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多芬晚期絃樂四重奏(四) No.14 Op.131 升c小調 2020-0301
Beethoven String Quartet No.14 Op.131
華格納曾形容此作品Op.131第一樂章―“展現最憂鬱的情感”(所聽過的音樂當中)。舒伯特於1828年去世前幾天,聽過之後曾表達:“在此之後,我們還有什麼要寫的?”,第十四號四重奏Op.131―貝多芬曾表明是最愛,也是最完美的單曲。
作品131創作始於1825年底,完成於1826年的五、六月,原題贈對象是好友沃夫麥亞(Johann Wolfmeier ),後來於出版前,轉贈幫助侄兒卡爾達成從軍願望的史都特漢男爵(Joseph von Stutterheim 1764-1831)。這是貝多芬最後兩首四重奏,延續前面幾首,改變傳統四樂章的觀念,Op.132五樂章、Op.130六樂章,七樂章連篇達到突破的高點。(圖表可見Op.127文章)
圖. 電影「濃情四重奏」海報封面
電影「濃情四重奏」在室內樂的課堂上,大提琴彼得教授正說明作品131的特點,全曲不中斷(Attacca直接進入下個樂章),連續演奏七個樂章,演奏者面臨無法終止、無法調音等等的技術問題,連貫樂章的詮釋思維以及作曲家的想法,都為此曲帶來不少神秘性與話題的討論,在此我們以聆聽角度來揭開這神秘面紗。電影配樂是採用美國Brentano String Quartet,最後上台遞補的大提琴家妮娜李就是此四重奏團團員。
圖. Brentano String Quartet,最後上台遞補的大提琴家妮娜李 (左二)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xzHQrFuDkk Brentano String Quartet Beethoven Op. 133, Grosse Fuge
從貝多芬四重奏的早期、中期到晚期,音樂的份量持續被加重中,已經不再是茶餘飯後的娛樂活動,在此調號轉換呈現實驗風(七樂章六個調),前所未有。綜觀室內樂的本質,作品95曾如此說過「這首四重奏是給鑑賞者聽的,非公開演奏用的曲目」,這曲種原先存在於私下非公開場合演出,作曲家把它視為一種實驗的過程,所以想法與當代觀念的超前,勢必難以避免。
單純用耳朵聽音樂,倒是很享受這美妙樂聲,如果詳細說明分析曲式,樂句的連貫性可能遭破壞,假如無法說明魔鬼藏在細節裡,可能看不到此曲的價值,倘若堅持傳統的曲解模式,下場肯定是沒人看得下去。新的自由曲風,不妨拋開規則,找尋適當的表達途徑,也許能達到更好的效果。
開頭慢板當作沉澱心情的準備,二樂章快板是打開聽覺的暖身運動,才有專注精神集中於變奏樂章,接著愉悅活潑的詼諧曲調整緊繃的心情,經過緩衝休息一下,最後迎接精彩奔騰的終樂章,收穫滿滿的完成一首人稱「不可能的任務」,好像再也不是難事了。
七個樂章共出現六個調號,轉變範圍大大超出以往轉調關係範圍,呈現前所未有的實驗風。賦格形式很複雜,且須讀譜來說明,聲部的出現、穿梭和對位,非一般人能夠閱讀下去的,再說,說明這麼多,也要有極好的聽力才能發揮效用,所以只好針對某些要點提出說明,約略的認知長知識,提切重點把握關鍵之處,輔助聆聽時的感覺,避免過於主觀的想法。
Beethoven String Quartet No.14, Op.131
第一樂章 富情感的從容慢板Adagio ma non troppo e molto espressivo C♯小調
慢板的賦格,往往開頭的主題輪流出現是最清楚的部分,之後就發現迷失於聲音叢林當中,以下嘗試說明主題的重點和主要的樂段,會以譜例加以說明幫助大家建立基本概念。
樂曲開頭4小節為賦格主題(譜例1,紅色標示),此主題再切割成動機一M1(前三、四音,藍色標)、動機二M2(綠色標)為主要素材。開頭主題輪番上陣之後,動機一以高八度出現(1:24)(譜例2),穿梭於各聲部之中。動機二接著現身,有三小節的流動 線條(1:48),先是小提琴、大提琴…,這是開始前兩分半鐘的樂段,多次反覆聆聽,對賦格曲必有斬穫。中間由第一小提琴和第二小提琴兩聲部,一前一後歌唱,接著大提琴與中提琴接棒,在迷亂中找到一盞明燈的感覺,很迷人的二重奏(4:22)。最後部分是主題再度由中提琴領頭演奏,其他聲部以動機二素材來伴奏,結束前此音型一直徘迴不去。上述說明。希望清晰而不繁瑣,賦格主題往往就是樂曲發展的所有素材,可以倒影、反向,也可增值、減值、模進,都是源自於主題本身,呈現一胞多子化的現象,作曲家喜歡挑戰此曲式,聽者於欣賞方面的考驗也能受益良多。
譜例1. 賦格主題,動機一M1、動機二M2
譜例2. (1:24) 動機一M1提高8度(藍標),高低聲部一前一後進行,中間二部另加入旋律做對位(紫標)
譜例3. 動機二有三小節的流動線條(1:48) (綠標),下方紅標賦格開頭的四音
譜例時間
(一)0:06 M1+M2 (二) 1:24 M1提高 -1:48M2 -4:22 二重奏 (三) 6:05主題/中提
ABQ time
(一)0:07 M1+M2 (二)1:09 M1提高 -1:30M2 -3:40 二重奏 (三)4:54主題/中提
第二樂章 甚活潑的快板Allegro molto vivace D大調
前面慢板樂章視為本樂章快板的導奏,從C♯小調到快板的D大調,以輕快主題為中心,取其動機(譜例4)或部分再延伸出其他樂句,例如Op.59-1第一樂章、Op.127第四樂章亦曾有類似手法,是一胞多子化的概念。本樂章是主題的延展問題,非變奏,1)主題、2)看到跟主題的有關元素、3)推展、4)模糊化,如此階段式的處理主題,樂曲的核心性更強。在寫作上,主題的擴張延展來的更自由模糊,傳統的具象走向意象或是到抽象,感覺似是而非,像又不像,浪漫後期作曲家的旋律風格,亦可發現這個概念。
譜例4 輕快主題,藍標是被用於後面延展的動機素材
譜例5 主題旋律的吟唱,前後由不同樂器演奏
譜例時間
第一次8:05 第二次8:47高二度 第三次9:18 中提琴 尾奏10:34 大提琴主題
ABQ
第一次6:39 第二次7:22 高二度 第三次7:54 中提琴 尾奏9:00 大提琴主題
第三樂章 中庸快板Allegro moderato (recitative) C♯小調
只有11小節的長度,自由形式,先是中庸快板再轉為慢板。
譜例時間 11:02 ABQ 9:40
第四樂章 如歌從容行板Andante ma non troppo e molto cantabile A 大調
主題與六段變奏的樂章,也是整首樂曲的重要部分,主題有32小節,譜上並無標註變奏一、二的文字,直接以速度術語標明,音樂直接呈現明顯的變化,也維持著32小節的長度進行。平常常用的變奏方式有性格、節奏、拍子、伴奏或大小調的變化方式,主題旋律慢慢地消失,或隱約可見,但是本曲的變奏,採用和聲變奏,換句話說,見不到原型,保留裡子換了外表,因此每段變奏看起來差異頗大,作品Op.18-5、Op.59-2都有變奏曲的安排,也可做個比較。
四聲部間的連結關係更密切,旋律分著演奏,第二樂章是前後句輪流唱(譜例5),此樂章是短句,你一句我一句上下頻繁的銜接(譜例6),打破樂句非得單一樂器來演奏的模式。32小節的主題,由第一第二小提琴聯手分唱,充滿對比,加上大提琴的撥奏有如夜曲般的氣氛。
第一變奏 長短音節奏是其特色。
第二變奏 速度轉快Piu mosso,彷彿Galant的輕快節奏,加上多大跳的旋律(不自然),突強的聲效,迎來熱鬧的音樂,聲部分搭(分部連接動作,如千手觀音般)當作段落的切割,會是受人喜歡的樂段。
第三變奏 諂媚的中庸行板Andente moderato lusinghiero
前半大提琴中提琴做卡農式對話,接著換高音兩部,時鬆時緊湊的應答,最後加入顫音的旋律迎向高處。
第四變奏 慢板Adagio 第一小提琴自由的流暢音階,搭配切分節奏、休止、撥奏不順遂的元素,兩者怪異的組合,偶而流暢音階帶來潤滑作用,宛如實驗一般。
第五變奏稍快板Allegretto 和聲與切分音的組合
第六變奏 簡樸從容的慢板 Adagio, ma non troppo e semplice
少見的9/4拍複拍子,幾乎是合奏進行,聲響裡偶而穿插大提琴突兀的動機,標著不太明顯(non troppo marcato)且是在弱拍上,更增添奇想,新鮮的做法。
最後主題再現,使用多個衝突元素的組合,有震音有大跳有圓滑旋律以及聲部分搭作為高潮的結尾。
譜例6 主題是短句,你一句我一句上下的銜接方式
譜例影片
主題11:43 變奏一12:56 變奏二14:15 變奏三15:14 變奏四16:56 變奏五19:01 變奏六19:48 尾奏23:35
ABQ
主題10:28 變奏一11:33 變奏二12:45 變奏三13:44 變奏四15:18 變奏五17:25 變奏六18:12 尾奏21:47
第五樂章 急板Presto E 大調 2/2拍
如常動曲一般,詼諧曲快速斷音旋律,與Trio圓滑旋律座位對比,當詼諧曲再次出現時,由撥奏來做銜接,詼諧曲較長,偶而出現聲部分搭做緩衝,整個樂曲非常流暢豪不停歇地進行,結束前當撥奏結束之後,聽見大提琴開始在靠近琴橋處演奏尖銳聲響(29:54),很特別的片段。這種追求聲效的手法,是浪漫時期作曲家喜愛的特色之一,例如法國作曲家白遼士。
譜例影片
詼諧曲25:13 -Trio 26:16 -撥奏 詼諧曲27:09 -Trio27:45 -撥奏
-詼諧曲28:37 -Trio 29:40 -撥奏-琴橋 29:54
ABQ
詼諧曲23:11 -Trio 24:21 -撥奏 詼諧曲25:18 -Trio25:57 -撥奏
詼諧曲26:53 -Trio28:01 -撥奏-琴橋28:15
第六樂章 近似行板的慢板Adagio quasi un poco andante C♯小調
視為終曲的導奏,提高11度再唱 (30:41)
譜例影片30:15-30:41 ABQ 28:32 -28:52
第七樂章 快板Allegro C♯小調 迴旋曲
主題A含簡短導奏和輕快旋律(譜例7),分別穿插三個不同的主題素材,視為迴旋曲的主題,B是兩聲部歌唱的旋律,C為長音與連串音符的線條(譜例8.),D則為流暢音型(譜例9.)穿梭於聲部之中,A、B、C、D各個性格突顯,巧妙連結,各段落迴旋出現相當流暢,如同一般迴旋曲一樣。最值得一提的事,主題A 總共出現8次,重點是每次都不一樣,有些是從自身的變化做起,有些是在主題A的氛圍當中,加入B或D的元素,隱身於聲部裡,甚至開頭賦格的動機,都被安置於聲部之中,而且還是樂曲中心點D段之後出現,結束之前再次被回顧,起頭的四音,終樂章再做回顧,前後彼此呼應著,剛好完美地連結七樂章,為此曲畫下圓滿的句點。
譜例7. 紅標是簡短導奏和輕快旋律(藍標)
譜例8. C為長音與連串音符的線條
譜例9. D則為流暢音型
Op.59-2終樂章也是一段迴旋曲式,如同此曲一樣精彩,但沒有此曲的層次,Op.131層次更深,預埋更多元素。另一角度來說,就單純音樂本身,懂或不懂都能令人覺得樂曲很棒,不失其讚賞的目光。內部細節光靠聽力來發覺,卻有些難度,需要讀譜分析,才能解剖其來龍去脈,但是最重要的是真正瞭解作曲家的構思與想法,也感受其中期和晚期寫作上的差異。話說回來不懂這些一樣能感受樂曲的美妙,好像全世界的人到羅浮宮朝聖「蒙娜麗莎的微笑」雷同,有人看她眼神、看她的手、看背後的渲染技法,有人透過X光儀器探討油畫痕跡,甚至有人研究骨骼架構與達文西相似。這些都是出自大師的作品,欣賞無界限皆能引人入勝,因個人的喜好與好奇驅使,都能有許多的話題被提出。事實上,貝多芬晚期作品不見得難,只是在傑作之上,增加一些巧思、想像的可能性,剛好也為未來開啟了新觀念,因為晚期作品的實驗手法,也影響了浪漫時期的作曲家。 (撰文 羅文秀)
譜例影片
A32:31 B32:50 A3:07 C33:22 A 33:47/34:02賦格動機 D34:28
A35:04 B35:20 A35:40 C35:52 A36:45 B 36:59 A37:22 尾奏38:05
ABQ
A 30:01 B30:20 A 30:37 C30:52 A31:16/31:30賦格 D31:57
A32:38 B 32:52 A 33:08 C33:21 A34:09 B34:24 A34:47 尾奏35:27
Belcea Quartet - Opus 131 -VII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5E7DpfCScQ Op. 131 – Presto// Smetana Quartet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YGTurA-5bA 伯恩斯坦曾以Op.131改編成樂團版本
推薦文章
貝多芬第一號交響曲 C大調 Op.21
貝多芬早期弦樂四重奏Op.18的始末
貝多芬弦樂四重奏Op.59三首的驚艷 (上)
貝多芬弦樂四重奏Op.59三首的驚艷 (下)
貝多芬弦樂四重奏Op.74與Op.95--驚艷過後
貝多芬晚期絃樂四重奏(一) Op.127
貝多芬晚期絃樂四重奏(二) Op.132
貝多芬的晚期絃樂四重奏(三) Op.130+Op.133大賦格
貝多芬晚期弦樂四重奏(五) No.16 Op.135 F大調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