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史畢基交響詩《羅馬節慶》Respighi “Feste Romane

       羅馬三部曲是雷史畢基作品中的重要創作,包括1916交響詩《羅馬之泉》(Fontane di Roma )、1924年《羅馬之松》(Pini di Roma)、1928年的《羅馬節慶》(Feste Romane)組成了「羅馬三部曲」 (Roman Trilogy)  。充滿義大利的過往,藉由音樂從古至今,述說歷史軌跡、宗教信仰、民間習俗、風土民情、節慶緣由全都上榜。三部作品相隔約13年,其中《羅馬之松》是雷史畢基被公認為最好的一部作品。最後一部《羅馬節慶》是其管弦樂法展現的最高境界,樂曲內容遠至古羅馬時期的戰爭或暴行,人民的生活與日常,宗教的抗爭及包容,還有大地的芬芳和溫情,音樂十足做為義大利的象徵。以非常多元的打擊樂器來表現寫實的臨場感,除了繽紛色彩的呈現,也不缺乏濃厚鄉愁、抒情的歌唱性,於旋律的主軸線上,賦予尖銳刺耳、震撼、吵雜的一片喧鬧,讓聽覺尋求最大極限的聲響目的。 

festa-romana.jpg

 圖.羅馬節慶    

        義大利人的服飾一直以繽紛多彩為其特色,例如著名服飾品牌班尼頓、Missoni、Dolce & Gabbana、Gucci等,雷史畢基的管絃色彩就如同鮮豔亮麗的服飾般熱情開朗、配色大膽。古典時期重形式發展,色彩偏保守,浪漫時期白遼士、李斯特、華格納等人強調管絃樂法,法國德布西的和聲變化,對音色的追求更上層樓,之後的羅馬三部曲已經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假如以色鉛筆的顏色來比喻,古典時期是12色   浪漫樂派屬於24色,印象派德布西、拉威爾算是36色,而雷史畢基的《羅馬節慶》可能已經接近48種顏色了。  

 

音樂特色   

       雷史畢基的樂曲有如擦亮的銀器,發出刺眼的折射亮光,盡顯樂器的最大可能性,吸收新演奏技法,追求聲效,繽紛色彩,配器豐富,雙簧的誇張顫音、小號的張牙舞爪音色,善用舞台內外遠近的聲源,還有古樂器的模仿,整體而言,不只是聽覺的呈現,而是聽視覺的融合,框圈出羅馬的畫面,音樂中的陶醉、沉迷、釋放、瘋狂和執著,使聽者感受出羅馬的輝煌歷史,與歌頌時代的悲歡血淚,亦能表現孤獨、脫離人群的大自然面相,能從一般的事物中看到不一樣的風景,又不缺乏自我,充滿內心深處的聲音和情感。

 

      《羅馬節慶》不似先前作曲家講求形式、和聲結構、動機擴張等作曲技法,不複雜的主題施加管弦魔法是其鮮明特質。總譜上一大串的打擊樂器排列,加上許多非常規樂器,來尋求音色的描繪性,不一樣的演奏技法增添了多元效果,音色和效果的絢麗,光靠聽覺已經不敷所需,需仰賴專注的眼神耵緊舞台上的繪聲繪影。樂曲有時代感,前世今生穿越時空的效果,演出時也尋求空間感、遠的近的或是行進的震撼性,寧靜抒情的表現,一樣有其感情的魅力,熱鬧喧囂的高潮,凸顯其戲劇性以及張力,複雜聲響當中,一點都不顯混亂,依舊能保持戲劇情節,畫面感十足,這些都是此曲的風格特色。   

布奇納.jpg  

圖. 古羅馬的軍號角布西納號Buccina (請看羅馬之松一文的說明)  

配器:

3長笛(短笛)、2 雙簧管、英國管、高音單簧管(D調)、2單簧管、低音單簧、2巴松管、倍低音管、

4 法國號、4小號、3長號、低音號、3高音號(古羅馬的軍號角布西納號Buccina) 

定音鼓、雪橇鈴、鈴鼓、棘輪、小鼓和大鼓、三角鐵、鈸、鐵琴、木琴、2管鐘、

2 片小板、豎琴、1 架鋼琴(2手和4手)、風琴、銅鑼、曼陀林、弦樂五部。

 

作曲: 1928 年 10 月

首演:托斯卡尼尼指揮紐約,卡內基音樂廳, 1929年2月21日 

配器說明   

像是管風琴、鋼琴、鋼片琴、鐵琴、曼陀林和鈴鼓,這都讓整體的音響更為華麗多變。

雪橇鈴、棘輪Ratchet (嘎声器)、小板Tavolette非常規樂器此曲有多處發揮的片段。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9u1oT7QtQp4 

Respighi 'Roman Festivals' - Vasily Petrenko / National Youth Orchestra  拍攝鏡頭極佳,清楚點出各聲部的主奏。

 

第三部曲《羅馬節慶》講述的是四個代表羅馬從古至今的節日:

第一段「吉爾千塞斯」Circenses   4:30 min   

          此樂段描述古羅馬暴君尼祿統治當時,對基督教異教徒迫害的情景,直接聯想電影「暴君焚城錄」的情節和畫面,雷史畢基在每一樂章前有附上一段文字的說明如下:

    ”號角聲響起宣告著尼祿皇帝的駕臨、祭典的始末,萬千群眾的聚集喧囂聲、從獸籠中放出飢餓的野獸,發出尖銳的鳴吼,以及受到迫害的顫抖教徒們,藉著吟誦聖歌凝聚力量,受難者面對兇殘動物的威脅,血腥暴戾的杀戮畫面,讓擠滿觀眾席的群眾燃起激情、冷酷無情又麻木不仁的參與其中,最後受迫害的異教徒們於喧鬧中逐漸消失”

電影「暴君焚城錄」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lo21qI4U_U  片段       

P.S.「circenses」是拉丁語有馬戲之意。古羅馬時期在競技場上舉行的比賽稱馬戲,屬於當時的娛樂活動,但此處暗示著尼錄的暴政,對迫害者的殘忍行徑,將它當做娛樂來討好羅馬市民。

8cdccefba7a81f403ece84970187892e.jpg  circus maximus (取自網路)          

   

   A段開始以喧嘩吵雜作為開場,以三隻布西納號(Buccina) (降B調)吹出主要主題A(譜例+音檔101),嘹亮的音色,響徹周遭,旋律中參雜群眾與野獸的嘶喊聲,曲調持續進行,樂團亦不斷變化著,活生生地將聽眾拉入古羅馬時期的祭典裡。A段以中板(Moderato),與很快的快板(molto Allegro) (音檔102) 相互交替讓速度不斷地變化,聲音帶來身歷其境之感。   

F101 號角Buccine 降Si 007.jpg

 譜例+音檔101   

 音檔102  變化   

 

PS.馬克西穆斯競技場(circus maximus,圖)是古羅馬時期的最大運動場,遠從公元前4世紀起興建,直到公元549年,當時熱衷的活動如馬車比賽和運動性的競技比賽,暴君尼祿統治時期,公開將異教徒置放於兇猛動物的虎爪之下大開殺戒,競技場約可容納25萬名觀眾,如今只剩模糊的輪廓與想像空間。         

The_Christian_Martyrs_Last_Prayer.jpg    (取自維基)    

圖.《基督殉道者最後的祈禱》(The Christian Martyrs Last Prayer)(畫家Jean-Léon Gérôme 1824-1904)    

  基督徒受難場景,左邊是火刑,右邊釘十字架, 中間即將是猛獸的食物,看台上麻木不仁的群眾,正看著熱鬧。

 

     B段聖詠曲調 由詭異伴奏開始,以兩部小提琴的八度(譜例+音檔103) ,加入鋼琴低音和弦一起奏出宗教聖歌的虔誠吟詠,歌聲中不斷插入威脅的伴奏樂句,彷彿危難中的故作鎮定,弱音開始,音量逐漸增強,速度也持續加快,弦樂和尖銳的銅管樂聲不斷衝突,宛如一段醞釀爆發的情節。  

F103 聖歌 小提 158.jpg

譜例+音檔103

 

特別的樂器  布西納號、鈸、鑼、風琴 

3支降B調高音布西納號也可由3支小號替代,源自古羅馬的自然銅管樂器,運用布西納號將使得作品的歷史感更加濃郁,用它來詮釋昔日古羅馬帝國大軍馳騁戰場、輝煌凱旋的場面當然會“更具真實感”。

管風琴(Organa)用持續和絃音增加聲響濃度,如《羅馬節日》第一樂章 (結尾前)、第二樂章;

鑼(Tam-tam)給人低沉、渾厚和持久延續之音響  

以強奏後滾奏且長音烘托背景,《羅馬節慶》第一樂章)開頭,B聖詠+鑼滾奏

1920px-Circus_Maximus_-_panorama_view.jpg

圖. 現今馬克西穆斯競技場 circus maximus,作為公園用。

 

第二樂段 《五十年節》Giubileo  是朝聖者在朝聖路上的歌聲與所見的情況 7:15 min    

《五十年節》是天主教的盛宴,起初是百年、50年一次,直到1475年改採每25年聚集一次,來自世界各地的信徒,將從馬里奧山 ( Monte Mario ) 的壯觀景色以及教堂鐘聲為背景,描繪朝聖者沿路前進羅馬的過程。作曲家的自述:      

”朝聖者沿著朝聖之路慢慢地祈禱著。從蒙提馬里奧(Monte Mario)的山頂,聖城出現在熱切的眼睛和嚮往的靈魂面前:永恆之都“羅馬!羅馬!”(Rome!Rome!)。歡騰的讚美詩響起,教堂的鐘聲做為回應”。    

Monte-Mario-Roma-2012.JPG

圖. 蒙提.馬里奧(Monte Mario)的山頂居高臨下,眺望羅馬城

 

        裝著弱音器的弦樂,演奏著單調音型,彷如朝聖者沿路默默虔誠地低吟著,以單簧管和巴松管奏出旋律―祈禱讚美詩(譜例+音檔202)―選自古老讚美歌『基督耶穌誕生了』,旋律持續漸強演奏,突然變得不協和嘎然而止,短暫停歇之後,英國管繼續吹奏讚美詩主題(音檔203),小提琴以極高音的顫音伴隨,旋律繼續唱著,逐漸以樂團的厚度增加氣勢,主題也在木管銅管合奏之下更形強大推高,弦樂群的伴奏更趨活絡,整體推向更高處,朝聖隊伍行至蒙提.馬里奧(Monte Mario)的山頂(譜例+音檔204),居高臨下,看見永恆之都“羅馬!”,音樂也在通往至高點之後,虔誠心靈得以釋放開來,銅管的旋律引導,鋼琴、管風琴及教堂鐘聲齊鳴,樂團達到非常濃厚的飽和度,極具震撼力,高潮之後,樂聲也緩緩地靜下來,準備進入第三樂章。

F201 祈禱讚美詩531.jpg

  譜例+音檔202祈禱讚美詩    

  音檔203    

F204 頂峰832.jpg

  譜例+音檔204  山頂釋放開來     

 

        簡而言之,祈禱讚美詩主題主宰本樂章,不斷進行,也不斷地做變化,但整體性依然保有不變的特質,隨著這旋律線條,伴奏做出不同層次的組合或更替,將音樂從遠而近、由薄而厚、從淡到濃、再從內省至釋放,其中添加各種不同樂器的音色做色彩調和,利用樂器的和聲填補聲響的縫隙,補滿補足所有的聲音,製造出飽和的張力,是此樂章的最大特色。

 

特別的樂器   鋼琴四手、鐘琴、管鐘+鑼、管風琴、英國管、低音號   

 

 

羅馬城堡區(Castelli Romani)風光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1Bdy1X71KA      

第三段《十月節》 l'Ottobrata  7:40 min

    《十月節》l'Ottobrata 是指10月份羅馬及其周邊地區最舒適的秋季,此季節非常適合出城旅行,羅馬城堡區(Castelli Romani)正是出遊的最佳目的地,正逢慶祝收穫的結束。因此樂曲表現出農民豐收時節的慶祝活動以及情侶們互傳愛意的浪漫夜晚。法國號獨奏慶祝農產和狩獵的豐收喜悅,另外以鐘聲譜出甜蜜浪漫的小夜曲。      

“在羅馬城堡區(Castelli Romani)的十月節,葡萄大豐收,到處響起狩獵的迴聲,鈴鐺的叮噹聲,愛情的歌聲。柔和的夕陽下,於甜蜜的夜晚傳來浪漫激情的小夜曲”。  

  

樂曲一開始即以法國號的狩獵號角聲展開(譜例+音檔301),如遊戲似的快板 2/4拍,法國號和小號交錯進行。

F301 號角1150.jpg

   譜例+音檔301 狩獵號角聲    

   進入生動活潑的快板,鋼琴和弦樂奏著愉快節奏的旋律(譜例+音檔302),兩聲部的四手鋼琴,鈴鼓、橇鈴(Sonagli)、鐵琴都上場  持續熱鬧氣氛,管鐘也融入熱鬧樂聲裡  。     

F302 活潑快板熱鬧旋律 1245.jpg

 譜例+音檔302 活潑快板   

        不久,小提琴唱出熱情的義大利情歌(譜例+音檔303),大跳的旋律,充滿歡欣喜悅的氛圍,木管接棒,法國號的號角響起,音樂也隨著夕陽西下而安靜下來。   

F303 民謠大跳情歌1339.jpg

  譜例+音檔303 義大利情歌   

        全曲最優美的段落,轉入持續的行板,曼陀林彈撥出浪漫小夜曲(譜例+音檔304),隨即小提琴以其甜美的弦音接手,遙遠處傳來號角聲,獨奏小提琴以更具情感方式吟唱羅曼蒂克的情歌(譜例+音檔305),漸漸地,美好浪漫的夜晚也將畫下休止符。       

F304 曼陀林 1604.jpg

  譜例+音檔304 曼陀林浪漫小夜曲   

F305 小提獨奏戀歌 1730.jpg

  譜例+音檔305 獨奏小提琴   

 

        其中,樂器間的相互交錯,有遠有近、有熱鬧有浪漫,似情歌也像互訴衷曲,白日的熱鬧喧囂,與夜晚戀人溫存的小角落,在樂器巧妙運用之下,特別是曼陀林的輪撥琴聲,細膩描繪出絕美的畫面,勾勒出令人勳醉的唯美景象。     

 

特別的樂器  雪橇鈴、鐘琴、曼陀林、小提/法國號獨奏、號角樂器、鋼琴四手 

雪鈴.jpg  雪橇鈴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IMAicXgZP4  Respighi 'Epiphany' - Roman Festivals (Part 4) - Petrenko conducts    

Piazza_Navona_2013-09-16.jpg  (取自網維基)   

圖. 納沃納廣場(Navona)

最後一段《主顯節》la Befana  5:30 min.

         在義大利,每年年底的重要節日就是聖誕節、接著過年(12/31-1/1),最後是主顯節(1/5-1/6),此時也宣告年假結束,開始回復正常工作狀態。(類似春節到元宵的習俗) La Befana( LEpifania)是義大利的民間傳說(起源西元前六世紀),意指老婦人―身著黑披肩騎著掃帚在空中飛行的女巫,她在主顯節的前一夜(15日晚上)以類似聖誕老人的角色送出禮物,通過煙囪進入孩子們的房間,將乖巧小孩的襪子裝滿糖果和禮物,不乖的小孩則收到煤炭或大蒜。甚至有些地區,會以「燒巫婆」來慶祝,其實是燒掉聖誕樹,為新的一年春天到來做祈福,討個好兆頭。 

  

“納沃納廣場上主顯節之夜(一月五日),獨特的小號節奏支配著狂熱的喧囂。在益增的噪音裡,不時地出現各種聲音,薩爾塔雷洛的節奏,雜耍的機械風琴的聲音和呼喚拍賣師的歌聲,醉漢的喧鬧歌曲和流行靈魂在其中蔓延的激烈的小歌:“Lassàtece passà,semo Romani!”。         

 

      在納沃納廣場(Navona)是羅馬的重要廣場,經常舉辦慶祝活動,《主顯節》La Befana,正舉辦狂歡舞蹈的歡慶場面。整樂章的音樂都處於高潮狀態,熱鬧繽紛,諸多風情溶於一體,新舊音樂的交錯、現實和虛幻的抽離,單調與瞬間即逝的衝撞,在快速的轉換空間裡,作曲家運用許多非常規樂器的特性,發揮出極大色彩的變化,這也是雷史畢基在二十世紀初為管弦樂法留下重要史料的鐵證。

 

         高音單簧管(D調) 俗稱小豎笛,由它領頭吹出熱鬧節慶的氣氛(音檔401),法國號奏出一段三音的旋律,三個音符於節奏間變化,使單調的音符產生變化,擔當聲響中的主角,不久小號接棒搶鋒頭,之後法國號(音檔402)又扮起主角來。此樂段使用特殊樂器,如嘎声器(手摇响板Raganella)、小板(Tavolette)為了真實反映民間節慶時的聲響,這些樂器譜上仍標有高音譜號,但是實際作用只有製造噪音為其目的。銅管樂器在如此吵雜的聲響中,藉其嘹亮音色獨占鰲頭,同時加入製造噪音的打擊樂器,依然搶不過其風采。  

 音檔401  小豎笛-法國號   

 音檔402  法國號

 

        熱鬧之餘,單簧管吹起沙塔勒拉(Saltarello)的六八拍舞曲(譜例+音檔403),弱起上行為其特色,很好辨認。喧囂的慶典中,充滿各式各樣的音樂,小號吹起如小酒館的爵士樂風(圓舞曲曲調) (音檔404)。熱鬧之後,長號馬上吹起慵懶醺醉的沙塔勒拉(Saltarello)舞曲(譜例+音檔405),幾經變化之後,再度發揮舞曲的濃度,由弦樂群煽起一股迷情,木管陪襯一起歌唱民謠風旋律(譜例+音檔406),歌曲旋律領導著樂團,展現出羅馬人的民族天性,發燙的樂曲繼續燃燒,走向終點之前,弦樂群再度將舞曲旋律變化成三拍子的旋律(譜例+音檔407),木管、弦樂以及法國號的強大力量,推昇炙熱的情感達到高潮,速度亦不斷地催逼,幾近狂熱的結尾,終結於歡慶喧囂的熱鬧聲響中。  

F403 Saltarello舞曲旋律豎笛2128.jpg

 譜例+音檔403 沙塔勒拉(Saltarello)舞曲    

 音檔404 圓舞曲曲調     

F405 長號Saltarello舞曲醉意2215.jpg

 譜例+音檔405 曲調從紅框開始   

F406 絃群Saltarello成民謠熱情2251.jpg

 譜例+音檔406  民謠風旋律   

F407 熱情舞曲變 結尾2350.jpg

 譜例+音檔407  

 

特別的樂器  棘輪 小板 鈴鼓  三角鐵 //鐘琴  +木琴  鋼琴四手 管風琴      

 

推薦文章  

雷史畢基交響詩《羅馬之泉》  https://reurl.cc/WkODy7    

雷史畢基交響詩《羅馬之松》  https://reurl.cc/pWYLXd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Lola聊音樂    的頭像
    Lola聊音樂

    羅文秀音樂講堂

    Lola聊音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