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拉姆斯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 Op.77  

Brahms violin concerto D-dur Op.77  

   布拉姆斯(Brahms.1830-1897)、貝多芬(Beethoven.1770-1827)與柴可夫斯基(Tchaikovsky.1840-1893)三人的小提琴協奏曲都是採用D大調,雙B在風格上比較接近,既古典又浪漫,獨奏的吟唱性、線條美感的表現都非常高雅,柴可夫斯基在音樂中就帶有很強烈的斯拉夫精神,既華麗又狂野。布拉姆斯於貝多芬的形式之下,擴大樂團和獨奏間的關係,主客地位的頻繁變化,遊刃有餘,在框架之下尋得極大的空間發揮,古典與浪漫精神同時兼顧,主題風格也很多元,形式增添創意,可說站在完美的形式上,開創出新格局,這也是他的新古典精神的展現佳作。   .   

A1wCWx2OaaL._AC_SL1500_.jpg    

圖.  奧地利剪影藝術家奧托·布勒拍攝的維也納場景 ,正中間就是阿爾貝蒂納廣場上散步的布拉姆斯,(取自網路)

 

   1879年一月一日在萊比錫首演,由姚阿幸擔任獨奏部分,Brahms親自指揮,獨奏部分常以和絃或雙音方式來表現,音程高低差距的大跳躍,這些都是演奏難度方面的大考驗(粉難 ! )。對獨奏者而言,挑戰性很高,它也是多數演奏家一生的期許。終樂章安排匈牙利吉普賽風的迴旋曲,致上對姚阿幸的誠心頌讚,同為匈牙利人的姚阿幸,曾經創作過一首「匈牙利人」的小提琴協奏曲,曲中的含蓄沉穩、深沉溫暖的曲風,令布拉姆斯打從心底讚美,因此寫作此曲時也受到影響,布拉姆斯不僅有此曲風,還增添恢宏的氣度。布氏撰寫此曲時間與其第2號交響樂曲的時間大約同時,所以在風格上也有不少接近之處。另外,同時間作品還有第一號G大調小提琴奏鳴曲的構思已經開始了。

 

    此曲的首演(1879年萊比錫)評價不盡理想,主要原因的探討,此協奏曲不像一般作曲家強調獨奏色彩,例如華彩技巧的突顯,雖然獨奏者技巧難度高,但常與樂團融合為一的交響化表現,讓觀眾不輕易親近,況且首演時,姚阿幸也因身體欠佳影響了演出,之後再於維也納演出時,音樂學者漢斯利克 (Hanslick.1825-1904) 曾說:「此曲可能是繼貝多芬、孟德爾頌之後,最重要的作品」。確實給予肯定的讚賞。最簡單而言,第一樂章約22分鐘,二、三樂章加起來都比第一樂章還短,這一點和貝多芬極其相似,以及其他古典、浪漫風格的安排也是相似要點。      

HanslickBrahmsBillroth.jpg  

圖.左起 漢斯里克 、布拉姆斯、 外科醫師 比爾羅斯(Theodore Billroth.1829-94)。(取自網路)   

 

        布拉姆斯的個性樂當邊緣人,朋友圈不大,身邊幾位至親朋友,維持一輩子的情誼,不擅交際熱鬧場合,享受寧靜孤獨的時刻,真誠不迎合別人,甚至不懂的修飾的言詞常常得罪朋友。他的慢板樂章如其人一樣,也常給人一種疏離感,是因為冗長又抓不到重點,晃蕩於聲海的迷霧裡,如果聽者能夠突破這層障礙,演奏者也能達到最佳詮釋的話,一定能夠對它大大改觀。布拉姆斯本人寫作上本來就不會簡單行事,刻意的曲式安排,細膩的音符暗語,組織架構上有其特別的心思。           

1_C9PwOwfSCltZmAmakXQLnA.jpeg

圖. 中年之後的布拉姆斯,已經不再注重衣著品味,隨意自在的過日子。

 

 

第一樂章  不太快的快板 Allegro non troppo   3/4拍 奏鳴曲式 

   開頭的呈示部與古典時期的協奏曲一樣,由樂團先演奏一次,獨奏跟著再唱一遍,但是布拉姆斯展現個人獨特的創作手法,讓此形式令人耳目一新。       

      第一主題首先安排由低音色彩樂器唱出,上下來回的古典風樂句,第二句0:19讓木管接棒,是平穩樂句,再來則由弦樂以大跳音程演奏出強烈個性的轉換,第四句0:48是複合樂句,由大提琴呈現第一樂句於低音聲部,高音聲部仿效第二樂句的音型出現,聲部多元,主題原型顯得模糊,此效果應是作曲家的精心設計。  

 樂團主題一的四句   

    第二主題1:09是木管帶頭抒情旋律,弦樂以半音關係回應,接著三音下音型反覆地進行,意象薄弱之際,突然浮現木管群的4∘大跳旋律,稍縱即逝,後面仍以半音關係延續。    

  樂團主題二1:09的抒情旋律和大跳     

 

    補充一下,三音下的音型由第二主題提煉而來,雖非主角卻是背後陪襯的大英雄,平穩和諧的下行音宛如無嗅無味的空氣,很有存在感,又不會搶走主角光彩,很多段落之中經常出現,烘托主要主角的歌唱,例如小提琴導奏段可以充分聽到其身影。 

    弦樂群強烈的節奏登場2:13,樂句上明顯的被切割,這已是結束句部份了。弄清楚樂團的呈示部主題,再來聽聽獨奏的呈示部是如何的布局。  

 

    比較一下兩次的呈示部,布拉姆斯賦予獨奏更大的空間,樂團與獨奏主題的呈現方面,也彌漫著驚喜和謎樣,先前樂團的部分並沒有充分表達,故意留下伏筆。獨奏小提琴的登場,時而主唱時而裝飾翱翔,不僅補足先前的空白,也跳脫主題重現的框架,若有似無地和樂團合作或疏離,增添許多自由、孤獨浪漫之美,異於其他協奏曲的風格,于音符之外,隱藏著一股神祕氛圍,頗為耐人尋味,也展現布拉姆斯獨特的自我品味。      

 

    通常導奏會安排於樂曲的開頭之處,但是,樂團一上場直接演奏呈示部的主題群,接續上場的獨奏小提琴,反而先來一段自由的導奏樂段2:34。獨奏接著唱出第一主題第一句4:19,隨後轉身自由地裝飾樂團的主題樂句,其中有些獨奏的穿插樂段,展現出獨奏的專屬呈示部。第二主題最初來一段雙音炫技5:25,這是第一次出現的片段,然後木管抒情旋律依舊,多了獨奏的裝飾音群。此刻,多了一段令人印象深刻的律動旋律6:43,搭配著大提琴的撥奏,既優美又動人,設定它為初次登場的第三主題,唯獨奏獨享的主題曲調,突顯出它的與眾不同。

 獨奏主題一 4:19      

 獨奏主題二 5:26      

  獨奏主題三 6:43

 

    經過強烈的雙音節奏結束句之後,進入發展部,首先主題一出現8:57,接著主題三和撥奏也現身9:26,緊接著一直隱身的三音下終於露臉當起主角,小提琴以雙音拉著三音下行句,深刻且用心,隨後換木管吹奏,小提琴自由地裝飾著,經過炫技顫音的表現,最後在強烈節奏的結束句中,準備進入再現部,再現部12:26將以熱鬧姿態登場。  

 發展部主題三9:26    

 

     本樂章的裝飾奏出現在結束前的段落,此曲裝飾奏作曲家並未寫下,因此有很多裝飾奏的版本,最常見的是布拉姆斯好友姚阿幸(Joachim.1831-1907)、當時寫作此曲的時候,曾與姚阿幸請教許多關於樂器語法的問題,舉凡技巧性的雙絃拉奏、音程高低差距的大跳躍,這些都是演奏難度方面的大考驗,首演時也是交由好友姚阿幸擔任演出。        

12scho.xlarge1.jpg

圖. 姚阿幸和他的四重奏團員  (取自網路)       

 

 

 

 

第二樂章  慢板Adagio  F大調  A  B  A  coda    

    布拉姆斯擅長寫作旋律,特別是在創作器樂曲當中,如有不錯的旋律出現,日後它還會為此旋律寫成一首藝術歌曲,例如第二號鋼琴協奏曲第三樂章的大提琴獨奏,後來成為歌曲「我的睡意越來越淺」的主題,或是歌曲「雨之歌」的旋律創作在先,而後運用於第一號小提琴奏鳴曲,本樂章開頭雙簧管吹奏出一段優美旋律,原來是一首讚美西元前六世紀的一位女詩人的讚歌,直到1885年時,他將此寫成「蘇菲讚歌Sapphische Ode」Op. 94/4的歌曲旋律。   

 

布拉94-4 II mvt.jpg  

圖. 蘇菲讚歌Sapphische Ode Op. 94/4的歌曲旋律,開頭曲調一樣,之後就自成旋律發展下去。          

   蘇菲讚歌的旋律     

 

A段 

    首先談談A段音樂的安排,先是木管部分如室內樂般吹奏著主要旋律,再來是獨奏以另一種吟誦曲調來湧現,旋律上掌握住關鍵音符,緊緊扣住主題,又得以自由發揮,富含歌唱以及器樂演奏之美,反而體驗到曲調之多元語法的展現。         

    A段樂句先是木管群的和聲為前導,雙簧管0:10是主奏Mi Do Sol Do Mi Re Do Re Sol(F大調),先是單純旋律進行,逐漸地木管群豐富了聲部聲響,A段區分為a、b、a’、c四部分,a’1:05的重複只保留最前面的樂句,c1:39視為A段的收尾,最大特色是主旋律上加入低音管的空間填補,讓原來的空白多了層次,最後於號角1:58、單簧管和長笛的輪流接棒下形成一段美麗的樂句,短短的八小節之間,使音樂達到完美的飽滿,當然不能錯過。    

  A段 雙簧管的獨奏   

 

    以上是樂團演奏的部分,隨即由小提琴接手,同一主題A,獨奏小提琴選擇自己的方式展現,開頭Mi Do Sol三音的意象引導2:26,特意讓管樂再復誦這三音,接著是音群的翱翔,兩次之後,小提琴與管樂的復誦越來越密集,親密程度增加,之後獨奏與樂團間的相輔相成是此樂段的重點。樂團如歌謠般的表現,溫暖高貴的旋律線條進行,如沐浴古典風格之中,小提琴獨奏的自由飛翔,浮動音符流洩不安情緒,既夢幻又浪漫,宛如貝多芬小提琴協奏曲第一樂章的第二主題,也是追求古典和浪漫的美感。               

  主題A獨奏小提琴 2:26   

 

    B段4:22也有很多細節,自由的形式,獨奏以及樂團聲部的輔佐交錯構成一幅幅美麗風景,開頭兩句之後,短句4:42的推升,接著不再寂寞的獨奏,隨時被樂團溫暖支持著。隨後出現的A’ 再現,二度登場的A6:18,揉合原來A的特色,展現新穎組合,木管的歌唱搭配著小提琴的裝飾,又以撥奏方式伴奏小提琴的歌唱,法國號一前一後的呼應,一切的一切多了聽者自己用心體驗的驚喜與感動。       

 B段音樂4:22  

 

 

 

 

 

 

第三樂章 活潑而不太快的快板 Allegro giocoso, ma non troppo vivace 

    通常第三樂章安排帶有舞曲風的輪旋曲式(Rondo),份量上已經不會像第一樂章奏鳴曲式的沉重,第二樂章的緩慢,律動性的匈牙利風格,為終樂章帶來活潑的氣氛。

  A ( a b a c )  B   A   C   B   A   coda          

主題A 是獨奏與樂團相互呼應的方式進行,風格鮮明愉悅,如果加以細分的話,可分成a b a c ,一開始兩者相互呼應著00:00,獨奏領頭先行,再一次的呼應0:38則是以樂團優先,獨奏小提琴0:51再以快速音群、大跳的炫技延續。主題B的特色則是以附點節奏1:19、大跳1:32為重點。C段2:52是樂章的中心點也是唯一一次出現,將原先顯著的節奏特性,轉為柔婉的舞曲風格,不僅層次上的改變,還隱約地吟唱主題A的音符,全樂章愉悅振奮兼靈活遞變,你可能會期待結束前的裝飾奏,布拉姆斯故作玄虛地,來一兩句就虛幌而過,事實上整首樂曲已經很精采到足以彌補裝飾奏這一部分,最後的尾奏6:57,仍然使出拿手本領,2/4拍和6/8拍的交替進行,完滿地完成他唯一的一首小提琴協奏曲。    

  一開始的主題A         

  帶著附點節奏的主題B 1:19          

 

 

 

Gidon Kremer, Wiener Philharmoniker, Leonard Bernstein   第一樂章  1:08  第二樂章 22:24  第三樂章 31:26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XdGk-at29w  

Frank Peter Zimmermann -Mariss Jansons  -Symphonieorchester des Bayerischen Rundfunks    

  第一樂章  1:00  第二樂章 23:16  第三樂章 31:50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Jyll2u0QLU&feature=emb_logo   

David Oistrakh, Franz Konwitschny & Staatskapelle Dresden  1954        

 第一樂章  0:00  第二樂章 22:06  第三樂章 31:35        

若需分享請標註出處,感謝您對作者的尊重,謝謝!        

 

推薦文章   

巴赫小提琴協奏曲 a小調BWV1041E大調BWV1042   https://reurl.cc/jg6MDD  

貝多芬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Op.61    https://reurl.cc/empvDQ    

孟德爾頌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 Op.64     https://reurl.cc/WXbaG9      

柴可夫斯基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Op.35    https://reurl.cc/zWQg6y           

 

 

 

arrow
arrow

    Lola聊音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