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多芬第八號交響曲 F大調 Op.93
Beethoven Symphony No.8 Op.93 in F
創作狀況
此曲的手稿簽署1812年10月於林茲Lintz完成,第八號交響曲是在第七號之後四個月完成的,但兩首樂曲在內容和表現手法上迥然相異。貝多芬習慣於同時期進行一項以上的創作實驗,交響曲7、8皆屬舞曲風交響曲,但第七較第八長大、華美,還有「舞蹈的神化」之稱。另一個角度來看,兩曲共同之處就是第八雖不及第七燦爛,同樣以舞曲化為主,全曲更具輕巧的律動性。第八號交響曲首演時未能獲青睞,但充滿貝多芬獨特的浪漫主義色彩,帶著柔和、優雅、寧靜、與愉悅的情感。
第八號交響曲稱「幽默」交響曲,貝多芬在作曲上嘗試一些新技法,針對當時一些無趣的學術評論者,帶著挑釁與戲弄的味道。當時羅西尼逐漸受到維也納民眾的喜好,貝多芬在第八交響曲的稍快板詼諧曲(Allegretto scherzando)中,是蓄意以拙劣的技法來模仿羅西尼(Rossini1792-1868),做為一種諷刺。結果事實正與此相反,羅西尼在1816年創作的歌劇「塞維利亞的理髮師」"The Barber of Seville ",其中"Zitti, Zitti"輕盈活潑的節奏,反而是受到貝多芬此曲的影響與啟發,這風格也影響了後來的幾位作曲家如韋伯(Weber1786-1826)和孟德爾頌(Mendelssohn 1809-1849)與拉威爾(Ravel.1875-1937)。
樂曲特性
第八交響曲的簡潔順暢無壓力的特性,出現在每個樂章當中,主題本身並非具有強烈特性,但是彼此間的搭配運用手法更顯靈活成熟,以精緻細膩的個性取代宏偉英雄的氣魄。整首樂曲帶著無重力感,四個樂章間持續著一股往前的律動力量,主題素材的細膩變化與輕巧特性,且重視聲部織度的豐富變化,確實是一首獨具風格的樂曲。
四樂章當中沒有安排一般的慢板樂章,其中三個樂章是奏鳴曲式,於第三樂章並沒有安排詼諧曲,反而出現小步舞曲速度的三段體音樂,帶著夜曲風格取代慢板。
圖. 梅智與拍節器的草圖,貝多芬學生兼秘書辛德勒( Anton Schindler )曾說過貝多芬為此即興創作 「躂、躂、躂…親愛的梅智」卡農曲作品編號WoO.162,是第二樂章動機來源,但此一說法有諸多疑問,卡農曲亦有偽作之嫌,其真實性尚須多多考究。
整首樂曲最值得特別強調的段落是第一樂章的發展部、第二樂章的節奏、第三樂章的中間段落(Trio)、終樂章的結尾。第一樂章的發展部利用強弱音、賦格、音型壓縮製造衝突,是一段複雜風格的表現;第二樂章躂、躂、躂的節奏如節拍器般規律,有一說是反映當時約翰•梅智(Johann Nepomuk Maelzel 1772-1838)發明了「計時器」(Chronometer),1812年測試製作(拍節機前身),模仿其聲響,但真正的 「拍節機」(Metronome) 則於1816年才誕生,此一說法是否屬實真偽難辨,原本創作上就含括很多想像空間,重點還是在於樂曲本身。第三樂章的中間段落(Trio)採用法國號與單簧管的對話,並在調性上做戲劇性變化,瞬間充滿浪漫色彩的氣氛。終樂章的結尾應可媲美第五號交響曲尾奏,此結尾佔據終樂章的一半長度,在刻意的醞釀之下,再次展現兩個主題的豐富發展過程,製造高潮緩和的活潑氣氛,為此樂曲譜下一段精彩的結語。
影片網址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Q7-hbEWdw8 Leonard Bernstein Wiener Philarmoniker 全部四樂章
第一樂章
燦爛活潑的快板(Allegro vivace e con brio) F大調、3/4拍、奏鳴曲式
呈示部
第一主題可分a、b兩個動機,a是0:09絃樂-木管-弦樂的交替,b是0:22以短長音為特色。第一樂章第一主題的a 是本樂章重要的素材,呈示部、發展部、尾奏都一再地出現。0:53第二主題帶著切分音與撥奏做了漸慢,加入木管,再兩次的爬升且做出漸強。結束句1:32則以顯著節奏為特徵,第一次節奏接木管,第二次節奏接弦樂,結束前出現八度音型,八度音型與第一主題a搭配成為樂曲中的重要素材。呈示部的音樂,帶著活力一直往前行,沒有任何的中斷,順暢地演奏到底。反覆呈示部2:13-主題二2:58-結束句3:38。
發展部
發展部分成兩部分,內容很精彩,4:20第一主題素材與八度來回音型交叉運用,加上低音弦的伴奏維持著整個段落,突顯音量的強弱變化,總共出現三次。第二部分5:07以第一主題素材進行一段賦格,可聽見高低音絃的音色變化,賦格之後5:32只剩音型的反復,先階梯式的下降,接著四小節再升一階,共三次,繼續把音壓縮至更纏繞,把音樂的衝突性昇高,最後5:55以八度音型推升至高點,是一段非常精彩的發展部。
再現部
再現部6:11的內容變化不大,尾奏倒是一段精彩的結尾,7:37以強弱做對比,音樂顯得零散。尾奏題材仍舊採用第一主題與八度音型,8:14以合奏與低音管的八度音型為前引,任單簧管吹出主題一,高音絃樂上行對應,低音弦樂八度音型持續,分次上行帶出第一主題,推昇到高點,速度轉慢,9:21第一主題改以進行曲風再度出現,樂曲在激昂的氣氛中結束。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z67KGdIjFc 第二樂章
第二樂章
詼諧的稍快板(Allegretto scherzando) 降B大調、2/4拍、無發展部的奏鳴曲式
呈示部
整樂章簡短,樂句順暢簡潔,具夜曲般特性,展現出另一種特殊風格。速度上不同於一般的慢板樂章而以稍快板取代。樂曲一開始存在著如節拍器般的基本節奏,此律動持續貫穿全樂章,是其最大特色。呈示部的第一主題以旋律為主,由小提琴主唱,木管負責律動性伴奏,其他弦樂做撥奏或穿插短的旋律,後面以旋律的動機作發展。第二主題0:56以節奏為特色,包括長短音與切分音,還有兩次的震音效果1:07,非常地強烈。1:25結束句出現圓滑句,此時律動性節奏才稍作歇息,不久又從第一主題前三音1:36多次出現,兩音音型的過度逐漸回到律動性。
再現部
此樂章是無發展部的奏鳴曲式,呈示部之後,再現部1:56馬上再進行一次,第一主題前後句唱完就直接進入第二主題2:24。尾奏部分,3:00仍以圓滑句開始,結束前以低音弦樂3:32的第一主題動機變化為主,經過繞圈、快速繞圈至結尾,是本曲最短的樂章。
第二樂章
第三樂章
小步舞曲的速度(Tempo di Menuetto) F大調、3/4拍、三段體
小步舞曲:弦樂的綿延旋律,接續切分音與低音管,AABA' Coda BA'Coda
中間樂段:法國號、單簧管演奏旋律,背後低音弦搭配CCDC
貝多芬通常在第三樂章多採用詼諧曲居多,九首交響曲中,只有第一與第八採用小步舞曲,其餘皆以詼諧曲為主。從標題來說,此樂章只以小步舞曲的速度來演奏,並非如小步舞曲般的風格。第一段的前引與弦樂綿延旋律,0:33接續切分音與0:54低音管,中間段落Trio是一段令人深刻的樂器組合,2:16由法國號與單簧管的對話旋律搭配低音弦,然後2:46加入弦樂為主奏,2:50並做轉調變化,瞬間充滿浪漫色彩的樂段,也是本樂章最出色的焦點之處。3:35最後小步舞曲再度出現,全曲的風格是否是小步舞曲就留待聽者的自我判斷。
第三樂章
第四樂章
活潑的快板(Allegro vivace) F大調、2/2拍、奏鳴曲式
呈示部
第一主題的開頭是同音反覆、銅管繞圈音型、圓滑奏、切分音節奏這些是主要素材,整樂章就由這些素材緊湊連結,運用樂器變換與強弱力度加以變化,非常符合第八交響曲的簡潔順暢無壓力的特性。
開頭第一主題的繞圈音型有如精靈一般,以弦樂弱音先出現,然後銅管以強音做對比,後面有一段的發展。第二主題0:42是弦樂的圓滑句與第一主題的輕巧斷音成對比,弦樂之後木管接棒。結束句0:57則以先弱後強的切分音節奏為特性,主題間各具特色,音樂的接續進行也非常地舒暢流利。
發展部
發展部1:17仍以第一主題素材做發揮,取自第一主題的後半句,先強音唱主題後半,然後繼續發展出一段多聲部1:42交織的擴展,2:06從複音轉為單音,2:10再出現精靈般的繞圈音型,經過過門,準備回到再現部。再現部於第一主題之後,出現低音弦樂器為主的加長段落,帶入第二主題的圓滑句。
再現部
再現部第一主題2 :18仍以繞圈音型先出現,換成強音的銅管再唱,低音弦的下行音型模進,留意弦樂與管樂間的交替,並加長發展,第二主題3 :11仍然是弦樂圓滑奏,然後是木管再演奏,結束句3:28先是切分音節奏的弱音強音發展。
尾奏是整樂章的重點,部分主張這裡整段都是尾奏部分,也可視為先是再度出現前面的發展部和再現部最後是尾奏,總時間是全樂章的一半長度,由此可見其尾奏的份量之重,主題一素材3:48零星做發展,4 :05圓滑下行句,逐漸帶動氣氛,往前行進的音樂與紛紛而起的伴奏聲部,持續往上推,鋪陳後面的高潮,到最熱鬧的銅管繞圈音型。由低音管的節奏5 :05再度帶出5:08弦樂第一主題,先弱再強,一氣呵成的緊湊達到樂曲的高潮。第二主題5:53的圓滑句是高潮後的緩和―延長記號。法國號6 :21節奏音型正式進入尾奏,不久第一主題強音再做最後的發展,音型逐漸模糊,以大跳替代。結束前6:48有段很長的結尾,令人想起第五號交響曲的超長終止式。整段而言,多了高潮跌宕的起伏,激情澎湃的衝擊,一段令人激賞的結尾。
第四樂章
推薦文章
貝多芬第七號交響曲 A大調 Op.92
貝多芬第一號交響曲 C大調 Op.21
貝多芬第二號交響曲 D大調 Op.36
貝多芬第4號交響曲 降B大調 Op.60
貝多芬的d小調第九號交響曲「合唱」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