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史畢基交響詩《羅馬之松》
Respighi:Pini di Roma
【若需分享請標註出處,感謝您對作者的尊重,謝謝!】
每個人皆有其特別之處,特別是藝術家,具敏銳的感受力、天馬行空的想像,皆能展現其個人的特質,義大利作曲家雷史畢基(Ottorino Respighi,1879-1936)正是如此,19世紀末正好是義大利寫實歌劇引領風騷的輝煌時期,知名作品如馬斯康尼的歌劇「鄉間騎士」(1889)、雷昂卡伐洛的「丑角」(1892)以及喬大諾的「安東尼‧謝尼葉」(1896)等,都相當為人熟知與喜愛。但是,除寫實歌劇外,義大利作曲家在器樂作品方面,遠遠比不上歌劇作品的受人追捧,而此情形要等到雷史畢基的「羅馬三部曲」 (Roman Trilogy) 問世後才獲得改變,也就是說雷史畢基是當時特別能在器樂作品上,將義大利音樂帶向廣大群眾面前的作曲家。
(取自網路)
誕生於義大利的波隆納,年輕時就讀義大利的李奇歐音樂院(Liceo Musicale),從小學習鋼琴、小提琴,並參與樂團演奏,21歲到俄國演出,待下來與聖彼得堡的作曲家林姆斯基―高沙可夫(Nikolay Rimsky-Korsakov,1844-1908)學習作曲,那時國民樂派重視的管弦樂色彩的風格,對他有深遠的影響。另外,他一直留在室內樂團參與演出,對古代作曲家抱有濃厚的興趣,如義大利蒙臺威爾第。1913年進入國立聖塞西莉亞音樂學院(Liceo Musicale di Santa Cecilia)任作曲教師,十年後升任為音樂學院院長。他的作品擴及歌劇、芭蕾舞作品、管弦樂曲及聲樂作品和室內樂,其中「羅馬三部曲」是他留名歷史的代表作,包括1917交響詩「羅馬之泉」(Fontane di Roma )、1924年 「羅馬之松」(Pini di Roma)、1928年的《羅馬節慶》(Feste Romane)組成了「羅馬三部曲」。
(取自網路)
同樣是以音樂寫景的曲目中,很少有如此直接讓聽眾領受聽覺魔力,進而大讚覺得過癮的作品。描繪羅馬的不同景象:含括晨昏午晚、人群日常、古今虛實交替,還有神秘傳說、自然美景、昔日畫面。這些羅馬的歷史過往,都讓這位精通管弦配器的大師,發揮調配大型管弦樂團的繽紛色彩。總的來說,這些作品耀眼、刺耳喧鬧、悲戚哀嘆以及威武壯觀,各種情緒應有盡有。此外,他更在傳統的管弦樂團中加入許多樂器,例如本曲編制:基本木管之外,還有英國管、低音單簧管和倍低音管。銅管、弦樂群,豎琴,鍵盤樂器也不少,有風琴、鋼琴、鋼片琴,打擊樂器盡數出籠,鐵琴、三角鐵、大小鈸、大小鼓、嘎嘎器(ratchet)和鈴鼓,以及古羅馬的軍號角(Buccina)這都讓整體的音響更為華麗多元。
他的樂曲有如擦亮的銀器,發出刺人的折射亮光,盡顯樂器的最大可能性,吸收新演奏技法,追求聲效,繽紛色彩,配器豐富,雙簧的誇張顫音、小號的張牙舞爪音色,善用舞台內外遠近的聲源,還有古樂器的模仿,整體而言,不只是聽覺的呈現,而是聽視覺的融合,框圈出羅馬的畫面,音樂中的陶醉、沉迷、釋放、瘋狂和執著,使聽者感受出羅馬的輝煌歷史,與歌頌時代的悲歡血淚,亦能表現 孤獨、脫離人群的大自然面相,能從一般的事物中看到不一樣的風景,又不缺乏自我,充滿內心深處的聲音和情感。
波爾蓋賽別墅 (取自網路)
雷史畢基在「羅馬之松」的每個樂章裡都有寫上一段文字,敘述曲中的描繪景象。
第一樂章『波爾蓋賽別墅的群松』I. I pini di Villa Borghese (The Pines of Villa Borghese)
「波爾蓋賽別墅(Galleria Borghese)座落於羅馬市中央,相傳為十六世紀偉大建築師貝里尼的傑作。別墅內松樹林立、古木參天,景色相當優美。描寫孩童們在松樹下玩耍的情形,又跳又笑,模仿軍隊行進打仗,興奮地尖叫、嘻笑,像是傍晚燕子吱吱喳喳吵個不停。」
波爾蓋賽別墅座落於羅馬市中央,是十六世紀偉大建築師貝尼尼(Gian Lorenzo Bernini,1598-1680)的傑作(1620年完工),現在屬政府所有的一座美術館(Museo e Galleria Borghese)(1903年),館內收藏義大利文藝復興和巴洛克繪畫,特別是卡拉瓦喬的作品,還有貝尼尼的《阿波羅與黛芙妮》也收藏於此。別墅內松樹林立、古木參天,景色相當優美。
樂器的吹奏走向追求聲響效果為目標,以前古典浪漫風格的表現要求歌唱線條、充滿情感且音色要完美,現在呢?為了音效,爆破、尖銳、刺耳完全不計形象的達到目的才是目標。樂曲進行速度很快,瞬間即逝,難以抓住細節,形容小孩的玩耍聲,難免尖叫、嘶吼,再加上車水馬龍、大自然的鳥叫聲皆是所謂的環境音,所有聲響各自獨立,又相互重疊,你我它共同存在,聲響的描繪真是身歷其境。以下將介紹樂曲當中的主題以及展現特別聲響之處:
1-主題一
1-長短笛鳥叫聲
1-節奏風
1-小號裝上弱音器+嘎嘎器
1-主題二
1-結束前小號干擾聲
古墓 (取自網路)
第二樂章『迦大崆巴附近的松樹』II. Pini presso una catacomba (Pines Near a Catacomb)
「巨大的松樹環抱著地下古墓入口的身影,彷彿聽到從墓場深處傳來的古老聖歌曲調,莊嚴肅穆,歌聲迴盪不散。」
「迦大崆巴Catacomba」是古墓之意,以前基督教會秘密集會之地點或是掩埋教友的墓葬,羅馬有不少此種墓穴,充滿神祕悲戚、冤魂不散的傳說,一個遙遠的古老幻想,通常古老的「葛麗果聖歌」曲調就是最好表現的題材,令我們感到時光交錯,彷彿跨回遙遠時空。所以第二樂章順理成章出現葛麗果聖歌、教會的頌讚音樂以及信眾的祈禱聲。
法國號先吹奏第一主題(葛麗果聖歌),音樂由大提琴帶頭,法國號再唱,最後長笛也參與其中。中間部分,安排小號從舞台外面吹奏一段讚歌(遙遠),小提琴以極高音域搭配(空間),形成遙遠時空的記憶。接著,同音節奏的信徒祈禱聲,穿插葛麗果聖歌的第一主題,後面再轉換讚歌和信眾祈禱聲一起膜拜(長號)。
2-法國號 /葛麗果聖歌
2-小號讚歌/遠方傳來
2-信徒祈禱+葛麗果聖歌
2-信徒祈禱+長號讚歌
喬尼柯洛的夜晚 (取自網路)
第三樂章『喬尼柯洛的松樹』III. I pini del Gianicolo (The Pines of the Janiculum)
「喬尼柯洛(Gianicolo)是環繞在羅馬城四周的七座山丘之一。描寫安詳寂靜的喬尼柯洛夜晚,月光下的松樹屹立孤單,傳來夜鶯的啼叫聲。」
這是一段慢板樂章,描述寂靜星夜的羅馬大地,喚醒這塊土地上的滿滿記憶,從鋼琴的琶音流洩裡浮出單簧管的思古幽情之旋律,大提琴接著再唱,宛如從古至今地迴盪在恆久不變的羅馬城上。不僅歷史朝代的變更,也有道不盡的人類故事,這回換雙簧管吹起抒情曲調,傳遞給大提琴,最後在小提琴的悠揚聲中得到無比滿足。主要旋律搭以多種樂器的交替歌唱,有著濃濃的懷舊眷戀,結束前,他大膽使用留聲機,首次在古典音樂裡面,用來播放結尾時夜鶯的啼叫聲。長笛再唱開頭主題,靜夜中的鳥囀啼鳴由一段錄音放出,弦樂的顫音,宛如置身於大自然,最後被豎琴的撥奏音符逐漸地拉回現實場景。
3-主題一/單簧管
3-主題一換大提琴
3-主題二/雙簧管-大提琴-小提琴
3-結束前主一長笛-鳥鳴-豎琴
阿比亞(Appia)大道 (取自網路)
第四樂章『阿比亞大道上的松樹』IV. I pini della Via Appia (The Pines of the Appian Way)
「朦朧破曉中的阿比亞(Appia)大道上被孤獨佇立的群松守護著,沒有休止地的腳步聲在節奏中持續,古代的浮光掠影在詩人的幻想中浮現。刺耳的小號伴著,羅馬軍隊在朝陽下威武、驕傲地往大道前進,帶著勝利姿態登上卡比特雷山丘。」
最後一段相當熱鬧,清晨破曉時分,彷彿剛下船整軍的羅馬士兵正往羅馬城前進而來,遙遠的節奏聲緩緩地撲進,木管清晰的吹出軍隊的主題,穿插一段英國管的歷史記憶,不久,軍隊主題結合節奏聲由弱逐漸轉強,這是一段非常強烈誇張的漸強發展,長度約2分半鐘,宛如大軍壓境、威武壯觀、撼天震地的氣勢。其中,這段龐大氣勢聲中,作曲家安排六把古羅馬樂器“Buccina”(布奇納)―古代羅馬士兵常用的號角樂器,主要用於夜間換班報時和召喚用的。現代樂團通常選擇現代樂器來演奏,一般以高音號(B♭調 soprano saxhorn=flugelhorn)、中音號(tenor horn)和上低音號(baritone horn)各兩把,這些樂器會安排在舞台之外,或是觀眾席的一隅,製造空間的置換感,營造身臨其境的畫面,這些都是雷史畢基音樂迷人之處,讓人們可藉由音樂來認識、理解這座雷史畢基心中的永恆堡壘,除了自我特色,兼具歷史情懷,又能展現現代管弦樂法的精髓。
4-軍隊主題/單簧管
4-英國管回憶旋律
4-漸強起點
古羅馬樂器“Buccina”(布奇納) (取自網路)
取代Buccina的三種音高樂器(取自網路)
推薦文章
雷史畢基交響詩《羅馬之泉》 https://reurl.cc/WkODy7
雷史畢基交響詩《羅馬節慶》 https://reurl.cc/bkmyz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