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朗克A大調小提琴奏鳴曲
Franck Violin Sonata in A major
出生於比利時列日的法朗克(Cesar Franck 1822 – 1890),1835年舉家遷居巴黎,進巴黎音樂學院學習鋼琴與作曲,1858年起擔任聖克勞蒂爾德教堂(St. Clotilde)的管風琴師約30年之久,李斯特曾評價其管風琴演奏為「巴赫再世」。另外,他於巴黎音樂學院從事作曲及管風琴的教學工作,個性木訥不擅社交,專注於教學與樂曲創作,於教育方面有著名的「法朗克黨(La bande a Franck)」,成員皆是其學生,如蕭頌(Ernest Chausson, 1855~1899)、丹第(Vincent D‘Indy, 1851~1931)、杜卡斯(Paul Dukas, 1865~1935)、拉羅(Edouard Lalo, 1823~1892)、杜帕克(Henri Duparc, 1848~1933)等人。
圖. 這是1890年法朗克最後的照片,中間坐著是法朗克,右後方站立手叼雪茄者為易沙意。
浪漫時期小提琴奏鳴曲,除了最受矚目的布拉姆斯三首奏鳴曲之外,就屬法朗克的樂曲最受歡迎,浪漫抒情,熱情柔美兼具,光聽曲調就很吸引人、深入接觸後會更迷人,如果再經過剖析結構探討其內涵,可能就陷入無法自拔。正因為如此有魅力,所以光是小提琴的演奏是不夠的,改編成大提琴、中提琴版一樣受歡迎,其他樂器也爭相演奏。
圖. 1858年起擔任聖克勞蒂爾德教堂(St. Clotilde)的管風琴師
「循環形式」(cyclic form)」是一種作曲技法,是此時期法國作曲家的寫作風格之一,設計一主要主題的主旋律,貫穿全部樂章,使樂章間的關聯性更緊密,此旋律可用轉調、移調或變裝方式來尋求多元的變化,讓音樂展現多彩音色與豐富聲響,或衍生出相關的素材,「循環形式」是法朗克創作的不二法門,也是研究的最佳典範。晚期作品「D小調交響曲」、「A大調小提琴奏鳴曲」及「升F小調鋼琴五重奏」,也是最受歡迎的曲目。
圖.19世紀中葉的法國重要作曲家年表
此曲是1886年法朗克送給比利時小提琴家易沙意(Eugene Ysaye,1858-1931)的結婚禮物,兩人初識於1875年,交往匪淺,首演亦由易沙意本人擔任。事實上,另有一種說法,法朗克為他曾暗戀過(1876年)的女學生―當代女才子也是作曲家的賀爾默絲(Augusta Holmes,1847-1903)。而譜曲的,不只法蘭克喜歡,甚至連聖桑(Charles Camille Saint-Saëns1835-1921)也是其追求者,愛爾蘭裔法國作曲家賀爾默絲是當時眾人追求的「女神」。偏偏賀爾默絲喜歡上已婚詩人卡圖勒‧門德斯 (Catulle Mendès,1941-1909),選擇當他情婦,同居生子(1869-86年),畫家雷諾瓦曾為其子女作畫而流傳下來。後者說法的真偽性,假如真要找到證據的話,第三樂章透露一些蛛絲馬跡可尋,最後的信任與否就只能自行選擇。湊巧的是這些人物的複雜關係,牽連至19世紀末歐洲多位音樂界重量級人物的有趣事蹟,有興趣者,請自行搜尋。
圖. 左為賀爾默絲的CD封面,又為其出版的創作樂譜。
第一樂章 中庸的稍快版Allegretto ben moderato A大調 9/8拍
開頭樂章的主題應是本曲最鮮明的旋律,它也是本樂曲「循環形式」的主角之一,未來會再出現於其他樂章裡。樂章安排沒有發展部的奏鳴曲式,呈示部的主題一是小提琴為主,主題二是賴以鋼琴坐鎮,結束句安排兩者的對話,看起來兩個樂器份量均衡,再現部與呈示部的安排相似,容易辨認。現在來談談主題,兩個主題有一共通性,四樂句皆是「長句-長句-短短-長句」,第一主題可分成a、b、a三部分,a是「長句-長句-短短-長句」0:16(音檔A),b則將後段提高再唱0:41,稍作改變,a再度演奏1:19,第三句之後,一股釋放的力量推進,接棒給第二主題1:38的鋼琴。鋼琴的主題二也是「長句-長句-短短-長句」(音檔B),下行的特徵,出現兩次,接著結束句2:25是小提琴和鋼琴的對話(音檔C),小提琴主導鋼琴隨後,兩兩分層次而出,先是類似卡農的方式兩次,再來是鋼琴的兩音回應2:36,層層變化,接著開始準備收尾,再現部即將登場。再現部3:14的主題二被簡略化,尾奏部分4:54,分別再出現主題一、二的材料,一段回眸的段落,如此地結束第一樂章。
音檔A. 主題一4句,「長句-長句-短短-長句」.
音檔B. 主題二鋼琴彈奏
音檔C. 結束句-小提琴和鋼琴的對話
第二樂章 快板 Allegro d小調 4/4拍
相較於第一樂章的抒情、渴望及愛慕之感,第二樂章則展現激動、燃燒的熱情,樂曲一開始直接迎面而來,鋼琴彈奏出熱情的四句,小提琴以低嗓渾厚的音色再唱,這是主題一的a,中間經過b/0:40,熱情四句的a提高0:59再唱,要進入主題二之前,第一樂章的主題一1:15以稍作變身之姿快閃而過,這也是前面提過的「循環形式」的發生方式之一。第二主題1:25以綿延長句(音檔D)為主,向上音型帶些渴求之欲,最後的結束句2:03(音檔E),輕聲上升,甚至像呼喚一般的纏綿柔情,絕對是本樂章的亮點,因為亮麗,作曲家特別於發展部安排讓它閃耀光芒。
第一樂章是無發展部的奏鳴曲式,第二樂章是設計一段精彩發展段落的奏鳴曲式,利用較自由形式的和絃與小提琴的交替2:46做為前導,引出由小提琴3:17演奏的加快版結束句(音檔F),同樣地,再做一次重複,自由前導3:31轉為強音演奏,結束句改為鋼琴演奏3:47,之後,主題一/4:00、二/4:22接續出現,準備回到再現部。值得注意的是結束前,戲劇性地輪轉、加快,最後第一樂章的主題一再度不被遺忘地現身。
音檔D. 主題二綿延句
音檔E. 結束句輕聲上升
圖. 第二樂章發展部關係圖
音檔F. 發展部出現的加快版結束句
第三樂章 宣敘調-幻想曲 Recitativo-Fantasia.
前面兩樂章皆是奏鳴曲式,本樂章採用自由形式,宣敘調風格常見於歌劇當中,最大特色是節拍自由地吟唱,在此吟唱的角色由小提琴擔任,鋼琴適時地與之搭配,多次出現嘆息樂句,第一樂章的主題一0:46仍然找機會浮現於此,有一段小提琴2:25如自言自語般的敘述(音檔G),鋼琴隨側默默地伴奏著,不久即將預備迎出幻想曲段落。
後半段幻想曲蘊含著濃郁情感,主旋律美的無法言喻,分成a、b兩部分,a較平緩3:49(音檔H),b則為大跳的翻騰樂句4:21(音檔H),後續再重複一遍,a旋律4:50提高五度演奏,大跳的b/5:44音量上顯得高昂並且提高音程演奏,兩者之間又穿插5:23第一樂章的主題一(音檔I),結束前,前半部宣敘調中的嘆息,再度降低於哀嘆聲中。
音檔G. 小提琴自言自語般的敘述
圖.第三樂章幻想曲概覽
音檔H. a平緩句,b 0:31大跳樂句
音檔I.插入句第一樂章的主題一 (參考上圖幻想曲概覽),可與音檔A 原形做比較
第四樂章 不太快的稍快板 Allegretto poco mosso A大調 2/2拍
終樂章是非典型的奏鳴曲式,主題以輪旋方式上場,中間依然安排了發展部、再現部以及尾奏。呈示部的主要主題是鋼琴和小提琴以一前一後的卡農方式來演奏,加上穿插第三樂章幻想曲的旋律a,穿插一1:00是鋼琴主奏,穿插二1:48是由小提琴歌唱,形成「主題―穿插一―主題―穿插二―主題」(音檔J)的關係。發展部是重點,記得前面提到此曲是「循環形式」,前面樂章的主題不斷出現變形,終樂章浮現的除了主要的第一樂章主題一,重磅角色則落在幻想曲身上。發展部依序出現是第一樂章的主題一2:40、第四樂章主題3:06做調性的徘徊(這是亮點)(音檔K)、第三樂章幻想曲旋律b/3:45、和幻想曲旋律a/4:32,很多熟悉的旋律一一喚醒記憶,這種「循環形式」手法正是此時期法國作曲家的寫作風格之一,此曲是典型的代表。透過詳細的分析之後,更能瞭解作曲家的用心與高明之處,是個值得收藏的曲目。 (撰文 羅文秀)
音檔J. 呈示部「XX―XX―主題0:00―穿插二0:23―主題0:45」
音檔K. 發展部中出現四樂章主題的調性轉換
【若需分享請標註出處,感謝您對作者的尊重,謝謝!】
ㄓ
Kyung-Wha Chung plays Franck violin sonata in A with Kevin Kenner. // Verbier Festival 2016,
Franck: Sonata in A major for Cello and Piano, I. Allegretto ben moderato
Daniel Müller-Schott, cello; Michael Brown, piano// Alice Tully Hall /2017.
推薦文章
布拉姆斯第三號小提琴奏鳴曲,d小調 Op.108
布拉姆斯第二號小提琴奏鳴曲,A大調 Op.100
布拉姆斯第一號小提琴奏鳴曲G大調Op.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