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多芬C大調三重協奏曲 Op.56  2019-1115   

Beethoven Triple Concerto in C Major Op.56

     多件樂器以上的協奏曲流行於巴洛克時代的大協奏曲(Concerto Grosso)形式,於古典和浪漫時期並不常見,古典時期,都是以單件樂器和樂團的協奏曲為主。較為人知的多件樂器的曲目如莫札特((M. A.Mozart 1756-1789)的小提琴和中提琴協奏曲(Sinfonia Concertante K.364),雙鋼琴協奏曲(Concerto for Two Pianos K.365),另外長笛與豎琴協奏曲(Concerto for Flute and Harp in C Major K.299),還有貝多芬的三重協奏曲(Triple Concerto in C Major Op.56),浪漫時期布拉姆斯(J.Brahms 1833-1897)小提琴、大提琴協奏曲Double Concerto for Violin & Cello in A minor, Op.102等等著名樂曲。

 

創作於1803年,同時期作品有最出名的英雄交響曲、A大調小提琴奏鳴曲 Op.47《克羅采》 、鋼琴奏鳴曲No.21「華德斯坦」(Waldatein)(等等諸多曲目。貝多芬經常在同時期創作的作品裡,展現相異個性的風格,這也是基於他是求新求變的個性,創作上一直保持著創新的想法。

 

    另外三重奏創作動機為何?並未有明確的解答,依據辛德勒的表示,是為其學生好友16歲的魯道夫大公 Archduke Rudolf而設計的。曲風異於平常所認知的貝多芬,缺少積極強烈的個性,反而表現濃厚的室內樂沙龍風,諧和、靈巧且帶著歡愉的氣氛。    

圖 奧地利-魯道夫大公 Archduke Rudolf 1788-1831 (照片取自網路)   

三重奏本身就是最佳組合的型態,再加上樂團到底會發生甚麼事情?欣賞方面要如何調整出最適當的角度來聆聽呢?整首樂曲三重奏的份量頗重,三者間有濃濃的親密感,你來我往相當密切,我主他副、你烘我托、他陪你襯,或是你我協力合作,他隱身伴奏,也可以當過度銜接,三個樂器間如何互動倒是很值得好好探討。       

第一樂章  快板  C大調    

       古典時期協奏曲先由樂團演奏整個呈示部之後,獨奏會再度演出主題,此曲樂團的主題現身,一次、兩次加上過度就直接進入第二主題,第一主題先是大提琴的低音,接著樂團合奏使音色提亮,營造低而高或遠而近的近身效果。主題二由小提琴代言(1:05+音檔1),接棒給木管群,簡單又充滿喜悅的感覺。再來獨奏的呈示部登場,主題一的內容豐富,還加長前面樂團沒出現的後半樂段。一段拍打前引導出主題一的大提琴(2:28+音檔2),不久交棒給小提琴,接著大小提琴以平行關係的三連音對唱,拱出鋼琴八度主題的歌頌(3:10),然後鋼琴與弦樂短暫交織,藉著鋼琴快速音群的奔行穿插一句法國號,此時迎來明朗開闊的樂團(音檔3),正是第一主題的後半,也是開頭樂團沒有的部分。回頭看看三件樂器各自吟唱主題,其中之一的主角上場,其他聲部的應對表現也成了聆聽者耳朵追逐的目標。    

   音檔1. 主題二小提琴     

  音檔2. 獨奏主題一     音檔3   

   音檔3. 獨奏主題一後半   

  

VnDavid Oistrakh  /CelloSviatoslav Knushevitsky /PianoLev Oborin

Philharmonia Orchestra /Sir Malcolm Sargent  /Studio recording, London, V.1958     

        第一主題的後半部,樂團與三重奏互動增加,樂團合奏唱出第一句(3:42+音檔3),隨即大提琴再唱第一、二句,鋼琴當起伴奏與之配合(4:11),接棒的小提琴以主題變奏方式再唱。接續的是主題擴展部份,鋼琴上行絃樂以下行回應一次,第二次下行換樂團回應,鋼琴藉此音型再擴展拉長,大提琴跳躍式的音階上行銜接出音型,同時間三重奏合為一體。再下去是絃樂斷奏的同音反覆(4:36),鋼琴模仿在後,上下反覆數次給樂團,最後由鋼琴負責轉場給第二主題。

    第一主題描繪的特別詳細,主要原因是想表達重奏角色和樂團的協奏過程,前面提及的三者關係,他主我副、你烘我托、或是你我協力合作,他則隱身伴奏,也可以來個華麗轉身,在上述的第一主題敘述中應該是表露無疑了,後續的音樂,假如以此為聆聽角度來觀察之,一定會倍感無比的樂趣。  

 

        第二主題開始,為了讓閱讀更順暢,將只做重點提示。大提琴唱前句(5:06+音檔4),小提琴拉後句,好像你我各分一半,情感會更濃。精彩的是大提琴的長短音搭著小提琴的裝飾(5:57),持續到後面,三者分別以音階的上行(7:04)進入結束句,那種你好、我好、他也不能少的競爭或是好夥伴關係,正是室內樂重奏的迷人要素。      

  音檔4. 第二主題大提琴唱前句小提琴拉後句   

        發展部(7:55)以主題為發展元素,重要片段是絃樂與鋼琴的交替(9:00譜1+音檔5),特別之處是大小提琴,以上而下搭配下往上做反方向的收合,鋼琴報以左右手撐開來做回應。進入再現之前,出現豐富與持續低音的聲響,有待聽者特別留意。於再現部時,跟呈示部有所不同,樂團與獨奏是一起合作的,所以兩者互動更多,主題由樂團演奏(10:29),不久出現一段協奏曲風(11:07),貝多芬讓三件樂器都能個自出頭,顯現三者的平等地位。  

  音檔5 +1 發展部絃樂與鋼琴的交替,上下收合的片段

 

      緩板的第二樂章,以歌謠ABA為主,有著夜晚的寧靜感,同一旋律演奏兩次,兩次在於配器上的差異,也製造出不同的氛圍。A段樂團起頭大提琴主唱(17:11)B段前三句(17:592+音檔6),一句比一句高,如情感的拉昇般,很迷人,第二次的變化重點也是在B(19:45+音檔7),由大提琴獨奏轉化成小提琴主唱,大提琴於句末補充,情感更加濃烈,也是本樂章最美之處。譜上標明ATTACCA意為直接進入下一樂章,銜接的任務交由大提琴來執行,留意它如何引導聽眾進入波蘭舞曲風的第三樂章(21:49)

    音檔6 +2  大提琴一句比一句的音程加高        

  音檔7. 第二次小提琴主唱   

 

Anne-Sophie Mutter, Daniel Barenboim, Yo-Yo Ma  演奏慢板第二樂章      

 

    終樂章是迴旋曲式ABACABCA,充滿活潑愉悅的心情,A是重要主題(21:49)B以炫技為主(24:05),當B要再度回到A時,貝多芬也安排一段巧妙的轉場(25:08),這種銜接是為著後面即將出現的C做鋪陳。C段是波蘭舞曲,在出現之前已經先預告其節奏(26:56),開始由小提琴登場鋼琴穿插(27:05 3+音檔8),接著換大提琴上場鋼琴一樣來一小段,接著第三、四句時改以變奏唱出,既然絃樂都出場了,總不能忽略鋼琴吧!所以鋼琴登場時(27:35),絃樂就充當穿插者,大家都輪流當過主角時,三者就聚合而為一,大小提琴兩者交織(28:04),加上鋼琴在旁幸福地伴奏歌詠著。不久,鋼琴的低音以顫音方式響起(28:40),又是一股醞釀,漸強的隆隆聲,大提琴小提琴已經唱出主題A,顫音仍持續不退,直到樂團合奏進來(29:19),宛如撥雲見日的感覺。此段落不論於氣勢、聲響、創作手法方面都令人欣喜難忘,是絕對不能錯過的。

   音檔8+3  C波蘭舞曲旋律。     

 

鋼琴三重奏如同三人的世界,

在情感裡是犯上大禁忌,

但是于藝術中既美好又繽紛,

你儂、我儂、她更濃

她嬌、你豔、我更嫵媚

我纏綿、她悱惻、你就隨心而行

她激動、你柔情、我只好煽風點火

即使是暴戾或溫順,或是熱情與哀傷

都能編織成迷人的樂章  

      上述是三重奏的組合精神,於此曲當中有很多深刻的片段可以體驗出此精神,各式各樣的排列組合,都能幻化出精彩的樂句。此三重奏協奏曲有如劇中劇的概念,獨奏與樂團,還有三重奏的室內樂精神,層層關係連結,作曲家通通都在意,讓全曲擁有協奏曲的競奏精神,你來我往地親密互動綿延不絕,十足發揮室內樂的特色,灑落開朗愉悅的曲風,沒有生活苦難的重擔,只是為生命來一場真、善、美的響宴。         文:羅文秀      

Bernard Haitink, conductorChamber Orchestra of Europe

Renaud Capuçon, violin /Gautier Capuçon, cello /Frank Braley, piano

推薦文章    

http://turina231.pixnet.net/blog/post/315693413-%E8%B2%9D%E5%A4%9A%E8%8A%AC-%E9%8B%BC%E7%90%B4%E4%B8%89%E9%87%8D%E5%A5%8F%E2%80%9D%E5%A4%A7%E5%85%AC%E2%80%9D-%E9%99%8Db%E5%A4%A7%E8%AA%BF-op-.97     

貝多芬 鋼琴三重奏”大公”降B大調 Op .97    

 

 

 

arrow
arrow

    Lola聊音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