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多芬晚期絃樂四重奏(一) No.12 Op.127 降E大調 2020-0221
Beethoven String Quartet No.12 Op.127
貝多芬有次在回覆音樂出版商喬治·湯姆森(George Thomson,1757–1851年)時寫道:「放心,因為你是在與一位真正的藝術家接觸,此人很希望獲得合理酬勞之外,對名聲和藝術聲譽更加愛惜,從不自滿,而且不斷在藝術上精益求精」。由此可理解身為藝術家的貝多芬是抱持何種心態。
圖 喬治·湯姆森(George Thomson,1757–1851年)(Henry Raeburn畫)
約1822年左右,貝多芬與出版商往來的信件中提及,創作弦樂四重奏的構想,但一直到1824年第九號交響曲完成之,才開始動筆。此時也接受俄羅斯貴族、業餘大提琴家嘉里金侯爵(Nicolas Galitzine 1794-1866)的委託,完成後期的三首,其作品編號Op.127、Op.132、Op.130/133,樂章數也從四、五到六樂章逐漸增加,但出版時的排序則為第12、第15、第13號。
老年的貝多芬,忍受肉體上的病痛,處理生活中的經濟瑣事,1824年末已有Op.132的構想。後來因為腸炎宿疾發作,耽擱一些時日。1825年先完成Op.127,Op.130與Op.132約略同時進行,但Op.132早了三、四個月完稿。同時還有另一件讓他煩心的事,就是姪子卡爾的問題,難以管教又鬧自殺(1826/07/30),讓貝多芬的心頭有種被壓迫的感覺。
有人主張是他的狂躁抑郁症掩蓋和壓倒了他老邁的年齡和衰弱的健康,反觀,缺點也能成為優勢。雖說貝多芬一直以來,渾身充滿旺盛的創造力,不因年紀增長而有些減弱,但後期的快板和慢板確實已經不同往昔,並非創作力的削減,而是展現不同的生命風景,增添歲月的痕跡,大師純熟的技法自然流露,長者的睿智反映於風格上,深度與內涵刻劃於音符之中,不容錯過的好音樂。
後期創作特色,如開頭導奏,宣示核心素材強調全曲重心,主題特性貫穿整樂章(較長),與中期類似(較短),聲部擴大兼獨立性,織度變化豐富,超越四聲部的聲響,或是賦格的運用。發展延伸性更好,速度轉化更自由,音域的拉鋸被增強,旋律語法不再保守,多大跳不自然音程。淺化四樂章的形式,走向自由,因為不再規則,所以分析解說上就會產生諸多分岐的看法,仍不損對音樂的喜好。
Beethoven String Quartet No.12, Op.127
第一樂章 莊嚴的Maestoso – 快板Allegro E♭ 大調 3/4拍
六小節和絃式的導奏開始,第一小提琴立即唱出溫柔的第一主題,低音的大提琴聲部與主題成對位狀態,使旋律辨識度添增難度,高低聲部相對應,中間聲部也忙碌於主題的重點穿插或單純的伴奏(譜例1),聲部織度的安排更加多元豐富化,聆賞者的聽力也需要調整,演奏者處理主題的手法也面臨考驗。主題一可分成前後兩部分(前0:26/後0:44),主題二仍由第一小提琴奏出(1:07),然後第二小提琴以低8度(1:18)呈現且加點巧思變化,結束句用強音展現(1:38)。提供譜例說明並非讀譜,是想要建構聽力上具體的藍圖,有助於耳朵分辨聲音的來源,相對的也要選擇好的詮釋團體,才能帶來相得益彰的效果。
開頭導奏重現正是發展部的開始(1:54),強調主題一的音型或被拆解完成發展部的擴張,其中有一段以四小節為段落,重複三次的模進,它是發展部中間段引人注目的熱鬧橋段。再度返回再現部時,音樂變的明朗清晰,聽覺似乎有重獲安全感的自在。從開頭至此,逐漸地開始覺得習慣這種稍微複雜的聲響,好奇心的驅使,繼續聽聽後面樂章將會是如何地發展。
譜例1. 高低聲部為主,中間聲部也扮演著重要份量。
第二樂章 如歌而不太慢的慢板Adagio, ma non troppo e molto cantabile A♭大調 12/8拍
古典時期的變奏主題旋律講求清晰明瞭,深印腦海,變奏方式有節奏、性格、改變拍子、調性、主奏樂器等等,但是此樂章改採自由變奏的方式呈現,主題長長(18小節)又不容易加深印象,四個聲部又很盡責的尋求表現,難以分辨雌雄。原本不夠清晰的主題旋律,一經變奏更是尋不著蹤跡,見不到原已熟悉的模式,只好慢慢地適應
以聲部堆疊方式開始(6:35),12/8複拍子,有著搖擺兼長長的旋律線條的主題(7:00),第一變奏(9:49)就是在主題上添加了細膩的音符,四個聲部都參與其中,所以聲響複雜多了。變奏二(12:54)是第一與第二小提琴相互輔佐旋律的進行,中提琴和大提琴製造樂曲的律動,音樂一出現非常令人歡喜的變奏。接著,E大調很有表情的慢板(14:38),主旋律先是第一小提琴再轉大提琴,走傳統路線,是旋律輪廓最清晰的一段。第四變奏(16:38)是突顯主角的手法,先第一小提琴,再來一段大提琴,最後下面三聲部同心協力主唱,第一小提琴負責裝飾。變奏五(19:35)風格上好像返回主題似的,後半部加入流動音符,使整個曲風氣氛變得熱鬧,明顯的休止符之後,在同音的伴奏下,廣闊音域的旋律走向終點。
E大調很有表情的慢板0:00, 第四變奏(1:59),Belcea Quartet演奏。
第三樂章 詼諧的甚快板Scherzando vivace E♭ 大調 3/4拍
很有性格的音型,非旋律性,主要是音型與節奏的組合,核心音型靈巧地穿梭於各聲部當中,時而對位時而齊奏,給人目不暇給的緊湊感。詼諧風部分含括節奏音型和震音(tr.)句 (24:43 )(譜例2),以及節奏齊奏的樂段(26:18) 。節奏音型有些躁動、震音(tr.)句有安撫穩定感,所以適合放在曲末來收尾(27:29)(譜例3),再加上振奮的齊奏。看似簡單的素材,但到了貝多芬的手裡,總是幻化出無盡的可能性。
中間部分如飛梭般的小調旋律(27:51),輕盈地飛來飛去,帶來令人驚喜的心情,另一種如舞曲的律動(28:08),彼此交替進行。
譜例2. 節奏音型(紅色)和震音(tr.)句(藍色)
譜例3. 震音(tr.)句有安撫穩定感,適合曲末的收尾(27:29)
第四樂章 終曲Finale. Allegro E♭大調 奏鳴曲式 2/2拍
主題一分成簡短四小節和聲齊奏的序奏與a、b兩部分,序奏(30:42)於發展部會再度現身,a有個4+1核心音型(30:47)(譜例4),是整個樂章的靈魂核心,舉凡主題一、銜接、結束句、發展部都是重要角色。b是帶著裝飾音的大跳旋律(31:02),也不能被忽略。主題二是生氣蓬勃的斷奏曲調(31:38)(譜例5),強烈齊奏印象鮮明,結束句的節奏特性(31:56),一聽即能辨認。其中要特別提及的是發展部(32:20)中的主題二擴張(32:30),收尾之前4+1核心音型 (主題一)加上主題二旋律形成兩主題的融合(第121小節起)(32:45),這橋段讓主題二漸漸褪去,4+1核心音型無縫接軌上場,再延續主題一的b部分,這是作曲家的巧思。再現部直接由4+1核心音型進入,清晰簡潔地展現各個主題。
尾奏突然轉進流暢的快板(Allegro con moto)(35:04),始終有一、兩個聲部保持流暢的音符進行著,此時出現從未聽過的短句音型(35:21)(一小節長度) (譜例6),在44小節中占據了20多小節,如此重要的角色,為何這麼陌生,真令人產生質疑與困惑。經過一番的搜索,是原來主角戴上易容面具,如Mission: Impossible的情節化身為其他角色,當然不易辨認,它來自核心元素,連貫整個樂章,終究是貝多芬,總能於樂曲中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奇。 (撰文:羅文秀)
譜例4. 4+1核心音型(30:47)
譜例5. 主題二的斷奏曲調(31:38)
譜例6. 紅色來自4+1核心音型,藍色則為先添加的音符(35:21)
推薦文章
貝多芬弦樂四重奏Op.59三首的驚艷 (上)
貝多芬弦樂四重奏Op.59三首的驚艷 (下)
貝多芬早期弦樂四重奏 Op.18的始末
貝多芬弦樂四重奏Op.74與Op.95--驚艷過後
貝多芬的晚期絃樂四重奏(三) Op.130+Op.133大賦格
貝多芬鋼琴三重奏 Op.97 大公
貝多芬的d小調第九號交響曲「合唱」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