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瑞d小調安魂曲Op.48   

Fauré Requiem d-moll Op.48      

    三大《安魂彌撒》名作依序是莫札特(1791)、威爾第(1874)、佛瑞(1877),因人、時代創造出絕然不同的曲風,各自展現自我風格,對聽眾而言,從氣質、戲劇、氣勢各方面而言,作曲家以各自的角度對經文做解讀,提供多元的視野,難以做出排名的抉擇,反倒全數聆賞和汲取其特質,應該會獲得更大的滿足感。除了前述三位作曲家,還有生於1760年的義大利作曲家凱魯畢尼(Cherubini.1760-1842) c小調《安魂彌撒》(1816年首演)、法國白遼士(Berlioz, 1803-1869)1837年首演的《安魂曲》,另外,法國的杜魯佛萊(Maurice Durufle 1920-1986)1947年完成的,俄國的史特拉汶斯基(Igor Stravinsky, 1882-1972)1965年的作品,上述作品都是以傳統的拉丁經文來呈現,也是常見的曲目。非全部依照拉丁經文寫作的《安魂曲》,如英國布瑞頓(Benjamin Britten, 1913-1976)1962年的《戰爭安魂曲》也頗受歡迎。     

death-listens-1897.死亡傾聽 雨果辛伯格.jpg     

圖. 芬蘭象徵主義畫家雨果·辛伯格(Hugo Simberg1873-1917 年)的傾聽死亡   death listens」1897 ,以冷靜客觀看待死亡。  

  「彌撒Mass」是天主教會中最主要的儀式之一,它的中心意義乃是紀念耶穌最後晚餐中所奠定的聖餐儀式,這屬於一般彌撒。「安魂彌撒Requiem Mass」是用於追悼亡者的彌撒儀式,歌詞多禱告作用,其中安息Requiem”來自於第一句經文「Requiem aeternam dona eis, Domine,」的第一個字。儀式中有唱、吟誦或講的,安排有「固定」與「變動」經文的兩部分,原先「彌撒」是一種儀式功能,後來逐漸從儀式中獨立出來成為音樂會形式,因此音樂的展現力量大於儀式功能。

 

    我們可以從經文內容中來摸索,它傳遞教會信仰的理念,歌詞有敘述、有歡呼、禱告、懺悔和祈求有時會做多次的重覆,可能蘊含著虔誠呼求的種種儀式過程。同時,作曲家創作的這些「安魂曲」,已經是具備用音符來詮釋經文意義的概念了。樂聲裡,感受到祈禱、救贖、驚恐或死亡的情緒變化,還有各種不同體驗的描繪,可能以樂器的變化、音域的高低,或是人聲音色、獨唱、合唱各種演唱形式來適度表達經文裡的暗喻,所以先從閱讀經文入手,再思考作曲家的創作思維,進而深入體會安魂曲的各段想法,所以後面樂曲的敘述將會依此程序做深入的探討。  

Screen1900-05 Odilon Redon的反思.jpg     

圖. 雷東( Odilon Redon 1840-1916 )法國象徵主義畫家,"反思 Reflection."繪於1900-05之間, 古老的灰燼儀式暗示人們“你本是塵土,你將歸於塵土。” (出自創世記 3:19

    佛瑞(Faure 1845-1924)是聖桑(Saint-Saëns 1835-1921)的學生,舉凡學業、創作、人生及工作,都受到佛瑞的感染,聖桑是繼白遼士之後,法國音樂的代表人物,師承傳統的古典美學風格、巴赫,後來受到民族主義興起的影響,以一種優雅、脫俗的簡潔風展現其魅力,走出屬於法國音樂的新途徑,於佛瑞之後的德布西、拉威爾也都綻放出獨特的光芒。               

   佛瑞的《安魂曲》並無其他作曲家的誇張戲劇張力、威嚇氣勢,反而選擇一種祥和溫馨、平靜虔誠的曲調,來歌頌誠懇寬恕的禱告。經文中缺少一般作曲家偏愛的「末日經」對死亡的恐懼,反倒挑選〈安所經〉來顯露其最強烈戲劇效果的樂段,全曲長度短編制規模小,呈現「小而美」的特質。1885年動筆寫作此曲,適逢佛瑞父親去世之時,1888年首演之前,母親也離世,在此情形下,順理成章就是為悼念雙親而寫的《安魂曲》,但是佛瑞仍表明寫作動機是為了自我滿足。他本人曾表示過:「別人批評我的樂曲沒有表現出對死亡的恐懼;被人稱之為死亡的搖籃,事實上,這正是我對死亡的看法:一種快樂的救贖希望,一種能觸及永恆的未來,而不是為了逝去的人哀傷….也許我想要改變慣例」,佛瑞長期在教堂裡彈奏管風琴、指揮合唱演出,參與傳統的葬禮儀式何其多啊!因而想找出一條不同以往的道路試試,慶幸他有如此任性的念頭,因此讓音樂史上留下一部稀世珍寶。  

 

   全曲分成七個樂章:〈進堂詠〉與〈垂憐經〉、〈奉獻曲〉、〈聖哉經〉、〈慈悲耶穌〉、〈羔羊經〉、〈安所經〉和〈告別曲〉等。形式上多採三段體ABAABC的大三段,調性方面,大、小調與調式同時存在。旋律寫作本來就是佛瑞的專長,在此給人一種簡單就是美的風格,簡潔不複雜的線條,有時模進或半音進行,沒有高難度的音程,有幾段樂曲還維持在五度的音域範圍內,不疾不徐的優雅平靜,反而更突顯其高貴氣質。樂隊編制方面,最早的1888年首演時,只有五章節,後來再加入〈奉獻曲〉與〈安所經〉(1893年版)。樂器配置也很簡約,以管風琴為主,加上低音弦樂如中提琴、大提琴,還有豎琴、定音鼓,沒有出現銅管樂器,小提琴也只有擔任一段獨奏。1893年安排七個樂章,配器也添加法國號、長號,以及小提琴聲部。最後「1900年版」則是因應出版商的出版要求而擴大編制,多了木管樂器,銅管加重,弦樂也擴充成五部的弦樂群,人聲部分有獨唱包含女高音和男中音,與四部合唱,一般演奏會上多是以此版本演奏為多,成了音樂會常見曲目。但是近年來,也有學者提出質疑「1900年版」是否出自佛瑞親手編寫,因此1893年版的演奏或許更能展現佛瑞的真實本色。因為錄音之故,本文仍以1900年版為樂曲解析版本。

螢幕擷取畫面 2021-06-11 204924.png        

圖. 這是一般安魂曲選詞譜曲的12段經文,V.續抒詠含括著名的末日經(Dies irae),紅色標示為佛瑞所選的經文段落。

各樂章說明如下:

1. Introït et Kyrie進堂詠〉與垂憐經〉d小調    

  進堂詠〉是配合聖職人員進入聖壇的行進曲調,歌詞採自安息經的經文,「賜他們永遠的安息,主啊,以永恆的光亮照耀他們。Requiem aeternam dona eis, Domine, et lux perpetua luceat eis. 

,此樂句由樂隊的強音帶頭開始,合唱接續,女聲有兩部和男聲的兩部又各自分成兩聲部,總共是六部合唱,此歌詞會有兩次的歌唱,音樂呈現是平靜、肅穆且祥和,以和聲聲響的進行來開啟此彌撒的序幕。

   安息經之後,有兩段來自詩篇的經文,內容如下:

第一段是女高音聲部演唱的祢在錫安當受讚美,人的誓約將在耶路撒冷償還。Te decet hymnus, Deus in Sion, et tibi reddetur votum in Jerusalem.  

第二段是四部合唱以和聲方式演唱的垂聽我的懇求,所有軀體都當來到你面前。Exaudi orationem meam, ad te omnis caro veniet.     

   最後部分就是〈垂憐經〉,這是彌撒曲中一定會出現的經文,「上主,求祢垂憐Kyrie eleison.」,於儀式開始之時,做為誠懇認罪的呼求,必須重複吟唱九次,後來將中間的三次改用「基督,求祢垂憐Christe eleison.」,因此Kyrie eleison. ―Christe eleison. ―Kyrie eleison.就是常見的〈垂憐經〉,佛瑞於此安排四部和聲吟唱,銅管的號角聲引出Kyrie eleison.,經過Christe eleison.,最後則是樂隊引導,合唱吟唱eleison.三次,緩緩地結束這起首的第一段音樂。

01.jpg

  

音檔1.〈進堂詠〉與垂憐經〉

2. Offertoire〈奉獻曲〉d小調 4/4拍      男中音獨唱

   奉獻曲是伴從酒和餅的奉獻禮儀的曲調,後來加入「安魂彌撒」的儀式裡,中間Hostias et preces會特別以獨唱來演唱,因此安排一段男中音的獨唱,表達「犧牲與奉獻」,整段樂曲會以答唱方式來進行,合唱聲部是女中音(A)、男高音(T)及男低音(B)三聲部(ATB)( 四部合唱會以聲部簡寫代表,如SATB)         

   導奏以附點音符(長短音)開始,女中音以極柔美樂句先唱,男高音兩拍之後進入,此時是以單純的人聲對位清唱,接著AT齊唱搭配弦樂的流動音型伴奏,AT與大提琴是主要聲響,歌詞中「遠離地獄苦刑與深淵」以低音聲響暗示著地獄深淵,以上是A段。

   B段是3/4拍的中板,男中音伴隨弦樂的伴奏,表達犧牲與奉獻,音域活動範圍不大,主要維持的音符是La,平和的禱詞充滿祥和氣質,歌聲之外伴奏音型也一併被考量在內。獨唱之後,A’段再現,此時SATB四部對位再唱「主耶穌基督,榮耀之王」,收在齊唱「不落入黑暗中」,最後在「阿們Amen」的效果中,感到一股升天的境界。 

02奉.jpg

音檔2.  〈奉獻曲〉

3. Sanctus〈聖哉經〉降E大調 

    聖哉經(歡呼歌 Sanctus)的歌詞之意乃眾人一起讚揚上主,充滿歡樂喜悅響徹雲霄,曲分序奏、ABC三部分。佛瑞設計分解和弦的流動音型,由兩部中提琴和豎琴來演奏,有著歡愉平和的氣氛,綿延流暢的伴奏烘托著歌聲,既神聖又謙卑,由女高音(Sop)領唱,男聲(T+B)來和唱,和唱之時小提琴也加入,AB一團清新祥和,從低往高處揚,雖是領唱與和唱,段落間不斷的轉動變化,情緒也緩緩地飽足,第三部分的C,響亮的號角響起,正是傳達「歡聲響徹雲霄Hosanna in excelsis.」的最佳寫照,最後又再流動音型的聲響中收束。         

03+04.png

音檔3.〈聖哉經〉

4.Pie Jesu〈慈悲耶穌〉降B大調     女高音獨唱

   Pie Jesu〈慈悲耶穌〉,意義上是向天主祈禱,祈求永恆安息,通常是聖禮完成之後的三次呼求短句,很少被拿來譜曲,最著名的就屬佛瑞這首樂曲了。簡而言之,是一首虔誠的祈禱曲調,聖潔的高音,展現真誠懇摯的恭敬,念念有詞的祈禱,勿需跳躍的曲調,反而是平緩的頌詞。  

    曲式安排是ABA,以管風琴的伴奏為主,弦樂器加上弱音器,還有豎琴的穿插。屬一首女高音的獨唱曲,每一樂句中,音型相似、並加以模進,最高音和低音之間的音域範圍不大,A段樂句維持於五度的空間(DoSol),人聲如此,穿插的伴奏簡單到引人留意。B段旋律再度壓縮到更小的空間,上下兩度的音域,猶如祈禱唸誦一般,作曲家已經以旋律暗喻了經文的意義,更加提升文辭之義。             

音檔4.  〈慈悲耶穌〉   

5.Agnus Dei〈羔羊經〉F大調  

  樂曲進行是A-B-A’-C-穿插-尾奏,其中A-B-A’是歌詞重複三次的三段落,換句話說A-B-A’皆是相同的歌詞,曲調上卻表現出多元的更換。樂曲一開頭就被好聽的伴奏旋律給吸引,合唱中的男高音聲部先領唱,再四部合唱接續,這是A的部分,意思是「神的羔羊,祢擔當世人的罪,求賜他們安息Agnus Dei, Qui tollis peccata mundi, dona eis requiem」,BA的歌詞一樣,但是音樂氣氛竟成強烈對比,B以和聲展現一股陰暗的張力,低音勢力誇張佔據,但隨後好聽伴奏又站上風頭,回到A’的美好心情,這回管風琴先唱好聽旋律,弦樂稍慢再加入,兩次的A又被巧妙地編織成孿生的雙胞,同歌詞被傳頌三次,相似的條件下,孕育出多方位的樣貌,彼此間有層次、有更迭,交替變異,這就是此曲的特性之一。最後再加上一句「sempiternam requiem永恆的安息」,整體上,弦樂與人聲的對位交織出優美、高貴的天籟之聲。         

  C這一段屬〈領主曲〉,弦樂的伴奏又做了變化,仍保有同系列的感覺,女高音以高音位置先出來,明亮高音彷彿一道四射的光芒綻放,此時歌詞正是「願永恆之光照耀他們Lux aeterna luceat eis,」,此段落是樂曲的高潮,音量漸強,合唱也推昇高點,歌聲停止之後,號角繼續接棒延續。

   之後轉入極緩板(Molto Largo) ,和聲再起「賜他們永遠的安息requiem aeternam」,這是安魂曲第一首進堂詠的安息經經文,因此再次呈現開頭的曲調,得到合理的解釋。最後的尾奏,於弦樂群的開頭伴奏旋律中,如無言歌地詠唱作為此〈羔羊經〉的收場。      

05.png

音檔5.   〈羔羊經〉

6.Libera me〈安所經〉d小調  男中音獨唱  ABA’   

    歌詞之意「拯救我!天主,在那可怕的一日,從永恆的死亡拯救我,那時天地都要震動,你將以烈火審判人世。」世人正處於擔憂、恐懼的狀態,對於死亡的來到,一切無所掩飾地面臨清算,此曲是佛瑞安魂曲七段音樂當中最具戲劇效果的部分,作曲家沒有採用「末日經」部分,此曲可視為接受審判前的驚慌顫慄之心情。   

    A段長長的四句,低音弦樂和管風琴齊奏頑固低音,唯有節奏毫無音高,低沉的節奏聲中搭上男中音的流動音符,一個八度的音域起伏範圍,濃濃的不祥預兆,陰鬱低霾的迴盪,無助地被恐懼所壟罩。B段先是合唱的擔憂害怕,接著是號角響起的激動情緒,襯以上昇的音型節奏,加重歌詞中「神怒之日的災難與悲慘」的驚恐膽寒,不久隨即轉弱,吟唱祈禱永遠安息和永恆的光照耀,此B段是充滿戲劇效果的最佳片段。A’段重新再起,頑固節奏在定音鼓的棒槌下敲起,合唱重複A段獨唱旋律更顯莊嚴,最後在男中音領唱與和唱下結束這段〈安所經〉。

06.png

音檔6.   〈安所經〉

 

7.In Paradisum〈告別曲〉d小調  A B C三段     

    簡單的伴奏=純粹、聖潔,歌詞「願天使引導你進入天堂」,宛如純潔神聖的天庭就在不遠的前方,讓女高音綿延樂句的聲部,引你前進。旋律的主要特性每個樂句高低音差距都在五度範圍之內,唯有少數幾句跨至六度,起伏不大的線條更展現其延展性,A段的持續性旋律和提琴的低音線條一起延伸,有著看不到盡頭的遙望,直到加入男聲的四聲部,是這一段的高潮。   

   B段添加豎琴的聲響,這時人聲部分與樂器聲部分列兩聲部,另外再加上小提琴同歌聲的高8度旋律,彷彿引領你進入上天之門,充滿飽和聲響的氛圍裡,享受那永恆的境地。

   C段如聖詠般的結尾,管風琴始終如一的伴奏,加上豎琴與大提琴的撥奏,於女高音聲部的引領下,一起詠唱永恆的安息,安詳、柔美且親近天堂的撫慰心靈之感。 

07.png

音檔7.   〈告別曲〉 

PS.本文有關安魂曲的說明和經文翻譯,參閱李振邦神父的《教會音樂》、張己任著《安魂曲綜論》,如欲瞭解更多可參考此書。       

Requiem de Fauré - Ensemble Orchestral de Paris - Choeur Accentu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nQl18sVyig      1900年版           

 

1893版本(七樂章以室內樂編制(管風琴+弦樂三部)呈現 ,最後樂章32:06加入小提琴獨奏       

Gabriel Fauré: Requiem - Mogens Dahl Chamber Choir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EC4x15nd5s         

 

若需分享請標註出處,感謝您對作者的尊重,謝謝!       

 

 

 

 

arrow
arrow

    Lola聊音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