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多芬第五號交響曲 C小調 Op.67命運》   2021-1117修

Beethoven Symphony No.5 c-moll    

創作狀況        

    c小調交響曲是古典樂中的經典之作,它超越時空成為人類的寶藏,也是最能將貝多芬的生命價值與哲學理念反應出來的一首樂曲。他一向堅持生命經由黑暗迎向光明(per aspera ad astra)、通過抗爭奮鬥到達歡樂的倫理觀念,將人類無可壓抑的熱情,以音符轉化為聲響,展現前所未有的力和美的美學修養。1804年寫完第三號交響曲" 英雄 " 降E–dur (為哀悼一位英雄而寫),就馬上構思第五號交響曲" 命運 " c-moll , " 命運 " 可說是貝多芬對拿破崙的失望,以此曲宣誓對拿破崙的反對態度。降E 與 c 是大小調的關係,當作是理念的宣誓。第三號交響曲確立了英雄形象,第五號交響曲則延續了命運抗爭與奮鬥過程。樂曲創作於1804 – 1808期間;其中1806曾暫時放下c小調交響曲的創作,完成降B大調的第四號交響曲;c小調交響曲創造出簡潔震撼的美學,整部作品的進行一氣呵成,長度不長卻精采可期,此曲並與第六號交響曲「田園」於1808年12月22日同時做首演。同場音樂會曲目除五、六號交響曲之外,還有第四號鋼琴協奏曲,C大調彌撒及合唱幻想曲。

Franz_Joseph_Maximilian_von_Lobkowitz.jpg  440px-Nikolaus_II._Esterházy,_1803.jpg

圖. 第五號交響曲的題贈者(左)羅普柯維茲侯爵 Joseph Franz von Lobkowitz 1772-1816 波希米亞貴族,是貝多芬重要的贊助人之一。(右) 尼古拉斯二世·埃斯特哈齊(Nikolaus IIEsterházy)是創作委託者也是這場音樂會的資助人。

BeethovenFifthSymphonyParts.jpg  

圖  第五號交響曲首演時的手工複製譜稿件

作品的精神意旨、歷史地位、承先啟後的關係               

在Beethoven The Man Who Freed Music 1929一書中,討論貝多芬在此曲創作中的思維邏輯,c小調交響曲是貝多芬依循他許多作品所建立的格局模式:per aspera ad astra 通過艱辛迎向光明,從奮鬥中邁向勝利,正面積極力量戰勝負面消極力量的模式。將c小調交響曲的四個樂章細分成:第一樂章的外在抗爭,第二樂章的安樂舒適,第三樂章的內心奮鬥,終樂章的勝利凱歌。事實上,這只是大師的思考框架,並不需要做過多的解釋,概念上僅只意味著自由意志和命定論之間的鬥爭。如果從音樂語言本身的分析與表現來體驗,更足有具體的要素來應證大師的思維。 

 c小調交響曲以情感掩蓋技術,思想貫穿整部作品,其中提到的技術,並非不佳(其實創作上有劃時代的意義),而是兩者擇一,精神表現更能引起熱門話題,在這方面,它代表了浪漫主義運動的完全成熟。經由第五交響曲的施肥灌溉,才會有後續浪漫主義-如孟德爾頌(Mendelssohn)的小提琴協奏曲、舒曼(Schumann)的交響練習曲、布拉姆斯(Brahms)的第二號交響曲、柴可夫斯基(Tschaikovsky)的「悲愴Pathetique」交響曲與德布西(Debussy)的弦樂四重奏等盛開的花朵。(摘自 Beethoven and his Nine Symphonies )   

eethoven18045Joseph Mähler 1778-1860.jpg

圖. 貝多芬畫像,1804-1805年由Joseph Mähler(1778-1860)所畫        

創新風格         

    在海頓、莫札特時代,樂章間彼此是沒有關係的,但是貝多芬於第三號交響曲中,已開始思考樂章間的關係,此曲樂章關係的緊密度更加提升,例如在三、四樂章間的不間斷連結(Attacca),體現他的精神理念”穿過黑暗,迎向光明”,這種樂章間的考量,於往後的幾首交響曲中更形重要,也是浪漫時期作曲家的偏好之一。        

 

    貝多芬是史上動機運用手法最佳的創作者,此曲是其最經典、最高層次的代表作品。開頭的四個音即所謂的“命運”動機,此動機涵蓋於本曲的四個樂章之中,動機的變化、轉型可從音高的進行、節奏變化、拍子增減與管弦色彩等各方面做出各種可能性,單就動機的變化已經可以做出相當豐富的討論了。 

    三短音一長音的3+1動機運用,既簡潔又具震撼力,是動機運用技法的最佳實例,也是使用單一動機的最高藝術典範。此動機也曾出現在貝多芬f小調第23號鋼琴奏鳴曲「熱情」Op.57 (1804~1805年創作)之中,第一樂章的主題一低音聲部出現命運動機與主題回應,弦樂四重奏也曾使用。此動機貝多芬不是先例,之前在宗教音樂中的受難曲、神劇都可見到,之後馬勒第五號交響曲的開頭信號樂句也曾出現。   

      

樂隊編制上多了一些樂器,其中短笛、長號、倍低音管只有出現於第四樂章,長號與倍低音管同時也是首次出現於交響曲中。倍低音管於歌劇「費黛里奧」與第九號交響曲中會再度被使用出現。(1962 Beethoven and his Nine Symphonies)樂曲在聲響上有顯著的演進,尤其第四樂章首次使用長號,在音量方面擴充許多。 

 

    第五號交響曲在第四樂章使用三把長號,這是新的嘗試,樂曲中激動的聲響,令同時代的大文豪歌德聽過覺得屋子都快塌下來了〈這是1830年孟德爾頌與歌德在威瑪會面時,聽過用鋼琴彈奏「命運交響曲」所說的〉,舒曼形容他的孩子每回聽到這音樂,會叫著:「我好害怕!」。   

5 配器.jpg  

圖  樂團編制,長笛、倍低音管和長號皆是第四樂章才加入,大提琴與低音提琴有些時候是同聲部,但是低音提琴獨立聲部已明顯偏多。 

    另外,利用和聲改變色彩,從小調(第三樂章)轉至大調(第四樂章),音色由陰暗變成明亮,創作出音樂史上絕無僅有的段落,意即達到貝多芬的" 從黑暗到達光明 "的理念,這是在音樂史上極為特殊的樂段。  

節奏的使用有很戲劇性的效果,利用節奏上的連結與壓縮,製造聲響上的爆發力。事實上,節奏壓縮至爆開的效果貝多芬喜愛的手法之一,最明顯的例子是序曲「雷歐諾拉」的主題一。這樣的壓縮效果適合傳達貝多芬理念中的戰鬥意志、奮鬥抗爭的精神。               

    以音樂織度而言,低音聲部的表現相當豐富,例如3+1動機在第二主題的抒情旋律下,以弱音出現在低音部。整首樂曲中,低音聲部一直扮演重要角色,增添樂曲神秘陰鬱的氣氛。另外在多層次的聲響中,偶而凸顯出獨奏樂器之美,反而讓樂曲有種特殊的情感呈現。            

   

樂章特色        

    第一樂章呈示部的長度約一分半鐘左右,三短一長的動機以高度密集的技法做擴張,相當值得仔細聆聽。另外在發展部與尾奏之處也是本樂章的賞析重點。相對第一樂章c小調的陰鬱氣氛,降A大調的第二樂章以進行曲風的主題出現,變奏曲形式發展,主要動機隱身在主旋律之背後,各段變奏的變化形式,可說是此樂曲各樂章間技法運用的縮圖,例如嘗試性語法、田園風、陰暗到達光明的音色轉換等。以詼諧曲出現的第三樂章,主題亦是來自動機的變形,中間段落採卡農形式進行,整首樂曲最不可忽略之處—第三樂章結尾直接進入第四樂章的聯結。    

    第四樂章的開頭以長號吹出嘗試性語法的歡呼樂句,並接著進行曲風的勝利精神。主題二再度地運用動機素材,並且在發展部與尾奏的擴張上做了更精彩且振奮人心的表現,整體而言,貝多芬以希望、熱情與勝利表達了終樂章的精神。               

同時期的作品 

    1807-1808年之間,同時期間也完成了其他作品,這些曲目如1807年的序曲《柯里奧蘭》、第3號A大調大提琴奏鳴曲Op.69、1808年的第六號「田園」交響曲、D大調第5號鋼琴三重奏曲Op.70-1《幽靈》。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NpyRBVTavQ   請直接點播網址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KcAAA1O2sc     Beethoven - Symphony No 5 - Kleiber, VPO (1974)         

第一樂章       

有精神的快板(Allegro con brio) c小調,2/4,奏鳴曲式     

呈示部                   

    這個被稱為「命運主題」的三加一動機是整首樂曲的主要精髓,它有如貝多芬的代名詞一般的通俗,在樂曲開頭即開張名義的道出,如同宣告或警示的語氣,簡潔有力的出現,短短不到一分鐘的呈示部第一主題,由四個音符開始,再將四個音符串聯出精采豐富的樂句,不因素材的簡單而單調,反而因簡單素材變化出更複雜的聲響,三加一動機藉助和絃的插入顯得更有推進力。第一次的宣告後,三加一動機由不同樂器分別演奏,呈現出平面空間的散佈,此起彼落到處都是(譜例1+音檔)。第二次的宣告,音域由上而下擴大成三度立體空間、由左至右的到處瀰漫,動機如鎖鏈般一個串聯一個傳遍整個空間,藉由音高變化串聯動機,營造立體空間感(譜例2+音檔),樂曲推高,由上而下緊緊抓住,動機間彼此相互緊扣著(譜例3+音檔),時間緊迫到毫無空歇,直到延長記號的出現,才獲得喘息的機會。緊湊激動的第一主題與後面要出現的第二主題在性格上成對比,銜接兩主題的過度段落是由法國號擔任,法國號以響亮明確的語氣,唱出三加一動機且在後面多加兩音,完成過門橋段,這樣的銜接在後面仍會再出現,多留意其變化情形。 

5-I 主一完整  色.jpg

譜例1  紅色方框為主要3+1動機,第一次以平面方式出現,音高差距不大,14小節之後動機稍作變化 Sol Sol Fa Mi (下行句)與Mi Mi Fa Sol(上行句),後面也會是動機呈現的樣貌之一。

5-I 3+1緊湊 反 色29m.jpg       

譜例2  29小節起由上而下成立體空間(紅色方框), 綠色圓框則為3+1往上(反向),下方藍框是同音的節奏3+1動機,這些都是動機的變化,又緊密連接。

5-I 3+1緊湊2  色39m.jpg

譜例3  (39小節)動機密集的連接,藍色圓框是做了八度變化,仍屬同音,動機的變化是可以很自由發揮的。      

音檔1.(譜例1-3)第一次宣告  -第二次宣告0:22  -由上而下0:38  -過度/法國號0:47       

 

   木管以輪替方式吹出抒情的第二主題(譜例4+音檔),三加一動機並不因此消失,而是隱身其後,底部的低音正以3+1的節奏伴奏著,低音且弱,有股陰森森的氣氛浮現,聲響由下往上推昇直達強音如爆開般,結束句在此接棒,仍以3+1動機為主,先是兩次下行,弦樂出現3+1的節奏,木管再接著三加一串連的下行(譜例),最後是休止符結束呈示部。(反覆呈示部1:28,2:16第二主題2:35結束句)。  

5-I 主二.jpg

譜例4  第二主題是圓滑句,下方綠色圓框則為3+1動機(反向)   

5-I 結束句 3+1.jpg

譜例5  結束句滿滿的3+1動機,毫無多餘的音符。  

音檔2.(譜例4-5)主題二圓滑句 -結束句0:20   

 

發展部  

    前半段經由動機的變化處理,如往上級進順勢推高音域,利用同音密集接續,這些都是很精采的設計。開始由法國號(音檔3)堅定的吹出三加一動機,此時發展部有許多豐富的動機變化,原型模仿、往上級進、反向往下進行或做同音處理(譜例6),結束前,再次運用第一、二主題橋段的法國號句型來銜接後半部。

     

音檔3.法國號 -0:05原型模仿 -0:15往上 -0:20往下 -同音    

    後半部以和聲音響為主,垂直塊狀般的和聲,不連續如喘氣般,逐漸減弱,和絃與休止符並用突顯其受阻的步伐,在逐漸減弱的聲響中(音檔4)又突然巨聲響起動機,同樣手法第二次又比第一次強烈,如平地雷聲響起,凶悍地爆開來,3 + 1動機作密集狀,是連接再現部的橋段,直接進入再現部。

音檔4.減弱聲中突然巨聲,第二次更強烈      

    段落的切割如同文章中的逗點句點標明,會影響聽眾的看法與理解層次,從此發展部段落可以得到很多的訊息,這些訊息是聆聽之後加以思索才能得到的,例如前後部分依流暢、激動與阻礙、平靜特色成為對比。換言之,先從理性分析做說明,然後拋開理性讓聽覺整理出樂句之間的差異,進而感覺音樂的跌宕起伏,再多的說明仍須回到音符本身的感受。這是古典美學中對形式美要求的對比與和諧精神,也是藝術作品審美的切入觀點。      

5-I 發展 3+1音高.jpg

譜例6   .3:18起的多重變化,紫色圓框上行音的3+1動機,搭配下方節奏式的動機     

再現部   

    此樂曲可說高潮迭起絕無冷場,進入再現之前,動機像萬頭鑽動地四處出現,直到樂團齊奏時才確定再現開始,紛亂與整齊也是一種對比美學的表現。此處再現最值得注意的是三加一動機之後的雙簧管獨奏(音檔5),它來的突然,卻有著無可言喻之美,樂團全部靜止,雙簧管以自由的慢板唱出簡單幾個音,顯得相當孤單,頓時讓時間凝固片刻,接續而來的卻是比前面更為熱鬧更為強悍的動機進行,銜接處的法國號被低音管所取代。  

音檔5.再現雙簧管獨奏,接續的強悍動機          

 

    第二主題的再現在配器上做變化,主題由弦樂群與木管群搭配,背後動機加入定音鼓與低音弦樂,增添低音聲響,最後進入尾奏之前,出現貝多芬創作中常見的壓縮手法,以四音的纏繞音型(音檔6)出現多次後只剩後面兩音,這樣的音型重複可以在時間中造成極佳的緊湊效果。  

   

音檔6.四音纏繞音型-0:07兩音         

 

尾奏                               

    結尾段落常被貝多芬當成第二個發展部作發展,在此尾奏的長度是整樂章最長的段落,集合精華之處的再現,且再次以更精采的語法表現。將尾奏分成四部份,第一部份製造要結束的假象,由上而下的串聯,瞬間休止,使成凝聚點,好像要結束,但又持續下去。擠出同音動機與休止符製造無聲感覺,穿插法國號的回應, 再重複一次,回應的是定音鼓與銅管。其中的休止符製造結束的假象,反而成凝聚的焦點。第二段以銜接橋段旋律為主(音檔7),如萬頭鑽動,更戲劇性的密集流暢,帶出一段進行曲風的動機樂段。  

   

音檔7.萬頭鑽動 -0:15進行曲風        

 

    下一段利用同音密集直到爆開,並且連接至開頭的樂句再現。最後再次聽到單簧管的4音旋律(音檔8)令人想起再現部第一主題的孤獨聲響,結尾是同音動機與很重的和絃重重地結束。雖近尾聲,但感覺上有很大的壓力環繞不去。此樂章是整首樂曲中運用動機最宻集的段落,其簡潔震撼的效果,音樂歷史上很難找出相似之作。

    

8.單簧管4音旋律       

 

第二樂章   

活躍的行板(Andante con moto)降A大調,3/8,變奏曲(Variation)   

主題        

    本樂章以變奏曲式出現,在六段變奏中,只有I & IV 出現a & b,其餘只保留a 的主題,拍子轉換成3/8拍,明朗愉悅的主題風格,分ab兩段,b段有顯著的進行曲風。第二樂章旋律出現好像一掃前樂章激昂陰暗的奮鬥氣氛,原因有二:第二樂章是以降A大調出現,3+1動機仍然不時地出現各聲部,如節奏型態伴奏,或稍作變形以較隱蔽的方式呈現,例如進行曲旋律就是很好的動機變形。 

    主題分兩部分,開頭a是大提琴演奏旋律(音檔9),很多嘆息下行音。b開頭多承續a的風格,木管演奏帶著3+1動機的旋律,到後半部由銅管接棒,強烈地出現3+1動機的進行曲風(譜例7+音檔10)。 

   

音檔9.主題a大提琴奏旋律      

 

5-II 31m 進行風主題 色.jpg        

譜例7   銅管吹奏3+1動機的進行曲風        

  

音檔10.木管3+1動機 -銅管動機的進行曲風0:23         

   

    第一變奏與主題是最接近的變奏,通常做近似的變化。第一、二、三變奏性質上相似,節拍逐次地遞減,意即音變短音符數量變多,所以感覺音樂越來越熱鬧,原先以附點出現的旋律,逐漸被消除掉。每一變奏之間配器與音色的轉換是其重點之一。第一變奏(音檔11)是以十六分音符為主,a 由單簧管的持續高音與唱著旋律的大提琴奏與撥奏,弦樂群與木管輪流接力。b先是單簧管與低音管-弦樂,接著是銅管的進行曲風。  

    

音檔11. 變奏一a  單簧管與大提奏+撥奏   

    第二、三變奏只出現a部分,第二變奏改以三十二分音符出現,外觀上音型複雜,有較多的音符,附點節奏被消除掉。a中提琴與大提琴奏著旋律,小提琴撥奏配合,其他木管的長笛、雙簧管、低音管吹著長音。第三變奏a低音管與單簧管穿插,加入低音弦樂的撥奏,主要旋律落在第一小提琴聲部,第二小提琴則以另一旋律做對位,跟第二變奏相較是提高音色層次。

    在六段變奏中,只有I & IV 出現a & b,其餘只保留a 的主題,一直到第四變奏音量才轉強,出現明顯的進行曲風,將樂曲帶向一段高潮,第四變奏a大提琴奏旋律,其他弦樂群以節奏型做伴奏,經過和絃的轉折,音量漸強,比較前面的變奏豐富許多。b田園風的木管吹起,推向高潮,以強音出現嘗試性語氣,長句兩次(音檔12),之後三次短的Mi Fa Sol,轉調由大調的明朗轉至小調的內斂。    

音檔12.兩次長句,三次短的,由大調轉調至小調

    通常在倒數的第二段變奏會做轉調,第五變奏的小調表現出細暱、憂鬱的個性,與大調風格成對比,藉由轉調產生轉折之美。a.木管群以斷音開始小調旋律(音檔13),背後有弦樂支持,長笛由下而上的音階,再加入單簧管,交棒給弦樂拉高,從小調轉為大調,聲響感覺如穿過陰暗,迎向光明希望。再次轉回大調時,音色的變換由陰暗轉為明亮,效果很好,後面樂章貝多芬將會以精采的轉調手法表現心中理念。最後變奏弦樂以大調演奏a ,是斷音上行接嘆息與銜接。           

 

音檔13.變奏五小調,弦樂拉高0:40小調轉至大調    

    結尾處,綜合前面的變奏與主題特色,並結合第一樂章音符緊密反覆製造緊湊感來結束此樂章。在節奏的支撐下15:36出現低音管的一段清新風格樂句,由下而上的湧現出來,轉慢後再醞釀出密集聲部做結尾。      

028947911067_1BDA.jpg  

圖  小克萊巴的貝多芬第五&七號交響曲,是最受歡迎的公認最佳版本。

第三樂章         

詼諧曲Scherzo  快板Allegro,c小調,3/4     

詼諧曲    

    詼諧曲的段落分成ababab,a與b共同性是運用3+1動機,兩者差異性在於一是由下而上的嘆息句型(隱性),一是採同音反覆(突顯),樂器分成弦樂群與銅管兩大部分並且有強弱之分。 a一開始是由低音弦樂17:24從下往上而來的嘆息音型,b是銅管17:45吹著同音的3+1動機,同音反覆動機由配角站上主舞台,ab兩部分交替出現總共有三次,樂章裡的3+1動機可說與第一樂章密切結合,相似又不相似,這也是貝多芬動機手法發揮的高明之處。   

中間段     

    中間段(Trio)段落採用卡農手法來表現,將3/4拍當成6/8拍的效果,來突顯與詼諧曲的差異,配器方面以弦樂聲部為主,木管為輔,排序從低音往高音樂器變換,小段落間也顯露出音符的緊湊性。先由大提琴唱19:18,接著提高一些音域,換中提琴與低音管,延伸至第二、第一小提琴。低音弦樂表現得非常忙碌至逐漸消失,最後由長笛20:27與大提琴撥奏做銜接。     

詼諧曲    

    詼諧曲的再現顯得零零落落,每個樂器持續演奏,但是音量上壓至最低微的聲響,除了音量變化之外,最重要的是和聲運用,將從第三樂章的小調轉至大調的第四樂章,陰暗變成明亮,音色與音量的搭配更突顯其效應,如總譜上標示的ppp到第四樂章的ff。弦樂的圓滑奏20:41與低音管的斷音來表現a。由單簧管、低音管擔綱21:02 b的動機元素,聲響逐漸變弱,加入定音鼓,然後開始有些微的聲音出現,連接下一樂章的大調與具爆發力的銅管聲響。這一情節,如以視覺來形容,有如在黝黑的隧道中,慢慢地前進,直到透進光源,以及前進後見到明亮陽光,創造音樂史上絕無僅有的精彩段落。 

 

第四樂章          

快板 Allegro,C大調,4/4,奏鳴曲式

呈示部  

    貝多芬慣常於音樂創作中展現出自我的精神理念,通常先有苦難、挫折,經過磨練,最後展現出勝利的歡呼;即通過一二三樂章的苦難歷程,至終樂章的開花結果。從第三樂章小調結尾,接出第四樂章大調主題,此戲劇化手法是非常有藝術價值的音樂片段,也是此交響曲不容錯過的重要情節。   

5-IV 主一.jpg

   音檔14.   

譜例8   紅色是一長句兩短句,第三次0:08往上歡呼(藍色方框),試探兩次(藍色圓框) -直到0:23第三次才獲得釋放  -0:37 法國號進行曲風     

    第三樂章3拍子的小調感覺是帶點恐怖、詭譎、輕的,進入第四樂章轉成4拍子的大調 ,音樂以有精神的進行曲風再現。第四樂章開頭的旋律語氣,是非常值得細聽之處,分解和絃的的上行與試探,先是一長句再兩短句(譜例8+音檔14),第三次才往上帶出歡呼的氣氛,但是仍然先試探了兩次,直到第三次才獲得釋放,並且重複三次,在此高點做了壓縮,然後以下行樂句收尾,接著法國號以進行曲風表現勝利精神。在此出現三把長號,音量氣勢上大大增加,大文豪歌德聽過後表示屋子都快塌下來了。

    貝多芬覺得通過苦難之後獲得的勝利,得之不易,因此第四樂章開頭的樂句,帶著戰戰兢兢、戒慎恐懼的心情,一步一步如履薄冰般小心地跨出,通過這些試探過程,才以法國號的進行曲風表現真正的凱歌。貝多芬認為人生就必經過苦難的磨練,才會有美好的未來。他和所有人皆相同,自己的經歷訴說且鼓舞眾人,這也是他的音樂能夠獲得共鳴的關鍵所在。              

    第二主題(音檔15)再度明顯地運用3+1動機素材,動機多以上揚音型為主,感覺如希望、熱情與勝利,不似第一樂章的壓抑、陰暗,於整體快速往上衝,並撐在高點,經過幾個和絃休止之後,進入結束句。結束句以一樂句為主,木管先做主導,弦樂再接棒,結束呈示部,然後再一次反覆呈示部(主題一24:39-主題二25:45-結束句26:13)。     

     

音檔15. 主題二      

 

發展部           

    3+1動機在第四樂章以上行或下行的方式出現,上行代表希望愉悅,當此動機到處瀰漫於各聲部,自然烘托出愉悅的情境。發展部可分成三部份,第一與第二有相連關係,第三部份為了進入再現做準備,再次製造第三樂章進入第四樂章的聲響。第一部份以發展動機為主,整段聲響有些虛無,只有動機且不連貫,事實上是為後面做預備,在進入第二部份之前,銅管的強音上行三音有顯著的推升作用。第二部份(音檔16),以強音的二度下行,且逐層墊高並配合下方3+1節奏動機。二度下行的表情是悲嘆之意,但在強音搭配下,表現完全相反的意境,勝利、歡呼油然而生,是全曲中最高潮、激昂的段落;整個瀰漫著欣喜若狂的氣氛,實在難以用言語表達清楚,因為音樂情緒表現的比文字更加豐富。激情過後轉趨平靜的,類似第三樂章的結尾,多木管表現(音檔17),壓低音量,再逐漸增強,再次製造通過苦難迎向勝利的音樂語言。

音檔16. 勝利、歡呼的氣氛,全曲中最高潮、激昂的段落   

音檔17. 再次製造通過苦難迎向勝利的音樂語言(可比較第三樂章結尾直接進入第四樂章)

 

再現部    

    再現部呈現出更歡欣、喜悅熱情的氣氛,拋開先前的陰霾,迎接勝利。最後的尾奏又發展成第二個發展部,全樂章的發展與尾奏佔據約二分之一,在此更可以強烈地感受到貝多芬對動機的元素的運用,如此地簡潔、靈活又自由多變,不僅手法精湛,也展現出他音樂背後的精神思想,賦予作品極高的藝術價值。

    尾奏展現出經過苦難磨練後的喜悅與勝利,整段亦可細分成幾個部分,速度變化是區分段落的重要因素,各段落的特色,皆取材自呈示部,類似樂曲結束前再重述一番,以更濃縮的方式來集中表現,第一部分在木管與合奏唱過結束句之後,速度轉慢(音檔18),動機下行音型,然後出現三音上升的進行曲風,的和絃與休止符,讓人誤以為是結束。不料於的第二部分,欲罷不能,低音管、法國號再起、長笛短笛(音檔19)吹出充滿喜悅的田園風;與整段音樂的風格迥異,視為苦難過後的喜悅表現,接著在短笛的顫音持續下帶出一段熱鬧聲響。最後音樂突然轉弱,合奏以快速興奮之情逐漸加快,和絃的連續出現、速度再加快、銅管三音的壓縮,一聯串精采的過程衝向結尾。終了之前,又出現和絃與休止符的超長終止式,令人印象深刻。      (撰文  羅文秀)    

    

音檔18. 苦難過後的勝利心情     

音檔19. 辛苦經歷過後的雀躍-短笛的顫音         

 

影片推薦   Beethoven - Symphony No. 5 in C minor, Op. 67 (Herbert Blomstedt, Gewandhausorchester Leipzig)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egMZfOv4OU    請直接點播網址  

 

推薦文章 

貝多芬第七號交響曲 A大調  Op.92          

http://turina231.pixnet.net/blog/post/323835847-%E7%AC%AC%E4%B8%83%E8%99%9F%E4%BA%A4%E9%9F%BF%E6%9B%B2-a%E5%A4%A7%E8%AA%BF--op.92      

貝多芬 第三號交響曲 E大調 Op.55英雄   

http://turina231.pixnet.net/blog/post/323656147-%E8%B2%9D%E5%A4%9A%E8%8A%AC%E7%AC%AC%E4%B8%89%E8%99%9F%E4%BA%A4%E9%9F%BF%E6%9B%B2%E9%99%8De%E5%A4%A7%E8%AA%BFop.55%E3%80%8A%E8%8B%B1%E9%9B%84%E3%80%8B     

貝多芬的d小調第九號交響曲「合唱」

http://turina231.pixnet.net/blog/post/316365102-%e8%b2%9d%e5%a4%9a%e8%8a%ac%e7%9a%84d%e5%b0%8f%e8%aa%bf%e7%ac%ac%e4%b9%9d%e8%99%9f%e4%ba%a4%e9%9f%bf%e6%9b%b2%e3%80%8c%e5%90%88%e5%94%b1%e3%80%8d  

貝多芬第四號交響曲 B大調  Op.60    

http://turina231.pixnet.net/blog/post/323323600-%E7%AC%AC4%E8%99%9F%E4%BA%A4%E9%9F%BF%E6%9B%B2-%E9%99%8Db%E5%A4%A7%E8%AA%BF--op.60      

面面俱到的馬勒第五號交響曲   

http://turina231.pixnet.net/blog/post/305466806-%E9%9D%A2%E9%9D%A2%E4%BF%B1%E5%88%B0%E7%9A%84%E9%A6%AC%E5%8B%92%E7%AC%AC%E4%BA%94%E8%99%9F%E4%BA%A4%E9%9F%BF%E6%9B%B2  

 

 

arrow
arrow

    Lola聊音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