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多芬降B大調第二號鋼琴協奏曲OP.19   

Beethoven Piano Concerto No.2 OP.19 in Bb major    

       1793-1795年完成,三月在維也納布爾格劇院(Burgtheater)首演,同年12月再拿此曲演出,直到1798年第一號C大調協奏曲即將完成時,又著手修訂第二號降B大調,1800加入鋼琴獨奏部分,1801年的出版時間拖延至年底,因此成為第二號。

       前兩首協奏曲明顯地承襲著古典風格,又充滿叛逆的自我主張,於保持規矩之間做出最大的逾矩,那掩藏不住的天才思維一覽無遺。以風格而言,本曲和1798年完成的第1號鋼琴協奏曲有相似之處,也有試驗的想法。相似處有語法相近,如同音旋律、強弱的應答、幻想風的慢板、尋覓出口的銜接橋段,還有樂章結尾的巧思安排等等。實驗性作法如第一樂章的樂團呈示部省略第二主題、主奏的獨白語氣等。

       另外,前兩首的樂團和獨奏間的關係,可從呈示部中的樂團主題到主奏的主題展現,獨奏部分獨立性稍弱,常以兩者合作或分擔方式進行,發展部樂團和獨奏間常出現較甜美、夢幻的自由風,缺乏兩者間的戲劇壓力以及對立時的緊張性,這些情況將在第三首鋼琴協奏曲有所改變,展露出非常貝多芬個人特質的風格。這種改變還有一項重要的因素必須列入考量,就是鋼琴的演進史,鋼琴構造問題從音域、擊弦的表現力、踏瓣、音色音量等等,都是創作樂曲時會受到影響的因素之一。     

華德斯坦伯爵曾在貝多芬紀念冊中留言:「希望你到維也納之後,從海頓的手裡接過莫札特的靈魂。     

[Cigaretten-Bilderdienst,Altona-Bahrenfeld德國漢堡1936 年不詳照片由印刷收藏家通過 Getty Im 拍攝.jpg     

圖. 陷入沉思的貝多芬. (取自網路資訊)           

      這首樂曲最初給我的印象,有一些困惑之處:一是主題展現明顯的古典風格,如輕重的聲響、斷音圓滑的對比,雖然有工整的樂句,但是主題長度的安排上,例如擴張或延伸,樂句切割方面,都有抓不到重點的無力感。二是動機的出現找不到慣有的認知,如採用開頭樂句或節奏特性,動機通常有著開門見山的強烈效果。最後,主題的設計上有故佈迷陣的感覺,古典時期協奏曲的第一樂章奏鳴曲式,開始的呈示部會是樂團和獨奏部分各自演奏一次,而此曲在樂團的主題上少了第二主題,獨奏部分簡略化第一主題,呈現完整的第二主題,一般樂曲當中較為少見此狀況(浪漫時期較常見),因此對主題的認知上多了困惑疑慮。 

 

      假如以動機的概念切入來看,或許在樂曲當中較容易拼湊出其蛛絲馬跡,依循動機的穿梭,找到合理的邏輯性 ,建構成整首樂曲的藍圖。清晰化整曲的結構,切割出名正言順的片段,慢慢地理解它欣賞它,最終會驚奇地發現它的神奇奧妙。 

      從結尾的最後樂句說起,它是本樂章的核心元素,隱藏于本樂章重要部份(如呈示部、尾奏)的最後一段樂句裡,兩個元素於樂曲中大多是分開出現或進行,很難想像兩者的結合。出現於旋律當中也顯得平常,於流暢中被忽略,主題前半段的敘述之後,這些元素在貝多芬的手裡不斷地被把玩著,屢次重複、連續覆誦,不知不覺地將此核心元素洗進聽者的腦海裡,特別是發展部的擴張部分。因此在重要樂段的最終樂句裡的結合,正是一種另類的暗示,現在讓我們好好地來認識這重要的主題吧!

鋼琴協奏曲創作年表.png

樂團編制         

長笛2、雙簧管2、低音管2、法國號2、弦樂五部     

      

No. 2 in B-Flat Major, Op. 19 - 1. Allegro con brio  (Cadenza by Beethoven)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bu5dgt3iXY     Martha Argerich, piano

樂曲中主題設計的重要特徵:1.動機發展  2.切分音的運用,3.同音反覆(貝多芬的特色)

第一樂章     

      樂曲一開始就是樂團節奏清晰的附點長短音(譜例1+音檔1),對應小提琴的動機樂句(譜例1),一強與一弱、斷音與圓滑的對比性―典型的古典對比風格。主題始於降B大調,順勢下去由同音反覆引導進行(音檔2),同時轉為小調,同音反覆的持續是最大特徵也是突顯,偶而會加入開頭節奏或是動機與之搭配。再來就是重點所在(動機運用),動機以一唱一回的演奏多次(音檔3),甚至加入轉調,再來是你一句我一句的卡農連接,彼此的連結更密集,最後蜿蜒上升接棒結束句,動機的濃度和密度都破表,以此樂段宣示它的存在。結束句利用第一主題的節奏元素開始,在結束前的最後一句將同音反覆和動機結合化為它的旋律,讓樂團的呈示部巧妙地收合於此,這就是前文所提到重要部分的結語―結合金句(音檔4)。 

Pia2-I 主一動機 色.jpg

  音檔1+譜例1. 樂團主題一         

  音檔2. 同音反覆   

  音檔3. 動機以一唱一回    

  音檔4. 結語―結合金句   

 

       經過樂團的呈示部進行,第一主題約兩分鐘的展現,實質上非常豐富,缺席的第二主題將留給鋼琴來演奏。實際說來,兩個主題內容豐富度不相上下,分別以樂團和獨奏各自安排一主題來演奏是很新穎的做法。獨奏部分仍舊有奏出第一主題(音檔5),只是簡化許多,就直接進入主題二,完整的第二主題,與第一主題份量相當,前面第一主題分成三部分,獨奏第二主題(音檔6)也可分成三部份外加一段收尾,最初是樂團的工整句,獨奏再唱,兩者差別於鋼琴可自由的添加更多音符。第二部分是抒情圓滑旋律,巧妙之處是旋律進行之中忽而穿插小調、大調,平添不少趣味。第三段則是左手低音部出現強烈的重三音,低音旋律被強化,再來,同樣效果換成高音重三音,右手高音延續下去,三部分之後,逐漸趨向結尾,進入結束句,發展部之前重要部分的結語再次露臉(同音與動機的結合金句)   

 音檔5. 獨奏主題一      

  音檔6. 獨奏主題二樂團工整句  -0:14 鋼琴再唱  -0:37 二/抒情圓滑旋律  -0:57重三音  

 

 

       發展部的動機發展是本樂章的核心表現,不容錯過,同音反覆和動機發展又再一次獲得大展身手的機會,音樂也在此處自由發揮,將聽者帶入神魂顛倒、流連忘返的境界,簡單說發展部只聽到同音與動機兩個主要元素(音檔7),進行中加入大小調的調性遊走,平添樂曲的多元變化,製造衝突,也能打造氣氛,尋尋又覓覓,終於覓得一線希望,真是精采,詳細過程將於下方音檔

做說明。          

 音檔7. 同音  -動機  -同音 -變化 -0:51 尋覓 -1:01 找出口  -1:08 動機  

 

        再現部的兩個主題進行應該不難分辨,主題一和獨奏的主題一相似都是簡約化的,主題二大約一樣,這之後就進入裝飾奏(音檔8),貝多芬將裝飾奏清楚地書寫於樂譜上,經過前面層層疊疊的洗禮,此刻已經很容易辨認出重要的動機元素,最後第三次的動機結合金句在哪兒?就留給聽者去發現了。  

 音檔8. 進入裝飾奏   

 

 

  

No. 2 in B-Flat Major, Op. 19 - 2. Adagio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ccRaPlOVJ4       

第二樂章 慢板(Adagio) E大調 3/4  奏鳴曲式    

       貝多芬的慢板樂章較少呈現個人情感的小我世界,緩慢長音符的前進,醞釀出一種寬大、莊嚴祥和的理想大我,簡單沉穩卻有宏大胸懷,前面兩首鋼琴協奏曲皆有此特色。奏鳴曲的兩個主題,一是樂團開始(譜例2+音檔9),再交給獨奏(音檔10),後者第二主題是兩者合作關係,樂團先獨奏搭以回應(譜例3+音檔11),後面還有結束句,完成整個呈示部。   

Pia2-II 主一 框.jpg  

  譜例2+音檔9. 樂團主題一     

  音檔10. 獨奏主題一 -0:28樂團穿插  -0:35 獨奏+樂團同音伴奏    

Pia2-II 主二.jpg

  譜例3+音檔11. 主題二 樂團先,獨奏呼應  -0:13再一次,鋼琴多了音符    

 

此樂章的奏鳴曲式無發展部分,因此再現部的主題出現會加以變化來增添效果,到底做了怎樣的變化?第一主題前半先是鋼琴獨奏,後半樂團演奏旋律,鋼琴展現裝飾的魔力,帶出一段非常美妙的聲響(音檔12),主題二部分於呼應之後,鋼琴發揮灑落一地大珠小珠落玉盤的叮噹音符。

  音檔12. 再現主題一的美妙聲響    

本樂章最後是裝飾奏部分,一般裝飾奏是樂團交給獨奏者單獨展現,在此並非只有獨奏一人,樂團仍會演奏主題一穿插著(音檔13),最後樂團接棒之後,仍以主題一元素為主,但是高音聲部的長笛(音檔14),以極具穿透力的方式,劃出一道浮雲,優美的結尾。  

 音檔13. 裝飾奏部分穿插主題一     

  音檔14. 高音的長笛    

 

 

No. 2 in B-Flat Major, Op. 19 - 3. Rondo (Molto allegro)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p32_DCSbRI       

第三樂章 極快板(Molto allegro) B大調 6/8    

       第三樂章是個迴旋曲式,也就是A、B兩個帶有對比性的主題,再加上只出現一次的主題C,構成ABACABA+尾奏。A、B主題都是獨奏領唱與樂團的和唱方式,這也是古典時期協奏曲常見的終樂章做法。主題A簡潔明確的陽剛氣質(音檔15),主題B以跳躍和節奏為主(音檔16),愉悅可愛的風格,第一次出現的主題B除了主要旋律之外,延伸部分有作曲家細密的巧思,將會在下面音檔之處加以說明,A總共出現四次,第二次出現之後會進入主題C,A與C的連結之處也值得多留意,最後一次的主題A(音檔18),原來的陽剛氣質,有些瑟縮猶豫,很短地又回到堅決語氣,但是這樣的變化,驚喜又迷人。

       主題C是唯一一次的中間段落(音檔17),風格上特別地明顯―採用小調和匈牙利風,整個段落不斷移調、不穩定的氣氛。尾奏部分,鋼琴小巧的裝飾音增添了可愛顏值,顫音到終點前的顫音、終止式都有令人心領神會的知心感。     

 音檔15. 主題A    

音檔16. 主題B 獨奏 -樂團       

 音檔17. 主題C      

 音檔18. 第四次A 猶豫  -0:12堅決  -0:21 尾奏       

 

推薦版本   

Zimerman "Piano Concerto No 2" Beethoven   Bernstein+Vpo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Rzkb0swFh4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uXx9e1OvmI  Martha Argerich, piano   + Lahav Shani   2019     

 

推薦文章    

貝多芬第一號鋼琴協奏曲全文 Op.15   https://reurl.cc/KrgvyR 

貝多芬C大調三重協奏曲 Op.56   https://reurl.cc/EZdLQ1     

貝多芬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 Op.61  https://reurl.cc/NZeLYp 

 

 

  

arrow
arrow

    Lola聊音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