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拉姆斯兩首大提琴奏鳴曲Op.38、Op.99
Brahms Cello Sonata No.1 e-moll Op.38 & No.2 F-dur Op.99
以獨奏而言,除鋼琴、小提琴之外,最受歡迎的應該是大提琴莫屬了。十八世紀,新舊聖經的代表巴赫大提琴無伴奏組曲,與貝多芬大提琴奏鳴曲,進入十九世紀,就不能不提到布拉姆斯的奏鳴曲,此二首大提琴奏鳴曲,是浪漫時期的寶典。第一號Op.38 e小調(1862-65年)與第二號Op.99 F大調(1886年),兩首樂曲在調性與創作年紀上有顯著的差距,但都執著於布氏那早熟的心靈━深沉內斂的情感。一是壯年的迷惑,以荒涼鬱悶的氣氛訴說內心的愁與苦。一是熟男之情,有著抒情吟唱的樂段,成熟中伴著活力,也有內心低迴的激盪,不煽情卻激動、不華麗卻真摯地展現出個人魅力。
圖. 杜普蕾 (Jacqueline du Pré 1945-1987) 與巴倫波因 (Daniel Barenboim 1942~) 的演奏仍然很打動人心。
第一號大提琴奏鳴曲、e小調、作品38 Cello Sonata No.1 e-moll Op.38
創作始於1862年(29歲)的第一、二樂章,第三樂章則是延擱至1865年(32歲)才完成,前後風格上有很大的差異。整曲三個樂章予人以厚重深情的感覺,可源於各樂章均為小調,大提琴偏低的音域,加上鋼琴厚重的和聲,音色灰暗與使勁地運弓力道,更突顯其孤獨苦澀之感。
e小調第一號大提琴奏鳴曲第一樂章彷彿是一杯不加糖的黑咖啡,許多的愁、苦,都隱藏在平順的外表下。也許化悲憤為力量吧。這首讓布拉姆斯擱置了三年的奏鳴曲,終於在他母親過世後完成。布拉姆斯是否將失去母親這位精神支柱的傷痛表現在第一樂章,不得而知,但那份不為人知的痛苦,情緒強烈起伏,深沉的壓抑,只能在作品裡感受。(母親去世於1865年一月)
圖. 布拉姆斯和母親約翰娜·亨麗卡·克麗斯蒂安·尼森(Johanna Henrika Christiane Nissen,1789-1865)
第一樂章 從容的快板Allegro non troppo e小調 4/4拍 奏鳴曲式
第一樂章彷彿是布拉姆斯本人性格的最佳寫照,不激情卻帶著濃濃的惆悵滋味,如於靜處暗自思忖的孤獨景象。主題一以謹言慎行的樂句開始,厚重、深沉兼濃情的展開,大提琴的音域大部份偏低,隨著樂句的緩升,仍然很快地又轉折而下。鋼琴與大提琴一前一後地1:05,相似卻不似的微妙關係進行著,最後1:41利用音型反覆的不斷推昇,進入稍嫌激動的第二主題2:13,那種在煩躁情緒裡找到紓解的出口,可以說是本樂章的最大特點;結束句3:07再度陷入低沉的孤獨景象,暗黑處尋找明燈的感覺。
發展部3:49讓情緒找到出口,再度做了更為淋漓盡致地發揮,展現一種激情卻苦澀的美感。5:17鋼琴與大提琴的關係密切,時而競爭,時而和聲式的低吟;伴奏上又不時地變換風格,有夢幻5:53有對位的浪漫風,再現部忠實的再現6:49,主題一的鋼琴伴奏方式做些改變,整樂章就在這9:53低迴共鳴的綿延樂句中悄然模糊地畫下句點。
第二樂章 近似小步舞曲的稍快板Allegretto quasi Menuetto a小調 3/4拍 12:23
如小步舞曲的小快板,舞曲顯得不那麼輕巧,沉重的輕盈感這也是布拉姆斯真實風格的特色之一。分成ABA三部分,A0:00帶著難以跳躍的舞步,B0:57則為圓滑的流暢音符,第二次的A 1:27保留原來面貌,結束時的撥奏銜接適時轉換情緒。Trio樂段1:51以圓滑纏綿方式唱出,主題來自小步舞曲的開頭鋼琴的四個音,Trio樂段以此四音開始,既相似又不相同,反而是創作上更高境界的表現手法。
第三樂章 快板Allegro e小調 4/4拍 18:16
採用輪旋曲式A B A C A,e小調,主題來自於巴赫(J.S.Bach) 的”賦格的藝術”( Die Kunst der Fuge BWV 1080)的Contrapunctus XIII,其中主題A是以自由的賦格形式來發展主題,巧妙地運用賦格技巧,使兩種樂器有很精采的表現。主題由鋼琴彈出大提琴再接,第一拍是強拍 ▔╴ 〜,兩者合作多次再推升0:38,第二階段0:48進行仍由鋼琴▔╴ 〜帶頭。
主題B顯得比較安靜溫和1:45,仍然維持賦格形式,音樂上如單音音樂的清新,鋼琴的琶音伴奏也增色不少。A再現2:38,樂器反而低調搭搭搭的進行著,為後面的C做準備。
C段3:07可視為樂曲的發展部,賦格手法及AB主題的發揮,簡潔有力。先是3:06斷奏與圓滑句的對比,繼續主題A3:58和主題B4:16的擴張,最後再返回A4:38,結束前6:07以加快腳步的搭搭搭,熱烈急促地跑向終點。布拉姆斯讓終樂章在極為理性的賦格形式底下,得以讓浪漫熱情的氣氛化解了第一樂章深沉苦澀的滋味。
第二號大提琴奏鳴曲,F大調,作品99 Cello Sonata No.2 F-dur Op.99
經過二十一年後的1886年,當時已53歲,創作第二號F大調奏鳴曲作品99,屬晚年之作。深沉內斂的情感化做成熟豁達的熱情。第二號比第一號奏鳴曲於結構上擴大了規模,個性上更為開放洗練,情感方面則洋溢著激昂的熱情。大提琴不似第一號那般的壓抑,而是遊走於寬廣音域,追求聲響的變化,甚至以震音模仿管弦聲效,不難令人聯想起貝多芬的鋼琴奏鳴曲華德斯坦,聲響的挑戰外,那扣人心靈的抒情吟唱也是其樂曲特色之一。
同一時期,布拉姆斯也完成第二號小提琴奏鳴曲Op.100,充滿甜美幸福的音符,優美柔情如女性般,第二號大提琴奏鳴曲情感洋溢,激昂的奔放熱情顯現濃厚深情的陽剛味,高低音域的弦樂器,各自詠唱自己的柔情,豐富的情愫在指尖上的傾訴,依然打動人心。
第一樂章 活潑的快板Allegro vivace F大調3/4拍 奏鳴曲式
奏鳴曲一開頭就帶來一種驚濤震撼之感,作曲家以鋼琴震音模仿樂團聲響,讓簡單的編制呈現豐富聲響的效果。大提琴以宣敘調口吻唱出4度大跳的第一主題0:05,4度大跳也是此樂章的核心動機,令人印象深刻,經過一番對話0:36之後,明朗悠揚的第二主題則由鋼琴唱出1:00長短音大跳下行,大提琴再補述一遍1:12。很快地進入結束句樂段1:31,鋼琴大提琴之間不時地做角色互換,呈示部會再反覆一次1:55。
發展部裡3:50的旋律線條不是很清晰,反而著重在聲響的展現,先是鋼琴如夢幻地伴奏4:06,襯托大提琴的聲部。後半部是大提琴以震音4:49搭配鋼琴的和弦,又再次地強調震音效果,最後震撼的情緒化解出旋律來,正式進入再現。經過再現部6:03,稍做一些變化,例如主題一後半兩者間的拉扯6:18有如撕裂的感覺。最後的尾奏仍以第一主題元素做素材7:34,原來面貌出現之後,脫去原來的面紗,8:07改以一種優美神秘的姿態呈現,在這令人驚艷的樂句中畫下句點。
第二樂章 深情的慢板 Adagio affettuoso 升F大調 2/4拍 三段式
第二樂章作曲家已表明是首深情的慢板,升F大調,ABA三段體,在大提琴的撥奏下,刻意撩撥聽者的心靈,接著再拉奏出布拉姆斯最拿手的感人旋律-絕對是聽過就無法忘懷的樂段。A段在大調上,最先的撥奏已經被吸引了,大提琴開始拉奏旋律的前半段0:28,經過細膩轉折之後,令人無法克制的感人旋律1:14傾巢而出,這就是深情的布拉姆斯,魅力無法擋。B段轉入陰鬱的小調旋律2:04,鋼琴與大提琴間的互動交替更為密切,卡農、交替或模進的層層推展變化都別忽略。再次回到A時3:58,鋼琴4:50使用較豐富的音符來補足大提琴旋律裡的空隙,使原先濃情曲調中更添些許的柔媚,在這動人的旋律之後,選擇如看破紅塵般6:54的安靜地結束。
影片 Benjamin Zander 的大師班,Op.99第二樂章示範
圖. 電影無情荒地有琴天當中,杜普蕾多年的學習有成,在布拉姆斯的第二號大提琴慢板演奏下,老師告訴她,妳已準備好了,將為妳舉辦個人獨奏會。
第三樂章 熱情的快板 Allegro passionate f小調 6/8拍
深情慢板之後,出現熱情洋溢的快板,ABA三段體, A段是以短句、斷音、圓滑與拍子的變化為主,重音錯置或是二對三的方式都是布拉姆斯偏愛的作曲技法之一,鋼琴帶頭引出大提琴在短句、斷音中忙碌著,接著大提琴0:26補以圓滑奏做對比,主題A就在這樣的氣氛下多次迴轉。經過一段不甚順暢的片段,進入以旋律為主的B段,三個和絃2:13劃開界線,大提琴2:19單旋律再起,反覆、轉調或延伸,曲調多次重現3:49/4:53。最後又回到主題A5:21,熱鬧焦躁情緒再次出籠,整個樂章就在A、B兩者強烈對比中進行。
第四樂章 很快的快板 Allegro molto F大調 2/2拍 輪旋曲式
F大調終樂章以ABACABA的輪旋方式出現,大提琴先唱出活潑圓滑的主題,鋼琴0:18再唱最後一起合奏0:32,非常典型的主題出場方式,亦加強聽者對主題的記憶。鋼琴以七度大跳為B段特徵0:43,1:25A短短地再現,C是由大提琴拉奏一段抒情旋律1:45,柔情地歌唱營造出新的氛圍,不知不覺中,再度出現的A,利用撥奏與鋼琴吟唱主題做變化2:41,撥奏搭配旋律一向迷人,新的包裝給予清新印象,順著B的大跳3:15,偶而加入雙音,進入尾奏時,大提琴4:05以俏皮風格撥出主題,音樂不再沉重,於快速活潑的氣氛下來到終點。 (羅文秀 撰寫)
相關曲目推薦
布拉姆斯小提琴奏鳴曲 第一號G大調Op.78 https://reurl.cc/q1pzOg
布拉姆斯小提琴奏鳴曲 第二號 Op.100 https://reurl.cc/V52pD5
布拉姆斯g小調鋼琴四重奏 Brahms Piano Quartet, g小調 Op. 25 https://reurl.cc/Ok67X3
布拉姆斯第二號交響曲 D大調 Op.73 https://reurl.cc/1o8jgX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