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遼士 聲樂曲集《夏夜》

H. Berlioz : Les nuits d'été, Op. 7         

【若需分享請標註出處,感謝您對作者的尊重,謝謝!】    

   法國作曲家白遼士(Berlioz 1803-1869)於1830-40年代之時,創作了個人最出名的代表作品,如《幻想交響曲》(Symphonie fantastique Op.14)、《哈洛德在義大利》(Harold en Italie)、1837年的《安魂彌撒》(Grande Messe des Morts, Op. 5)、1840年《葬禮與勝利交響曲》(Grande symphonie funèbre et triomphale)以及1846年的《浮士德之天譴》(La damnation de Faust),《夏夜》(1843)正是創作於此一時期的作品,雖然不是經常演出的曲目,但是論起樂曲的身家資歷而言,不容小覬。《夏夜》是人聲與鋼琴的聯篇歌曲,這之前有舒伯特、舒曼的聯篇歌曲,或更早貝多芬的《致遠方的戀人》(An die feme Geliebte)是這類型樂曲的領頭羊,以法國而言,白遼士是最早寫作聯篇歌曲的法國作曲家,之後於1856年又改編成管絃樂隊伴奏的聯篇歌曲集,從室內樂形式擴展成大型音樂會形式,為聲樂曲集在音樂歷史上開創出新格局,之後有華格納(Wagner 1813-1883)的《魏森東克之歌》(Wesendonck Lieder) 1858年、馬勒(Mahler 1860-1911)《年輕旅人之歌》(Lieder eines fahrenden Gesellen)1896管弦樂版,以及理查·史特勞斯(Richard Strauss 1864-1949)《最後四首歌》(Vier letzte Lieder)1950首演,如此重要的曲目,當然不容忽視,以下就是《夏夜》的相關內容。   

0486426653 (2).JPG     

圖.《夏夜》總譜封面    

        戴奧弗勒.高堤耶(​Théophile Gautier1811-1872)是詩人、小說家、旅行作家,也是舞蹈和音樂鑑賞家,經常撰寫各類的藝術評論,是以「為藝術而藝術」的追求理念(憑藉審美觀念,談論純粹的藝術價值,不參雜政治、宗教等問題),是一位多面向的藝術家。白遼士於1838年閱讀戴奧弗勒.高堤耶(​Théophile Gautier1811-1872)新出版的詩集《死亡的喜劇》(La Comédie de la Mort),書中描述作者對死亡的看法,它雖是人類生活苦難的最終避難所,但是如果將死亡轉換成奇特、留戀甚至令人振奮的經歷,那對於死亡的逼迫可以正面迎敵,將黑暗轉為光明,生命戰勝死亡,得以擺脫死亡帶來恐怖哀傷的心理威嚇。其中詩作曾被白遼士、比才(Bizet 1838-1875)、佛瑞(Fauré 1845-1924)和杜帕克(Duparc, Henri 1848-1933)等作曲家譜為曲調。   

99839-theophile-gautier-by-nadar-c1856-1.jpg

戴奧弗勒.高堤耶(​Théophile Gautier1811-1872)     

Rodolphe_Bresdin_-_The_Comedy_of_Death_1854_-_(MeisterDrucke-742334).jpg       

詩集《死亡的喜劇》(La Comédie de la Mort)的插畫   

 

            白遼士在1840至1841年間挑選其中六首詩作來譜曲,寫成女中音與鋼琴聯篇歌曲《夏夜》。到了1856年才改編為由樂隊伴奏的版本,總譜上面,每一曲皆有標明適合演唱的歌者,但現在的演出多採用女聲歌者和樂隊的演出。《夏夜》是不是聯篇歌曲?其實白遼士本人也不把這六首曲子當成聯篇歌曲看待,也會選曲單獨演唱。   

        專注白遼士研究的美國學者克恩.霍洛曼(D. Kern Holoman 1947-)曾寫道:「詩、歌與管弦樂色彩三者如此水乳交融,在白遼士作品裡前所未見。原詩已屬上乘之作,但夏夜悶熱慵懶的世界卻令歌曲比原詩優勝許多。白遼士常說把音樂與詩作結合,會令兩者的力量都大大提升,《夏夜》正好引證了這句格言。」要了解音樂與詩作的結合,就需要先深入理解白遼士的創作特質。

51mH+ouORwL._SX340_BO1,204,203,200_.jpg     

美國學者克恩.霍洛曼(D. Kern Holoman 1947-)的白遼士傳記   

白遼士的配器法    

   從配器的特性來看,是運用樂器為和聲及節奏增添色彩的一種藝術,音色方面亦能產生不同的情感變化和描繪象徵,此曲寫作是1840-41年間,是鋼琴與聲樂的版本。這類藝術歌曲的寫作,最佳佼佼者當然是浪漫前期的舒伯特,以舒伯特藝術歌曲為例,歌聲傳達主人翁的情感起伏,鋼琴輔以情節背景所需的象徵聲響,另外,和聲也加強情感的生動描繪,內涵深刻又極富表現力,藉由音符活化詩詞中的文字情感,從靜態視覺演化成動態的微電影,這些皆為藝術歌曲之價值。當伴奏的鋼琴樂器轉換成管絃樂隊時,音色方面,包括個別樂器的聲音,還有高低音域的呈現,無疑地擴大為更寬廣的層面。整體方面,管樂和弦樂在個別的演奏技法上,能帶來多元聲響的效果,如撥奏、泛音或震音。將同樂器分成眾多分部、或使用不同調性的樂器,利用其音色、演奏以及音域上的差異,來製造印象深刻的效果,例如第六首的《無名島》使用三把不同調性的法國號(Corno),單簧管的搭配也有調性的要求,甚至連人聲的演唱都有各種可能性(聲腔)。由此看來,白遼士對於配器使用的細膩探求,有其獨特異於常人的見解。白遼士《論現代配器法與管弦樂法》一書是1840年著手書寫,1843年完成第一版,1855年修訂第二版,同時間,1823年開始寫作評論,長期觀察當代音樂演出,1835年開始於指揮台上的實際耕耘,熟悉樂團的諸多問題,因此於1856年改編成管弦樂版的《夏夜》,對於累積相當豐富經驗的白遼士而言,可以說是其藝術中的精鍊代表作之一。      

    另外,白遼士《論現代配器法與管弦樂法》一書後來成為學習配器法的最佳教科書,影響當時法國後輩作曲家,如聖桑、德布西、拉威爾,甚至理查史特勞斯、馬勒、普契尼和穆索斯基都間接受到滋養。有關白遼士的生平請參閱維基百科 https://en.wikipedia.org/wiki/Hector_Berlioz          

夏夜 曲目.png

 

《夏夜》作品第7號 Les Nuits d'été        

第一首:《村歌》  

第二首:《玫瑰幽靈》  

第三首:《在瀉湖》        

第四首:《缺席》     

第五首:《在墓園》

第六首:《無名島》      

樂隊編制:兩支長笛、雙簧管、兩支單簧管、兩支巴松管、三支圓號、豎琴和弦樂組     

 

 

夏夜 提點.png

音樂版本採用 Sir Colin Davis指揮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 ,每段樂曲參照譜上要求的歌者來演唱    

 

Berlioz: Les nuits d'été, Op.7, H. 81 - 1. Villanelle  《村歌》稍快版Allegretto

f76c86373da655b3632658894e454d45.jpg    

柯洛    Jean-Baptiste-Camille Corot 1796-1875,法國巴比松畫家,1857年作品The Willows of Marissel    

Mz/T  A大調 2/4拍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75GTXCGLuVc     

編制:長笛、雙簧管、單簧管(in A)、巴松管、弦樂組      

特色:似民謠風的3段Strophic form,意即同曲調配上不同的歌詞反覆唱,主要是伴奏上求變化,白遼士於配器上有其獨特的品味,短而小巧的曲調中,展現出不落俗套的風格。  

第一段是最單純的,管樂斷音的伴奏,搭配樂句分明的曲調,洋溢著身處大自然中的雀躍心情,大提琴偶而穿梭於樂句之間,最末句則由低音管現身擔負收尾的角色。第二段於聲部上多了對位安排,歌聲與大、中提琴的稍低沉音色有了對比,偶而加上扮演鳥兒的小提琴,在巢邊高歌一曲(rebord du nid.),歌詞:「我們談論著美麗的愛情(Pour parler de nos beaux amours)」出現小提琴與歌聲合而為一的渴望上升(加強作用),大提琴以反向的下行與之對位,屬樂曲中段部分的高潮。第三段是以上模式之外,多了聲部層次,歌聲與同陣線的大提琴加單簧管,會以一前一後的卡農方式呈現,聲部方面多了豐富的層次交織。伴奏上,調換管樂和弦樂的音色,也讓穩定的音色製造一些衝突美感,最後大家一起於斷音節奏上畫下休止符。

11.jpg

 

2. Le spectre de la rose《玫瑰幽靈》 略為緩慢的慢板 Adagio un poco lento e dolce assai    

The Soul of the Rose 1908.jpg     

約翰·威廉·瓦特豪斯( John William Waterhouse 1849-1917),英國新古典主義與前拉斐爾派畫家The Soul of the Rose 1908       

A    9/8拍  B大調(1856年)  (鋼琴版 D大調)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UWFmMefsVc    

編制:長笛、雙簧管、單簧管(in A)、圓號(E)、豎琴和弦樂組   

特色:以花朵玫瑰為第一人稱,道出它的命運,分三大段,每段的前半部分保有與開頭旋律的相似之處,二、三段的後半個自有其精彩的開展。依歌詞而言,首先是它的光彩時光、第二是自述其生命源起,最後提及它的安息之地。不同的內容搭配不同的唱腔和旋律,演唱白遼士的歌曲會考慮到特殊音質和音域,例如需要一個能唱中低音域的女高音,本曲就是最佳範例。還加上巧妙的伴奏製造新奇的聲響,使每一段落都熠熠生輝充滿著生命力,這是此曲匠心獨具之處。中間「這淡淡幽香是我的魂魄」歌聲裡搭配豎琴走向天堂,是《夏夜》中唯一出現豎琴的片段。  

12.jpg

 

 

3. Sur les lagunes 《在潟湖》小行板Andentino

3 fog-over-water -Isaac Levitan 1895.jpg   

Isaac Levitan 1860-1900 俄羅斯風景畫家  ,1895 作品   

Bar    f小調 6/8 拍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6zBhrbciMw0     

編制:長笛、單簧管(in 降B)、圓號兩部(C、F/pistons)、弦樂組   

特色:ABA’三部分,A段帶有一沉重的悲嘆音型―長-短-長,隨時出現與存在,視為引導、銜接、轉折皆可,增添曲調的重量感,宣告著悲嘆心境。B段先是回憶再陷入激動的段落,同音反覆的伴奏,穩定中隱藏著不安,特別安排讓法國號陪伴旋律。最後再度回到A時,彷彿低音罩頂的壓迫感,歌聲延伸至最低音域(黑夜像帷幔一般鋪展)。結束前一段,樂曲達於高潮,「哎!從前的她多麼美,我愛她多麼深!」幾度的大跳樂句,加上震音聲響和悲嘆音型,顯露最激動的澎湃情緒,最終以呼喊般的失望下行,歷歷展現痛苦到絕望的始末。

13.jpg

 

 

4. Absence 《缺席》 慢板Adagio      

Mz/T  升F大調  3/4拍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YR8CrTM0C0         

編制:長笛、單簧管(in A)、圓號兩部(A、D)、弦樂組  

特色:A-B-A-C-A,前面兩句各有表現力,第三句往上推高,最後一句皆是由高往下,此時樂團會全力地烘托,B、C兩段會特別加入法國號、單簧管及大提琴來搭配歌聲的線條,從頭到尾樂曲始終保有自己的發展模式,B段以兩度音程唱出呢喃之語,C段則以逐句墊高的步步高升進行,以一種淡雅的外表,壓抑內在燃燒的苦悶,非激情卻惆悵。     

14.jpg

 

Marie Recio1814-62.jpg      

Marie Recio(1814-62) 最早演唱 《缺席》Absence 的女高音,白遼士的第二任太太    

 

5. Au cimetière:Clair de lune《在墓園:月光》 不太慢的行板Andentino non troppo Lento  

antique-gothic-romantic-hudson-river.jpg  

1870左右  哈德遜河月光投射在墓園裡  美國畫家/unknow    

T  D大調  3/4拍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kqJvy7bQbg     

編制: 長笛、單簧管(in A)、弦樂組      

特色:AB A’ 似輓歌般的氣氛,宛如教堂儀式的經文朗誦,搭配和聲式的伴奏相互輝映,多半音的變化。B段的表現力很強,前半段管樂吹奏嘆息兩音,無波動的音高、平淡死寂的歌聲,宛若心如槁木般的萎靡不振,當歌詞唱著「乘在音樂的翅膀上,感覺到那記憶慢慢地回來;」音樂逐漸地上升,拉到此段的最高音,長笛愉悅地吹奏音符,猶如一道陽光投射下來。接著在「在顫抖的亮光中掠過」,樂隊出現特別的聲音―弦樂利用泛音奏出如同亮光般的閃爍光芒,這是B段當中利用管絃配器來增添時空場景的好例證。          

15a.jpg

15b.jpg

 

 

6. L'île inconnue 《無名島》  精神抖擻的快板 Allegro spiritoso        

圖片如第一張《夏夜》總譜封面    

Mz /T    F大調  6/8拍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bXuVsYB7DU      

編制:長笛、雙簧管、單簧管(in 降B)、3部圓號(F、C、降B)、低音管、弦樂組       

特色:ABACA’D加尾奏,6/8拍有船歌搖擺的氣氛,多大小調的轉換,曲中有個動機特別引人注意,快速六音符的音型想像成風的呼呼聲,由低音管掌控全局,本曲調A的歌詞多相似,全曲中出現不少歌詞的重複,充當終曲特別之處。

16a.jpg

16b.jpg

  https://fr.wikisource.org/wiki/La_Com%C3%A9die_de_la_Mort_(1838)  歌詞參考網站 /香港2011音樂會節目冊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HrRrTl88FM    

Berlioz: Les nuits d'été ∙ hr-Sinfonieorchester ∙ Véronique Gens ∙ Lionel Bringuier

 

推薦文章     

馬勒年輕旅人之歌    https://reurl.cc/kZoNO3    

馬勒第一號交響曲   https://reurl.cc/j8rMyM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Lola聊音樂    的頭像
    Lola聊音樂

    羅文秀音樂講堂

    Lola聊音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