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多芬第六號交響曲 F大調Op.68《田園》 2021-0528修
Beethoven Symphony No. 6, 'Pastoral'
此曲於1808.12.22首演,當晚同時演出的曲目有c小調交響曲、第四號鋼琴協奏曲、合唱幻想曲,一部分的C大調彌撒。首演的指揮是貝多芬本人。事實上,首演節目單上c小調"命運"交響曲是第六號交響曲,"田園"則是第五號交響曲,貝多芬習慣於同時期寫出不同的作品來。
圖. 貝多芬坐在溪旁創作田園交響曲, Color drawing by Franz Hegi (1839)
貝多芬對大自然的熱愛而被稱為萊茵河之子,在他身體健康的時日,自然女神是教導他藝術的講師;即使在他最後的幾年,依然帶著他隨身必備的筆記本出發漫遊閒逛。在大自然的場景裏,溪、鳥和樹合成的天籟時常觸發他寫下許多精彩美妙的動機和旋律。然而散步是與大自然最直接的接觸,貝多芬除了在家寫曲子、上固定餐館用餐外,每天會花好幾個鐘頭在維也納森林裡散步,此刻他腦海裡正思考、構想著樂曲,隨時記載他所想到的。
圖. 貝多芬漫步於森林中, Julius Schmid (1854–1935) 是維也納的畫家
針對田園交響曲的「標題」音樂的標題問題,也是諸多被論及的話題之一。先從音樂與標題間的關係來看,「音樂是不能像詩畫一樣地解說,音樂融合詩畫雙方的精華本質,超越昇華於分析之外。」另外,對音樂真正的體會就是「超越作曲家重新對作品的夢想。」這是對音樂本質的認知—擁有無限空間。但是初學者在欣賞音樂或任何的藝術上,自然地喜歡藝術能夠簡單易懂、歡欣愉悅。同樣理由,加入故事情節的藝術,如繪畫、雕塑、詩歌會更受大眾的歡迎。所以多描繪性的歌曲、歌劇和交響詩會比交響曲、弦樂四重奏擁有更多喜好的聽眾。
海頓於神劇「創世紀」中,以音樂描繪大蛇的曲行,這是在維也納經常被談論的作品,劇中最有名的「光」,利用和聲如投射般的綻放,是音樂史上最佳聽視覺聯想的成功例證。另外再舉出相當戲劇化的一段―「神創造天空,把水分開」後,管弦樂以描寫手法表現出下雨、飄雪和打雷等情景。小提琴快速音符來表現「猛烈的狂風」,長笛跟單簧管表示可怕的「閃電」,還有定音鼓的小提琴下降樂句是「雷鳴」。
神劇「創世紀」在貝多芬寫作田園交響曲數年之前推出,形式上是以音符製造畫面,達到聽覺視覺化的效果,擁有極佳的畫面。因此貝多芬或多或少受到標題觀念的影響,這位優秀有頭腦的學生,卻是以另一種模式展開,除了視覺之外,將人處於大自然的心情反應也融入其中,換句話來形容,讓人跳進大自然的動畫裡,跟隨大自然美景的變化,加上活生生的人,融合著彼此互動心情的波紋,宛如身歷其境的動畫。
從貝多芬一生的言行中,知道他是反對標題音樂的人。正因如此,我們對他田園交響曲的標題,該如何做出恰當的解釋,其實是很重要的。「田園」共有五個樂章,每樂章前面都寫上標題,指出他心中的圖像。在1808年12月22日的首演音樂會節目單上寫下對作品的註解: 田園交響曲表達情感更多於繪景(inehr Ausdruck der Empfindung als Malerey),也就是自由表現的演奏,寧可用心中感受的印象回憶,更重於任何實體的描述。
簡單地,他仍強調音樂的本質超越文字的敘述,即使是在他已寫下標題的音樂上。他不喜歡用音樂來模仿事物,在理念上,認為音樂珍貴之處是展現出大自然無法給予的東西,例如音樂和詩做結合,彼此會取走對方許多特質。音樂會使精緻的文詞語調減慢,歪曲,掩飾,窒息。詩詞的具體內容帶走了音樂藝術最寶貴的無限無窮特質。二個不完美的半體,無法整合出一個完美的整體。所以,如果用音樂去模仿大自然,不只無法超脫大自然,反而使音樂成為大自然界的僕人或附庸。
樂章特色
開頭第一樂章的主題較少出現對比或平衡的思量,音域上多高低變化,流暢廣闊的風格,如同第一樂章的標題「在鄉間,愉悅心情的甦醒」,一種體驗大自然的抽象心情感受。第二樂章小溪旁的情景,不是描寫所看到的景物,而是以更高層次的形式表現心境。特別是主題二的流水聲,由音色、速度上的變化,使音樂在聲響之外,多了無限遐想。整首樂曲唯一以模仿為主的,是在尾奏結束前的裝飾奏,分別以不同樂器描寫三種鳥叫聲。
農民舞會的第三樂章,是以人為主題,採詼諧曲式,樂段上有明顯的對比性,前面的三個樂章如同一般交響曲的前三樂章,後續的第四樂章「暴風雨」是一種描景的樂段,不間斷地直接進入終樂章,四、五樂章間的連結,是有其思維邏輯的意義考量。
從貝多芬精神理念上來做解釋,于人生的過程中,就必須面對災難,克服困境,暴風雨隱喻災難或困境,意即其「穿過黑暗迎向光明」的人生宗旨。終樂章標題是牧人們對於暴風雨過後,懷著一份感恩的心情,表達虔誠的情懷,所以利用宗教音樂的手法,例如領唱和唱、聖詠風格,來表達虔誠感恩的心境。綜合五個樂章的邏輯安排,聯結貝多芬的整體音樂構思,逐層將理念鋪陳開來,宛如文章的起承轉合一般,使音樂在聲響之外,還有豐富的精神想像空間。
第一樂章 在鄉間,愉悅心情的甦醒
不太快的快板Allegro ma non troppo F大調、2/4拍、奏鳴曲式
呈示部
本樂章有三個主題,比較一般奏鳴曲式是一突破,在特性上並不是對稱的樂句,而是以長短句來串聯,表達的是對大自然界的感受。第一主題是四加四小節的樂句(0:47),分解出前四個音當成動機一(M1),後面的五個音取節奏為動機二(M2),動機二還做了多種變形,最後部分也可視為動機三(M3),多數使用M1、M2是此樂章的主要素材之一(譜例1+音檔)。
開頭四小節樂句,然後四小節與動機1、2結合,利用後四小節的附點節奏,波浪似的做漸強漸弱,(1:06)接著M2-取節奏形式重複13次,再由雙簧管帶頭(1:20),木管群唱著主題,出現如鳥叫聲般的長笛顫音,(1:45)進入過門,是M1串連而成。不必刻意地關注動機,它的串聯確實不著痕跡,順遂流暢的進行,帶給聽者一股推進的激情。第一、二主題沒有對比性,第二主題(1:59)以下行音型做模進及聲響層次的變化(譜例2+音檔)。下行音型由弦樂群輪流演奏,(2:16)換成木管吹奏,逐漸加強,(2:26)是第三主題,以問答句方式進行兩次,就進入呈示部的結束句(2:42),結束句以同音重複開始、接動機2並兼做段落的銜接。
音檔. 譜例1
譜例1+音檔. 第一小節紅圈為M1,第二小節M2,第三小節是M3,多數以M1、M2為主,M3多為樂句收尾,綠色為主題一後半。
譜例2+音檔. 第二主題的基本音型,每四小節模進及聲響層次的變化(0:04-0:09-0:13)
發展部
發展部(5:41)主要以M2為主(譜例3+音檔),不斷的重覆,四小節一組,弦樂與木管交替輪流,形成一個規律的頑固音型,如同一股動力逐層推升到達最高點,非常特別的樂段。高點過後,減少樂器,簡化音符,第二次以第一主題做轉折再度出發(6:34),M2頑固音型的律動又被啟動,逐層上升且漸強。
第二部分是第一主題的後半圓滑樂句(7:20)(如譜例1),風格上有種寬廣的情懷。大多是大小調的變化,(7:38)轉小調,一陣陰暗,(7:47)合奏、轉大調、變明亮,小提琴的顫音(8:07)是個銜接樂段,M2又扮演轉換的潤滑劑。
譜例3+音檔. 主要以M2為主,四小節一組不斷重覆,形成規律的頑固音型
再現部
再現部變化不大,在第三主題部分加入撥奏是呈示部沒有的。尾奏(10:22)仍然是動機的發展,但是與發展部的特徵完全不同,想像貝多芬在同一個素材上,運用不同的技法變化出多種可能性,此段尾奏的特性是將節奏平均化,原先的長短音節奏,改寫成平均三連音的設計(譜例4+音檔),三連音先是有音高的旋律,經過一段擴展之後,逐漸變成同音進行(10:58-11:11),彷彿流動的畫面,再逐漸消失遠去。結束之前穿插單簧管獨奏再挑起M2的節奏,整體效果仍然控制在M2之下。
貝多芬可以將動機鮮活化成主角,轉化成一股動力輸出,又能將其淡化為配角且漸次地消失,實際上讓音樂的簡單運轉精彩又有趣,也是這股動能使人心情的躍動毫無遮掩地浮上外表,或是大自然的畫面增添動畫的效果。這乃是另一種動機的運用方式,不同於第五號的3+1動機,為後面浪漫作曲家非常值得學習的技法。
譜例4+音檔. 紅色是長短音節奏,改寫成平均的三連音設計(藍色)
第二樂章 小溪旁的情景
甚快的行板Andante molto moto 降B大調、12/8拍 、奏鳴曲式
呈示部
兩個主題都做兩段式發展,在織度上多了層次感的表現,音樂不再只是靜態的大地景象,加入動態的生物活動,如鳥兒的展翅飛翔、甜美歌唱與河水的流動。開頭(12:26+音檔)小提琴唱出四句的第一主題,之後(12:57)小提琴以顫音表現似拍展翅膀的鳥兒,搭配單簧管的第一主題,(13:23)是小提琴與單簧管的輪唱,轉折處聽見號角聲(13:55)。主題將再一次重覆(13:59),但是弦樂伴奏更為流暢,結束前長笛與低音管分別再唱一句。
音檔. 小提琴唱出第一主題的四句(0:06-0:12-0:19-0:25),小提琴以顫音(0:42)表現似拍展翅膀的鳥兒
第二主題表現著潺潺流水聲,音色由低音往上開始做變化,深入地表現水流在速度上的差別,如涓涓細流、潺潺溪水到滾滾大河,使聽者在聲響之外,多了一份深層的省思。(14:53+音檔)前半段代表低沉、很深的流水旋律,由低音管加上中大提琴的低沉聲響,搭配小提琴顫音(鳥叫聲),由低往上提升。後半段(15:29)改以弦樂的撥奏,加上華爾茲舞曲的律動感,最後在(4:43)小提琴的顫音下,大提琴重述樂句的氣氛裡終結呈示部。
音檔. 前半段代表低沉、很深的流水旋律,後半段(0:47)弦樂的撥奏,加上華爾茲舞曲的律動
發展部
發展部(16:28)整個竉罩在弦樂群的弱音律動聲響中,穿插著木管樂句,先是長笛(17:01)再接著雙簧管的獨奏,最後合而為一,有如人倘佯於大自然當中,享受著天籟的氛圍。後半部以第一主題為重點,單簧管再度吹奏主題一的四樂句(17:33),結束前做大小調轉換(18:08),主題一後半(18:20)改由小提琴歌唱。
再現部
全樂章愉悅舒緩的風格,樂曲裡沒有強烈衝突對比的樂段,再現部的主題一換成長笛19:14當主角,略為簡短。第二主題仍是低音管(20:15)的流水聲,與華爾滋舞曲(20:50)的律動感。結束句(21:09)先是斷音、顫音,再接弦樂的圓滑樂句,最後出現一段聲部複雜,如大自然的聲響的氣氛。漸漸的被音樂帶著走,第一次鳥叫聲(22:04),第二次的鳥鳴(22:24),這兩段裝飾奏,主要描寫鳥叫聲,夜鶯、安鶉、布榖三個一組,分別以木管樂器來演奏不同的鳥兒,夜鶯(長笛)、 安鶉鳥(單簧管)、布榖鳥(雙簧管)。最後一句安排假終止(V-VI),使結束感不是很強烈。
圖 農民舞蹈,1568年畫, 布勒哲爾 Pieter Bruegel the Elder(1525-1569).
第三樂章 農民們的快樂聚會
快板 Allegro F大調、3/4拍、A (詼諧曲) -B (中間段) -A-B-A
描述農民們參與舞會的愉悅氣氛,以詼諧曲風的舞曲來表現,在第三樂章中出現對比的關係,第一段的詼諧曲部分(23:14)以a的弦樂斷音為主,回應的是木管群的圓滑旋律,總共出現三次。(24:10) b是在小提琴的伴奏下,由木管表現從第二拍起音的旋律,先是雙簧管再法國號。
中間段落是活潑有力的兩拍子舞曲(24:53),帶著粗曠風格,由弦樂群主導,偶而加入長笛,結尾有切分音的變化。然後(25:32)再現詼諧曲、(27:09)的中間段,最後詼諧曲(27:46)再出現一次。第三樂章開始與後面的四五樂章是聯結不中斷直接進入(Attacca)。最後一段的詼諧曲節拍逐漸改變,加快直接進入暴風雨的第四樂章。
第四樂章 雷雨及暴風雨
快板Allegro f小調、4/4拍、自由曲式
此樂章只有聲響的高低起伏和緊張氣氛,沒有主題。
第三樂章描述人的愉悅情緒之後,思考人生的過程是必須經過苦難的試驗,第四樂章安排暴風雨當做是苦難的歷程。暴風雨過後直接進入第五樂章是不中斷的,四五樂章間的連結,是有其思維邏輯的意義的考量。暴風雨是種隱喻,藉著大自然的景象暗喻生命中的各種考驗。以弦樂的斷奏與各種不自然的聲響加諸其中(28:24),有風聲、雨聲、雷聲、閃電,也有鳥兒慌亂的叫聲,整個樂章是一種聲響的傳達,沒有主題,也沒分明的段落,只有聲響的高低起伏,緊張氣氛,風雨過後的音樂也緩和,最後以長笛的上行音階直接進入第五樂章。
第五樂章 牧人之歌—暴風雨過後充滿感謝上天的心情
稍快板Allegretto F大調、2/4拍、奏鳴曲式
呈示部
樂曲一開始(31:49),被由遠而近的單簧管-法國號引出主題,弦樂群首次單純的第一主題(32:04+音檔),第二次加入更流暢的音群配合(32:19),第三次全體合奏(32:33),法國號銅管樂器做主導。三次的主題演奏,簡單的配器,音樂逐層地提升,聲響厚度的變化使之增添色彩,這又是一次主題重複的寫作技法。主題後半(32:45)是一段「領唱—和唱」的進行,分兩次演唱,開始是短長兩個音,再來改變成三個音,感覺增加其流暢性。接續(32:59)是旋律不顯著的第二主題,容易被忽略,最後(33:18)的結束句以和絃來結束呈示部段落。
音檔. 第一主題弦樂群,第二次流暢的音群(0:17),第三次全體合奏(0:34),後半(0:49/0:57)是兩次的「領唱—和唱」
發展部
發展部仍是發展第一主題,第一次33:44像呈示部第一主題改變配器地再現,第二次(34:00)一半之後就做了許多改變,然後(34:15)木管與弦樂有段呼應式的表現,有如呈示部的領唱和唱效果,(34:50)是大提琴與木管群的呼應,音樂提升再放下,終了時以長笛-法國號做銜接。發展部的擴充感到不是很豐富,事實上,是為了下一段再現部的第一主題做準備,因為再現部又將以第一主題為重點。
再現部
呈示部與發展部的第一主題都很清楚地演奏主要旋律,再現部已經是第三次出現,貝多芬省略旋律留下第一主題的和聲伴奏部分,換句話說,有如現代的卡拉OK伴唱帶。三次的伴奏,首先是小提琴圓滑的伴奏配合著撥奏(35:24+音檔),第二次(35:38)弦樂的斷音、撥奏與圓滑流暢的音符,最終加入銅管(35:53),聲部的層次、色彩與技法變化非常精彩。少了旋律的伴奏,因為旋律已經多次出現深植聽者心中,這種效果,可謂把音樂直接提升至一種無言的境界,演奏者與聽眾之間緊密結合,是個意境頗高的創意。
音檔. 第一主題小提琴的圓滑伴奏與撥奏,第二次(0:17)弦樂的斷音、撥奏與圓滑流暢的音符,第三次(0:34)加入銅管
尾奏部分,第一主題再次做發展,(37:16)大提琴合低音管先獨奏第一主題,音型演唱分別出現在第二小提琴與第一小提琴上,接著是小提琴高音支撐(37:40)與低音提琴流動線條的熱鬧聲響。再一次發展(38:10),以低音管與大提琴演奏流暢快速的音符,帶進法國號與木管群的簡短樂句,又再度掀起高潮,熱鬧聲響之下,也不能忽略低音提琴(38:34)的湧動線條。
熱鬧過後,出現一段聖詠的四句樂段(39:10+音檔),它是由樂章開頭的單簧管、法國號的旋律演變而來,聖詠風格展現宗教虔誠的情懷,與樂章標題感恩情緒很貼切的表達出來。結束前(40:03)由號角完整地吹出樂章開頭雙簧管的樂句,做到前後呼應的效果。 (撰文 羅文秀)
音檔. 尾奏的聖詠樂段
影片 Beethoven: 6. Sinfonie (»Pastorale«) ∙ hr-Sinfonieorchester ∙ Andrés Orozco-Estrada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KJyy7Cv06A Beethoven - Sinfonie Nr. 6 "Pastorale" Blomstedt Gewandhaus Leipzig
推薦文章
貝多芬第五號交響曲 c小調 Op.67 「命運」 https://reurl.cc/55XrGV
貝多芬第七號交響曲 A大調 Op.92 https://reurl.cc/GxgmoW
貝多芬第四號交響曲 降B大調 Op.60 https://reurl.cc/anE9n4
貝多芬 第三號交響曲 降E大調 Op.55英雄 https://reurl.cc/55XoYG
貝多芬第八號交響曲 F大調 Op.93 https://reurl.cc/0pkjpl
孟德爾頌芬加爾洞窟序曲 Op.26 https://reurl.cc/n1xoOl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