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多芬早期弦樂四重奏Op.18的始末   2020-0202  

Beethoven String Quartet Op.18 No.1-6 

     弦樂四重奏是室內樂的形式之一,「室內樂」一詞源於義大利語 musica da camera、與德文Kammermusiku 一詞同義,泛指室內或廳堂舉行的音樂活動,專指當時的王公貴族以及豪門宅邸私下非公開的藝術活動,有別於一般庶民的交流。優雅、知性,近距離與藝術家交流的音樂聚會,充滿真真假假、虛飾矯俗之人或有著高度學識、優秀藝術家的沙龍場合。從巴洛克時期即已開始,到了海頓、莫札特的時代,大量創作帶動風氣,貴族社交、參與音樂活動的室內樂形式進入一段高峰期。  

       室內樂無須大編制,幾位樂師就能隨時提供音樂活動,地點不拘,貴族本身也能演奏樂器,容易參與並以樂會友,時而唇槍舌戰, 非公開或實驗性質的作品分享。幾經時日之後,逐漸擺脫宗教和娛樂而獨樹一幟,成為藝術菁英追求純粹音樂美的精神,藝術家們彼此切磋琢磨,愛樂者們談音論樂,轉換成當代現狀而言,如同讀書會般的形式,重視知識的增長與分享,儼然成為藝術欣賞品味的尖端。

      貝多芬近三十歲之時,才開始寫作弦樂四重奏,這之前已經完成十首鋼琴奏鳴曲、兩首鋼琴協奏曲,作品18共六首,屬弦樂四重奏的早期階段,於1798-1800年間完成的作品。 貝多芬來到維也納之後與海頓學習作曲,他是有主見又用功的學生,不只是將學習到的東西做好,或是只安於老師的指示範本,在學習階段裡,于追求滿分之外,總是想多加進一些自我的想法,不是標新立異,而是嘗試更多的可能性。前六首趨於保守但不老套,基於自身對此四重奏形式的熟捻度,影響了其放膽揮灑的手法,但是細聽早期六首作品,宛如學習的好作業外,也參雜貝多芬的個性與動力。這些作品裡,不是相似海頓、莫札特的風格一言以蔽之,本文想針對此六首的特性與形式來做深入的分析,可看出貝多芬呈現多元風格的寫作和探索,分別以保守、實驗、傑出、創新等四個觀點來討論之。

一、保守  1-IV2-I2-III3-IV      

二、實驗  1-11-II2-II2-IV4-III5-II 

三、傑出  3-II4-I4-IV5-III5-IV

四、創新  4-II6-I6-IV    

 

   「保守」乃指遵循古典傳統,海頓、莫札特風格,平衡和諧,延續宮廷樂音的典雅,恬淡舒適,不過多戲劇性的起伏,強弱間也不構成強烈的對比,少有作曲家的個人情感表現,好聽缺乏深刻的要件,範例如第一號第四樂章是躁動又帶點個性、可說是用功學生的好作業。第二號第三樂章的詼諧曲展現可愛的莫札特風,最後第三號的終樂章以理性、流暢明快表現,還有此時期常用的切分音手法,具典型的古典風格,第五號的第二樂章小步舞曲就表現出罕見的保守風格。     

 

   「實驗」是在保守之下,做了些許的變化和嘗試,是成是敗就見仁見智,這些實驗殺出重圍,將聽眾推向幻想的世界。第一號第一樂章以核心動機為主,整樂章隨處呈現動機身影,動機運用較為單純,可以跟成熟動機使用的作品做一對照,真實感受兩者間的差異,也是看到偉大作曲家的努力過程。第一號第二樂章帶著陰霾氣氛,曲中多處出現突兀的強音句,盤算著想突破傳統,但力道稍嫌不足。第二號的第二樂章視為慢板,安排慢快慢的三段體,中間的快又是一種詫異的感覺。第二號的第四樂章很充實,大提琴多表現,四部關係也良好,是傳承古典的好範例。第四號的第三樂章是小步舞曲,這種宮廷典雅氣質的小步舞曲,遇到貝多芬如此有個性的作曲家,也不得不產生一些化學變化,簡單說是變種的舞曲,正式一點就像帶著詼諧風的小步舞曲。話說回來,貝多芬也是能創作不錯的小步舞曲。

 

    「傑出」作品應是令人既讚嘆又欣賞的亮點吧!挑出幾個樂章來與大家分享,第三號的第二樂章是流暢的行板,主題很有特色,對比強烈樂句流暢,曲式技法豐富。第四號的第一樂章奏鳴曲,悲劇c小調好聽、深邃又動人,大跳的音程活出自我,樂聲的震撼力道不容小覬。第四號的第四樂章屬終樂章的迴旋奏鳴曲式,主題特色清晰,形式張力開始突破擴張,音樂充滿青出於藍的蠢動,是不能被忽略的一段。第五號也有兩段不錯的樂章,第三樂章是前期作品中唯一的變奏曲,一段一段循序漸進的動力,有股驚人之舉,第四樂章的四聲部分配更為平均,低音聲部重要性也提高,學習有成,嘗試走出自我的路線。

 

       最後的「創新」簡而言之,學好、學滿、學飽之後,準備放膽揮灑自己的理想,起飛啦! 第四號的第二樂章標題是詼諧曲―如稍快板的詼諧行板,速度較詼諧曲慢些,但曲式採用奏鳴曲式,音樂又如舞曲一般,有點圖文不合的現象,矛盾又衝突,開始展露貝多芬的本性。第六號也有兩個樂章值得一提,第一樂章的兩個主題,一是積極個性,二是帶點質疑的語氣,典型的貝多芬個性已經浮現,終樂章出現一段憂鬱的長導奏,慢快速度多次的轉換,明顯地古典風格將要掀起一陣風波了。   

約瑟夫威利布羅德馬勒的貝多芬肖像 曾經由Thayer擁有 現屬紐約公共圖書館.jpg    

圖. 約瑟夫威利布羅德馬勒的貝多芬肖像 曾經由泰耶Thayer擁有 現屬紐約公共圖書館 (取自網路)      

   貝多芬學術傳記的重要作者美國人亞歷山大·惠勒克·泰耶(Alexander Wheelock Thayer 1817-1897),曾依據留下來的手稿資料查證,提出此六首的創作順序為No.312564(46),反觀上述的四個觀點來比對,最先創作的第三號於一、四樂章深具古典風格,但是第二樂章有很札實的創作技法,屬於較成熟類型。第一、二號實際上充滿非完美的實驗性質,並且多局限於保守氣氛之中。後三首展現的是成熟、優秀且具先見之明的想法,前三首和後三首有著明顯的鴻溝。經過歸納整理之後,發現早期作品中這些有趣現象,讓音樂與聽者間有更多細節、更多對話,彼此也更深入理解,不再被忽略。         

Alexander_W_Thayer.jpg

圖.  貝多芬學術傳記的重要作者美國人亞歷山大·惠勒克·泰耶(Alexander Wheelock Thayer 1817-1897

 

Op.18 No.1 全曲演奏,Belcea Quartet 

 

下面提供幾段音樂的簡單介紹:   

Op.18 No.3第二樂章是流暢的行板,主題頗具鮮明特色,主題一以四音音型為主(8:00) 主題二是斷音為特色(9:00),主題一的四音音型發展(10:04)   

 

Op.18 No.4第四樂章迴旋奏鳴曲 ABACABA    

具流動性的主題A(0:00),帶著和聲感的主題B(0:29),主題A (1:10)主題C (1:38) 主題A(2:02)…… 

 

 

 

Op.18 No.5第四樂章第三樂章是前期作品中唯一的變奏曲,

變奏主題前半(12:37),後半(13:18),變奏一(14:00)、變奏二(15:16)、變奏三 (16:27)、變奏四( 17:44)、變奏五(19:17)、結尾(20:26) 

 

 

 

Op.18 No.6 第一樂章的兩個主題,一是積極個性(0:00),二是大小調轉調的質疑語氣(0:47) 

 

 

      平時都是單曲的欣賞,當一首首的單曲被拼接起來的時候,開始看到作曲家的學習經歷,個性以及想法,如同父母看著自己的小孩長大,一個眼神、一個動作、簡單的一句話,都清楚小孩的下一步想法。相似地,全本作品的欣賞,帶來不同的樂趣,亦有不同的高度和深度,如同追劇的心態,欲罷不能,看著前面一步一步的進展,也開始期待破繭而出的貝多芬將會是何模樣?期待續集吧!       (撰文 羅文秀)   

Op.18-4 第一樂章 Artmis Quartet演奏   

 

推薦文章     

貝多芬弦樂四重奏Op.59三首的驚艷 ()   https://reurl.cc/OkMDeX        

貝多芬弦樂四重奏Op.59三首的驚艷 ()   https://reurl.cc/NZQDEp   

貝多芬鋼琴三重奏 Op.97 大公  https://reurl.cc/n5NXRD          

貝多芬的d小調第九號交響曲「合唱」  https://reurl.cc/82v7OX     

 

 

 

arrow
arrow

    Lola聊音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