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多芬降E大調第五號鋼琴協奏曲《皇帝》Op.73   

Beethoven Piano Concerto No.5 "Emperor" Eb major Op.73    

第五號創作於1809-10年間,1811/11/28 於萊比錫布商大廈首演,主奏者是史奈德 (Johann Christian Friedrich Schneider ,1786-1853),當時《大眾音樂報》上的評論極高。隔年,1812年二月才於維也納舉辦首演,由學生徹爾尼(Carl Czerny,1791-1857)擔任主奏。德國作曲家費利克斯.孟德爾頌( Felix Mendelssohn,1809-1847),於18296在英國首演,擔任鋼琴獨奏者。

Beethoven1811_Mähler_1815.jpg   

1811年的貝多芬畫像      

220px-Friedrich_Schneider.jpg     

1811/11月於萊比錫布商大廈首演的鋼琴主奏史奈德      

 但是,此曲直到匈牙利音樂家李斯特(Liszt,1811-1886)、費迪南.希勒(Friedrich Hiller,1811-1855):希勒身兼鋼琴、指揮和作曲家,與蕭邦非常要好,於1830-1840年間大力推廣演出,得以廣為人知讓大眾認識貝多芬的偉大協奏曲。1811/02月付梓出版,题献給好友及學生魯道夫大公(Archduke Rudolph,1788-1831)。         

 

 樂曲中的豐富思想、輝煌如帝王般的氣勢,雄偉勝利以及濃濃的宗教氣氛,因此在貝多芬去世十年之後,約翰.克拉莫(Johann Baptist Cramer,1771-1858)是僑居英國的德國作曲家、鋼琴家和出版商,出版此首協奏曲時,加上標題"Emperor"(皇帝),因此才有”皇帝”之名流傳至今(並非貝多芬的設定標題)。     

5 初稿.jpg    

圖. 降E大調第一樂章的草稿,實在不易閱讀.  (取自Morgan Library)     

 

        創作同時,1809年當拿破崙大軍包圍維也納,社會面臨動盪不安的氣氛,同年4月完成協奏曲的手稿,7月寫信給樂譜出版商,曾提及為了保住微弱的聽力,他躲在弟弟的地窖裡,抱著枕頭摀住耳朵,當時周遭狀況“只有鼓聲、大砲、男人和各種各樣的苦難”,真實的戰亂時刻,使貝多芬深刻地親身體驗,因此作品中的英雄魂自然地流露出來。

 樂譜草稿中有文字記載:”奔赴戰場,歡慶之歌”和”進攻―勝利”一詞,鋼琴與樂團以”戰鬥精神”相互對峙抗爭,加入宗教情懷的宇宙(星空)境地,最終,得到理想化的昇華。這是貝多芬英雄作品的創作期間和結束年代,時間約1803年至1809年間,代表作品有第三號交響曲《英雄》、第五號c小調交響曲。(參閱Eulenburg的總譜說明) 

 另外以調號特質而言,降E大調具雄偉和高貴的氣氛,加上樂曲展現華麗炫燿、莊嚴宏偉的個性,更顯其光輝燦爛。同時具備莊嚴宏偉氣質的作品,如貝多芬的第三號交響曲《英雄》、李斯特的第一號鋼琴協奏曲也是選擇同一調性。

 

        美國鋼琴家普萊亞(Murray Perahia1947-)說,貝多芬在寫降E大調協奏曲時,把哲學家康德一段銘言貼在桌前「世上有兩樣東西讓我深深讚歎敬畏,一是我們頭上的燦爛星空,另一是內心的道德法則」。因此他在彈奏「皇帝」時,希望展現出貝多芬樂曲中的浩瀚星空。另外,還指出第五號協奏曲是貝多芬手稿中罕見有留下演奏註記的,分別註明:慢板樂章開始時,要表現「黑暗後的黎明」;在終樂章,則要表現「醉感」,指得不是酒醉之意,而是沉醉於廣大宇宙的超脫感。 (節錄於2014年演出前的訪談)   

 

        演奏家對貝多芬的音樂,曾作出此感想:「演奏貝多芬的挑戰是持續存在的,因為每次的演奏都會比之前更深入內在,這份奧秘是無止盡,不知何處是終點。無論音樂或情感上,都有層層相連的關係,乍看毫無關聯的音符,卻充滿變化和獨創性,這些都是作曲家窮盡一生鑽研的偉大作品。」(參考網路訪談文章)

 

 記得指揮家阿巴多(Claudio Abbado,1933-2014)曾說:「每次研讀貝多芬的作品,都能發現新的。」深有同感,每次重讀作品時,經常認為已經很熟悉了,卻不經意地發現以前被忽略之處,重新閱讀之後,獲得更合理的解答,所以,總是期待著發現寶,以下的樂曲說明應該會帶給你如獲至寶的興奮感。

 

編制:長笛2、雙簧管2、單簧管2、低音管2、法國號2、小號2、定音鼓、弦樂五部  

 

Beethoven - Piano Concerto Nº5 – Arrau, Sir Collin Davis,1984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E_B1KxnFfY     

第一樂章  快板Allegro 降E大調 4/4拍       

        樂章一開始,獨奏就以非常華麗威嚴的氣勢吸引大眾(音檔1+譜例1),每每奏下一個重和弦,即帶出鋼琴的琶音和一長串的音群,不急不徐地展現,讓獨奏以開門見山的方式登場,打破以往樂團事先演奏呈示部的慣例,這也是古典時期的協奏曲形式―樂團先唱出主題,然後交棒給主奏,再一次地演奏呈示部,因此古典時期的呈示部會出現兩次。前三首皆依循傳統古典形式,第四號已經改變,第五號直接迎面而來  ,由此見到貝多芬於寫作上的創新和超越的個性。 

5-I導奏Pi.png   譜例1.       

 音檔1.導奏     

        先瞭解一下呈示部的主題,樂團和主奏的主題元素是一樣的,一體兩面的概念,演奏出來的面貌差異,樂團與獨奏的表現力之別,使得呈示部的音樂異常豐富,這些都源自於貝多芬亟欲創造的單一卻多元的效果。樂團呈示部的主題一(音檔2)是節奏強烈,帶點雄壯威武的個性,合奏一遍再交給單簧管,主題的後半的”下行四音”成了延伸的重要元素(來自主題的後半)(譜例2),此下行四音到了鋼琴手上時,將是一段很棒的伸展。   

  音檔2.    

 5-I主一樂團120Vn 色.jpg

譜例2. 下四音    

 

       主題二(音檔3+譜例3)轉入小調弦樂用斷音的短音符(半拍)來回(似走不出去),直到法國號和定音鼓以(一拍)堅定的進行曲速度才脫離這猶疑的態度,事實上是同一旋律,斷音和圓滑樂句的差別而已,加上樂器的運用(弦樂和法國號),卻營造出很不一樣的感覺。     

  音檔3. 主題二  小提琴--0:16法國號      

 5-I主題二譜例.png   

譜例3.      

    結束句是以主題一音型來表現的(音檔4),特別的是長度較長,後面會有一段屬於結束句的旋律(音檔5),因為它會成為發展部的素材之一。

  音檔4.    

  音檔5.     

 

        以上是樂團的呈示部,再來談的是獨奏的主題表現,獨奏的主題一少了雄壯威武的聲勢(這是樂團的魅力),倒是下行四音,先是銅管鋼琴的正規進行(音檔6),再來鋼琴以不穩定的切分音方式下行,低音管再以變形延續,下行四音透過前後三次的進行,展現正規的古典、不穩定的浪漫以及戲謔的語法,演繹出三種面貌,這正是貝多芬音樂中的特色之一,也是最佳範例。

  音檔6. 下四音 -0:08 浪漫 -0:18 低音管     

        主題二也是一段話題,鋼琴的短音符和撥奏營造出夜空中的閃爍星光(譜例3+音檔7),再來,於單簧管的高音持續之下,流暢鋼琴倘佯於靜夜裡,和前面樂團的表現別具一格。一體多面的概念在此曲裡高度地被發揮,此安靜的主題是本曲的亮點,後面第二樂章將見識更深沉的內涵表現。     

  音檔7.主題二             

        獨奏的結束句很熱鬧,先是鋼琴的對位,左手下行音型發出怪異的聲響(音檔8),讓音樂顯得變化豐富,還有主題一也會再度現身,依然保持其雄壯威武的氣勢,所以主題一也是此樂章的重點,呈示部已經出現四次之多。 

 音檔8.怪異聲響     

        發展部的進行,通常是主題被零星化,不完整之意,多轉調呈現不穩定狀態,提及幾個重點片段,如主題一的變化(音檔9),濃縮成兩小節,木管交織進行。中間以斷音節奏為主(音檔10)的鋼琴八度和弦樂的對位(如卡農般),也是不錯的表現,最後是發展部要回到再現部的橋段(音檔11),中提琴以主題一的音型不斷反覆著,鋼琴在旁以細碎音符煽風點火,反覆壓縮製造張力,同心協力地展開開頭的華麗威嚴氣勢的導奏,再度將聽者帶回熟悉的再現部。

 音檔9.發展部主題一變化    

 音檔10.鋼琴八度     

 音檔11.銜接再現部     

 

    再現部結束句之後,譜上有段貝多芬清楚寫下的音符,以獨奏主題二的星空為主(音檔12),除鋼琴之外,號角與鋼琴的合體也是不錯的組合,以上是第一樂章的說明,相當豐富的樂章。     

 音檔12.獨奏主題二星空     

 

第二樂章 稍快一點的慢板 Adagio un poco moto  B大調 4/4拍    

        經過前樂章飽滿精神的雄壯氣勢之後,慢板樂章呈現出天壤之別的境地,虔誠莊嚴的讚美歌,彷彿推進世外桃源,遠離塵世。貝多芬曾說:「當耳聾之後,更清楚地聽見心裡的聲音。」此樂章如同這樣的感覺,讚美詩之後,達到更遙遠的世界―星空,寂靜、廣闊獨存自我,這是貝多芬的理想境界,如同「穿過黑暗迎向光明」的理念,一直是他音樂中的精神理念。

 

註明,B大調有五個升記號,與降C大調是同音異名調號,降C大調是降E大調的遠系調(符合樂章的轉調合理性),因此利用同音異名調號關係,而出現升種調號。   

 

    主題A是加上弱音器的弦樂如聖詠般的聲響(前半段) (音檔13),樂句、重複或模進的緩緩前進,已將聽者帶離俗世煩囂,低音的撥奏,如腳步聲進入寧靜世界。後半部分鋼琴的高音顆粒音符從高而降(音檔14),素淨純潔的時空,法國號的渴望上行,大跳樂句,一波比一波高張,宛若深呼吸般更融入其中。

  音檔13. 主題A 聖詠聲響      

 音檔14.    

 

         B段由木管加法國號的高音支撐(音檔15),心中感到更廣闊的空間或宇宙,鋼琴自由地流動,偶而的號角聲遠處想起,猶如星空下的內心呼喚,漸漸地,連串的顫音(音檔16),以半音方式一步一步墊高,緊張升溫,然後再度回到聖詠的主題A。   

 音檔15. B段         

 音檔16. B段接主題A    

 

       主題A第一次前半是弦樂演奏,此刻換鋼琴以和弦歌唱(音檔17),弦樂撥奏陪襯,另一種寧靜,不一樣的感覺,後半部分換上木管擔綱(音檔18),加上鋼琴的顆粒的伴奏聲響,又是一種氛圍。最後,第二樂章會直接進入第三樂章。

 音檔17. 鋼琴以和弦歌唱       

 音檔18. 木管主奏   

 

 

第三樂章 輪旋曲  快板 Allegro 降E大調 6/8拍         

A  B  A  C  A  B  A  尾奏    

        充滿英雄氣概的降E大調,亦曾出現在第三號交響曲《英雄》,兩首皆是澎湃熱情的風格,第二樂章進入B大調(五個升記號),與降E的降種調號(三個降記號)為遠系調關係,加上同音異名的巧妙調換(見上方註明),因此第二樂章更顯超凡塵世之感,終樂章又回到第一樂章的降E大調,因此開頭的熟悉感又再度呈現。

         終樂章多採迴旋曲式,有三個主題分別是A、B、C,主題A利用拍子的重音差異(3/4拍、6/8拍)來製造衝突感(音檔19),進行時顯得不順暢,後來才回復正常,如此混亂和正常為此主題A塑造形象。主題B則是選擇抒情雅適風格,以鋼琴獨奏為主(音檔20)。主題C處於樂章的中間部分,非主題類型,而是扮演發展的角色,其中鋼琴於高音來來回回(音檔21),弦樂在旁裝飾著,還有小調段落(音檔22),琶音的躁動音型引來一陣騷動,接著就是鋼琴以顫音支撐著,讓樂團來引導進入主題A,把第二樂章要進入第三樂章的銜接段重新複製,但是鋼琴和樂團的角色已經互換。最後,結束前安排一段具戲劇效果的橋段,是鋼琴的音階上行(音檔23),搭配著定音鼓的節奏,作為衝向終點的戲劇效果。         

  音檔19. 主題A    

 音檔20. 主題B       

 音檔21. 主題C      

 音檔22. 小調      

 音檔23. 結束前衝向終點      

若需分享請標註出處,感謝您對寫作者的尊重,謝謝!    

 

推薦版本  

 

Zimerman, Bernstein, Wiener Philharmoniker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DXWK3W477w    

 

Piano Concerto No. 5 Op. 73 -1. Allegro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ojbFvAV_Bg&list=OLAK5uy_lV0VQx-gzOqaBUcqdSldKhLU4Iw8k6atc    

 

 

推薦文章    

貝多芬第一號鋼琴協奏曲 Op.15   https://reurl.cc/KrgvyR     

貝多芬第二號鋼琴協奏曲  Op.21      https://reurl.cc/NZeL49    

貝多芬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 Op.61  https://reurl.cc/NZeLYp     

貝多芬C大調三重協奏曲 Op.56     https://reurl.cc/EZdLQ1     

 

 

 

 

arrow
arrow

    Lola聊音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