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爾托克管弦樂協奏曲

Bartok Concerto for Orchestra Sz 116.(BB123)      

生平與受教育 

巴爾托克(Bela Bartok, 1881-1945)是出生於匈牙利的東歐作曲家,在他之前的東歐作曲家有史麥塔納(Bedřich Smetana,1824-1884)、德弗札克( Antonín Leopold Dvořák ,1841-1904),以及同時期的匈牙利作曲家高大宜(Kodály Zoltán, 1882-1967)。  

 

巴爾托克《管弦樂協奏曲》  

巴爾托克和高大宜  

 

    母親是他的鋼琴啟蒙老師,從小就表現出不凡的天賦,1899年進入布達佩斯音樂院隨李斯特學生伊斯特萬˙托曼(Istvan Thoman, 1862-1940)學鋼琴,隨亞諾什˙科斯勒(Janos Koessler, 1853-1926)學作曲。學習過程除了巴赫、貝多芬的經典學習,李斯特、理查史特勞斯與華格納的音樂也引起極大的興趣。與同齡的高大宜一起採集民間歌謠和整理,另外,去巴黎數年的高大宜,和巴爾托克分享德布西的音樂—當代新的和聲法,也吸引他的關注。因此,巴爾托克憑藉良好的古典基礎,合併現代聲響,以及豐富的民族元素(曲調+節奏),集所有之大成,找到創新的想法和精神的發揮,無論於技法、和內涵方面樣樣兼具,開啟二十世紀初的新篇章,也是當時最受聽眾捧場的偉大作曲家之一。1940年,移民至美國,五年之後去世,此曲完成此時期。

 

       巴爾托克《管弦樂協奏曲》  巴爾托克《管弦樂協奏曲》

鋼琴老師伊斯特萬˙托曼,作曲老師亞諾什˙科斯勒

 

以「管弦樂協奏曲」Concerto for Orchestra為創作標題的作品,自1925年辛德密特(Paul Hindemith 1885-1963)的創作 Concerto for Orchestra, Op.38開始,出現不少相似的作品或標題,其中巴爾托克1943年的《管弦樂協奏曲》是最為人所知的,這是他移居美國,一場大病之後,花費50多天完成的大型管弦樂曲。   

巴爾托克《管弦樂協奏曲》.   

巴爾托克和他的太太帕茲托里 Ditta Pásztory (1903–1982).  

 

 

音樂地位

本曲是巴爾托克所有作品中最自由、饒富設計又無比精彩絕倫,是他那個年代最好的交響樂類型作品,樂曲是美國指揮家庫斯維茲基(Serqei Koussevitzky.1874-1951)的委託創作,曲風平易近人,受人愛戴。巴爾托克乃是二十世紀(1920之後)最受歡迎的當代作曲家,他能夠直接架起溝通的橋樑,表達其繁複的思想和情感,深受音樂會群眾的喜愛。

此管弦樂協奏曲的特色,展現樂器各分部之間的合作、分工與抗衡,弦樂群、木管以及銅管群是主要的三部分,各組樂器彼此也有各自曲調的細節發展。除此之外,受巴赫複音音樂影響,經常出現多聲部模仿的對位手法,為樂曲製造樂段上的差異、聲響的變化。對位手法於此曲出現的非常頻繁,堆疊式的賦格是最常被使用的。另外,貝多芬式的曲式結構、動機運用也一樣出現在他身上。樂句的正向及倒影對巴爾托克而言,已經熟能生巧,信手捻來的任意發揮,處處皆存在,宛如天上繁星的密集分佈,其中幾處顯著的片段會特別的提及。

 

民族音樂        

巴爾托克一生花了很多時間搜集民謠,並整理它,因此他擁有非常豐富的音樂寫作素材,隨手汲取處處是寶藏。他的民謠使用方式,並非將曲調直接採用成樂曲的旋律,而是利用各地方民謠曲調的音程語法,如音階、大跳音程,或是利用各地域的節奏音型,再創作出屬於自己的旋律,眾多素材的相互融合、混搭,加上本身的良好古典基礎,新舊與經典、通俗和現代,這些都能為其創作上注入強大能量,展現作曲上的創新以及獨特的風格。

 

 

樂曲特徵     

本樂曲的內容相當豐富,從各種角度來探討,可能會達上萬字的長篇大論,並非三言兩語足以表達完整,所以此篇文章藉由聆聽的角度切入,談及樂曲中的重要主題與精彩片段,以最簡扼的方式來閱讀此曲的創作和精神。          

主題與一般旋律維持原形的方式不太一樣,會以相似的的方式做變形前進(如原型或倒影交替出現),但是旋律線條總是突出於聲部之上,不斷地在各個樂器間輪流演奏,所以分辨的方式,就是抓住主要曲調的特徵,如I mvt導奏就是四度音程關係,延伸至主題一,主題二則以兩度平緩的曲調為特徵。主要旋律之外,會出現片段以和聲為主的聲響,有聖詠(III mvt)、也有印象風格的新和聲(V mvt),或是音型的模進,加上漸強效果當做銜接效果的橋樑(V mvt),音樂很自由,卻隱含很巧妙的玄機,例如研究巴爾托克的音樂專家厄爾諾˙倫德瓦(Erno Lendvai,1925-1993匈牙利)曾提出「黃金比例」、「費波納契數列」。本曲分成五個樂章,第一樂章是嚴謹,第二樂章安排成對遊戲,探討音程關係,第三樂章是緩板的陰鬱個性,第四樂章是較輕鬆的間奏曲,最後以活潑、強烈的自信,展現出勝利的高歌。

 

 

編制:長笛3+短笛、雙簧管3+英國管、單簧管+低音單簧、低音管3+倍低音管、

法國號4、小號3、次中音長號2、低音長號2、低音長號、低音號、

定音鼓、小鼓、大鼓、鑼、鈸、三角鐵、豎琴2、弦樂五部。  

 

 

Bartók: Konzert für Orchester ∙ hr-Sinfonieorchester ∙ Andrés Orozco-Estrada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G26BMDVR9E&t=742s          

 

 

 

巴爾托克《管弦樂協奏曲》

第一樂章 「序章」(Introduzcione)  不太快的行板 (Andante non troppo) ─活潑的快板(Allergo vivace)

導奏部分以開頭的低音旋律為主(譜例+音檔I-導),是四度音程的樂句,此四度成為核心動機,低音線條不斷的循環,循環當中也分成幾個段落的變化,逐漸變成綿延循環的低音穩固線條(譜例+音檔I-導a),木管擔任旋律的裝飾角色,高音弦樂以震音製造聲效,若有似無的情境下,一步一步的逼近,音樂的緊湊度升高,帶出呈示部的主題一。  

托I-導四度

譜例+音檔I-導.  

托I-導III音型 色

譜例+音檔I-導a   低音穩固線條 -0:11 木管的裝飾音型。 

 

 

呈示部主題一是附點的四度關係旋律,前半由弦樂群演奏(譜例+音檔I-主一),管樂偶而穿插,後半部,銅管吹出四度的清楚曲調(譜例+音檔I-主一a),它源自於開頭的低音旋律,此旋律將在本樂章的發展部和最後都會再度出現,是此樂章的主角。      

托I-主一虛

  

譜例+音檔I-主一   第二小節音型將於發展部一大大被擴張。  

 

托I-主一真

譜例+音檔I-主一a.   銅管四度曲調,將在本樂章的發展部和最後都會再度出現

 

 

主題二是兩度上下關係的波幅(譜例+音檔I-主二),由木管群輪流演奏,兩個主題都有自己的強烈特色,非常易於分辨。  

托I-主二

譜例+音檔I-主二。 

 

 

發展部分成兩部分,第一部分皆取自於主題一的前半素材,聽到銅管吹出主題一音型(譜例+音檔I-展一),然後再做對位的擴張,此四度音型是主要元素,突然轉入單簧管獨奏的安靜(Tranquillo)片段。第二部分是以後半為重點,這是最精彩的段落(譜例+音檔I-展二),長號吹奏主題一先是原型(先上後下)做堆疊對位(譜例+音檔),再以倒影(先下後上)方式來一段,四度依然是核心所在。  

托I-發展一 四度

托I-發展二 四度

譜例+音檔I-展一  

 

托I-發展二主一真 色  正向

 

托I-發展二主一倒影倒影     

 

譜例+音檔I-展二  正向 -0:18 倒影 -0:33 正向。    

 

再現部的主題一,於發展部中已經充分展現其魅力,因此主題二是再現時的主角。最後,結束前,法國號再度宣告主題一後半旋律(譜例+音檔I-尾),接著下一樂章,玩起音程遊戲,所以,第一樂章的四度音程只是領頭的角色。

 

托I-最後真主一  

譜例+音檔I-尾。 

 

第二樂章成對遊戲」(Giuoco delle copple)  詼諧的稍快板 (Allegretto scherzando)  

直接命名「成對遊戲」,意即成對的樂器一起演奏一段曲調,最先是低音管以大小六度的平行關係吹奏(16m小節),雙簧管大小三度關係(20m),單簧管以小七度的音程距離(13m),長笛是平行五度(27m),穿插一段間奏,接著小號用大二度(31m)吹奏,這是前半段,木管成對演出,小鼓扮演前奏開場,中間轉場的角色,弦樂聲部則是為管樂群做伴奏。

巴爾托克《管弦樂協奏曲》

 

中間穿插一段銅管樂器吹奏的聖詠和聲(音檔II-聖詠),顯著地隔開前後兩段的關係,再度出現的成對遊戲,是再加入新成員—就是一對之外再加一把管樂成三把,如三把低音管,或是再外加一對進來,如一對雙簧加一對單簧管,音程關係維持不變,最精彩之處是大家以自己的音程關係,吹出最終的和弦融合成和聲,確實是作曲家玩音程的好創作。(於影片中觀看更為清楚其樂器組合 10:38起)

音檔II-聖詠。 

 

 

巴爾托克《管弦樂協奏曲》

第三樂章 「悲歌」(Elegia)  不太快的行板 (Andante non troppo)      

    曲式為A─B─C─B’─A’低音提琴再度拉出第一樂章導奏的四度動機作為A的前半部(譜例+音檔III-主A),這是五樂章中的中間部分,也是慢板樂章,豎琴滑音與其他聲效的伴奏下,如長笛及豎笛演奏快速的十一連音符,雙簧管緩緩吹出主題A,主題B則是第一樂章導奏的元素(譜例+音檔III-主B),在元素裡製造一段新旋律,有如舊瓶新裝。 

托III-主A 開頭  

譜例+音檔III-主A。

托III-主B.jpg

 

  

譜例+音檔III-主B    開頭音型(比照譜例+音檔I-導a )。  托III-主B

 

 

中間C的朗誦曲調(音檔III-主C),採自民謠旋律,由中提琴演奏,搭配詭異的聲效,再換木管演奏,是很令人難忘的片段。短暫出現一段第一樂章導奏素材,主題B再度出現,很短,就直接再出現主題A開頭的四度,結束前,小提琴將A開頭放慢速度再回眸一次(譜例+音檔III-尾)。

音檔III-主C   

 

托III-主A 結尾

 

譜例+音檔III-尾。 

 

 

 

 

巴爾托克《管弦樂協奏曲》

第四樂章中斷的間奏曲」(Internezzo interrotto)   小快板 (Allegretto)。  

這是三段體樂章,A段是民謠風的旋律(譜例+音檔IV-主Aa),先是Aa雙簧管長笛,其中長笛將吹出主題的倒影,再來是Ab中提琴是一段匈牙利情歌,換小提琴和英國管,最後再回到雙簧管,這是A段。  

托IV-主A

 

托IV-主A 倒-正 色  

譜例+音檔IV-主Aa  主A正向 -0:20 紅框倒影  -0:26 正向(綠框)。             

 

 

B段是單簧管的獨奏(音檔IV-主B),被木管顫音、銅管滑音穿插打斷,接著主旋律會是小提琴接棒—市集熱鬧喧囂的樂音,最後仍回到主題A,這是如間奏曲的樂章,活潑討喜,結尾前長笛有段獨奏,然後,雙簧、低音管和短笛都來一段主題Aa的倒影(譜例+音檔IV-尾),再度回眸,這些都是作曲家的特別設計。

音檔IV-主B  B段單簧管獨奏,0:12被木管顫音、銅管滑音穿插打斷,0:19小提琴接棒市集熱鬧喧囂的樂音   

 

托IV-主A 結束 反 色

譜例+音檔IV-尾  Aa     

 

 

巴爾托克《管弦樂協奏曲》

第五樂章 「終曲」(Fainale)  沉重的 (Pesante)─急板(Presto)  

終樂章會是此曲最精彩的部分,風格多元,曲調突出,多複音對位的表現,有很急速的常動曲帶動,不斷地前進停不下來,充滿熱鬧、激情又能緊扣人心。前面樂章都有一段重要提示的開頭,此樂章一樣有個四小節的前引,稱它為Ab(譜例V-Ab開頭)。接著的常動曲Aa是一個注重聲響和速度的樂段(音檔V-Aa),於快速前進的樂段中,仍可分辨出一段一段式的變化高揚和加溫。Ab是以低音管大跳向上再下(譜例+音檔V-Ab),每次都以高五度的音程加入木管堆疊而成,此樂句來自於開頭的前引,它的特色是三度關係,第一樂章一開始重要主題都是強調四度,預知詳解只好繼續看下去。突然,樂曲轉為安靜,由長笛、低音管帶出如銜接、轉換的段落。  

托V-開頭3度Ab

譜例V-Ab開頭.      

音檔V-Aa  常動曲. 

托V-Ab

譜例+音檔V-Ab  旋律堆疊。

 

 

  主題B出現之前,由音型模進組成的一段漸強,如滾雪球般的銜接段落,飽滿地推出最突顯的主題B。主題B可分成三段,都是表現此主題,第一段先是銅管原型和倒影的交替進行,它是四度Re La Re(譜例+音檔V-B1),嘹亮的小號貫穿全場,接著法國號再以倒影方式吹出,後面就來個原型和倒影以對位方式重疊,這是巴爾托克表現對位手法的重要之處。第二段換成弦樂的賦格表現(音檔V-B2),依然強調對位形式,自由但不嚴謹,使樂曲進行添加更多的變化,第三段則是由木管弄起主題變奏(譜例+音檔V-B3),音符的八度轉換Mi Si -Si,又創造一段驚喜。主題B是本樂章重點,每一段都是非常精彩,恰好展現他精湛的賦格手法,讓一個平凡主題發光發亮,引人熱愛。   

托V-B ReLaRe 色 正向。

托V-B ReLaRe 倒  倒影0:19

 

托V-B ReLaRe P104正倒 色

正向(紅)倒影(綠)堆疊0:20 

   

譜例+音檔V-B1.  銅管。 

 

音檔V-B2  弦樂的賦格    

 

托V-B ReLaRe 三變奏 色

譜例+音檔V-B3  木管變奏。

 

 

 

巴爾托克《管弦樂協奏曲》

以上是第一段的主題A、B,第二段常動曲會再出現,主題B的登場(譜例+音檔V-2B),以增值方式(拍子加長),放緩地由銅管大聲吹出仿如頌歌式的高唱,將樂曲帶上高點。尾奏,回到本樂章開頭的Ab下行大三度音型,變形且不斷地模進(譜例+音檔V-尾),此時已不再是四度音程的曲調,而是回到和諧的三度,結束前,銅管再次大聲吹出三度來結束全曲。

 

托V-B 增值1

譜例+音檔V-2B  增值方式.  

 

 

托V-Ab 最後3度   

譜例+音檔V-尾  三度模進 -0:05 銅管再次吹出三度

 

 

 

整首樂曲非常的有內涵,看似自由卻藏匿著嚴謹的數理概念,有不少罕為人知的精密安排,旋律的寫作一點都不離題(音程),又能緊扣核心元素。欣賞方面,高潮迭起的曲調進行,多元風格的混搭,新鮮又具吸引力,是一部值得深入研究的好作品。               

 

 

 

 

推薦文章  

巴爾托克第2號《小提琴協奏曲》  https://reurl.cc/65mlO6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Lola聊音樂    的頭像
    Lola聊音樂

    羅文秀音樂講堂

    Lola聊音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