炫技並發展
譜例1
音檔1.
音檔2.
獨奏主題二 +發展
(一) 小提琴(譜例2+音檔3)
(二) 小提琴+長笛(音檔4)
(三) 小提琴的炫技+樂團旋律(音檔5)
譜例2
音檔3
音檔4
音檔5
第二樂章 浪漫曲:不太慢的行板(Romance: Andante non troppo)降B大調,8/12拍子
三段體A B A的抒情浪漫充滿綿密情感的樂章,是一段令人難以抗拒的曲調。
主題A 直接迎面而來的浪漫曲調,彷彿一股巨大的吸引力,毫無招架地沉浸在此迷人的旋律裡,主題A的平緩柔情,主題B帶來的是熱情高漲的情緒,高低音域加劇,往下低沉,一波波的攀升,推往渴望的高峰,漸漸回降平息。可惜,一但被挑起的情感,不可就此打住,當主題A再起之時,平緩柔情的A曲調交給弦樂群演奏,獨奏小提琴以更高音域、八度雙絃的加強效果,繼續點燃熾熱的溫情,使這浪漫曲調燒出一個高度,不得不拜服於韋尼奧夫斯基的著名浪漫曲之下。
A 平緩柔情 (譜例3+音檔6)
B 熱情高漲 (譜例4+音檔7)
A 樂團+裝飾
譜例3
音檔6
譜例4
音檔7
第三樂章 熱情的快板─中庸的快板(吉普賽風格)(Allegro con fuoco - Allegro moderato ( la Zingara))d小調─D大調,2/4拍子
前奏A -B -2A -C -B -3A -B -4A -C 結尾
協奏曲的終樂章總是帶來一些具民族風格的元素,貝多芬小提琴協奏曲是走獵歌路線,布拉姆斯是匈牙利風、柴可夫斯基則偏愛俄羅斯舞曲,維尼奧夫斯基選擇呈現吉普賽風。整個樂章安排A、B、C三個主題做迴旋式進行,三者各有特色,主題A是節奏活潑的跳躍特質(音檔8),跳躍活潑再加上撥奏,顯得急躁神經質的個性,多次出現,例如3A轉調的(音檔11)、有4A長笛主奏小提琴長音伺候(音檔12)。主題B扮演抒情歌唱的柔和角色(音檔9),事實上它源自於第一樂章的主題二,木管陪伴搭檔著獨奏小提琴,優美的歌聲受到襯托更顯華麗。最後的主題C則以奔放熱情的吉普賽風(音檔10)為特色,用雙絃、誇度大跳(超過八度),浪漫炫技兼具,這也是獨奏家的創作中獨有的特質。
前奏-A(音檔8) -B(音檔9) -2A -C(音檔10) -B -3A(音檔11) -B -4A(音檔12) -C 結尾
音檔8
音檔9
音檔10
音檔11
音檔12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SXJ2gIxI10
Veriko Tchumburidze plays Wieniawski Violin Concerto no. 2 in D minor, Op. 22 首獎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A6B5UQbznI
Richard Lin plays Wieniawski Violin Concerto No. 2 in D minor, Op. 22 林品任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