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多芬的晚期絃樂四重奏(三) Op.130+Op.133大賦格 2020-0611修
Beethoven String Quartet Op.130 & Grosse Fuge Op.133
1824年之後所寫的四重奏,因為內容新穎、形式自由、風格變化豐富,則歸納為晚期弦樂四重奏。中期有拉茲莫夫斯基Op.59的三首,是傳統四樂章的傑出作品,晚期有嘉里金公爵(Nicolas Galitzine 1794-1866)的Op.127、132、130三首,突破傳統,創新挑戰,相互呼應也各有特色。
Op.130原先完成的是六個樂章,終樂章乃是15分鐘的大賦格,後來覺得它不適合放在最後樂章,因此將大賦格獨立為單樂章,另外再補寫一段迴旋曲補滿Op.130的六個樂章,第六樂章的迴旋曲是弦樂四重奏最後完成的部分(絕筆),此時已經是1826年的10、11月左右,隔年1827年3月貝多芬離世。
圖. 電影《快樂頌Copying Beethoven》中的對話.
電影《快樂頌Copying Beethoven》之中,當《合唱》交響曲的演出成功之後,貝多芬仍持續創作,劇中貝多芬對自己Op.133大賦格的創新感到異常興奮,大讚將內心的初衷帶入音樂,不是空想而是真實呈現,使藝術走向更接近人性的原始性,他的超前概念,違反當時優雅、高貴的美感標準,導致貴族們認為貝多芬變得很不可思議、無法理解。晚期弦樂四重奏分別出現於影片之中的許多場景,巧妙地讓音符表達貝多芬晚年的心境,並非外在的絢麗,而是寧靜中的心靈交會,美的無可言喻。
圖. Op.127、132、130三首的創作年代與樂章數
一位成熟的創作者隨手拈來的安排都會很有意思,複雜度增加卻不繁複,形式走向自由化,發展過程可能有模糊的趨勢,聲響變化朝向新穎、尖銳不適應,對比方面可能顯得誇張,旋律已經不是唯一主角的選擇,以前作品多是眾星拱月型(主角明顯),現在則為繁星群聚,聲部主角朝多元化發展,自然聽賞的角度也得稍作調整。
五首晚期作品當中,偶而會有一兩個樂章呈現較高難度,需要稍費點心思去瞭解,其他則是在原曲式中更上一層樓,例如詼諧曲中加入意想不到的橋段,令人驚喜且印象深刻,或是舞曲有了新的設計,感到耳目一新。例如第四樂章的舞曲本來是Op.132詼諧曲樂章的中段音樂,後來把它移到Op.130稱為德意志舞曲。
Beethoven String Quartet No.13, Op.130
第一樂章 不太慢的慢板Adagio ma non troppo B♭大調 奏鳴曲式
導奏慢的三拍子,轉變快板時為四拍子,本樂章經常出現慢快片段,拍子也跟著變化,這是此樂章的特色之一。
本樂章是屬於較高難度的,主題一開始時 (1:14) ,就被一段慢板導奏亂入,之後才直接進入主題(1:45),主題長度約2小節的單調旋律 (Do Do DoDo Fa)(譜例.1),主要在高音與低音聲部(常聽的到),另外加上音型串連的快速音群,此音型將是本樂章的主要動機(藍標),接著自由發展並擴張。主題二是大提琴具歌唱性的曲調(2:40),其中的音型動機(譜例2.藍標),來自題一的動機,一直被利用,佈滿整個樂章,它是動機運用的最佳例證之一。結束句為圓滑和斷音的組合(3:17),反覆(4:06)。
發展部一開始就是慢快板片段,單調主題一與大跳歌唱旋律(8:45),一搭一唱進行,很有幻想風情。再現部(9:33)比原先的加長一些,尾奏(12:20)再度出現慢快板片段,可見貝多芬非常重視慢快板片段的設計,類似鋼琴奏鳴曲「悲愴」的導奏出現多次。
譜例.1 主題一的單調旋律 Do Do DoDo Fa(B♭大調)(紅標),上方是音型串連的快速音群,開頭音型則為重要動機(藍標)。
譜例2 主題二旋律中的藍標音型,同一動機來源
第二樂章 急板Presto B♭小調 2/2拍 ABA三段體
第二、四樂章最短,前者如詼諧曲,後者像舞曲,用著較新(並非很新)的語法來表達,形式規則隨意而行,偶而穿插著突發異想的片段,讓創作享受自由的氛圍。通常詼諧曲、舞曲的份量較輕,也適合緩和形式上的輕重緩急的平衡感。此樂章A(13:20)帶點神經質、短句,B則急促、激動(13:43),兩者都頗有個性,當B返回A之時,出現帶著休止符的疑問句(14:29),這銜接橋段就屬於新的語法,是個可愛的樂章。
A 帶點神經質、短句,B則急促、激動 00:26 ,Belcea Quartet演奏
第三樂章 從容流暢的行板Andante con moto ma non troppo D♭大調 4/4拍
此樂章是四拍子的流暢行板,通常行板最適合歌唱旋律,但是此樂章皆以一小節樂句為主(15:12)(譜例.3),可相連、可縮減、可換聲部,加以排列組合之下,就有其規則可循。仍以奏鳴曲為主,主題、樂段間有很清楚的銜接,例如主題二就是撥奏開始(15:51),即使分不清,作曲家也切割得很清楚。以下舉出片段譜例加以說明,看著圖片追尋聲音的具體關鍵,聽起來就容易多了。
譜例3. 主題一樂句1-10m(15:12),每一小段落採用主要樂句(紅標),前方綠標則為簡化的,在進行中做各種變化,最後會淡化,才再進行下一樂句發展,這是與以往不同的寫作方式。
譜例4. 結束句(16:32) ,原型(紅標)和簡化(綠標)
譜例5. 最後四小節(21:07) ,主題簡化成短長短音型(紅標) 和下方大提琴的長短短音型持續進行。
第四樂章 德國舞曲Alla danza tedesca. 極快板 Allegro assai G 大調 3/8拍
原來是Op.132詼諧曲樂章的中段音樂,後來移到此曲Op.130稱為德意志舞曲。
樂章標題「Alladanza Tedesca」,即「德意志風舞曲(蘭德勒)」之意,形式是ABA尾奏。A帶些撒嬌、扭扭捏捏(21:32),很不貝多芬,創作本是自由,第二次的A(23:28)如天外飛來一筆變化增添風貌,ABA三段大多是工整句型,特別的是最後的尾奏,再度出現主題A,于四聲部的分攤下,你一句我一句的戲謔中畫下句點。
第五樂章 抒情短歌Cavatina. 表情豐富的慢板 Adagio molto espressivo E♭ 大調 3/4拍
標題為「Cavatina」,是抒情歌謠之意,很有情感的慢板,分成ABA三段體。深沉的旋律在第一小提琴之上(24:43)、確因第二小提琴的流動音符填補主旋律的空檔,全聲部的織度更顯複雜,遠離主音音樂的舒適聲響。B段是極不穩定的新感覺(28:02),皆出現于後半拍,意即打破傳統正拍下去的習慣,對比強烈,好在此狀況不長,不久又迴覆到深沉主題。此慢板是貝多芬本人都很喜歡,經常被單獨演出,是著名的慢板樂章之一。
第六樂章 終曲Finale. 快板Allegro B♭大調 2/4拍
Op.130的終曲原先是一段龐大的賦格曲,後來將此賦格曲單獨成一獨立樂章,即為編號Op.133的大賦格,之後又補寫此迴旋曲為Op.130的終樂章。現在有些樂團仍依據最早的創作順序將賦格曲置於第六樂章,補寫的迴旋曲則於第七樂章演出,最常見Op.130的演奏是不包含賦格曲的六個樂章。
以兩個個性迥異的主題做輪旋形式進行的迴旋曲(Rondo),A B 穿插 A B 穿插,A是活潑、愉悅往前進的律動感(30:16),節奏性強烈,B為抒情,多曲調線條(33:58),聲部此起彼落,再穿插一段以A元素進行的自由發展(34:48)。第二次A(35:46) B(37:49)穿插,做為終樂章的主題A,常動曲般的旋律,時而聲部合奏,低音領軍取代高音的小提琴,偶而穿插小賦格樂段,到最後的強音合奏,推展交響聲響。常動曲(Perpetuus Mobile)風在貝多芬中期作品中也偏好此曲風,此樂章是這類型中的翹楚。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XvP0bqw2Cs
The Quatuor Ebène plays Beethoven Quartett Op. 130 with the Fuge
大賦格曲 Grosse Fuge in B Flat Major Op.133
貝多芬的創作中,總是會加入一段賦格音樂,如交響曲No.3、No.9、最後的鋼琴奏鳴曲,對他而言是家常便飯、輕而易舉之事,但這些複音音樂的寫作都不是很長,只是樂章中的段落,是否該有一整個賦格的創新挑戰。因為,賦格的寫作是樂曲創作上的最高指標,對一位充滿挑戰、要求精益求精的藝術家而言,一定能得到極大的滿足。
此大賦格形式較自由,不似巴赫(J.S.Bach 1685-1750)嚴謹探討主題內部各種組合的可能性。貝多芬以賦格為主導,再添加其他對旋律補充,形式上有其心中邏輯。此曲至今,有很多其架構的分析,卻沒有一種令人滿意,只能找出一種對聽覺最易辨識的方法來解釋。
賦格主題往往就是樂曲發展的所有素材來源,可以倒影(水中倒影觀念,原先音符往上轉變後就往下)、反向逆行(由後往前唱),也可增值(原先兩拍變成四拍)、減值(原先兩拍變成一拍)、模進(固定音型的套用),都是源自於主題本身,所以主題中可以衍生出許多素材運用於樂曲進行當中,呈現一胎多子化的現象,聲部中的元素繁複有如看圖找找看的遊戲,要很細心的觀察才能釐清,這是賦格曲創作的基本概念。
對於賦格曲的複雜很難用文字來說明,這些問題只須建立基本概念即可,重點還是在於聆聽上,聆聽賦格曲是屬於整體性的(全盤接收)、細節並不需一一挑出,隨著聲音的自然發展,抓到幾個重點就很有幫助,以此短文表明「亂中有序、序中有諧和,複雜開始,簡單結束,不同時間的進入,同時以齊奏做結尾。」針對此15分鐘長的大賦格,到底演奏些甚麼?
開頭的24小節,已經把全曲的元素呈現了,也就是說後面要用的素材,已經事先準備好,接著就是拿這些素材來做對位處理,主要元素有三部分,一是8音(0:10)、第二是短長搖擺(0:20)、第三先旋律(0:28)再4音型+8音(0:37)。除了三元素之外,還有快板(Allegro)和稍慢的中板(Meno mosso e moderato)的交替進行,因此段落相當明顯,只要區別使用何種元素。
賦格主題將8音稍作修正成四小節樂句(0:47),就此快板開始最重要的賦格進行,中提琴優先、大提琴與第一小提琴同步,再接棒給第二小提琴,大賦格就此上路,一路聽下來很吵雜,這就是它的特性,期中開始加入三連音(1:43),一路發展下去,豎起耳朵,不時聽到8音的身影,如此長的對位是無法停止的,啟動之後,唯有到達終點才能喘息,對演奏者也是一項大考驗。
轉為稍慢的中板8音+4音音型(4:38),音樂變得柔和、徐緩個性,8音是拉長的旋律,4音音型是流動的線條,很容易分辨出兩部的聲音線條。
再度轉為快板,6/8拍短長搖擺(7:26),不久加入8音,利用第一、二元素加入顫音,顫音有長有短,長至好幾小節,變化非常豐富,聲響效果也很誇張,極精彩的一段。
精彩過後又回到中板(11:18),利用第三元素4音音型+8音來完成,結束前,安排和聲及休止符做銜接。最後一段賦格是快板(12:26),短長搖擺的第二,再加入重要8音,此段不再出現顫音,樂段也縮短了。結尾(14:11)斷續地重現開頭的元素與主題,強而有力的結束樂曲。 (撰文 羅文秀)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6s0Mp7LFI-k 採聲線進行的影音輔助版,輕易看出聲部之間的關係,強力推薦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47qOpbf8MPY&fbclid=IwAR1F1-NwWVCUvBXNj9hvllm9bPgBDxSu6yTTndQBBwsXERciJA4Q4Ebmv0k 快樂頌(複製貝多芬)影片
推薦演奏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13ygvpIg-S0 Beethoven Große Fuge B Dur Op 133 Alban Berg Quartett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mIr-7z3XdY Beethoven: Grosse Fuge, Op. 133 Danish String Quartet
推薦文章
貝多芬晚期絃樂四重奏(一) No.12 Op.127 降E大調
貝多芬晚期絃樂四重奏(二) No.15 Op.132 a小調
貝多芬晚期絃樂四重奏(四) No.14 Op.131 升c小調
貝多芬晚期弦樂四重奏(五) No.16 Op.135 F大調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