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時刻-馬勒第九號交響曲    2021-0714修   

Mahler Symphony No.9  

        作曲家貝爾格(Alban berg 1885-1935, 奧)曾說這是馬勒樂曲中最令人驚訝的作品。同時期作曲家荀白克(Arnold Schoenberg 1874-195,奧)說這好像是別的作曲家使用馬勒的手法模仿完成的作品。也有人說它是調性音樂的極限、傳統的改革。由此看來,當時的作曲家對此各有不同的看法與意見。    

 

   1907年剛失去愛女瑪莉亞,這一年幾乎沒有作品問世,1908年在美國與歐洲間奔走工作,六月之後重新提筆作曲,另一方面,醫師警告其心臟疾病的疑慮,必須隨時留意身體狀況。失去愛女、疾病的不安,還有愛情的裂痕,令其身心感到千瘡百孔。工作上的困境,如暗潮洶湧、明爭暗鬥諸多不順遂,身心俱疲,1908-10年的創作期間,長時期積累的傷痛,舊愁添新憂,還有之前的「大地之歌」認為已經逃過「九」之厄運,但真正「第九」的創作期間,反而無法規避「死亡」的話題。第一樂章就曾寫過「噢!我所消失的青春歲月啊!噢!我所消耗的愛情啊!」加上樂章最後的「告別」」。終樂章的末尾曾紀載「如死亡一般」,作為結束的註記。馬勒的「死亡」意念,以平靜心態面對這一刻的到來,回顧塵世的點點滴滴,反駁人世間的恩怨,最後輕身地讓死亡高貴地昇華,展現極度的美感。       

 

    整首樂曲,于自在的行板速度裡,不急不緩娓娓道來告別塵世的一切,愛是重點。悲嘆的心情,充滿哀嘆的樂句,對塵世間的不捨與回顧,落寞傷悲、掙扎糾結樣樣來,孤獨失落、濃烈揪心一點也不少,焦躁不安、憂鬱壓迫的恐懼,充滿五味雜陳的矛盾,諸多複雜情緒的交纏,最終仍然要放下、捨離,與死神的會面仍舊無可避免。       

    一、四樂章都以慢板來呈現,前面三、四、五、六號交響曲都有著名的慢板樂章,如靜謐中的隱情,埋藏壓抑的傷痛,孕育內心深沉的跌宕流瀉,在此第九號交響曲,作曲家不再受限曲式框架,自由地展現心之所思,情感的流動益添生動感人。二、三樂章則以暗諷、幽默表達俗世人間的想法,另外也是展現作曲技巧的高超技術。     

 

   

這是指揮家Abbado(1933-2014) 於2010年琉森音樂節 Lucerne Festival 演出的第九號交響曲,當樂曲結束最後一個音符,指揮與團員們久久未能放下指揮棒和樂器,聽眾的屏氣凝神沉思,讓凝固的空氣於音樂廳中飄盪許久,是一場令人永生難忘的演出。

 

第一樂章   Andante comodo 閒適的行板,D大調,4/4拍子   

     前面呈示部以ABA方式來表達主要的旋律,綿延流長的樂句並不清晰,其中強調主題情緒上的翻滾,開頭的四音(1:14),間隔著休止符(哽咽、嘆息效果)由豎琴撥出(譜例1),宛如古琴聲響。A在嘆息音型的引領下展開(1:39) (譜例2+音檔I-1),兩音半音下行的最短音程(音跟音的距離),(2:29+音檔I-2)擴充至六度、八度的大跳,心情跟隨音符的躍動,情感不斷地受到改變,傳遞出参差错落的感受。A部分還屬緩和,B則展現情感的潰堤,(3:12)在法國號的兩句嘆息之後,(3:20)脫離壓抑,掙扎翻騰到爆開,(3:55+音檔I-3)讓糾結撐至最高點,情感層次倍感激動。經過AB之後,再次出現的A,嘆息換上尖叫(4:24),聲響豐富,情感既濃烈又揪心的戲劇情節誇張呈現。強弱音量的變換(5:01),彷彿一波波的浪潮堆疊,吸引聽者追隨著創作者的情緒而行,(5:54)弦樂和法國號一前一後的卡農,不斷地嘆息至法國號(6:15)的輕聲一嘆。最後豎琴單聲四音(6:27)的結束句做呈示部的結尾帶出一段熱鬧場面。                          

這是馬勒慢板音樂的魅力核心,吸引人的強大漩渦,如浪潮似的吞噬著聽者,心靈早在不知不覺中受到了洗禮。      

9-I 四音.jpg      

  譜例1  豎琴一開始撥出的四音,如古琴般的音色,中間還隔著休止符。 

9-1 a嘆息 框.jpg      

譜例2+音檔I-1  嘆息音型瀰漫整個樂章,也是情感的核心元素。      

音檔I-2. A擴充至六度、八度的大跳         

音檔I-3. B的爆開,糾結至高點,A換上尖叫的嘆息(0:40)    

    發展部分成五個部分,各自有其發展與特色,感受創作者不同的心情目標,其跌宕起伏以及戲劇張力的情節,宛如小說般的敘述。一開始用定音鼓敲出四音動機(7:44+音檔I-4),非比尋常,接著四音動機和嘆息不斷出現,營造著一股詭異神秘、陰暗恐怖的氣氛,(9:20)豎琴平靜撥奏著逐漸固定的音型進入第二段。  

  音檔I-4  

    發展二由弦樂安靜地演奏一段遙遠如夢的回憶(10:04+音檔I-5),弦樂與法國號的交錯,進而木管的加入(10:52),錯落有緻的美好。可惜好景不再,小號(11:20)、定音鼓開始帶來不安的情緒,法國號和長號(12:01)夾雜著小提琴的尖叫聲,一陣混亂到停歇,在低音聲中等待下一段的來到。   

  音檔I-5       

   發展三(13:13+音檔I-6)以嘆息為重心,發展成最強烈的綿延樂段,焦急難安的情緒奔騰,直到法國號(14:38)吹嘆息句型,打斷焦慮,獲得緩和氣息(15:05),但仍嘆息不止。   

  音檔I-6   

發展四(16:55+音檔I-7)法國號的嘆息搭配小提琴與長笛的美好回憶,再度感到境界的提升,瞬間嘆息掩蓋壟罩(17:33),陷入陰暗、爆發、擴張。   

    音檔I-7 

    最終死神現身(19:10+音檔I-8),清晰的低沉腳步聲靠近且持續下去(19:16)(大鼓+鑼+低音提琴),(19:32)中提琴帶來詭異的回應,(20:24) 號角的嘆息與鐘琴出現,開頭古琴四音再起(20:45),準備返回再現部。    

  音檔I-8

    再現部(21:01)再度充滿A的嘆息句型,(22:12)弦樂加上定音鼓的顫音更顯激動,和前面呈示部頗有相當的差異。(22:52+音檔I-9)室內風格的現代聲響,室內風格樂段是馬勒的習慣,傾向表現他內在心靈的語言。尾奏(24:43) 豎琴的銜接引出法國號的四句,木管輪流交替,(26:22+音檔I-10)弦樂拉出發展二旋律,馬勒在樂譜上寫著Lebe Wohl(告別、再見之意),告別聲和嘆息持續進行至消失在空氣中,美的無語。    

  音檔I-9 室內風格的現代聲響     

  音檔I-10 樂譜上寫著Lebe Wohl(告別)    

 

B8A48FFF-2847-40F7-BA15-0F2FE04ADC99.jpg

圖  畫家江賢二(1942-)的遠方之死Death in Distance 99-01,1999。畫中隱喻死亡的到來(右上角)與帶些紛亂的心情,和馬勒第一樂章寫過的--「噢!我所消失的青春歲月啊!噢!我所消耗的愛情啊!」加上樂章最後的「告別」」心境相仿。(攝於北美館 2020)

 

第二樂章  

Im Tempo eines gemächlichen Ländlers. Etwas täppisch und sehr derb (C major)        

C大調,3/4拍子,以德文指示「安逸的蘭德勒舞曲風」-「有些笨拙且很粗暴」       

        本樂章採舞曲風,蘭德勒舞曲(Ländler)是農民階級的音樂,以此平凡的舞曲和大自然、人間歡樂做一告別,隱喻于歡樂假象的背後壟罩著不為人知的悲劇,狂熱如魔鬼般的騷鬧狂歡,稀奇古怪的脫序聲響,展現世紀末的美學,醜陋粗暴、油滑怪腔調,笨拙或原始特性取代優雅。罕用的樂器盡數出籠,如倍低音管、低音豎笛、銅鑼、低音管鐘。多風格的片段有如蒙太奇手法般,像一面鏡子反射世界百態,藉著舞曲—揭露質變和空洞的世界。

28:11 A 蘭德勒舞曲,怪腔怪調,誇張顫音顯出猙獰音色,卸下優雅的外貌呈現農民的粗獷 (音檔II-1)        

   音檔II-1. Aa-b(0:19),A=abababa 兩者重複多次  

30:57 B 強烈的節奏性,笨拙中又帶點粗暴,充滿生命力  (音檔II-2)     

  音檔II-2.

33:32 C 

  第一段法國號吹出嘆息,雙簧管再次喚起美好的回憶(第一樂章), 接著木管的室內樂風   (音檔II-3) 

  音檔II-3. 法國號嘆息,雙簧管美好的回憶(0:11)  

34:41第二段嘆息再起,穿插一段B35:00  的熱鬧氣氛   (音檔II-4)  

  音檔II-4  嘆息-熱鬧(0:25)   

36:21第三段法國號的嘆息與美好,再次留戀    

37:52 A  低音管領頭,以各種樂器的接棒展現豐富的配器色彩。      

38:56 B  重節奏的小調,有時新穎、尖銳,甚至前衛  

40:58結尾是將前面的元素隨意混用,紛紛擾擾總會消失,最後以樂器拼湊的方式淡去,短笛的上行句做為收尾,令人印象深刻。 (音檔II-5)       

  音檔II-5 結尾   

22.jpg

圖  畫家江賢二(1942-)的金樽/淨化之夜Jinzun/Transfigurd Night 2020, 這是江賢二藝術園區興建時,模板拆下來的鐵絲,搭成兩公尺高的立體雕塑(現場搭配馬勒第五號慢板樂章)。近看這些鐵絲雜亂無章的結合,張牙舞爪的鋒尖,如脫序的聲響,顯得粗暴醜陋,笨拙及原始性,廢棄的素材成了藝術良品,頗具新穎、尖銳,甚至前衛,它的裸露呈現雜亂和空洞的世界。反之,遠觀此雕塑,在燈光的陰影下,雜亂、粗暴充滿著寧靜的視覺美感,如同美好回憶的片段。遠近之別,內外的價值(室內與戶外,戶外是一堆廢材, 經過巧思設計之後 ,則為藝術珍品,使此作品充滿著多元面向,想法應該也有許多差異性。 視覺由遠而近,從安靜至混亂,聽覺則在紛亂中找到一絲美好,相反的方向,皆通達心靈的彼岸。 (攝於北美館 2020)

 

第三樂章  Rondo-Burleske: Allegro assai. Sehr trotzig  詼諧的迴旋曲,很快的快板 很挑釁   

       本曲輪旋曲標題―詼諧曲(Burlesque)意涵滑稽、諷刺、幽默之意,而是帶些詭異世俗粗暴之味,且具反抗性的。樂曲風格多樂器的色彩、調性和聲的挑戰以及對位手法,濃濃的進行曲風,恍如揮別了塵世名利、爭逐喧鬧的幻象,多次加入賦格片段,以鄙夷的心態回擊那些經常批評馬勒對位手法欠佳的小人,用藝術做出反駁。                     

44:10 A前引是個強烈的動機,也是主題A的特色,聲部對位,紛亂吵雜  

46:03 B 市井小調,低俗俚語般  (音檔III-1)    

  音檔III-1. B 市井小調   

47:20  A  又是一陣紛亂吵雜,47:50 長號開始發展一段賦格          

48:46  B 市井小調,雙簧管和單簧管開始,各種樂器接續,又一段賦格的進行49:36        

50:22  C 小號預示終樂章的四音動機  (音檔III-2)  ,不同於前面的AB主題,此四音動機呈現一股清流,擴張至高潮,再加上一小段賦格52:14,藉著豎琴引出各種木管的橋段52:40,單簧管當前導引出中提琴的獨奏 

  音檔III-2. 

54:26  A 銅管誇張地顫音,再度呈現熱烈激動氛圍              

56:01 尾奏   

9-IV 概覽.jpg

第四樂章  Adagio. Sehr langsam und zurückhaltend (D flat major)  柔板,很慢且有所保留   

    最重要的樂章,不僅深刻的情感又展現聲響的唯美。整個樂章分成四大段,透過AB兩個主題的安排,非傳統變奏曲,主題群較長每段的內容不斷循環再現,一次又一次的變化,層層剝繭,意境與心智不斷的提升,永遠無法預知下一步,  比聖詠更具情感的美。第一段的兩個主題初次現身,呈現對立的兩極,效果很顯著,使人印象深刻。     

 

    第二段主要是四音的變化,重點在於速度的轉換,加倍放慢或更慢,正常之外或壓縮之後變更快,速度之外,亦可使用高低之差增添音色,時而在低音域,或是高升到極高的高音,不然就是各聲部的盤根錯結方式,凝聚出濃稠的滋味,A分成三波段來推動,第三波推升至高潮,再以突弱的方式出現極高的四音,與天門的距離越來越近了。整段幾乎在同一元素的發展中綿延又綿延,非常細膩的變化,期待聽者於寧靜的世界中,感受層層的移動和幻化。  

9-4 四音.jpg  

譜例3+音檔IV-1  終樂章的四音動機,是整樂章的主要核心,紅色為原型一拍有四個16分音符,增值一拍兩個八分音符(綠色),完整的四音就成了兩拍,亦可一拍一音,四音動機就變成四拍,這四音可以增值、減值做出各式各樣的變化,是欣賞此樂章的重要關鍵。    

  音檔IV-1.如上譜例,前引,第一段A(0:23)第三小節開始  

    前引由四音半音而起57:04,這是第三樂章曾經預告的動機,將是整樂章的核心。   

第一段         

A   (音檔IV-1)

Aa從57:32起,Ab/59:13,法國號響起時又回到Aa 59:51,仍以四音為重點,值得一提的,特別將四音置於第二拍之處加重音60:57,營造一段別緻的畫面。                   

B   (音檔IV-2)  

以極高和極低的音域拉出空間感,中提琴獨奏62:18帶出室內樂風,經過木管到小提琴的獨奏,低音持續拉著變化的四音,充滿神秘氣氛。      

  音檔IV-2    

                                  

第二段      

(音檔IV-3) 

第一波由法國號領頭63:57,速度上慢了一倍,不久,四音動機64:15盤根錯結的交錯,形成另一種密度緊張。            

第二波的發展65:02,四音特意地被放慢,            

第三波是低音域的四音66:11,逐漸墊高67:09,加入大鼓67:26推至高點。67:36突弱之後出現極高的四音,小提琴、雙簧管、單簧管的獨奏四音,每一波都在製造各種層次,並且緩緩地加深意境,就讓心隨音符的流洩隨波逐流。      

  音檔IV-3.      

B  (音檔IV-4) 

英國管的教會調式70:02於豎琴伴奏下,孤寂的吟唱,古老的調式,彷彿挪移了時空,木管在低音提琴偶而襯托下前進,主要是木管群的表現,弦樂得以暫時的停歇。     

  音檔IV-4.

第三段  (音檔IV-5) 

主要為主題A的素材72:10,樂段的高潮部分,此時主題已經化解,四音元素仍然出現,緊密的銜接,情感更顯得掙扎難解,音樂不斷地推升達到高點73:18,還有語重心長的四音73:42,心中的沉與重更形加劇。   

     音檔IV-5. 第三段開始,推到最高點(1:09)  

20200320172625359929.jpg     

圖  畫家江賢二(1942-)的淨化之夜Transfigured Night 19-34,2017-2019,其視覺傳達終樂章第四段的凝固空間,只剩下四音的悄悄流動,探索更深更神秘的天際, 輕身地讓死亡高貴地昇華,展現了靜謐的美感。(取自北美館官網)  

第四段   (音檔IV-6)   

74:01法國號響起,速度放慢,低音渾厚的對應 ,突弱75:17 法國號低音提琴的吟唱,小提維持在高音域。  

  音檔IV-6.  語重心長的四音銜接,法國號響起(0:12)  

再度返回中低音域76:11再推高,一波一波地推升77:26,小提琴極高音持續,大提琴歌唱加入  ,英國管乍現,大提琴斷斷續續的樂句當作銜接,前往更深更神秘的天際。    

尾奏裡 (音檔IV-7)4音元素仍存在,79:47聲響如解體般,已經散掉了,高且靜謐的現場,宛如一個凝固的空間,只剩下四音的悄悄流動(80:26/82:06…,好像唯一活的氣息,這種場景只有親臨現場才能享受最真實的體驗,宛如馬勒的信念―死後生命的永遠存在,死亡也可以美得出神,告別也能如此動人心扉。    

  音檔IV-7. 尾奏    

        聽過馬勒第九號交響曲,不妨試試貝多芬最後的作品--弦樂四ˇ重奏Op.135,體驗作曲家離世之前,以何種心情來面對這精采生命的終點?有本書以   諸神的黃昏 為標題,談的是藝術家的晚年創作,一生豐富的經驗,作品無數,最後的創作會如何呢?應該會是個有趣的話題。    (撰文  羅文秀)        

 

 

推薦文章     

馬勒第一號交響曲   

https://turina231.pixnet.net/blog/post/330601426-%e9%a6%ac%e5%8b%92%e7%ac%ac%e4%b8%80%e8%99%9f%e4%ba%a4%e9%9f%bf%e6%9b%b2---d%e5%a4%a7%e8%aa%bf

貝多芬晚期弦樂四重奏() No.16 Op.135  F大調     

http://turina231.pixnet.net/blog/post/322491144-%E8%B2%9D%E5%A4%9A%E8%8A%AC%E6%99%9A%E6%9C%9F%E5%BC%A6%E6%A8%82%E5%9B%9B%E9%87%8D%E5%A5%8F(%E4%BA%94)-op.135 

開啟天堂之匙-馬勒第四號交響曲 G大調        

http://turina231.pixnet.net/blog/post/308164172-%E9%96%8B%E5%95%9F%E5%A4%A9%E5%A0%82%E4%B9%8B%E5%8C%99-%E9%A6%AC%E5%8B%92%E7%AC%AC%E5%9B%9B%E8%99%9F%E4%BA%A4%E9%9F%BF%E6%9B%B2 

悲劇的預言--馬勒第六號交響曲     

http://turina231.pixnet.net/blog/post/305742926-%E6%82%B2%E5%8A%87%E7%9A%84%E9%A0%90%E8%A8%80--%E9%A6%AC%E5%8B%92%E7%AC%AC%E5%85%AD%E8%99%9F%E4%BA%A4%E9%9F%BF%E6%9B%B2

馬勒第八號交響曲 "千人"

http://turina231.pixnet.net/blog/post/305538221-%E6%B0%A3%E5%8B%A2%E7%A3%85%E8%96%84%E7%9A%84%E9%A6%AC%E5%8B%92%E7%AC%AC%E5%85%AB%E8%99%9F%E4%BA%A4%E9%9F%BF%E6%9B%B2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Lola聊音樂    的頭像
    Lola聊音樂

    羅文秀音樂講堂

    Lola聊音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