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查史特勞斯「阿爾卑斯交響曲」

Richard Strauss Eine Alpensinfonie

這是理查史特勞斯(Richard Strauss,1864-1949)的最後一首管弦樂曲,描繪阿爾卑斯山壯闊的大景與寧靜湖泊,還有藍天白雲,透過音符說故事,從登山者的視野見到矗立山壁,草原或冰川,有辛苦爬山,登上山頂的喜悅,是一首最具代表性的大自然交響詩,也是最受世人歡迎與喜愛的樂曲之一,它屬於標題音樂類型,作曲家將阿爾卑斯山登山的各種場面,如同電影一樣,做很寫實性的描述,從音符看到景象,聽覺一聽就「懂」的山景,聽覺視覺融合的聲響,宛如「電影音樂」般的真實。 樂曲除了寫實性的描景之外,最豐富的內涵是主人翁的心情與感受,也是樂曲表現的一部分,例如於登上山頂後的自我成就滿足,孤立於大山中的孤獨感,或是人於山林中的渺小哀歌,太陽西沈的日暮時分都有主人翁的情感融入,浮現一種漂泊旅人的情懷,是一首內外兼備的標題音樂。

文章標籤

Lola聊音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比才歌劇「採珠者」

BIZET: Les Pecheurs de Perles

法國作曲家喬治·比才 (Bizet,1838 - 1875),年輕時曾拿過著名的羅馬大獎,創作上來說,各類型樂曲都需要涉略,除了器樂方面歌劇型態創作也是不可或缺,因為如此才能成為真正的作曲家,他的首齣歌劇《採珠者》1863 年在巴黎抒情劇院最先首演,當年時僅25 歲,20幾年後,1886 年 3 月 20 日在米蘭史卡拉歌劇院再次演出。此作品創作於19世紀,並流行於20世紀初的歐洲和北美,1916 年首次搬演於美國大都會歌劇院,成為主流戲碼。《採珠者》在法國經常演出,在義大利則常上演義大利語的版本。  

文章標籤

Lola聊音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柴可夫斯基歌劇「尤金.奧涅金」

Tchaikovsky:Eugene Onegin

「尤金.奧涅金」(Eugene Onegin)這本俄國家喻戶曉的小說,作者普希金(Pushkin,1799-1837)以1820年代為背景,描述俄國當時的社會概況,從1825年至1832年連載出版。第一個完整版本於1833年出版。

文章標籤

Lola聊音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探尋布拉姆斯在瑞士的足跡  

 

一直以來,作曲家都喜歡到訪風光明媚的大自然環境裡尋找靈感,舉凡山光、水色,森林或小鎮,寧靜、隱秘、遺世獨立的孤獨皆是選取的要點,這些地點往往成為短暫停留,或是夏季避暑的好去處。

文章標籤

Lola聊音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華格納在瑞士 

理查‧華格納 (Richard Wagner,1813–1883)在瑞士曾待過兩段時間,一是蘇黎世(Zurich),一是琉森(Lucerne)。

蘇黎世

文章標籤

Lola聊音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24年布雷根茨音樂節的魔彈射手.

電影導演兼舞台設計師菲利普·斯托爾茨爾 #PhilippStölzl 和常駐指揮 #EnriqueMazzola 於2018年合作演出的《#弄臣》相當精彩,當時觀看就留下深刻印象。

 

文章標籤

Lola聊音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01週年的Verona維洛納競技場歌劇節
維洛納是現代少數仍在被使用的競技場, 每年6月中到9月初舉辦Arena Opera Festival,享譽全球的知名歌劇節,百年來,不斷更新求變,每年依然吸引眾多慕名前來的聽眾。
集導演、場景、服裝、燈光、編舞於一身的導演波達Stefano Poda曾說:
文章標籤

Lola聊音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普羅高菲夫 第一號小提琴協奏曲D大調 Op.19

Prokofiev Violin concerto No.1 Op.19. in D major 

普羅高菲夫(Sergei Sergeyevich Prokofiev, 1891-1953)是蘇聯時期作曲家,他與史特拉汶斯基(Igor Fyodorovich Stravinsky, 1882-1971)、蕭士塔高維契(Dmitri Dmitriyevich Shostakovich, 1906-1975)並稱為「蘇聯三傑」。

文章標籤

Lola聊音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貝爾格小提琴協奏曲《紀念一位天使》

Alban Berg Violin Concerto  "To the Memory of an Angel"

人稱二十世紀的「維也納三傑」指的是勛伯格(Arnold Schönberg,1874-1951)、魏本(Anton Webern ,1883-1945)、阿班·貝爾格(Alban Berg,1885-1935)。貝爾格生於維也納,他的音樂之路是在家人的鼓勵下開啟,並未進入正式學院學習,1904年遇見勛伯格發生影響其一生的重大轉機,勛伯格賞識貝爾格的天賦,主動免費教他作曲約6年光景,其中如無調性12音列的觀念給予極大的幫助,1925年的歌劇《伍采克》是其重要代表作品。去世之後,被大眾認為是一位打破傳統、擁有激進技巧、融合新舊元素的作曲家,與勛伯格和魏本一起創造了“20世紀”的重要作曲家。

文章標籤

Lola聊音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西貝流士D大調第二號交響曲

Sibelius symphony No.2 D-major Op.43   

西貝流士( Jean Sibelius,1865-1957)是著名的芬蘭國寶級作曲家,為國民樂派和浪漫主義晚期的代表,最為人熟知的曲目是著名的《芬蘭頌》(1899),被稱為芬蘭的第二國歌。西貝流士曾描述其第二號交響曲為“靈魂的告白”,終樂章也有一段史詩般的宏偉曲調,此第2號交響曲D大調Op.43是在他七首交響曲中,屬於最有名、且熟知的作品。

文章標籤

Lola聊音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西貝流士d小調小提琴協奏曲

Sibelius Violin Concerto d-moll Op. 47

西貝流士(Jean Sibelius,1865-1957年)唯一的一首小提琴協奏曲創作於1904年,修訂於1905年,也就是現在使用的版本,寫作此曲的時間,正是第二號交響曲初演(1902)之後,著手進行第三號交響曲的寫作年代(1904年,1907首演),小提琴協奏曲原題獻者是威利·伯梅斯特(Willy Burmester,1869-1933)因無法出席,轉而獻給匈牙利籍的天才小提琴家弗朗茲·馮·韋西(Ferenc von Vecsey ,1893-1935)。

文章標籤

Lola聊音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李斯特 鋼琴協奏曲No.1「降E大調」

Liszt Piano Concerto No.1 S.124.

李斯特(Liszt,1810-1886)為人熟知的協奏曲有鋼琴協奏曲No.1「降E大調」、鋼琴協奏曲No.2 「A大調」以及「死之舞蹈』和「匈牙利幻想曲」(改編e小調匈牙利狂想曲No.14),這些是被廣泛流傳的曲目,真實的協奏曲創作數目就難以考究了。

文章標籤

Lola聊音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