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布西為鋼琴和管弦樂團的幻想曲
Debussy: Fantaisie for Piano and Orchestra L73
德布西(Claude Debussy, 1862-1918)
1902年的歌劇佩利亞斯與梅麗桑德(Pelléas and Mélisande)可說是德布西音樂風格確立的分界點,遠離大、小調及和聲的概念,帶領法國音樂走向新的道路。1905年的作品《海》就是屬於這時期的創作,多使用半音、調性不明、形式減弱,音樂的表現語法更自由。
幻想曲是1884獲得羅馬大賽於義大利留學時期的創作作品,總共繳交四部作品。羅馬大獎四首提交作品:交響曲《祖萊瑪》the symphonic ode Zuleima(根據海因里希·海涅(Heinrich Heine )的文字改編);管弦樂曲《春天》Printemps ;清唱劇《獲選的少女》La Damoiselle élue(1887-1888);以及鋼琴和管弦樂隊的幻想曲,學院針對他作品的審核評語:“離奇、難以理解和無法演奏”。
德布西曾說:「我太迷戀自由,太喜歡自己的想法!」
Debussy by Marcel Baschet, 1884 年 (取自網路)
德布西以作品《浪子回頭》L'enfant prodigue 贏得了羅馬作曲獎,獲得到義大利梅第奇別墅美術學院的獎學金並居住於此(1885-1887)。 (右邊白外套坐於階梯) (取自網路)
此曲已有著後來《牧神的午後》(1892年)的特質,唯獨前者的創作上仍保有法國循環形式的框架,準備出走的過度階段。雖亟欲擺脫德奧古典奏鳴曲的形式,嚴格的呈示部、發展、再現,和強調主題的擴張、延伸等等,依然都存在,但已顯露自己的想法,有主題有動機卻多了些自由的揮灑。
另一方面,尋找法國音樂的新方向,本身偏愛全音音階、印尼甘美朗風,常運用半音、東方音階。幻想曲中也遵循著聖桑、法朗克的循環曲式,叛逆的德布西依然執著要走出屬於自己的風格,全曲的循環形式設計,正是此曲受人矚目的焦點。還沒脫離法國傳統的循環曲式,發展出一種讓音樂語言擴張的模式―「主題―重複―發展」,主題含括樂念、動機、長或短的線條,每一段落常以主題作為出發點,再多次重覆,然後將其發展下去,聽聽下面音檔並解釋之。樂曲雖為協奏曲形式,樂團和獨奏樂器之間,並無抗衡的競爭性,反而獨奏的鋼琴融為樂團的聲部之一,分工多於競爭,合作多於對立。
年輕德布西七歲開始學習鋼琴,他的父親擁有一家瓷器店,母親是一名裁縫,並非音樂世家。(取自網路)
創作於1889年十月到1890年的四月,預定初演時,因指揮丹第(Paul Marie d'Indy,1851-1931)決定只演出一個樂章,德布西憤而收走演出的樂譜離去,其他因素―德布西曾表示對此作品不甚滿意,不斷修訂,生前都不曾演出過。樂曲首演是1919年11月20日於倫敦皇家愛樂協會(Royal Philharmonic Orchestra),柯爾托(Alfred Cortot,1877-1962)擔任獨奏,12月於巴黎演出,梅薩傑(Andre Messager,1853-1929)指揮,瑪格莉特.隆(Marguerite Marie-Charlotte Long,1874-1966)擔任獨奏,
編制上,除基本配置外,添加了短笛、英國管、低音豎笛、銅鈸、豎琴等樂器。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xhrmc2xRVU
Debussy: Fantaisie pour piano et orchestre ∙ hr-Sinfonieorchester ∙ Aimard ∙ Altinoglu
Debussy Fantaisie L73 Fantaisie for piano and orchestra
I. Andante ma non troppo
II. Lento e molto espressivo
III. Allegro molto
樂曲說明:
第一樂章 不太快的行板Andante ma non troppo G大調 3/4拍
第一樂章安排了兩個主題,先是一段導奏,木管吹奏上下不超過8度的第一主題身影,片段、零落地由英國管、號角如呼喚般輪流此起彼落,交給鋼琴的顫音,引出木管吹奏適度快板的第一主題(音檔1+譜例1),編織出一段不疾不徐的幻想曲調,木管之後鋼琴再以八度現身,曲調更為明顯。第二次以英國管前引,鋼琴再以和弦且雙手彈奏旋律,如同被匡列的主角,不斷被歌頌無法被忽視之。 譜例1
音檔1
第一主題一直保持鮮明旋律的本體,少變化,第二主題傾向富節奏性,稍加變奏的方式來延伸發展,英國管帶出半音及切分節奏的線條(音檔2+譜例2),鋼琴隨後增強,法國號也加入主題的歌頌,不久鋼琴以稍變形的主題強烈奏出(音檔3+譜例3),低音弦樂馬上加以回應,這是主題二帶來本樂章的第一段高潮,強烈顯著的激動,準備進入結束句之前,主題一不甘寂寞地短暫現身。
譜例2
音檔2
譜例3
音檔3
結束句是平緩綿延的抒情線條,雙簧管吹起羞澀內斂的旋律(音檔4+譜例4),弦樂隨後接手,最後鋼琴以夢幻的氣氛加以歌頌,三個段落,三種特色,雖不強烈但各有所執。
譜例4
音檔4
經過一段以主題二為素材的發展部,帶來一段驚喜,整體以高潮方式,風風光光地再現了第一主題(音檔5),音樂是熱絡的,主題二、結束句接連在後,結尾時以主題一作為終點。補充說明一下,主題一是此樂章的核心,具有足夠的說服力,一開頭的出現,以及再現部的響亮登場,結尾時,將原來四小節的樂句,濃縮成節奏明顯的兩小節,直接為核心主題留下簡潔有力的結語。德布西受到當時法國作曲家的循環曲式影響,著重樂章之間的親密關係,既然做為核心主題,他會如何為往後兩個樂章間架起密切的橋樑,且讓我們拭目以待。
音檔5 發展 -0:08 再現主題一 -1:06 濃縮的主題
第二樂章 表情豐富的緩板Lento e molto espressivo 升F大調 4/4拍
三段體ABA-尾奏的慢板樂章,AB兩個主題個又特色,主題A(音檔6+譜例5)如一股迷霧的氣氛,A分成前半a以四音大跳為其特徵,後半b是切分音的元素,這兩部分將引導主題A的進行,四音大跳的音型經常出現,切分音的樂句也不甘示弱。
譜例5
音檔6. 0:08 Aa 四音大跳 -0:34 b 切分樂句
主題B是12/8拍,先是大提琴的獨奏(音檔7+譜例6),鋼琴做裝飾,接著鋼琴唱出切分音的樂句宣示主權。
譜例6
音檔7. 大提琴獨奏
最後的尾奏,是作曲家很有意思的想法―結合A與B素材,隱藏著不易察覺的密碼,讓音樂無任何違和感又兼具高貴氣質,前面主題B的大提琴獨奏,改由鋼琴兩手八度彈奏(音檔8+譜例6),主題A的四音音型隱身於音符之中,不斷地持續前進,扮演著慢板樂章的收尾角色,直到長笛的獨奏開始,正預告著終樂章的導奏開始。
音檔8. 鋼琴八度彈奏大提琴旋律
此曲乍聽之下,像是抒情浪漫的柔美曲調,不斷聆聽之後,細節不停地被湧出,發現內在的優雅涵養遠遠超過外貌的吸引。德布西的音樂偏向感官愉悅的特質,初次接觸如外貌吸睛的少女,幾經深入瞭解後,其舉手投足的溫婉更顯優雅高貴的氣質。事實上,逐漸發覺其巧奪天工之處,完全不容小觑,等到終樂章之時,會有更饒人趣味的構想呼之欲出。’
音樂不只是聽覺上的直覺享受,一層一層的表皮逐次被掀開,體驗作曲家的超人創意,還有同類作品的挑戰,好不好聽已不是取決的標準,當你獲得的是對藝術價值的讚嘆,心中自然滿盈著暖暖喜悅。
第三樂章 甚快板Allegro molto G大調
從慢板樂章延續過來之後,先是長笛獨奏帶領的一段導奏,不久轉入快板,低音弦樂奏出兩小節的清晰旋律是主題A(音檔9+譜例7),簡單音符富有強烈的記憶性,弦樂之後是鋼琴的重音呈現,接著以同音的斷音活潑的轉換,雖是同一樂句,精彩流暢的變化佔據聽者的澎湃內心,為終樂章的熱情結尾掀開序幕。
譜例7. 主題A
音檔9. 主題A
終樂章是迴旋曲式A-B-C-A’-尾奏,A為核心主題強烈鮮明,B以長短音為特色,雙簧管領頭(音檔10+譜例8),C是慢板樂段,由小提琴主奏(音檔11+譜例9),再現的主題A加入變奏的元素,助其靈活流暢地進行,突然鋼琴以強音齊奏方式彈出增值的主題A(音檔12+譜例10),增值的效果是清晰且深刻,如畫重點般突出畫面,最後就在主題A的變化中結束整首樂曲。
譜例8. 主題B雙簧管
音檔10.
譜例9. 主題 C慢板樂段
音檔11. 主題 C慢板
譜例10. 增值的主題A
音檔12. 增值的主題A
最後,一定要提到的是,第三樂章的主題A是重點,它衍生出主題B和C,再回到第一樂章的第一主題(譜例11),它是這首樂曲主題發展的起源,第二樂章有其身影,第三樂章更是明顯從第一樂章而來,「循環形式」的主要主題,貫穿全曲並緊密串結樂章間的關聯,德布西不僅緊密連結各個樂章,還串起主題旋律的延展性,如細胞分裂製造出的個體,乍看之下不易分辨,卻都擁有相同基因的血統,這是此曲背後的價值與驚嘆。
譜例11. 第一樂章的第一主題 ,請比較譜例7 -III 的主題A (上方的紅圈音)
推薦文章
德布西 交響素描《海》(La Mer)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