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多芬中期弦樂四重奏Op.59三首的驚艷 (2020-0210   

Beethoven String Quartet No.7 Op. 59 No.1 “Rasumovsky “

             前面已討論過貝多芬30歲左右的弦樂四重奏作品18,1800年之前,同時也完成11首鋼琴奏鳴曲、1首降E大調七重奏,以及第一號鋼琴協奏曲、交響曲。1801年到1815年是貝多芬創作的第二期間,這是他人生創作精華時期,熬過耳聾的掙扎與煎熬,全心致力於創造音樂,十足展現貝多芬的獨特風格,許多不朽的傑作就在這段期間內完成。  

 

           作品59包含一至三號三首弦樂四重奏,18051806年間創作完成並演出,是送給拉茲莫夫斯基伯爵(Andreas Rasumovsky17521836)的作品;拉茲莫夫斯基伯爵是位積極的弦樂四重奏的演奏者,是當時歐洲最佳的弦樂四重奏團的一員,其中領軍者是著名的第一小提琴家舒潘吉(Ignaz Schpanzigh 1776-1830),伯爵本身擔任第二小提琴手(1808年加入)。他與貝多芬的感情深厚,貝多芬於四重奏中刻意加入俄羅斯旋律,確實第一、二號都有俄羅斯民謠出現;Op.59也於某些樂章中刻意表現出東歐的精神和風情(譬如第一首中的第24樂章),還有熱鬧澎湃的音響效果,將室內樂發展出交響風格的聲響,此曲最後題贈給拉茲莫夫斯基伯爵。

10.jpg    

圖. 拉茲莫夫斯基伯爵、小提琴家是舒潘吉 (圖片取自網路)   

                不論和聲、語法都很新穎,皆為四個樂章的作品。特別是第一號的四個樂章都用最強、最大、最豐富的奏鳴曲式寫成,由此可見貝多芬強烈的企圖心和宏大的才華,三首皆是精采而深刻的作品。尤其是慢板樂章,各自展現不同深度的情感,第一首美的令人動容,曲風與深度兼具,第二首美的出世,非誠勿擾型,屬於艱深程度,第三首有著淡淡的愁緒,悲歡強烈對比且平易近人。採用俄羅斯民謠素材的是No.1-IV、No.2-III,加入賦格手法的是No.1-I、No.3-IV。三首樂曲當中經常安排顯著的動機,加強核心效力,約有半數樂章有此特色。作品59距離前一部作品18已經相隔五年,舉凡音樂特色、創作手法、節奏新穎、聲部安排以及聲響效果和演奏技巧都遠遠超越早期作品18,猶如站在傳統的肩膀上啟動新思維,放膽創新及超越傳統,是這部被稱為「新約聖經的弦樂四重奏」的高峰之作

 

 

 

Beethoven String Quartet Op.59 No.1   

第一樂章:快板AllegroF大調,4/4 奏鳴曲式   

              第一樂章迎面而來便是強而有力兼股新鮮感的音樂,同音節奏持續不間斷,彷彿一種背景聲,如同在無色的背板上加上色彩潤色一般(與鋼琴奏鳴曲「華德斯坦」類似)。在此聲響下,大提琴響起音階式4音上行的主題(0:00),F調上的Sol-La-Si-Do/-Sol(稱核心四上動機),稍後再延伸此音階式上行的語法(1:17) (譜例.1),此源於曼海姆樂派的煙火音型,貝多芬的  鋼琴奏鳴曲第一首的開頭也是此音型,核心四上動機是整樂章的核心元素。主題一後半(0:44)出現兩聲部的齊奏,這旋律來自主題一的二、三小節予以延伸加長(譜例.2)。  

59-1I 主一 框.jpg

譜例.1  主題一  核心四音上行,紅線為動機元素。  

59-1I 主一後.jpg

譜例.2  主題一後半 源自於原主題的二、三小節(上圖藍標)   

59-1I結束句 線.jpg

譜例.3 結束句旋律,於四音上動機前面加上兩個音

                 第二主題是很有歌唱性的優美旋律(1:29),結束句(2:19)也是源於核心四上動機,將動機前面加上兩個音(譜例.3),成為另一旋律(譜例)。簡單說,就是將第一主題的動機元素變化出其他旋律,接下來的發展部很長,此核心動機也出現相當頻繁,只要掌握它就沒問題了。

               發展部一開始就是主題一(2:36-3:07),短短四小節句,當作音型的擴張,轉調、高低音域移動,隨著音樂不斷的推移,在節奏進行中響起賦格的樂句(4:39-5:15),由第二小提琴領頭,依序在各個聲部出現,單聲部進到複音(賦格),再回歸單音狀態,這是作曲家運用賦格形式,尋求單聲和複音聲響的層次變化,作品59當中,加入賦格形式已是必然手段。段落(5:27)又見動機音型。再現部於(6:21)出現,結束前的(9:19)動機如催眠般的此起彼落不絕於耳,這應該是貝多芬的魔音穿腦的戰術,此戰術於作品59的三首作品中經常可見。

     Op.59 No.1    第一樂章(無標示時間),Belcea Quartet演奏。

 

第二樂章:詼諧活潑的稍快板Allegretto vivace e sempre scherzando,降B大調 3/8 

                 通常第二樂章會安排的慢板樂章,現在是詼諧曲風的稍快板,形式上仍採取奏鳴曲式,此樂章強調重點是主題一由節奏與旋律兩元素構成。總共出現六次 前三次較短(10:05/10:13/10:21),句三的旋律(10:21)後面經常出現,句四旋律加長(10:34)、句五做變化(11:07)、句六現身是重要樂句(11:37節奏-11:47旋律)。這個開頭很別緻,前所未有的開場白。第二主題是f小調氣氛陰暗(12:00),對比強烈。

                發展部很長(12:58)一開始就是句三、接著很多主題一的元素擴張,特別一提的是一段新旋律(14:09/14:16/14:23),穿梭於各聲部當中,令人印象深刻。再現部(14:37)出現句四、句五、句六的部分。整樂章在流暢的音符中穿梭著重要的樂句,樂句的吟唱又讓提琴們輪流表現,僅有的四聲部,高低音域擴張,朝著室內交響化的實驗進行,強烈的節奏烘托極致的聲響效果,多聽幾回發現箇中妙趣,會更令人愛不釋手。    

 

Op.59 No.1    第二樂章(無標示時間),Belcea Quartet演奏。

 

第三樂章:悲傷的甚慢板Adagio molto e mesto  f小調  

            始於濃濃的哀傷,時緊時鬆的心中糾結,一波放下一波又起,這是沉重的主題一(18:20),主旋律顯著的主題二,稍獲一口喘息機會,在枯燥音型的伴奏下(22:56),大提琴(21:01)與小提琴吟詠旋律,兩人互訴心曲,從平行的兩線(21:26)逐漸趨近,齊唱嘆息悲句(21:57),但是陰霾不去,旋律中夾雜著哭泣的顫抖音符(22:25)。      

           發展於此開始(23:20),大提琴先唱,陸續加入兩部小提琴三聲部交織出複雜的情緒,小提琴的漸強大跳(24:02)有如心中的呼喊,漸強至高點。透過撥絃的挑撥,大提琴主唱(24:24 -25:20)進入更深的心靈底層,美的已經無言可喻,小提琴(25:46)綿延不絕如歌地詠唱下去,音樂已經昇華到極高境界。

               經過小小轉折,再現部來臨,小提琴獨奏第一主題,不同的是,因獨唱拋卻了開頭的沉重感。全樂章在變化的音符裡,充滿細膩情感的刻畫,有情、有愁、有哀傷還有悲泣,豐富情感美的非出世,而是融入人心直透心靈。

Op.59 No.1    第三樂章(無標示時間),Belcea Quartet演奏。

  

第四樂章:俄羅斯主題 Thème russe. 快板Allegro  F大調 

              第三樂章直接延續進入終樂章,活潑快樂的民謠風直悅人心,樂器分別輪流演奏,印象深刻令人歡喜,節奏雀躍的主題一(31:39)(譜例.4),搭配樸素歌唱的第二主題(32:23),發展部充滿主題一的節奏音型動機,如精靈般幻化成各種跳躍音符,非常流暢喜悅地穿梭於各聲部,當結束前,不忘回眸啟人疑竇,將主題一來個倒影走向(37:57),甚至以慢板(38:45)歌唱來妝點快板旋律,讓樂曲扮演最佳的終結角色。           (撰文:羅文秀)    

 

59-1IV 框.jpg

譜例.4  主題一,標示的是節奏音型,貫穿整個樂章           

 

推薦文章  

貝多芬弦樂四重奏Op.59三首的驚艷 (下

http://turina231.pixnet.net/blog/post/321532886-%E8%B2%9D%E5%A4%9A%E8%8A%AC%E5%BC%A6%E6%A8%82%E5%9B%9B%E9%87%8D%E5%A5%8Fop.59%E4%B8%89%E9%A6%96%E7%9A%84%E9%A9%9A%E8%89%B7-(%E4%B8%8B)    

貝多芬早期弦樂四重奏 Op.18的始末

http://turina231.pixnet.net/blog/post/320043992-%E8%B2%9D%E5%A4%9A%E8%8A%AC%E6%97%A9%E6%9C%9F%E5%BC%A6%E6%A8%82%E5%9B%9B%E9%87%8D%E5%A5%8F%E7%9A%84%E5%A7%8B%E6%9C%AB   

貝多芬弦樂四重奏Op.74Op.95--驚艷過後     

http://turina231.pixnet.net/blog/post/321722432-%e8%b2%9d%e5%a4%9a%e8%8a%ac%e5%bc%a6%e6%a8%82%e5%9b%9b%e9%87%8d%e5%a5%8fop.74%e8%88%87op.95--%e9%a9%9a%e8%89%b7%e9%81%8e%e5%be%8c

 

arrow
arrow

    Lola聊音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