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多芬中期弦樂四重奏Op.74與Op.95--驚艷過後    

Beethoven String Quartet No.10 Op.74 & No.11 Op.95     

                貝多芬於1806年完成作品59三首四重奏,12個樂章可說各個精彩有特色,曲風多變各有觀點,快慢樂章同樣精采、詼諧舞曲各有性格、單音複音兼具,從聆聽、創作、內涵與價值而論都是箇中翹楚,站上顛峰之後,反而思考未來該何去何從? 於相隔三年之後, 1809年創作Op.74和1810年的Op.95兩首四重奏,音樂又會是何樣貌?一向抱持著挑戰創新、實驗精神的貝多芬,永不屈服的靈魂到底會蹦出甚麼想法,那就讓我們一起來瞧瞧吧! 

 

Beethoven: String Quartet no. 10 降E大調, op.74 豎琴

第一樂章:稍慢板Poco Adagio--快板Allegro  4/4  附導奏的奏鳴曲式     

   這是少數被安排有導奏的樂章,獨立性不強,但是其中的音型與節奏將成為呈示部主題的構成要素之一。

                第一主題可分成前後兩部分,前半部的旋律中明顯地見到導奏的元素(譜例.1),後半部則是以樂器接替的方式來撥奏,有如仿效單一樂器撥弦的效果,因此樂曲才有「豎琴Harp」之稱,就像作品59模仿交響聲響效果,這也是貝多芬於創作上的實驗方式之一 。

                整樂章的重點在於主題一(1:43)身上,發展部以第一主題為主,層層變化又聯繫緊密,一鏡到底的一氣呵成,不只發展部如此,最後的尾奏,更是結合撥弦和拉弦,創造出一樣精彩的說服力。發展部先是主題一於高低聲部吟唱旋律(4:30),接著中間兩聲部改以震音方式(4:53)加強聲響,音樂推向高點後,逐漸緩和下來,高低聲部(5:17)持續以長短音接力進行,轉弱之後,三、四聲部實驗著樂器接替的琶音撥奏(5:43)(譜例.1),這也正考驗著演奏者的默契。結束前,再發展一次,先是撥弦(8:13),接著兩聲部改以拉弦(8:31)對應撥弦聲部(譜例.2),凸顯撥弦與拉弦的衝突之美。 

74 I 導奏.jpg

譜例.1  導奏的元素  (紅色標示)   

74 I coda.jpg

譜例.2  先是撥弦(pizz),接著改以拉弦(arco)對應撥弦聲部          

 

Op.74 再現部第二主題(0:16)。節奏特色的結束句(0:46),最後是尾奏,拉撥的精彩片段(1:00)。Belcea Quartet演奏。

 

第二樂章:不太慢的慢板Adagio ma non troppo 降A 大調 3/8拍  

                慢板樂章以迴旋主題方式寫出,A B A’ C A” B A(結尾),其中第二次與第三次出現的A ,很明顯的於伴奏上做了刻意的安排,A第一次(10:14)是一對一方式(譜例.3),第二次A則以1=3三連音搭配(譜例.4),第三次再增加成1=4的32分音符來伴奏(譜例.5),音樂在這層層的熱絡中,轉變身影逐層產生高潮,情感波動也隨之跌宕起伏。這是本樂章最亮眼之處。    

74 II A.jpg     

譜例.3

74 II A2.jpg     

譜例.4 一比三的拍子設計

74 II A3.jpg

譜例.5     一比四的拍子設計  

 

第三樂章:急板Presto (c小調) -近似最急板 Più presto quasi prestissimo (C大調)

                活潑的急板帶來詼諧曲風的音樂,特徵是3同音+1且強調節奏,又見3+1的組合音型(20:02/22:16/23:44)。中間段是加速的最急板,大提琴奏著快速音群,其他聲部以卡農方式奏出三拍子的旋律線(21:44/23:12),強烈的快慢旋律線條對唱,帶來醒目的衝突感,音樂就在這兩段的變化中交替進行。    

 

第四樂章:變奏風的稍快板Allegretto con variazioni 降E大調  2/4 

    16首四重奏中,Op.18-5第三樂章是第一次出現的變奏,中期Op.74的終樂章也是變奏曲。第三樂章譜上標示直接進入終樂章,主題是附點音符的長短音為主(25:12)。變奏一以斷奏(26:04)面貌出現,第二變奏採對比的圓滑奏做變化(26:49),中提琴主唱。變奏三則以後半拍的八分音符凸顯(27:47),前面三次變化完全不衝突且具特色。接下來的兩段都是第一小提琴的飽滿歌聲,一是圓滑音型的伴奏(28:32),另一段用跳躍的斷奏(29:20)賦予不同的心情,最後的變奏,大提琴的同音持續音(30:06),上方三聲部唱出有厚度的旋律,尾奏(30:42),整樂章的變化顯得簡單又豐富。 

                  此曲Op.74在精彩的作品59之後,少了前者的激烈、衝突與厚度,反而有股清新、流暢兼小而美的感覺,展現不一樣的美學觀點。1809年距離作品59已經相隔3年多,所以形式、風格與手法也有新的構想,舉凡第一、三樂章都有特殊的表現,二、四樂章雖非拍案叫好之作,顯而易見是熟來之筆,駕輕就熟的寫作。       

Op.74 全曲四樂章,Danish String Quartet 演奏 。 

 

Beethoven: String Quartet no. 11 f小調, op.95 莊嚴 “Serioso”

                這是最短的一首,約20分鐘上下,最長的慢板樂章約六分半左右,其餘三個樂章大約於四分鐘範圍,非常不貝多芬,結構部分明顯地緊縮,曲風上展現與以往迥異的個性,有新穎、不規則、突兀反傳統的思索。 貝多芬傳記重要作者泰耶(Alexander Wheelock Thayer 1817-1897)曾於1809年底如此形容貝多芬―「精力旺盛而且臻於成熟的大師」,由此可見其端倪。貝多芬曾寫信給英國作曲家喬治·托馬斯·斯馬特爵士(George Smart 1776-1867)說道:「這首四重奏是給鑑賞者聽的,非公開演奏用的曲目」,做為中期創作的最後一首,很明顯地,忖度思量著未來的創作方向。       

800px-Sir_George_Thomas_Smart_by_William_Bradley.jpg    

威廉·布拉德利(William Bradley)描繪的喬治·托馬斯·斯馬特爵士(George Smart 1776-1867)說道:「這首四重奏是給鑑賞者聽的,非公開演奏用的曲目」,圖片取自網路 。    

               1810年創作,1814年由前面提及的舒潘吉(Ignaz Schpanzigh)四重奏團舉行初演,地點是在匈牙利籍的茲梅斯卡爾男爵(Nikoaus Zmeskall 1759-1833)的府邸,他也是貝多芬此曲的題贈者;男爵本身是位業餘大提琴家,經常給予貝多芬日常實務上的幫忙,和貝多芬的交情如知己般的好。樂曲的“Serioso”是貝多芬親自題上的, 應該和第三樂章標題有關, 但是出版之時並未附上此標題,原因不得而知。

mikulas_20zmeskal_20-_20opraveny_3__large.jpg

匈牙利籍的茲梅斯卡爾男爵(Nikoaus Zmeskall 1759-1833)  ,圖片取自網路        

Nikolaus_Zmeskall_-_signature_1822.png     

茲梅斯卡爾男爵於1822年的信件中的簽名 ,圖片取自網路    

 

第一樂章:燦爛的快板Allegro con brio  f小調 4/4奏鳴曲式    

    強烈齊奏出非旋律性的樂念,就此注定整個樂章被它蔓延著,此樂念(較長,可拆解)和前面的核心動機(較短)類似,樂唸被重複、或開頭音型不斷地被利用(譜例.6 ),突然強弱以及斷音圓滑的對比,這些皆成為樂曲核心的最好標誌。主題二由中提琴(0:41)先大提琴接棒,暗啞的音色、少對比性容易被忽略,也許它就是被設計成非亮點的角色,經過結束句(1:10),其中也隱藏樂念的元素在內。發展部整個見到開頭音型的擴張(1:47)。強烈且直接,深刻的烙印腦海裡。再現部主題一只是概念性地露臉(2:24),立即轉入主題二,結束時,再度充滿主題一樂念,終結前,將音型(3:49)由強至弱的持續反覆到消失。   

95 I核心.jpg

譜例.6   樂曲 開頭的音型不斷地被利用          

上方影片如無法播放時,請點播Belcea Quartet的演出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cjnrckKSk

影片  Benjamin Zander 的大師班,第一樂章示範    

 

第二樂章:從容的稍快板Allegretto ma non troppo  D大調  2/4

    大提琴以柔聲(Mezza voce)獨奏四小節的前導句(4:37),接著小提琴演奏悠揚的第一主題,主旋律之外其他聲部多以音型與之並駕齊驅,四聲部的交織融合,旋律不再是獨占鰲頭。第二主題則以自由賦格方式出現於各個聲部(5:51),長度不長,發展部最先以開頭的大提琴音型進行(6:56),主題二再度以對位手法(7:24)呈現於四個聲部,從完整樂句逐次遞減到2音音型的持續並收尾。最後再現部登場(8:32),主題一主題二照樣現身,直接Attacca進入第三樂章的甚快板。

 

 

第三樂章:活潑且莊嚴的甚快板Allegro assai vivace ma serioso f小調 3/4

    樂章標題標示”vivace ma serioso” 活潑且莊嚴,和樂曲的標題有一定的關聯吧!風格上帶著詼諧特性,ABABA交替進行著,兩段之間有極大的差異性,A段是小調以短、節奏為重點(11:34/14:12/15:46),音樂上用強音做明顯的樂句分段,一聽就入戲。B段在D 大調上(13:00/15:01),採九小節的長音符樂句,小提琴以活潑音型綴飾,每一句之間安排幾小節的空檔,給音樂留些空檔聽起來更舒適,整個樂章就在這兩段之間。   

 

第四樂章:有表情的甚緩板Larghetto espressivo – 急促的稍快板Allegretto agitato f小調 6/8    

    甚緩板當作樂章的短短開始(16:20),然後以簡短、急促、質疑的兩音語法帶出新穎風格,少了傳統旋律歌唱的概念,也沒有莊嚴和聲的氣氛,取而代之的是兩音音型的疑惑,簡短句的串聯或模進,不流暢、且突兀、重節奏、在乎強弱聲響反而成為音樂的新觀點,難道音樂只能賞心悅目嗎?曲中以兩大主題為支柱,各據一方,A的短促精悍積極個性(17:07/18:14),B的節奏與優柔抒情(17:45/19:04),兩者於急促快板的迴盪中交替著。樂曲的急促標準為何?讓演奏家們費盡心思,是否能夠適當地揣測作曲家的想法展現真意,也添加了爭議空間。

    總括而言,樂章的縮減,實驗性質濃厚,演奏詮釋差異大以及新穎美學風格油然而生,已經一腳跨出未來,衷心期待十幾年後的創作將會是何樣貌!     (撰文:羅文秀     

 

 

推薦文章    

貝多芬弦樂四重奏Op.59三首的驚艷 ()   

http://turina231.pixnet.net/blog/post/321530756-%E8%B2%9D%E5%A4%9A%E8%8A%AC%E5%BC%A6%E6%A8%82%E5%9B%9B%E9%87%8D%E5%A5%8Fop.59%E4%B8%89%E9%A6%96%E7%9A%84%E9%A9%9A%E8%89%B7-(%E4%B8%8A)         

 

貝多芬弦樂四重奏Op.59三首的驚艷 ()                    

http://turina231.pixnet.net/blog/post/321532886-%e8%b2%9d%e5%a4%9a%e8%8a%ac%e5%bc%a6%e6%a8%82%e5%9b%9b%e9%87%8d%e5%a5%8fop.59%e4%b8%89%e9%a6%96%e7%9a%84%e9%a9%9a%e8%89%b7-%28%e4%b8%8b%29   

 

貝多芬早期弦樂四重奏Op.18的始末     

http://turina231.pixnet.net/blog/post/320043992-%E8%B2%9D%E5%A4%9A%E8%8A%AC%E6%97%A9%E6%9C%9F%E5%BC%A6%E6%A8%82%E5%9B%9B%E9%87%8D%E5%A5%8F%E7%9A%84%E5%A7%8B%E6%9C%AB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Lola聊音樂    的頭像
    Lola聊音樂

    羅文秀音樂講堂

    Lola聊音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