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弗札克第九號交響曲新世界

Dvorak Symphony No. 9 E minor, Op. 95, "From the New World"   

      德弗札克於1892年9月到1895年4月期間待在美國紐約,擔任音樂院的院長,此音樂院設立於1885年,是一所融合各種種族(平等待遇)的國際音樂院(National Conservatory of Music),提供高於現職(布拉格音樂院)三倍以上的薪資,附帶豐富的假期,有足夠時間來創作,因此完成德弗札克的美國行,也為他帶來新的生活體驗,提供更多創作的素材。此時期創作的第九號交響曲新世界交響曲(捷克語:Z nového světa,英:From the New World)描繪異鄉情懷鄉,音符不僅透露出斯拉夫風格也參雜美國音樂的體驗元素,融合兩者爆發出無比的戲劇量能,使此曲留名於音樂史上的重要交響曲之列,1893年12月於紐約的卡內基廳首演,感動廣大聽眾心靈的作曲家。

德弗札克第九號交響曲《新世界》    

1892年的卡內基廳 ,新世界交響曲首演的音樂廳

 

德弗札克曾說:[如果沒看過美國,想必就無法寫出這樣的交響曲。]              

 

針對此交響曲很多人會討論德弗札克的美國影響,作曲家本人也曾表示意見,在此想根據幾項資料提出說明,還未來到美國之前德弗札克已曾閱讀美國文學家龍菲洛 (H.W. Longfellow, 1807-1882) 的作品「海華莎之歌」The Song of Hiawatha ,創作於1855年,描述一位印地安神話裡的英雄,是部長篇史詩,德弗札克曾計劃為此作品譜寫歌劇,但最後並未完成,其中第二樂章英國管著名旋律即是來自明妮哈哈(Minnehaha)的死亡葬禮中的旋律,另外,第三樂章詼諧曲則源自於一段印地安人的婚禮舞蹈中的熱鬧場景。    

另外,接觸到年輕黑人學生哈利˙桑卡˙伯利(Harry thanker Burleigh,1866-1949),他是位出色男中音(後來亦是作曲家),曾在音樂院哼唱黑人靈歌,被當時擔任院長的德弗札克注意到,多方接觸關注後,從他身上獲得許多美洲原住民的音樂風格。  

 

      這些異國元素的體驗,以及紐約新興大城市的活力和文明,異鄉遊子的濃厚思情,撞擊出充滿戲劇張力的第一、四樂章,其中第一樂章的進行曲旋律,與第四樂章的主題都非常出色。特別是第四樂章飽含全曲的能量,前面樂章主題不斷穿插於此熱情奔放的終樂章,加深整首樂曲的連結統一,締造德弗札克交響曲的高峰,非常值得長年的接觸聆聽。

 

德弗札克表示:[請不要討論我是否使用印第安或美國的動機等無意義的事情,因為那不是我的目標,我只是汲取美國民謠的精神來創作而已。]   

德弗札克第九號交響曲《新世界》   

德弗札克的家人與朋友,攝於紐約,照片存於捷克音樂博物館     

 

編制:短笛1、長笛2、雙簧2、英國管、單簧2、低音管2、法國號4、小號2、長號3、低音號、定音鼓、三角鐵、銅鈸、弦樂五部。

 

樂曲特色

聆聽之前,先來熟悉一下作曲家的習慣與個性,德弗札克是一位擅長創作旋律的作曲家,所以熟悉旋律就顯得非常重要。旋律的登場變成重頭戲,如何加深印象就需要一些手段,德弗札克利用各種樂器的音色,例如雙簧管、單簧管或木管群,不然法國號、弦樂的高低音也有差別,大夥的接替歌唱,根本就是洗腦高手。然後,光是多次的旋律歌唱仍顯平淡,也要考慮製造些跌宕起伏,讓音樂充滿戲劇效果,或是來一些樂句的壓縮、醞釀推升至高潮,直接浮現熱鬧的緊湊感,作曲家憑藉自己的長處,融合心靈感受,創作出讓自己發光發熱、百聽不厭的經典之作。

 

 

Dvořák: 9. Sinfonie (»Aus der Neuen Welt«) ∙ hr-Sinfonieorchester ∙ Andrés Orozco-Estrada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OofzffyDSA&t=147s    

 

 

第一樂章  慢板Adagio 4/8拍 –很快的快板 Allegro molto  e小調 2/4拍  

    本曲有四個樂章,各章皆有導奏,長短與份量各有不同,恰好展現出導奏的多元角色,第一樂章的導奏通常份量較重(近2分鐘),慢板具獨立性又帶有宣告後來主題的預示作用。奏鳴曲式樂章,安排三個主題,第一主題是附點的上行旋律(分解和弦)  (譜例+音檔I-1),由銅管宣告、木管回應、弦樂接棒,一段延伸,最後合奏一起高歌讚頌,簡單說,典型的多次複誦主旋律,經過起承轉合之後,再由樂團合奏製造一段主題亮點,進入第二主題之前,有段音型的延伸。

D-I主一

 譜例+音檔I-1   主題一  

  

經過強烈亮眼的主題一,出現安靜氣氛的主題二(譜例+音檔I-2),木管吹奏一段上下打轉,彷彿帶著些許不安定焦躁的曲調,木管之後,小提琴再唱,搭配低音的撥奏,宛如內在心靈的流露,正好對比第一主題的外在個性。第三主題正好是與第一主題反向進行的旋律(譜例+音檔I-3),很短,長笛、小提琴演奏之後,就直接與結束句合為一體,結束呈示部,譜上記載是有反覆記號的。     

D-I主二    

  譜例+音檔I-2    主題二   

 

D-I主三    

 譜例+音檔I-3    主題三 

 

       發展部是一段巧妙有趣的設計,先從主題三開始(音檔I-4),錯落於多種樂器之上,歌唱完整的曲調,漸漸地只剩音型元素,後續要出現的主題一,已經開始蠢蠢欲動的等待著,靜待時機直登寶座,整個發展過程頗有戲劇效果,接棒的主題一正好預示即將於再現部出現的主題一,真是一段無縫接軌的流程。  

  音檔I-4     主題三 -0:23 過度(主一、三重疊)   -0:42主題一    

 

第二樂章 最緩板Largo 降D大調 4/4三段體   

這是本曲最著名的慢板樂章,平靜中緩緩波動的曲調,有著呼喚心靈的溫暖,深夜孤寂靈魂的撫慰,不僅音樂好聽,曲調中還蘊藏著許多細節,宛如一場對話、一場戲的情節,等待聽者去挖掘。

    經過熱情激動的第一樂章,實在需要好好地沈澱一下,和聲式的導奏,由ppp至f的漸強,和聲的飽滿溫潤,建立起寧靜的氛圍,英國管(E.H. or Corno inglese)稍哀戚的音色唱起主旋律A(譜例+音檔II-1),完整的主題A有14小節。之後導奏和聲穿插,換小提琴歌唱(音檔II-1a),最後英國管又取回掌控權,曲畢,隨著零碎曲調逐漸消失,等待下個主題B登場。       

D-II主一

  譜例+音檔II-1

  音檔II-1a      

 

 

      登場的主題B可分成兩部分,起頭的是弦樂震音陪伴下的木管曲調(音檔II-2),旋律性不強,反而是塑造出一種撲朔哀戚的氣氛,接著雙簧管吹出波動起伏的波西米亞悲歌曲調(音檔II-2a),搭配大提琴的撥奏如腳步聲,增添樂曲的動感,仿似在壓抑的情感下,充滿歸心似箭的衝動。上述兩部分再重複表現一次,相似卻不相同,好好感受作曲家生動細膩詮釋的內心戲。突然,長笛如鳥叫聲般響起(音檔II-2b),調性也從陰暗的小調,翻轉成明朗的大調,似黎明破曉時刻,先前深夜沈浸的哀傷情緒裡,隨著天亮而投入陽光甦醒,準備回到主題A之前,第一樂章的主題一在銅管群裡再度被呼喚而來。

   音檔II-2    

   音檔II-2a   

   音檔II-2b

 

 

 

        第二次再登場的主題A,仍由念念不忘的英國管吹奏,一句過後,裝上弱音器的小提琴拉著哽咽語氣(音檔II-3),導致語句的不完整,再加上小提琴和大提琴的二重奏,栩栩如生的逼真景象,真的很會演,還有此樂章務必認真地聽至最後一個音,每個音符都充滿無可言喻的真摯情懷。  

  音檔II-3   裝上弱音器的小提琴哽咽聲。 

 

 

第三樂章  詼諧曲 十分活潑的快板 Molto vivace  e小調 3/4拍    

   一段簡潔活力的導奏,詼諧曲主題是段純樸的舞蹈律動,來自海華莎之歌的婚禮熱鬧場面,此跳躍的旋律音符(譜例+音檔III-1),會於終樂章出現,它扮演第二樂章慢板旋律的搭襯,穿插於樂句末。要進入中段音樂前,木管吹出感傷的旋律(音檔III-1a),並出現第一樂章的主題,扮演一段銜接。

D-III主一      

  譜例+音檔III-1      

  音檔III-1a      

 

   中段Trio以木管為主角(音檔III-2),全新的兩段旋律進行,會做反覆,再次回到詼諧曲部分。

 音檔III-2     第一段 -0:12 第二段

 

         結尾處,法國號吹奏第一樂章被增值的主題(音檔III-3),好像慢動作的處理效果,清晰可聽見,多次歌唱,結束前,小號吹出第一樂章第三主題(音檔III-3),一樣是慢速的增值效果,加深聽眾的印象,這是第三主題唯一的現身,進入終樂章之時,發展部將大量出現前面樂章的主題。

 音檔III-3    第一樂章的一主題    -0:21第一樂章第三主題    

 

 

第四樂章 熱情如火的快板 Allegro con fuoco e小調 4/4奏鳴曲式   

開頭短短9小節的壓縮節奏,創造無比簡潔、又撼動人心的震撼力,凝聚能量爆開第一主題,銅管嘹亮的華麗登場,工整的四+四句主題(譜例+音檔IV-1),經過弦樂的四句,小提琴和木管群再次齊聲歌頌,強烈又強勢的主題,正是本樂章的核心要素。       

 

D-IV主一   

  譜例+音檔IV-1

 

 

                經過熱烈的第一主題,孤寂歌聲的主題二,由單簧管主唱(音檔IV-2),弦樂以震音佈下冷清的氛圍,單薄的歌聲會穿插大提琴的回應和支持,彷彿孤獨裡的一絲溫暖依靠,小提琴接棒將其推升,高潮之處演奏長短樂句已是結束句部分。  

  音檔IV-2   單簧管主唱主題二    -0:46 結束句   

 

發展部可依其內容相近之處,分成許多段落,在這些段落中,會出現前面樂章主題與本樂章主題,如同樂章主題大集合,最先被帶出來的是第四樂章的主題一(音檔IV-3)、接著第二樂章旋律與詼諧曲樂章主題搭配(譜例+音檔IV-3a),逐漸再將慢板樂章主題,分別在大調和小調上轉換(譜例+音檔IV-3b),緊接著低音的主題運作,後續第一樂章帶有切分的主題一上場(譜例+音檔IV-3c),穿插第二樂章的旋律,不知不覺間推出本樂章主題登場,短短兩句就被拉平,原來是事先預告再現部的到來,整個發展部非常精彩,樂章主題的運用相當微妙且多變。  

  音檔IV-3    第四樂章的主題一

  音檔IV-3a   第二樂章旋律與詼諧曲樂章主題搭配

  音檔IV-3b   大調和小調轉換       

  音檔IV-3c     第一樂章主題一   穿插第二樂章旋律(弦樂)    -0:13預告    -0:29再現部 

 

 

 

 

再現部的主題一不似呈示部的強大氣勢,不是沒有作為,而是為最後的尾奏做準備。反而單簧管獨唱的第二主題,這回改由大提琴來發揮(音檔IV-4),木管群會與之回應,展現出不同的風格。    

  音檔IV-4    

 

最後的尾奏,跟發展部一樣精彩,各樂章主題又再度出現,本樂章主題由長號領頭吹出(音檔IV-5),第一樂章主題一跟著乍現(長號),接著二、三樂章主題一併上場(木管)(音檔IV-5a),第四樂章主題迫不及待地由法國號唱,木管和弦樂再唱,小號再接棒,嚴然一副搶回主控權的姿態,最後,一起衝向終點,譜上有特別註明要讓音持續至最弱狀態,如同第二樂章結尾,持續至最後。

  音檔IV-5    長號主題一    -0:16 第一樂章主題一

  音檔IV-5a    二、三樂章主題    -0:16 第四樂章主題       

 

Antonín Dvořák - Symphony No. 9 ‘From the New World’ - Klaus Mäkelä | Made in America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XcU7h3uVlg&t=316s      

 

Dvořák Symphony No 9 "New World" Celibidache, Münchner Philharmoniker, 1991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9RT2nHD6CQ&t=27s    

 

 

推薦文章    

德弗札克 b小調大提琴協奏曲 作品104     https://reurl.cc/0Xa3bM    

德弗札克鋼琴三重奏《悲歌》Op.90    https://reurl.cc/QbVMkb    

德弗札克第五號交響曲  https://reurl.cc/7k902N     

德弗札克《D小调管樂小夜曲》Op.44  https://reurl.cc/M81O14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Lola聊音樂    的頭像
    Lola聊音樂

    羅文秀音樂講堂

    Lola聊音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